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人与岁月”丛书于是应运而生。

《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是其中一册,作者陆昕系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之孙,在对祖父及其老师、朋友和学生的忆述追怀中,他生动刻绘了一代学界耆宿、文化名人的鲜活难忘的群像。

内容推荐

《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作者陆昕系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之孙,在对祖父及其老师、朋友和学生的忆述追怀中,他生动刻绘了一代学界耆宿、文化名人的鲜活难忘的群像。

陆宗达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执教于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他一生精研训诂,考证名物,是“章黄”学派的重要继承人,被誉为“训诂学大师”;又喜交游、爱美食、嗜烟酒、性情浪漫,兴趣广泛。作者自幼跟随祖父生活,耳闻目染,深有会心。《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以祖父陆宗达为中心,展开了对章太炎、钱玄同,黄侃、赵钫、启功、张中行、朱家潘等国学大师、学术泰斗、文化名流的栩栩如生的描写,文采风流,跃然纸上,精神风骨,山高水长。

目录

梦里依旧杏花开

——祖父陆宗达

祖父的师长们

章太炎:“独步天下,谁与为偶!”

钱玄同:“人到四十就该死”

吴承仕:人与时进,学以世移

黄侃: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

余记

祖父的朋友们

赵钫:“想看书就不能怕臭”

[附]赵元方的文物收藏

汪绍楹:“汪大爷可是好人”

马巽:“玉树临风”马巽伯

启功:“人生并不洒脱”

黄焯:“使天下人知吾三人交情”

吴晓铃:学者的脾气

李述礼:率性而为的“老怪”

牟润荪:“大陆人太穷了,改革开放好”

余记

祖父的学生们

张中行:并不“中道而行”

朱家活:“‘窝’在这儿,也就快乐了”

俞敏:“老运动员”

张碹:美利坚的“钟鸣鼎食”之家

余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祖父确实会吃,也讲究吃。他爱吃晋阳饭庄的刀削面,让我去买时,告诉我不要要店里的卤,而是买两块过油肉,回家后把过油肉浇在面上,那才好吃。到前门月盛斋买烧羊肉,要带个瓶子,因为要带一些烧羊肉汤回来下在里面,吃起来才香。吃涮羊肉之前,必让我到西单某处买绿豆做的杂面,吃完涮羊肉,用汤煮杂面,评论是“美极了!”熬鸡汤时,他教给保姆的方法是:“先烧壶开水,把鸡搁在锅里,用开水浇。浇完了,盖上锅盖点火,开了锅,捻小火,不能让汤起泡。最后这鸡汤是焖成的,极好喝。可有一样,鸡就别吃了,肉全是柴的,精华全在汤里头。”同时他还教了保姆其他一些做菜的方法。实践后,保姆的评价是:“爷爷虽不会做,但特会说。”吃肉,他的理论是,要吃红烧肘子、东坡肉、米粉肉、坛子肉等真正的烧肉。吃的时候也只是一两块,点到为止,不能多吃,拼命吃。尤其不能吃炒菜里的肉。他说:“炒菜吃的是菜,那里边的肉绝不能吃。那肉是给菜调味儿的。”我口味低,有肉就吃,有肉就成,这使他很不满意,常常指责我长了一个“低水平的胃”。临末了儿,还总拉长声音来句:“肉食者——鄙。”鄙字后面还拖个长长的韵尾,也不管旁边有没有外人。关于吃肉,祖父常爱讲我的一件往事。那是“三年灾害”时,我正上小学一二年级。一天,家里做了红烧肉,我拼命吃,速度奇快。忽然间,头一抬,眼神一定,嘴张着,不动了。“一看就是让肉给噎着了。”家人着急了,全家都过来掏这块肉。“其实没人和他抢。肉每回都是尽着他吃。”祖父笑道。过去一到冬天细菜很少,大白菜成了看家菜。但对大白菜,祖父也有其独特吃法。记得“文革”前不久,祖父同学校里的一些老先生去周口店劳动一个月。快回来时,祖母让我给写信,问问回来那天想吃什么,祖父回信说:“最想吃天福斋的丸子、卤肉、大肚熬白菜。”于是祖母赶紧打发我去,在他回来那天做好,等着。祖父回来后只喝白菜汤,说“真是太美了”,称之为“奶汤白菜”。但对其中那些他称之为佐料的丸子、卤肉、大肚儿则不理会,结果这些东西当仁不让地流进了我那个虽然“低水平”却十分欣喜的胃。“文革”中,师大红卫兵让他交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祖父交代的是,二十年代某年初春在北平著名的“小有天”饭馆,花五块大洋吃鸡油烩豌豆。红卫兵听后把桌子一拍,说祖父不老实。理由是:“你有五块大洋,不吃红烧肉吃青菜,你还老实?!”说到这儿,祖父还加上一句:“你就跟这个红卫兵一水平!”这菜有何名贵呢?还是母亲作了解释。她说,那时还没有大栅,蔬菜没法越冬。所以初春时长出的豌豆荚,里边的豆子还未成形,一咬一口浆。再照热油来烩,又要鲜嫩不破,很难做出来,要有很高的厨艺。祖父讲的一些有关“吃”见闻也很有趣,比如他有一次谈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去某饭庄吃鲤鱼,进店就奔楼上,因为楼上是雅座,伙计连忙过来招呼。祖父说:“伙计说话可有意思。他招待你坐下,问好几位,就问:‘吃什么你老?’你老就是您。回说‘吃鱼’。那时鱼都用木盆养着,放在楼下。伙计听了,点点头,噔噔噔下了楼,把一木盆鱼端上来,放到你眼前头,问:‘几吃你老?’一般都是三吃,即鱼头、鱼尾、中段做三样。讲究的还有四吃五吃六吃。那次我们要的是四吃。即把鱼中段留一半,熘鱼片儿,叫作“雪花鱼片”。问几吃,客人答时,说也行,不说,用手指一比画也行。我一竖四个手指头,伙计马上点头:‘四吃你老!’随后伙计请你从盆里挑一条,我一指:‘就这条吧。’伙计立刻捞上来,说:‘烧崩了你老!’烧崩,吓你一跳。一想,是稍绷,就是等一会儿的意思。接着伙计把鱼一举,朝地上使劲一砸:‘摔死你老!’再一猫腰抄起死鱼:‘拿走你老!’下楼做去了。”

好吃是好吃,祖父却遵循“君子远庖厨”的古训,从不下厨。正如保姆的印象,他虽不会做菜,可特会说。几道他平素喜吃的家常菜,都是说给我祖母如何做,如熘黄菜、烩酸菠菜、山药蒸肉丸、炮羊肉、油淋鸡等等。佐料、原料都极普遍,可做出来的味儿极不普通,其中要诀多多,十分独到。

关于美食,祖父平时有许多议论,若从“理论性”的“内涵、外延和定义”来说,我大致归纳如下:其内涵为看家菜。有名的饭馆都有自己的看家菜,也即招牌菜,犹如说看家本事、保留节目、绝活儿。进饭铺要点它的看家菜;其外延则是要了解美食的历史文化。比如某地物产、饮食习俗、烹调沿革等。说宫廷菜和民间菜不同,不能笼统。有的菜从宫里流入民间,也有的菜从民间流人宫里。这其间经过宫廷御厨和民间厨师的加工改造,既有渊源又有不同。有些菜之成为名菜,不全是吃出来的,而是厨师说故事、讲烹饪给说讲出来的。美食不光是吃,和吃的环境要搭配。如字画的选择,厅堂的布置,窗帘椅垫的颜色,不然也吃不舒服。至于美食的定义,最简单:个人口味。但从文化上说,有高下之分。还有最关键的一句话,会吃的人,不一定要多花钱。

我家院子大,种了不少花草,这些花草也成为家庭烹饪的原料。记得那时东墙下有一架生长数十年、高与墙齐、枝繁叶茂的葡萄,架下有石桌和凉墩。北窗外种了一棵芭蕉,枝肥叶厚,黄绿相间。南窗前则有一架金银花,每至夏秋,香气袭人。葡萄架下种有两大缸荷花,荷花年年开放,荷叶大而肥硕:绿如绒毯。家人常去池中采下荷叶做荷叶肉、荷叶粥,喝粥时,必要佐以天源酱菜园的酱菜。酱菜要买两种,一是酱疙瘩,一是酱缸咙。酱疙瘩取其脆,酱缸咙取其软,二物刚柔相济,喝粥最好。祖母又常叫我去采摘金银花,做双花粥,掐芭蕉树的叶子,放在蒸锅里当屉布用。祖父则让我摘下葡萄泡酒,采下茉莉花泡茶。回想当年每逢春夏之傍晚,全家人于葡萄架下围桌而坐,喝几杯自酿的葡萄酒,吃两块荷叶肉,盛一碗荷叶粥,环顾四周,清荫覆地,蜂鸣蝶舞,荷花于夕照中显出略带慵懒的娇艳,晚风裹着茉莉的芬芳袭人面庞,可谓东风沉醉的晚上。又如黄昏细雨中,坐于北房廊下藤椅上,喝一些双花粥,饮两杯茉莉茶,望檐上双燕归来,听院中雨打芭蕉,嗅着昏暗中袅袅送来的带着雨水清凉气息的花香,顿觉暑热消退,透体生凉。P22-24

序言

岁月无情,人生有涯。面对滚滚奔流的历史长河,无论是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拨弄。个人永远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时代的演进播荡中,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现实而存在。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时代舞台上的主角。但是,在历史巨变或漫长岁月的迁流之中,人类的个体,常常承载着由此而来的悲喜和伤痛。个体的生命存在,以及他们的哀乐歌哭、命运遭际、希冀与无奈,这一切,构成了历史的血肉和社会进程中最鲜活生动的元素。

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和认识,才有了这套“人与岁月”丛书的策划、编辑和出版。

我们力图使之成为一套涵括面较广的传记文学丛书,主要辑人传记、自述和回忆录,其中既有私人往事、个人生活史的书写记忆,也有社会历史事件的追溯梳理实录。

丛书将分辑陆续推出。诚望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和帮助。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一○年九月

后记

此书即将印成,友朋之助不可不记。林凯兄为本书出版多方举荐;王兄培元提出修改建议;陈兄建宾通校全书,安排图片。冀三君之力,书始得告成。谨此说明,并申谢意。

2011岁末

陆昕

书评(媒体评论)

陆昕承累世之泽,沉潜书海,痴意深深。读人,谈书,阅世,有别样眼光。文字古朴老刊,常含爱意。所叙学人往事,苍凉委婉,悲欣俱在。每忆及土人气节,则灵光闪闪,幽思暗来。由人及事,由古至今,感天地之倏忽,念沧海之茫然。热风习习,萧蔬自远。无意争春,功在人间。

——孙郁

作者行文亲切平易,将旧人旧事娓娓道采。见闻生动有趣,有《世说》之风,且沧桑感深远。书中人物大多特立独行.读后给人以长久的回味,对今人今世亦多有裨益。

——雷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7150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5-53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