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端午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传统节日中,端午是个大节,它的历史久远,传播广袤,节俗繁缛,内涵深广,旧时与年节、冬至并称“二三节”。迄至于今,各地城乡仍有划龙船、吃粽子、挂菖蒲艾草等风俗活动。可以说,端午是上古风俗遗存最多的节日,也是风俗形成最复杂的节日。就岁时节令的研究来说,它的风俗意义比其他节日更为丰富。

《端午》主要介绍和描述端午的起源、祭祀和禳灾的两大仪式,以及不同视角下的风俗活动。本书由王稼句编著。

内容推荐

《端午》主要介绍和描述端午的起源、祭祀和禳灾的两大仪式,以及不同视角下的风俗活动。

端午的旧俗渐渐消歇,人们虽还在过节,风俗观念确是越来越淡了当作者王稼句写《端午》这本小书的时候,在故书堆里寻寻觅觅,仿佛是在做一个梦。那深巷旧宅里挂神像、熏艾香的情景,那从曲廊里款款而来的鬓边插戴着榴花艾叶的妇人,那在庭院里玩耍的胸前挂着九予粽的孩子,还有那黄昏时分,竞渡归棹,江上依稀传来的歌声,“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悠远凄婉,余音不绝,这个梦真是太遥远了。

目录

卷首语

端午考源

一、上古的夏至

二、午月午日午时

三、恶月和毒日

四、龙图腾的崇拜

五、端午的整合和定型

祭祀的偶像寄托

一、介之推

二、伍子胥

三、屈原

四、曹娥

祭祀的仪式

一、龙舟

二、角黍

禳灾的仪式

一、朱索和百索

二、符篆和贴纸

三、张天师像和锺馗像

四、菖蒲和艾草

五、雄黄酒和菖蒲酒

绚烂的端午风景

一、宫廷仪礼

二、市井盛观

三、人家庆节

四、郊野风情

后记

参考今人著作书目

试读章节

吴越先民的图腾文身,图案就主要是龙,刘向《说苑》卷十二说:“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高承《事物纪原》卷八也说:“今世俗皆文身,作鱼龙、飞仙、鬼神等像,或为花卉、文字,旧云起于周太王之子吴太伯,避王季历而之句吴,断发文身,以象龙子,避蛟龙之患。而《史记·越世家》言,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证此则是兹事为始于帝少康之子,因知文身断发之为吴越俗也旧矣。”但文身以龙的,不局限于吴越,《淮南子·原道训》说:“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高诱注道:“文身,刻画其体,内默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日以像鳞虫也。”《后汉书·南蛮传》记哀牢夷“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继”。常璩《华阳国志》卷四还记了一个故事:“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妇人,名日沙壶,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谓沙壶曰:‘君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惊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壶与言语,以龙与陪坐,因名日元隆,犹汉言陪坐也。沙壶将元隆居龙山下。元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元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贵也。’共推以为王。时哀牢山下,复有一夫一妇产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后著十尾,臂胫刻文。元隆死,世世相继。”从这个故事,可见图腾文身和龙的关系。

吴越的文身,随着中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改变,不再成为全民共有的风俗,但在端午节俗里却保留了它的遗意。那就是臂系五色彩丝。《锦绣万花谷后集》卷四引《风俗通》说:“五月五日以五色丝彩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缯。”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说:“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杜公瞻注道:“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长命缕或辟兵缯在汉代时,还有着图腾文身的本意,那就是“辟兵及鬼”,这里的“兵”是灾难的意思,高诱注《吕氏春秋·侈乐》“反以自兵”曰:“兵,灾也。”陈奇猷解释说:“兵之原义为持斤砍伐。自砍伐其性,则是自为灾害,故高训兵为灾也。”及至南北朝,“兵”和“鬼”就具体化了,那就是“病瘟”,系五色彩丝于臂,乃是对健康的企望。至杜公瞻作注,则已是农耕文明观照下的诠释了。

闻一多《端午考》说:“彩丝系臂,想来当初也是以象龙形的。这虽没有明证,但既是端午的风俗,而端午是龙的节日,则结丝以象龙形是很可能的。龙形遗失后,便用五种颜色来象征五色龙,有时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织物编成的。”那就是缀于胸前的襞方,程大昌《演繁露》卷七说:“裁色缯为方片,各案四色位而安之于衣,而黄缯居四色缯之中,以此缀诸衣上,以表蚕工之成,故名襞方。襞者,积而会之也;方者,各案其方以其色配之也。今人用彩线系臂,益文也。”最后一句极为重要,襞方的本意与五色彩丝是相同的。《风俗通》说的“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正是五龙色的象征。少数民族也有此风习,桑悦《记壮俗》就有“饮食行藏总异人,衣襟刺绣作文身”之咏。文身和端午风俗的关系,还有一条例证,明清时期,北京的文身者都在端午那天进行手术,《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岁华记》记道:“无赖子弟以是日刺臂作字,或木石鸟兽形。”

此外,还有其他臂饰,与五色彩丝具有相同的作用。周处《风土记》说:“仲夏造百索系臂,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条达,即条脱、跳脱,为钏镯的一种,通常以捶扁的金银丝为之,少则三圈,多则十数卷,隋唐前多套戴于臂,以后下移于腕。繁钦《定情诗》曰:“何以致契阔,绕臂双跳脱。”李商隐《李夫人歌》曰:“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这一臂饰,乃是文身之遗。又有刻玉为龙系于臂上者,史游《急就篇》卷三有“系臂琅歼虎魄龙”,颜师古注道:“盖谓以玉为龙者也。”还有刻龙于印,系于后肘者,蔡邕《独断》卷上引卫宏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这一时尚也是与图腾文身紧密联系的。P35-38

序言

雨中远树如烟,清阴幽草葳蕤,阡陌新秧微波,荷池蛙声成市。陆游《初夏》咏道:“麦秀微寒后,梅黄细雨前。湖滩初集鹭,堤柳未呜蝉。琴带轻阴润,巾因小醉偏。晚来幽兴极,又上钓鱼船。”但过不了多久,就是烈日高悬的酷暑大热天了。

就在这“鹂黄好鸟摇深树,细白佳人著紫罗”的时候,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就红红火火地来了,榴花灼红颜,彩带系玉臂,水上龙舟飞驶,岸边人声鼎沸,家家裹粽,户户举宴,厅堂香烟缭绕,戏台笛声悠扬。街衢迎神赛会,园圃斗草嬉戏,真有着太平岁月里的快乐和欢欣。

在传统节日中,端午是个大节,它的历史久远,传播广袤,节俗繁缛,内涵深广,旧时与年节、冬至并称“二三节”。迄至于今,各地城乡仍有划龙船、吃粽子、挂菖蒲艾草等风俗活动。可以说,端午是上古风俗遗存最多的节日,也是风俗形成最复杂的节日。就岁时节令的研究来说,它的风俗意义比其他节日更为丰富。

端午风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在两晋以前,并无端午的说法,节俗活动的中心时日并不固定,或是夏至,或是五月丙日,或是五月五日。“端午”一词出现在文献里,最早见周处《风土记》,《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五引曰:“仲夏端午。端,初也,谓五月五日也。”《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曰:“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周处是东晋人,端午的节日概念,大概总在西晋时方才流行,并且也被称为端五。此外,端午还被称为端阳、重午、重五,这需要作点解释。

“端”是起始的意思。据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五《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二年(前208)为避始皇赢政讳,曾改正月为端月。既然一年之月可如此说,一月之日也可如此说,“端”也就是“初”,而一般认为,“午”、“五”两字是同音通假,端午就是每个月的五日,那就并不仅仅指五月初五那天了。唐玄宗李隆基八月五日生辰,即所谓千秋节,张说《大衍历序》就说:“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皇雄成纪之辰,当一元之出符,献万寿之新历。”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也说:“月惟仲秋,日在端午,常星不见之夜,祥光照室之期,群臣相贺,日诞圣之辰也,焉可不以为嘉节乎。”至南宋,仍有将端午作为某月的五日,如曹士冕《法帖谱系序》就署款“淳祐乙巳仲春,日在端午”,也就是淳祐五年(1245)的二月五日。虽然古人将每月的五日都称为端午,但由于五月五日自古是个节日,且像三月三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一样,月日之数相重,这在其他端午里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就具有特殊的意义,约定俗成,五月端午就成了一个特定的日子。不但如此,五月的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也被称为端一、端二、端三、端四。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说:“先期学士院供帖子,如春日禁中排当,例用朔日,谓之端一,或传旧京亦然。”姜宸英《湛园札记》卷二也说:“端阳前五日俱可称端,文山以五月初二日生,称此日为端二。”江南民问还将五月六日称为端六,有民歌唱道:“端五落雨端端坐,端六落雨做草窠。”

端午的“午”字,一般认为与“五”字是同音假借,而“午”又是斗建之说中的五月。古代天文学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农历的月分就是这样确定的。黄朝英因为《风土记》的传本不同,或作“端午”,或作“端五”,颇为疑惑,便从斗建之说来理解,他在《靖康缃素杂记》卷五里说:“以余意测之,五与午字皆通,盖五月建午,或用午字,何害于理。”裴驷《史记集解》卷二十五也说:“午者,阴阳交,故日午。”赵翼则认为,早期的端午,并不一定在五月五日那天,而是指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他在《陔馀丛考》卷二十一里说:“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颉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日‘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唐明皇八月五日生,宋璟表亦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犹以午为五也。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追溯上古时端午风俗的形成,黄朝英和赵翼的说法自有其道理。但也有不同意见的,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就说:“端五之号,同于重九,角黍之事,肇于《风俗》。昔日屈原怀沙忠死,后人每年以五色丝络柜敉而吊之,此其始也。后世以五字为午,则误矣。”

端阳的“阳”,乃从正阳而来,韩鄂《岁华纪丽》卷二有“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月号正阳,时惟端午”之说,正阳指的是日中之气。《楚辞·远游》曰:“飧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王逸注道:“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庄子·逍遥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成玄英疏道:“六气者,李颐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日午正阳”正是端午风俗意义中最重要的时间。

重午、重五,则是两五相重之意,关于重午,韦骧《端午雨饮伯英池馆》诗曰:“山城重午遭阴晦,谢氏池亭亦自堪。”吴师道《端午》诗曰:“今年重午住京华,一寸心情万里家。”至于重五,王桥《野客丛书》卷十一就说:“今言五月五日日重五。”陆游《归州重五》诗曰:“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扬无咎《齐天乐·端午》词亦曰:“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端午还有不少别称,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五月节、菖蒲节、解粽节、朱明启节等。

天中节,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提要录》说:“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李纲《重午》诗曰:“谁将佳节号天中,阳极阴生五自重。角黍但能娱幼稚,彩丝那得制蛟龙。千年沉汨英灵在,万里浮菖习俗同。逐客有家归未得,满怀离恨寄南风。”又,施闰章《徐州五日》诗曰:“河上天中节,秦淮箫鼓时。道途过岁序,风土薄蒲葵。遇旧沽吴酒,招魂倦楚辞。转怜无竞渡,不起故同思。”

浴兰节,《大戴礼记·夏小正》称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楚辞·九歌·云中君》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古人认为兰草能避不祥,故以此日兰汤洁斋祭祀,称为浴兰节。吴自牧《梦粱录》卷三说:“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真德秀《皇后阁端午贴子》诗曰:“记得当年梦月符,浴兰节后恰旬馀。欲知天锡无疆寿,认取仙蜍颔下书。”

女儿节,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一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日女儿节。”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也说:“宛俗自五月初日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余有丁《帝京午日》诗曰:“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北京还流传这样一首单弦曲子:“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葚,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一支支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百本张岔曲·端阳节》)

五月节,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吴歌曰:“五月节,菰生四五尺,缚作九子粽。”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道:“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李光地在《小宗家祭礼略》里说:“如元旦、五月节、中秋、重阳节,此等皆可不拘丰俭,循俗行之,所谓事死如事生,节序变迁,皆寓不忍忘亲之意。”

菖蒲节,缘于悬挂菖蒲的节俗,也简称蒲节。杨万里《初夏即事十二解》诗曰:“王家麈柄绿琼香,萱草偷来柄更长。藏却柿红樱扫子,菖蒲节里放风光。”又,傅若金《候友人不至戏作》诗曰:“仪真城下菖蒲节,晴日江头锦绣文。旗影送船侵树过,笛声催鼓隔花闻。双龙镜化间风雨,五马歌沉暗水云。日暮故人期未至,谁家看舞石榴裙。”

解粽节,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说:“京师人以端五为解粽节,又解粽为献,以叶长者胜,短者输,或赌博,或赌酒。李之问《端午词》云:‘愿得年年长,共我儿解粽。”’张功甫《赏心乐事》记五月有“安闲堂解粽”。陆游《初夏》有“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之咏。《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说吴七郡王端午到灵隐寺,对长老说:“每年五月重五,入寺斋僧解粽,今日依例布施。”

朱明启节,“朱明”乃指夏季,《尸子》卷上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启节”则比喻星宿运转和节令更换,用指端午,始见梁武帝萧衍《孝思赋》,有曰:“朱明启节,白日朝临,木低甘果,树接清阴。”柳宗元《谢赐端午绫帛衣服表》有曰:“朱明启节,御府赐衣,沐圣泽而溟海方深,被仙衣而鹤龟齐寿。”刘禹锡《谢端午赐物表》有曰:“以朱明仲月,端午佳辰,万同被薰风之和,九天垂湛露之泽。”敦煌曲子《菩萨蛮》词曰:“朱明时节樱桃熟,卷帘嫩笋初成竹。小玉莫添香,正嫌红日长。”描绘的正是端午景象。

端午还被称为蕤宾,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午在五月,故而代指。班同《白虎通义》卷上说:“五月律谓之蕤宾。蕤者,下也;宾者,敬也。言阳气上极,阴气始,宾敬之也。”陶潜《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曰:“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飓。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马祖常《端午效六朝体》诗曰:“修篁发秀林,新荷叠芳池。采丝撷雾缕,纱毅含风漪。蕤宾应乐律,端阳正岁时。馥馥兰汤浴,滟滟蒲酒持。汉宫斗草戏,楚船张水嬉。江心铸龙镜,好用照湘累。”

道家则称五月五日为地腊,为五斋祭日之一,《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陈耀文《天中记》卷五引《道书》也说:“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叶宪祖《碧莲绣符》诗曰:“天中令节欣相迓,地腊灵辰福转加。”夏完淳《端午赋》有道是“地腊谁传,方舟不渡”。清高宗弘历《五丝赋》也有“尔其香奁才罢,彤管方陈,丽学天孙之样,巧开地腊之辰”诸语。

此外,清代苏州民间称端午为白赏节,顾禄《清嘉录》卷五说,那天“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馈遗主顾,则各以其所有雄黄、芷术、酒糟等品。百工亦各辍所业,群入酒肆哄饮,名曰白赏节”。白赏乃是无故而得享受的意思,不但能得馈赠,店家所卖也特别优惠。很多地方又称端午为孩子节、娃娃节,因为自那天起,热天就要来了,五毒蛇虫开始活跃,相传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最会给孩子们带来患害,于是不少节俗活动就围绕孩子们来进行。

端午,名目之众多,节俗之繁缛,咏唱记叙之丰富,由以上所述,也可略窥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初年曾改称端午为夏节。1914年1月,北京民国政府内务部呈文定年时四节,其中写道:“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政府公报》第六百一十八号,1914年1月26日)时袁世凯为大总统,批准了这个呈文。但夏节以及秋节、冬节的说法,仅短暂地存在于历书和月份牌上,民间仍沿习旧称,惟农历的元旦在法理上改称春节后,逐渐为民众所接受。1930年3月,为配合推行阳历,废除阴历,内政部和教育部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以阳历时间实行原附于阴历下的传统节日,将阳历的5月5日定为端阳,该办法经文官处审核,改端阳为重五。至1934年,由于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这个关于传统节日的改革也随之中断。

另外,抗战时期的1941年端午前,郭沫若提议将端午定为纪念屈原的诗人节。当年端午节,文艺界人士在成都举行首届诗人节大会,会上发表《诗人节宣言》。但潘公展、张道藩等提出不同意见,因此诗人节公开的大型活动仅这一次。1942年端午,安徽文化界曾举行诗人节活动。1944年端午,成都文艺界抗战协会在虹垣别墅举行诗人节茶会。1945年端午,昆明《诗与散文》出版了“诗人节特刊”,当晚文艺界抗战协会昆明分会还在云南大学至公堂举办诗人节纪念晚会。自此以后,诗人节就杳然无闻了。可见过诗人节,只是文艺界部分人士的事,不是全民性的节日。

各地过端午,大都从五月一日开始,以五日为正日,许多地方称五月一日为小端午,五日为大端午。但也有例外,在湖南、湖北的部分地区,五月五日称小端阳,十五日则称大端阳,大端阳是节俗活动的高潮。朱辅《蛮溪丛笑》记道:“蛮乡最重重午,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三日而归。既望复出,谓之大十五。船分五色,皂船之神尤恶,去来必有风雨。一月前,众船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吊屈原,正楚俗也。”蛮溪即武陵五溪,在今湖南沅陵、辰溪一带。庄绰《鸡肋编》卷上记道:“湖北以五月望日谓之大端午,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各雇一人凶悍者于船首执旗,身挂楮钱。或争驶殴击,有致死者,则此人甘斗杀之刑,故官司特加禁焉。”这两则都是宋人记宋事,可见也是由来已久。有的地方,节俗活动更持续到五月下旬。这一现象,反映了端午风俗形成与夏至的关系,留下了上古风俗的遗迹。

本书主要介绍和描述端午的起源、祭祀和禳灾的两大仪式,以及不同视角下的风俗活动,当然是挂一漏万的。

后记

去年凉秋,张继红先生就与我谈起这套丛书,直到今年暮春,才将方案大致确定下来,那就是为具有怀旧情结、风俗情趣、人文情怀的读者而刊行的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它讲求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的结合。这说来容易,做起来自然有它的困难,如今这类书不能算少,但笑话、瞎话也同样不少,看来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做到研究前提下的描述,真是并不容易的。

丛书共四册,请薛冰、彭国梁、王咏三君共襄其事,三位都是好手,惟我根柢最浅,文字最拙,对岁时节令的嘹解也只到浅尝辄止的地步,故而所谓“学术”和“研究”,对我来说,真是个很高的标尺,只能努力着去做而已。

年来的事情接三连四,杂陈眼前,这本书也就迟迟没有动笔,继红来催,不好意思,于是就先写这本,起笔是八月初,断断续续,写了两个半月,拖宕到了最后的期限,总算可以交货了,不由松一口气,夜来就准备找人小酌谈天了。

“文革”时流行几句话,有所谓“学用结合”、“急用先学”,这自然不是治学应有的态度。但像我这样学识浅陋的人,不能做到像东坡居士说的那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写起书来,也就只好边写边学,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当然也应该有点自己的想法,即使有的还不能自圆其说,但也表明自己作了一点探索,并不是将别人嚼过的馍再来嚼一遍。究竟说得是否有点道理,读者最是明眼人,用不着我来再说多馀的话,是耶非耶,也就暂且搁起,不去管他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小书原还有“东南亚的端午”和“端午的文化记忆”两题,因篇幅所限,只好全部割舍。好在这两题的内容,并不是不可或阙,删去以后,也不影响全书的结构。

端午的旧俗渐渐消歇,人们虽还在过节,风俗观念确是越来越淡了。当我写这本小书的时候,在故书堆里寻寻觅觅,仿佛是在做一个梦。那深巷旧宅里挂神像、熏艾香的情景,那从曲廊里款款而来的鬓边插戴着榴花艾叶的妇人,那在庭院里玩耍的胸前挂着九子粽的孩子,还有那黄昏时分,竞渡归棹,江上依稀传来的歌声,“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悠远凄惋,馀音不绝。这个梦真是太遥远了。

王稼句

2008年10月15日于苏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端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稼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702156
开本 32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8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08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