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际友人与爱国华侨在武乡/八路军研究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八路军与国际间的交往历史研究中较为少见,八路军总部在武乡期间,有众多国际友人在此活动的历史更是鲜为人知。为全面了解八路军与武乡的辉煌历史,编者郝雪廷借助于长期从事军史研究之便,在浩瀚的资料中,挖掘、整理、编写了《国际友人与爱国华侨在武乡》。

本书主要收录了曾在武乡生活、战斗过的20多位国际友人与华侨的生平事迹,特别注重在武乡的生活经历。

内容推荐

抗日战争中,我党我军非常注重发展国际统一战线,许多国际友人也随之来到武乡,史沫特莱、米勒、林迈可、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武亭、陈光华等一大批国际友人及谢宾元等爱国华侨,都在武乡从事抗战工作,他们与八路军一道成了抗日先锋。《国际友人与爱国华侨在武乡》主要记载了抗战时期在武乡生活战斗过的国际友人和爱国华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武乡在抗战中的历史画面。《国际友人与爱国华侨在武乡》由郝雪廷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积极投身敌后抗战的国际团体组织

 一、活跃在太行山的印度援华医疗队

 二、萌芽于武乡的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

 三、诞生于武乡的日人反战组织——觉醒联盟

第二章 为了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

 一、卡尔逊:第一个考察根据地的外国官员

 二、史沫特莱:永不妥协的斗士

 三、林迈可:八路军通讯的洋先驱

 四、何克:生命化作艳红的山丹

 五、赖朴吾: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第三章 浊漳河畔的国际主义医士之光

 一、爱德华:中印友谊的精灵

 二、柯棣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三、巴苏华:国际主义和中印友谊的真实见证人

 四、米勒:莱茵河畔走来的国际主义勇士

第四章 金达莱绽放在太行山上

 一、武亭:八路军炮兵的先驱

 二、陈光华:将生命的瞬间定格在太行山上

 三、石鼎:血洒太行的义勇军领袖

 四、金雄:抗大毕业的朝鲜大将

 五、郑律成:奏响嘹亮的军歌

第五章 从俘虏到反战勇士

 一、杉本一夫: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的发起人

 二、香川孝志:被《论持久战》改变了命运的俘虏

 三、山田一郎:厂个不再逃跑的日本军医

 四、吉田太郎:从顽固军人到反战勇士

第六章 战斗在抗日前线的归国华侨

 一、白刃:抗大走出来的归侨军旅作家

 二、王耀华:被称为孤胆英雄的优秀敌工干部

 三、谢宾元:朱总司令表扬过的抗日兵工

 四、林有声:干戈立志斩楼兰的华侨八路

 五、黄登保:八路军中的华侨炮兵先锋

 六、彭光涵:国旗诞生的历史见证人

 七、钟嘉华:从爪哇投身抗战的归侨八路

第七章 附录

 我看见了敌人的自供/陈荒煤

 记松井英男君/叶以群

 八路军医院中的医疗工作/[日本]山田一郎

 一个“日本八路”的记忆/[日本]前田光繁

 我所见到的朱总司令/[日本]松井英男

 晋谒朱德将军/[印度]巴苏华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支援中国抗战。特别是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太行山上,成为抗战前线的一员,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他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在许多国际友人中间,白求恩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同样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抗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林迈可却鲜为人知。

林迈可在北平城外的西山上旅行度假时遇到了一支队伍。让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林迈可,原名迈克尔·林赛(Michael Lindsay),林迈可是他到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人叫法而使用的中文名字。他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祖父是一位历史学家,曾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神学院任院长多年;父亲是一位哲学家,曾在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任院长,英国上议院议员,并被英皇封为男爵;林迈可原先在牛津大学学自然科学,后又学电子学、经济学、哲学及政治学。大学毕业后,他从事教育,担任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工业调查所所长助理,1937年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之聘为经济学导师,并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然而,就在林迈可到达北平(今北京)后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由于燕京大学是1916年由美国美以美会所办的汇文大学,美北长老会、公理会所办的通州协和大学,英国伦敦会所办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等三所教会学校合并而成,日军出于外交关系并没有触动英美在华利益,所以燕京大学一直平安地继续着教学,算是战争中唯一的安定之所。

1938年4月的一天,林迈可到北平城外的西山上旅行度假,说来也巧,正好遇到了一支队伍,英国人并不怕军队,所以他就与士兵们谈论起来,交谈中他知道了这支打游击的队伍是八路军,并了解到八路军队伍的武器装备非常差,枪支型号太杂,有的和子弹不配套,而且数量少,几个人合用一支枪,有人只背几颗手榴弹,还有的人就背着一把大刀。八路军的生活条件更为艰苦,米袋子里装着一些水煮过的小米,在山坡上,掏出来吃一两口,再喝几口冷水就算是一顿午餐。尽管他们中许多人是新兵,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但从他们的话语中却能感觉到,他们坚持抗战,并且抗战必胜的信心是非常坚定的。这一切,让林迈可非常感动,于是他产生了进一步认识八路军的想法。

有一天,他又看到美联社驻北平记者霍尔多·汉森的一篇报道说,在冀中有一个有趣的组织在发展。这个组织是否也是八路军呢?林迈可十分好奇,便与燕京大学的几位年轻教师商议,决定利用复活节假期去充分了解一下这个组织。他们来到了冀中任丘,找到了吕正操将军的司令部,吕将军得知这位外国人是有名的无线电专家,便组织根据地军民热情欢迎和接待了他们,吕正操还与林迈可进行了亲切交谈,当得知林迈可想更多地了解八路军,想结识八路军更高的长官时,便派士兵护送他们越过平汉铁路,到达设在阜平山区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这里,林迈可见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和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宋劭文。在根据地,林迈可看到群众热火朝天的抗日景象:群众积极组织支前抗战,妇女们在做军鞋、补军衣,新招募的军队在操练,兵工厂的工人在紧张地制造枪弹,乡村小学校在教学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课文,特别是根据地人民新颖的文化活动——在一片开阔地里演出抗战话剧。

艰苦的抗战与崇高的热情形成显明的对比,这在林迈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迈可表示,他要以最大的努力来支持八路军抗战。访问了晋察冀边区,林迈可深感边区抗战物资的匮乏,也为边区军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持抗战的精神所感动,为八路军的精神所感动。

回到北平,他积极参加抗日的地下活动,凭借外国人的许多特权和方便,为根据地做了许多工作。他购买了一批日本人严格控制的医药物品,八路军急需购买却无法购买的无线电台零件,他还借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专车,把二十九军撤出平津时赠给附近八路军但八路军当时无法运出的6皮箱军用器材,分3次送到北京西山大觉寺,通过游击队转交给八路军;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装配无线电收发报机,通过妙峰山交通线送到晋察冀根据地。

P47-48

序言

又是一年春草绿,文化园地吐新蕊。在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为开创老区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之际,武乡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组织编纂的《八路军研究系列》丛书第二批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县大力实施“文化带动”战略结出的又一硕果,祝贺之余,倍感兴奋。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太行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到武乡工作以来,我深深地被这块红色土地感染、感动,这里有深厚的八路军文化根基、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优良的革命光荣传统、纯朴的英雄老区人民,这里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革命前辈的足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洒有抗日军民的血汗。我始终认为,八路军是民族的脊梁,太行精神的灵魂,八路军文化是太行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亟待我们去深入挖掘、大力弘扬,这是我们革命老区的使命使然,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从打好革命老区一张牌作为“一三三”战略首要任务的提出,到“文化带动、旅游拉动、项目支撑”,再到为打造全国最大的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而实施的“两园一剧”重点项目,县委、县政府作出的每一个部署都切合老区的实际,顺应了老区人民的意愿。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于2010年8月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召开的首届“八路军文化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央、省、市领导先后到会讲话,对我县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八路军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不仅树立、展示了革命老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而且开启了全国八路军文化研究新纪元。今天,挖掘与弘扬八路军文化的历史内涵、时代精神,无论对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我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再造一个新武乡”,作用不可低估。

自2010年《八路军研究系列》丛书第一批面世以来,受到了诸多从事八路军文化研究特别是致力于老区文化繁荣的领导、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们的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11年以来,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又组织人员,着力研究,从国际友人和华侨、敌后抗日文化、重大战役战斗、红色驻地等几个角度进行了收集整理,这将为研究武乡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提供又一批重要历史资料。可以说,《八路军研究系列》丛书的相继出版,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八路军总部和八路军文化的历史,是一套非常珍贵的史料聚集,留给后人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对研究八路军文化、做大做强八路军文化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路军研究系列》丛书,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连续出版近十本书,见证了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为繁荣老区文化、提升老区文化软实力而作出的不懈努力,也反映出参与编著的每位作者,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倾注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他们为了武乡的历史和明天而默默奉献、辛勤工作,在此,谨向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及各位编著人员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们坚信,有太行精神作动力,有八路军文化产业作支撑,这片红色土地和英雄的老区人民一定会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一定会谱写转型跨越发展新篇章,再造一个新武乡!

是为序!

后记

八路军与国际间的交往历史研究中较为少见,八路军总部在武乡期间,有众多国际友人在此活动的历史更是鲜为人知。为全面了解八路军与武乡的辉煌历史,笔者借助于长期从事军史研究之便,在浩瀚的资料中,挖掘、整理、编写了这部书稿。

本书主要收录了曾在武乡生活、战斗过的20多位国际友人与华侨的生平事迹,特别注重在武乡的生活经历。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国防大学教授何理少将,军事科学院军史所抗日战争研究组组长、正师职研究员岳思平老师的支持和指点。此外,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曾参阅了燕山出版社的《国际友人与抗战》、解放军出版社的《来自异国的朋友》、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国际友人在中国革命中》、北京出版社的《他从莱茵河畔走来》、希望出版社的《巍巍太行山》、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上的外国人物》、国际大学出版社的《共和国的归侨将帅》等书籍和《党史文汇》等杂志,并查阅了广东、福建等地关于华侨的文史资料,查阅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白求恩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涉县朝鲜义勇军纪念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的有关资料。为此,作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另外,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还采用了一些老照片,因无法与原作者联系,敬请知情者看到后与武乡县三晋文化研究会联系。

尽管在编写过程中我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历史久远,资料奇缺,还是未能完善,比如:朝鲜籍曾任三八五旅敌工干事的蔡国藩,日人觉醒联盟的小林武夫、冈田义雄、高木敏雄、松井英男、石冢修、边渡三郎,美国基督教牧师费尔儒、王普霖,南洋华侨曾任三八五旅政治部干事的刘野农等人物,都因资料不足而未能人编,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感。希望有关专家学者、历史爱好者以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如有相关资料,敬请恩赐,以便再版时补充。

作者

2011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际友人与爱国华侨在武乡/八路军研究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雪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73758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2.52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2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