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里尔克与罗丹
内容
试读章节

有些作家一出现就是耀眼的明星,教人目眩,教人赞美,但很快失去热力,最后变得像萤火虫那样,只能在黯黑的深夜里在荒野飘荡,闪动针头般惨淡的白光。

另一些则像小山涧,从瘦瘠的荒山流出来,涓涓细水,碰到小石头就要绕道,即使用尽力气歌唱,也只得一丝袅袅潺潺。可是月复月,年复年,白天敞开胸怀承受天上降下的甘露,晚上默默吸纳地底渗出的地水,不知不觉山涧流成小溪,小溪流成河汉,河汊流成大川,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一浪高于一浪,向苍天唱出一曲宇宙之歌。

1902年初,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第一次写信给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就是这么一条小山涧。他刚27岁出头,一个醉心于写作的奥匈帝国青年作家,知道自己从布拉格来,却不知道往哪里去。

里尔克是一个天生的写作人才,说他含着鹅毛笔降世也不为过。他的母亲向往贵族和上层社会,望子成龙心切,还没有进小学便常常朗诵席勒等名家诗歌给他听。里尔克虽然年幼,却听得很入迷,跟着背诵,学会写字后便把诗歌抄写到小本子上。从听,到背,到抄,最后到写。他留下的童年物件,除了图画外,就有好几首诗歌。至于何时开始写诗,已不可考,但最晚不迟过八岁。1884年,他念小学三年级,送给父母的结婚周年纪念礼物便是一首诗。.这么早熟,不由人不相信世上真有缪斯这样的诗神,曾经在夜晚飞临他的帐顶。

1891年9月10日,维也纳《趣味杂志》(Das Interessante Blatt)刊登了一首诗歌《流行的拖地裙裾》,诗末署名“里尔克,写于布拉格的斯密柯夫”:

流行的拖地裙裾——

讨厌得要命,

你看它不知羞耻

钻到最近的报纸里。

这种服装样式

变得无法压制,

我们将看到

严肃的公共卫生发怒,

它受到威胁,

抗议这种折磨

要你们吞下

数量奇多的灰尘。

赶快忘掉拖地裙裾,

想都不要再想,

不要等到警察动真格。

我们将看到,

警察埋伏在街角,

用大剪刀飞快地剪掉

所有路过的拖地裙裾。

这是一篇征文人选作品,发表时排第二位,也是里尔克印成白纸黑字的第一篇诗作,当年他只有十六岁,有点英雄出少年的味道。尽管主题由杂志指定,但诗歌的内容和品味平庸,与文学搭不上边。

这是事出有因的,在此之前五年,他经历了人生最惨淡的一页。1886年秋,他10岁刚过便进入军事初级中学,三年后升上高中,换了另一间军事学校。由于性格内向敏感,身体赢弱多病,五年的军校生活很不愉快。20多年后,1920年,一位曾经教过他的教官已经晋升为将军,写信给他,热情洋溢地回忆往事,为这位出名的诗人学生骄傲。里尔克却没有他的愉快记忆,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声讨军事学校,他的怨恨达到了一字一泪的程度,令人动容。但不要以为这是他父母的过错,把一个文弱的孩子送进地狱受罪。里尔克在给他的初恋情人的信里说过:小时候他情迷军人装束,觉得漂亮而神气,有人问他想成为什么人,他回答说“军官”。军校五年,他的成绩一直良好,最后一年的成绩单只有体操和击剑不及格。全班五十一人,他上学期排名十二,下学期十百.

然而,里尔克的秋后算账并非夸大其词。他进校时才i0岁,无论身体或心理仍在发育阶段。随着年龄增加和性格成熟,他发觉军人世界和他格格不入,不仅体力要求不胜负担,阳刚粗犷的气氛和他诗人的敏感内心完全矛盾,他写信向母亲诉苦。在当时,军事学校是一条男性事业的康庄大道,毕业后便可成为军官,成绩优良者授职中尉,合格者少尉,即使不合格,也有士官的名衔。里尔克苦撑了五年,终于无法忍受,征得父亲同意,于1891年7月离开军事学校,放弃了这个美好远景。

他先到布拉格郊区休息了两个月。为了摆脱军校噩梦,他迫不及待返回诗人的幻想世界,上面那首得奖作品便是那时写成的。

9月,他听从家人安排,进入林茨(Linz)商科学校念书,打算学一门谋生技能。一年下来,成绩很出色,全年级53人排名第二。但是学年一结束,他却一去杳如黄鹤。原来和一个比他年长的保姆跑到维也纳同居,结果惊动女方家人报警。警察找到他们后,把女方送回家,他则独自返回布拉格。

多年后,里尔克对友人说,林茨一年是他的“青年时代关键性转折点”。他没有详细解释,但是从他的书信中,我们知道他摆脱军事学校的束缚后,文学爱好如脱缰之马,得到自由奔驰的机会。他读书、写诗、参观博物馆、穿着军装参加面具舞会,生活过得写意愉快。他开始想办法打进文学的圈子,主动去结识评论家和作家,送上诗作请他们评论。甚至和保姆私奔到维也纳时,也不忘去找出版商,希望能出版诗集。

回到布拉格,他的伯父因为没有儿子,提议资助他继续读书,准备进大学攻读法律,日后接手他的律师事务所。为了让里尔克赶上正规学校的水平,通过中学会考,他重金聘请私人补习教师。但愿望未及实现,便在这一年12月去世。他的两位女儿遵从父亲遗愿,继续定期资助里尔克。三年后,1895年,他顺利通过会考,获得“优”的成绩。P2-5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出山清泉里尔克

第二章 一石峥嵘罗丹

第三章 高山仰止

第四章 巴黎的冲击

第五章 工作,永远工作

第六章 《罗丹论》

第七章 默东的小屋

第八章 罗丹秘书

第九章 比伦公馆

第十章 最后的华尔兹

第十一章 永别罗丹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第一次接触里尔克的《罗丹论》(Auguste Rodin),是读梁宗岱老师的中译文。总体的感觉是这本书不是传统的艺术评论,而是一首赞美诗,从第一句开始就使用最高的音调,一直唱到最后一句。多的是诗人的热情描写,少的是评论家的冷眼分析。

后来参加编辑《梁宗岱文集》,负责校订这本书的译文,找来一批法文资料。第一本是《致罗丹信》(Lettres a Rodin),辑录了巴黎罗丹美术馆(Mus6e Rodin)收藏的里尔克书信,从1902年到1913年。读后感觉和《罗丹论》何其相似,从第一封信到最末一封,中间跨越十一个年头,始终保持着同一的澎湃感情,同一的赞美,只有遣词造句因为年月逐渐多了一点随意,少了一些拘谨。后来又读到里尔克的家书及致友人信,凡是提及罗丹的文字的段落,调子完全一样。这证明了《罗丹论》是一本无可置疑的真诚著作,发自真心,没有半点虚伪。通过这些书柬,我们还知道,从来没有一位艺术评论家像里尔克那样,使用那么多时间和精神,去深入了解罗丹的经历,去实地观察他的创作过程和生活,去“读”他的作品,因此《罗丹论》不是一篇单凭感情写成的诗歌,而是一部认真下过工夫,深思熟虑的艺术评论著作,闪耀着灿烂的文学色彩。

里尔克对罗丹一往情深,我们自然想知道罗丹的反应。最重要的文献是巴黎罗丹美术馆出版的四卷本《罗丹书信集》(Correspondance deRodin),里面收入了罗丹历年致里尔克的信函(包括写在名片上的便条),也是从1902年到1913年,前后十一年时间。不必赶忙去读信的内容,只须看看信末有没有编者注上的三个字母“L.A.S.” (Lettre信,Autographe亲笔书写,Signr签名),就会发现从第一封信开始,罗丹绝少假手秘书,多数自己执笔,这是一种不寻常的表现,显示他对里尔克另眼相看。

一位27岁的年青作家,一位62岁的雕刻大师,地位悬殊,分属两辈,如何能够建立一种这么深厚而长久的友谊,这里面一定有其理由。为了知道得更详尽,于是继续收集资料,从传记到评论,从书信集到报刊文章,不知不觉桌上一大堆,地下一大叠,终于明白这是一个世纪难得一见的伟大命运的故事。

1902年9月1日下午三时,巴黎大学街82号“大理石仓库”工作室,来自不同星座的两位大师,在人生轨道交叉点上相遇。里尔克像青苹果那样,正在找寻能够牵他的手带领他生活的导师,第一次见面就认定罗丹是自己的榜样,“好像老早认识他,只不过’重逢而已”;而罗丹像高山上的雄鹰,观尽尘世百态,一眼就看出这位青年具有纯洁的灵魂和过人的智慧,第一次见面就邀请他次日到默东家里去,几乎等于即时收为入室弟子。

在以后的日子,他们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发现两人的生命轨道朝向同一个方向,大家都在追求美——形式美,内在美,绝对的美;大家都在追求永恒——用粘土,用文字,建筑起自己的广大世界,像平原,像大海,属于全人类所有,而个人的名字只留存在丹青里。

十一年间,他们的人生道路就这样交叉并进,互相往来,互相影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把他们最后分开。

一个世纪过去了,他们好像美丽的星座中的两颗巨星,位置不同,色彩不一,却连在一起闪耀,发出强烈的光芒。当人们听到里尔克这个名字时,不期然就会想起罗丹;当人们谈及罗丹时,里尔克往往不请自来,参加进谈话中。

这两位大师的交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故事,本书按照时序重组这十一年的大事,主要经纬是里尔克和罗丹的法文书信,全文译出,另外辅以里尔克的一些家书、日记和致友人信。这些都是最原始的素材,按照不成文的写作规矩,多少也要加以改写,以免变成文抄公。但本书全部保持原貌,笔者的工作只限于解释人物及事件的背景,让两位大师直接向读者叙述他们的友情,他们的爱心,他们的灵性。  这样处理不是为了省事,而是有一天读到奥地利作家克斯纳(RudolfKassner,1873—1959)的一句话得到启示,他是里尔克的后期好朋友,《杜依诺哀歌》第八首便是题赠给他的。他说:“里尔克的作品和他的书柬,就像衣服及其衬里,但是衬里的布料如此名贵,大可以翻过来穿。”事实的确如此,里尔克的书柬和日记包含着很高的文学成色,可以从中找到某些诗歌或散文的原形。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像已经结集的《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佛罗伦萨日记》、《关于塞尚的信》。既然原文已经清楚叙述事实,而且文采斐然,第三者何必自寻苦恼去改动,如果为改而改,其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或者画蛇添足。

书中的译文,里尔克和罗丹的法文书信全文译出,不保留寄信人地址,日期按当代汉语写法移放签名后面,内文保留原有段落,信末分散的祝愿语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集中为一段。其他书信或日记,只选译必要部分。这些信笔写来的文字,一气呵成,往往不分段落,为了方便阅读,过长段落按内容分节。书中使用的德语资料,没有与他人合译,目的是保持全书文字统一。全部自法文和英文转译,使用各种版本反复对照,虽然无法恢复德文原样,但力求准确传达作者原意。

插图配合内容选取,除笔者在巴黎实地拍摄之外,均、为.同时代的照片或图像,以求重组当年的环境和气氛,提供更多信息。罗丹雕塑和里尔克作品的标题中译,基本沿用梁宗岱先生翻译的《罗丹论》和《交.错集》,个别与通译有异,但全部附上外文原文,可供照对。

一百年前里尔克和罗丹的情谊,在眼下这个拜金社会里,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本书以此为题材,并无警世教训之意,只不过像讲述一个童话,一个传说,告诉还愿意相信人性美好的人:

在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有过一个美好的故事……

刘志侠

2011年3月于巴黎

内容推荐

1902年,一个27岁的年轻诗人遇到了62岁的著名雕刻大师,从那一刻起,两个地位悬殊的人建立起了深厚而长久的友谊。这样的两个人如何将彼此的生命交织前行,将友谊持续了11年?

《里尔克与罗丹》通过罗丹与里尔克之间的书信,通过里尔克的日记、家书和致友人信,再现两位大师分分合合交往全貌的同时,细致刻画了两位大师的性格和性情。另外,作者还通过里尔克的眼睛展现了欧洲、特别是巴黎的城市风物和人情世态,以及他们周边的许多艺术家和作家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里尔克与罗丹》由刘志侠编著。

编辑推荐

第一次接触里尔克的《罗丹论》,是读梁宗岱老师的中译文。总体的感觉是《里尔克与罗丹》不是传统的艺术评论,而是一首赞美诗,从第一句开始就使用最高的音调,一直唱到最后一句。多的是诗人的热情描写,少的是评论家的冷眼分析。

由刘志侠编著的《里尔克与罗丹》是按照时序重组这十一年的大事,通过里尔克的日记、家书和致友人信,再现两位大师分分合合交往全貌的同时,细致刻画了两位大师的性格和性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里尔克与罗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志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8953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215.6=51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