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军散文集《岸边的风景》的出版,也是我公司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项成果。作品所彰显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格调是安徽联通员工精神面貌的缩影和具体体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图书 | 岸边的风景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学军散文集《岸边的风景》的出版,也是我公司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项成果。作品所彰显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格调是安徽联通员工精神面貌的缩影和具体体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内容推荐 《岸边的风景》汇聚了李学军的本色文字,虽然不是出自巧匠之手,却也尽心尽力打造。尽管《岸边的风景》这些略经梳理、普普通通的文字有些单薄、浅显甚至粗糙,却是源于切身感受、是心声的倾诉。其中若有能够引发相遇者共鸣之处,则甚感欣慰。 目录 序言 人生因追求而精彩 写作如灯 云游风轻 初识唐模 又见滕王阁 从前那座城 书院深深 回望渔梁坝 漫步沈园 武隆奇观 神游八公山 百年享堂 寂寞兰花草 青山叹诗仙 探访明堂山 情感空间 铃声 春风化丝雨 小棉袄 家书 仿佛是在昨天 持家 惦记 真想成为你 小镇三山 牵手二十载 小城印象 落日故人情 心灵驿站 岸边的风景 石榴 殊途禅悟 失常的演唱 特点 东山顶的月亮 诗苑奇葩 原生态 花开花落 归因在我 兄弟之情 刀刀的世界 岁月有痕 家居闹市 露天电影 遇见姚明 学英语 歌声相随 儿时的夏天 婚事 笔记本 粗粮 凡人小记(五题) 光影变化 岁月悠悠大钟楼 情趣人生 名可名非 开博 行者无车 健忘 趣事偶拾 对联 围棋 画语亦哲语 情歌 豆腐的味道 玩泥巴 酒场经历 悠然我思 欣然有憾 耕耘与收获 桂花飘香 境界 深圳随感 算盘 跷跷板 返工 视角 山中之天 三个猴子 职场感思(三题) 后记 我的本色文字 试读章节 初识唐模 初次走进徽州的唐模古村,竟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记忆中,却一时又搜索不出这种感觉的清晰由来。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是《诗经·伐檀》中的诗句。坐落于唐模村口附近的“檀干园”就是取其意而命名的。“檀干园”建于清初,又称“小西湖”。据介绍,该园是村中一位许氏富商为孝敬老母亲投入巨资兴建的。该园模拟杭州西湖景致,亭台楼阁、水榭拱桥点缀其间,湖堤檀木茂密,湖面波光水影,远眺山色空濛,近赏美不胜收。 流连园中,恍惚间仿佛漫步于江南园林,竟然忘却了这是位于皖南山村。那曾经砍伐檀木的“坎坎”之声虽已飘然远去,但眼前极具古典风韵的园林却处处诗意盎然。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最早是汪氏家族聚族而居的村落,其祖先汪华曾在唐朝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取名“唐模”据说是其后人为纪念唐朝对祖先的恩荣,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的村庄。 徽州古村的村头一般是由老树、河流等组成的“水口”景观。潺潺流水预示着滚滚而来的财富,而葱郁茂盛的树林则象征着家族人丁的兴旺。 唐模的村口除了树林、溪流,还矗立着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沙堤亭”。此亭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飞檐翘角。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又名“八角亭”。微风吹过,悬挂在亭角的铁马飞铃叮当作响。亭子的旁边屹立着一棵老树,树龄据称已有40。多年,听说电视剧《天仙配》中为七仙女和董永开口做媒的槐荫树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只见老树上有人们祈愿系上的许多随风飘动的红幡条,显然这株饱经风霜的古树在当地已被视为神灵,令远道而来的我们对它肃然起敬。 徽州一带流传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佳话。距村口不远处,是一座四柱冲天的高大石坊,横跨通往村中的小道,石坊上“同胞翰林”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为纪念清朝康熙年问该村许氏兄弟两人考上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而建的。由此可见当地文风之盛,这里铭刻着当初万千学子渴望实现的期盼,彰显着曾经诸多人家孜孜以求的殊荣。 无疑,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山村。富甲一方的家族、金榜题名的荣耀、缘定终身的传说、桃园世界的神貌……这个不大的村落,似乎汇聚着成真的好梦、成全了奇妙的幻想。 “水街”是唐模的一大特色。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小溪的两岸并立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有民居、祠堂、店铺等,形成了夹溪对望的街道。溪流上的高阳桥颇有名气,这是古徽州独具特色的廊桥,建于明代,石质双孔,桥面上建有五开间殿堂。沿街建有一座好几十米长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设有“美人靠”,只见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此歇息聊天。隔不多远,溪上就有小桥相连,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翰林、该村晚清时期的诗人许承尧所撰楹联云:“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处处景美如画的村落。 “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行走在唐模,依稀穿行在时空的记忆中,有种陶醉其中、迷离恍惚的感觉,仿佛悠然游荡在远离尘世的仙境里。唐模如诗,浪漫却如此真切;唐模如梦,茫然却并不遥远;唐模如画,绚丽却又置身其中。 离别之时,终于豁然开朗、醒悟过来,原来那种对唐模一见如故的倾心,是源自记忆深处熟读成诵的经典诗文、是脑海之中时常回放的熟悉画面、是珍藏心底深切向往的精神家园……P3-4 序言 人生因追求而精彩 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精神负担加重。于是,业余时间大多选择不同的休闲方式放松、调节自己。学军将读书和文学写作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显得颇为雅致。 有人说过: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学军的作品,或记事写人,或感悟思索,或带有书卷之气,或富有生活情调,或记录个人成长的足迹,或展现社会进步的缩影,无不出于真情实感,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学军的阅历较为丰富。在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通信行业,能够从基层起步,脱颖而出,逐步走到管理岗位,其中的付出和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学军善于学习,勤于思考,除了钻研业务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外,他还广为涉猎,注意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这些不仅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素材和营养,同时为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常言道:文如其人。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的企业管理人员,学军的散文视角相对比较独到,带有职业印痕,虚实相间,情理交融。学军为人直率,乐观随和,颇重感情。他的文章不仅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对事业的追求,同时表达出对家人、亲友、同事的挚爱。凝练的文字蕴含哲理,不乏妙语锦句,发人深省;质朴的语言自然清新,不失诙谐幽默,让人轻松。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学军散文集《岸边的风景》的出版,也是我公司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项成果。作品所彰显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格调是安徽联通员工精神面貌的缩影和具体体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周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如何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富有、让我们的灵魂变得高尚、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学军的作品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这无疑是有益的,理应肯定和鼓励。 真善美的境界是人们永恒的追求。追求无极限,精彩无止境。希望学军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不断进取,在事业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继续取得新收获。祝愿所有追求者的人生更加精彩1 2010年5月 (作者系中国联通安徽省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后记 我的本色文字 据说,演员可以分为性格演员、本色演员和类型演员。性格演员能够塑造多种人物形象,戏路宽广,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本色演员塑造的形象比较接近于生活,表演较为真实自然;类型演员又称“天然型演员”,在外形或气质上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经常被选用扮演同类角色。 或许也可以将作者的文字进行类似划分。“性格文字”显然是出于那些写作专家之手,无论何种表现手法,均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类型文字”则是那些专业性的文章,那是行家里手在特定的领域里深入研究探索的心得和成果。而“本色文字”则是指我等文字功底不深的业余文学爱好者的习作,信笔涂鸦,随性而成。 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这代人的跨度是丰富多彩的。“文革”十年、世纪之交、梦圆百年奥运、改革开放30年以及共和国60华诞等等,经历过这些大的事件,由此带来的内心感受无疑是复杂而深刻的。 面对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过去的岁月来不及回顾就成了怀旧,未来的时光顾不上展望就成了现实。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变革的时代,我们有迷茫、有失落、有叹息,同时也有惊喜、有庆幸、有欣慰。 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出自对文学的钟情,经过岁月的历练,纷飞飘扬的思绪沉淀成零零散散的文字,顺其自然地流淌,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往事的回味、真情的表露、感悟的抒发…… 我深深地懂得,做好人生这篇大文章很难,而写好文学小作品也绝非易事。非常羡慕那些名家高手,一支生花妙笔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然而,尽管才疏学浅,所学杂而不专、所思粗而不精,且行不如知、为不如意,也深知自己笔力欠缺,但我还是试图将内心的感受通过文字这种形式表达出来。无求于他,只是因为难以割舍的文学情缘,只是因为写作让我感到人生的充实和内心的愉悦。 我写过论文,也曾写过不多的小诗和散文诗。但我始终认为,作为本色文字的载体,好像最合适的莫过于散文了。 除了诗歌、小说、剧本,其他文体似乎都可以归之为散文。散文不像诗歌要受节奏、韵律的限制,不像小说要受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的限制,也不必像剧本要受矛盾冲突布局以及时空场景的限制。仿佛是可以随意“散扯”,能叙述、能议论,可记事、可抒情,或委婉含蓄、或直抒胸臆,海阔天空、行云流水,运笔较为自由。尽管要像烹制精美大餐那样打造精品实在不易,但是如同做成家常饭菜似地凑合而成却显得并不为难。 或许这样误解散文显得比较“业余”,好在手中之笔记录下的这些点点滴滴,是对生活经历的感知,是对心路历程的感想,是对人生意义的思索,至于归属什么文学体裁并不重要。这些文字或许称其为“随笔”可能更为贴切,看似随意而成,却并非漫不经心。 不是专业写手,不必以文谋生;无心成为作家,无意借文出名。于是,落笔时少了几许刻意、多了几分率真。早已走过了喜欢梦想的年岁,清醒地知道写作对于我只是业余爱好而已。得益于一些老师和朋友的指点和关注,自己的一些文字相继被有关报刊选载或被有些网站刊发,令我信心有增。尽管时断时续,可写作兴趣未减,似乎乐此不疲。 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篇习作变成铅字开始,我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鼓励、点拨,如曾经就职于《铜陵日报》的凌代坤先生、在《安徽邮电报》工作过的王旭东先生和郜珊女士、《安徽商报》的副总编辑赵焰先生等,需要感谢的人很多,他们是一盏盏存于我心中、指引我一路走来的温暖明灯。 或许,揭开尘封的记忆就会挥发出那种醉人的酒香,回味质朴的情感也能品尝出其中迷人的甜蜜,领略那些本色文字亦可体会到浓茶般的醇厚绵长。 《岸边的风景》汇聚了我的本色文字,虽然不是出自巧匠之手,却也尽心尽力打造。尽管这些略经梳理、普普通通的文字有些单薄、浅显甚至粗糙,却是源于切身感受、是心声的倾诉。其中若有能够引发相遇者共鸣之处,则甚感欣慰。 有人说:做本色演员,就是要“做回我自己”。我以为,写本色文字,就是写出自己的心声。 尽管不是第一次出书,但结集出版文学作品对于我还是第一次。限于笔力,文中瑕疵颇多,诚请诸位行家赐教。 值此文集面世之际,特作小文记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岸边的风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学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20399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0-07-01 |
首版时间 | 2010-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