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在台湾(读懂台湾第一书中国国家地理)
内容
编辑推荐

环岛看台湾:台北、阿里山、日月潭、台南、垦丁、花莲……陆客耳熟能详的景点的独特观察体验。

历史的印迹:蒋氏父子在台遗迹、圆山忠烈祠等“敏感景点”的严谨考证,鹿港、圆山饭店、张学良故居、邓丽君墓园等小众景点的深入探访。

“横行”台湾:北、中、南三条横贯公路,展现真正蕴藏台湾大美的海岛与高山,打开台湾最美的秘密花园。

离岛看透透:台湾离岛的神秘风情,澎湖湾的脚印串串、金门马祖的战地风光、兰屿的朴实、绿岛的海底温泉……

看景到看社会,了解同为中国人的另一个群体的生活与思想。

陈斌华编著的《自在台湾:读懂台湾第一书》不是一本哗众取宠、名不副实的“台湾旅游宝典”,不是一本拼抄资料、人云亦云的“台湾旅游指南”,是中国国家地理推荐的“读懂台湾”第一书!

内容推荐

第一人:堪称“最了解台湾的大陆人”之一、大陆首批驻台记者陈斌华“十年磨一剑”的台湾深度游记!

第一手:最新鲜的自由行资讯、十年旅行经验分享!

第一深度:新华社驻台记者的独特眼光,十年来的观察与体悟,展现最真实的台湾!

五大主题,全新视角。

他眼中的台湾,自在贴心。

你梦想的宝岛,近在眼前!

《自在台湾:读懂台湾第一书》分为环岛看台湾、历史的印记、“横行”台湾岛、离岛走透透、市井与人生等五章。《自在台湾:读懂台湾第一书》也涉及台北、阿里山、日月潭、台南、垦丁、花莲等陆客耳熟能详的城市、景点,但都力求有一手的观察和人文角度出发的体验;而对于少帅张学良幽禁之地、鹿港小镇、邓丽君墓园等小众景点,陈斌华有深入的探访,更在史实上小心求证;对于大陆同胞甚至连台湾同胞都难得前往的台湾主要离岛和三条横贯公路,陈斌华多次冒险前往,希望能向读者展示真正蕴藏海岛大美的高山风光,走进藏于高山深处的秘密花园。而“市井与人生”一章,则藏着他的一份期盼,希望读者到台湾,不仅看到台湾之景,也能好好了解这个华人社会,了解同为中国人的另一个群体的生活与思想。

目录

自序

◆环岛看台湾

 浸在乡愁里的老台北

 台北东区夜未眠

 台北不可一日无此山

 一潭好水洗日月

 阿里山:不见姑娘美如水

 这个城市叫“成功”

 沉醉在高雄的小爱河

 有些想念,遗忘在垦丁

 转角遇到太平洋

 花莲:“最后的净土”会粘人

 礁溪:泉水叮咚“温柔乡”

 野柳:造物爱人亦弄人

◆历史的印记

 庭院深深锁“少帅”

 何日君再来——探访邓丽君墓园

 鹿港:徘徊在文明里的小镇

◆“横行”台湾岛

 北横:挂在峭壁上的风景

 中横:搂抱台湾美丽的腰身

 南横:行至路穷处,坐看云起时

◆离岛走透透

 绿色没有椰子树

 惊心动魄访兰屿

 至今神秘龟山岛

 小琉球的小风情

 浪漫的澎湖湾

 金门:战地唱响田园牧歌

 马祖:从“海上战马”到“海上桃花源”

◆市井与人生

 闲淡在水边

 夜市里的五味人生

 台北周边老街巡礼

 这里很“客”气

 走进台湾象牙塔

 追随妈祖的神迹

附录:台湾旅游相关资讯

致谢

试读章节

阿里山:不见姑娘美如水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大陆游客无论是乘坐小火车还是旅游大巴上阿里山,往往是伴随着车里播放的《高山青》歌声开始行程的。我几次乘小火车上阿里山,同车厢的大陆游客一听到,都会兴奋地随之轻轻哼唱起来。

大陆人对阿里山的知晓与想象,绝大多数来源于这首收录于音乐课本的歌曲,也因此从一开始就对这一台湾知名景点有了“美丽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就是以为《高山青》的歌名叫《阿里山的姑娘》,是台湾原住少数民族的歌谣。其实,《高山青》创作于1947年,填词者为知名电影人张彻,作曲者为周蓝萍、邓禹平,是台湾光复后在台湾拍摄的第一部“国语电影”《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曲,主唱者为该片女主角张茜西。

第二个误解,就是把阿里山想象成黄山、九寨沟一样的人间仙山,拥有绝佳的风景,还有“美如水”的姑娘在山涧边载歌载舞……以至于有些人到阿里山游览一番后,发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慨。

阿里山美不美?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的答案很简单,阿里山很美,因为有小火车、日出、晚霞、云海、森林这“五奇”,但要从整体上看,确实稍逊黄山——毕竟“黄山归来不看岳”。

上阿里山有两种方式,一是开车或乘坐公共汽车、旅游大巴沿盘山公路而上,二是乘坐森林火车。从嘉义北门火车站到山顶,前者仅需两个多小时,相对灵活,后者需耗时3个半小时,安全系数低。2011年4月27日就发生翻车事故,造成5名大陆游客死亡、百余名游客受伤的重大意外,而在8年前也曾发生过一次翻覆事故。但乘小火车上高山毕竟是难得的体验,因此游客仍然趋之若鹜,很多时候一票难求。

阿里山森林火车是当今世界三大登山铁路之一,原是日据时代殖民者为掠夺阿里山森林资源、运送木材而建的,现在主要用作观光客运,动力机车也由蒸汽机车改为柴油机车,但仍是窄轨和小火车。更为特别的是在全长71.4千米的路程中,自海拔30米上升到2216米,沿途可观赏到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森林带的植物种类变化和山脉、溪谷的美丽景观。

在森林火车正常全程运转时期,小火车从嘉义出发抵达竹崎站后,开始穿山越岭,时而作螺旋形攀爬,时而作“Z”字形曲折前进。车窗外茂林修竹,槟榔树并肩挺立,高山长青,涧水奔流,野趣天然。尽管车厢摇摇晃晃,但游客却大多只顾欣赏沿途美景而不觉心慌。

火车抵终点阿里山站,走出车厢,迎面扑来的是清新的空气和微微的凉意。即便是夏日,海拔超过2200米的阿里山气温只有十来度。出了阿里山站,就是面积约有1400公顷的阿里山森林游乐区的入口。关于阿里山一名的由来,相传250多年前,台湾14个原住少数民族中的邹族有一位酋长名叫“阿巴里”,勇敢善猎。他带领族人翻山越岭到这里打猎,常常满载而归,族人为纪念他,将这里命名为“阿里山”。

云海是阿里山“五奇”之一。我几次去阿里山,刚到山上的旅馆区,就能见到云雾从山谷中升腾弥漫开来,顷刻之间,群山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除了云海,日出、晚霞这“两奇”也是多数高山必有的景象,不过在阿里山,看日出还是很有特色的。

阿里山的祝山日出颇负盛名,而且特别的是看祝山日出,要摸黑乘坐森林火车到祝山。日出并非天天有,能否看到全凭运气。我去了两次,成功率只有50%。看到的那次,在裹着羽绒大衣御寒、忐忑不安的一番等待之后,突然看到一轮红日从群山之中、云雾霞光之间喷薄而出,不禁兴奋地叫出声来,颇有苦尽甘来分外甜蜜的体会。

阿里山共由18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隔同富溪与玉山主峰相望,近年来,阿里山新增了乘坐汽车到玉山公园“好望角”观日出的新线路。2007年5月5日,我凌晨4时半就乘坐汽车从宾馆出发,一个多小时后抵达“好望角”。由于当天云雾过多,未能观赏到日出的壮观景象,但略为宽慰的是得以眺望中国东部最高峰——海拔3952米的玉山主峰的雄姿。

阿里山蕴藏丰富的森林资源,尤以桧木和樱花名闻中外。每次上山,我都会沿着巨木群栈道,体验阿里山森林之美。栈道全长600多米,沿途可以观赏到20棵巨木,树龄从数百年至数千年不等,有的树身要十几人才能环抱。栈道终点是神木火车站,著名的“阿里山神木”躺卧于车站一侧。它身姿伟岸,曾是阿里山的标志,可惜于1997年被雷电摧毁并于次年被放倒。尽管游乐区管理当局又选定了新的“神木”,但许多游客仍会慕名前往凭吊。而山林之间一些触目惊心的神木树墩,则是日本殖民者疯狂掠夺台湾林木留下的罪证。

红桧、台湾扁柏、台湾杉、铁杉和华山松,被称为阿里山“五木”,是共同造就阿里山郁郁苍苍的林木景观的功臣。而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吉野樱、重瓣樱、山樱花漫山开花,转瞬即逝,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包括日本游客不远千里而来。而在樱花季之后,高山杜鹃紧接着开放,又会招来新一波的赏花人流。

阿里山上有邹人聚居的特富野、达邦两个部落。邹族原称“曹族”,1999年更为现名,主要分布于南投县、嘉义县和高雄县境内,人口6000多人。阿里山上的邹人以山地耕作为主,副业则是狩猎、捕鱼和饲养家畜;重要祭典有小米祭(即丰年祭)、马雅斯比祭、粟收获祭、年终大祭、成年礼等,主要为祭战神。

邹人原本担心游客会破坏祭典的神圣性,拒绝参观,但现在为了增加观光收入,会欢迎游客参与祭奠,在歌舞表演中还会邀请游客同乐。大批游客的到来,使歌舞天赋与生俱来的邹人,利用擅长的歌舞表演发展当地经济,改善了原本艰苦的生活。但据我了解,大陆旅游团到阿里山,一般不会安排部落参访行程。

说到“阿里山姑娘”,就会想到台湾著名影星、歌星汤兰花(族名:优路那那·丹妮芙),她就出生于特富野部落的来吉村,因主演《一代佳人》《唐明皇外传》等影片而红极一时,是最为出名的“阿里山姑娘”。不过,如果以为邹族女孩都像汤兰花一样美艳,那可就错了。

记得我2001年9月第一次上阿里山,住在阿里山宾馆。那时候的阿里山,游客稀少,接待条件也十分简陋。夜雨无聊,我站在宾馆大门前,与一个宾馆的邹族服务员聊天。那个女孩肤色较重,四肢粗壮,实在沾不上“美如水”的边,倒像“少年壮如山”。

2007年5月再去阿里山,住在山上的一个小旅馆——高山别馆。第二天结账时,一位中年女服务员听说我来了多次,问我对阿里山的印象。我说:“阿里山确实很美,可惜没有见到‘阿里山姑娘'!”她笑着说:“山上又冷又无聊,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都下山去了。这里没有‘阿里山姑娘’,只有‘阿里山姥姥’。”

尽管这两位邹族女同胞和我后来遇见的一些邹族女同胞相貌并不出众,但她们的淳朴、乐观与直爽,却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而在阿里山的半山腰,还有一个淳朴的小山城——奋起湖。

奋起湖不是湖,大名是嘉义县竹崎乡中和村。由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地势低洼,形如畚箕,加上云雾环拥如湖,故而旧称畚箕湖,后改为奋起湖,是上下阿里山的铁路中转站。

阿里山森林铁路开始营运时,主要运送阿里山的木材及山上所需的民生物资,奋起湖成了转站,每次一停就是一个半小时,每天有10个班次。所以聚居于此吃“火车饭”的人越来越多,奋起湖逐渐发展成一个兴旺的小山城。1982年,阿里山公路开通,许多游客选择乘汽车上下山,物资也不再通过火车运输,平日火车减少到一天一个往返班次,在奋起湖只停靠几分钟,这里很快没落了。

我认识的奋起湖大饭店老板林金坤靠做“火车便当(即盒饭)”起家。当年他家的便当很受欢迎,一天能卖出2000多份。公路通车后,一天只能卖出几十份。现代交通给旅客带来便利的同时,却给奋起湖带来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村里人开始转型做观光业。20多年过去,生意慢慢又好了起来。奋起湖独特的火车文化和淳朴的山城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每到周末假日,狭窄的老街上游客熙熙攘攘,选购着当地特产,当地特产除了林家的火车便当,还有“畚箕湖火车饼”最为知名。

我是2007年5月去的奋起湖,只见蒙蒙细雨中,都市男女打着伞,穿行在村里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小巷中,兴奋地拍摄错落有致的民居、小教堂、小诊所,屋边的草木、鸡鸭和环抱着村庄的青翠山林。有些人游览归来,在林金坤用桧木和竹篾“包”起来的饭店里,津津有味地吃着“古早味”的便当,在桧木香和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一夜好眠。

和他们一样,我在奋起湖这样度过一个下午和晚上。此间,我去采访拥有“畚箕湖火车饼”专利的天美珍食品店掌柜刘家荣等当地名人,听他们讲奋起湖的故事。

20多岁的刘家荣戴着眼镜,清秀儒雅。他在山下读了书,回来继承家业,把小饼店做成月收入百万元新台币的大生意。但当地许多年轻人却选择了离开。林金坤说:“村里原本有2000多人,现在只剩600人,年轻人都不喜欢呆在这里!”

都市里的人喜欢这里的宁静,当地的年轻人却羡慕都市的繁华选择离开故乡。这样的情节,在阿里山、奋起湖,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美丽的乡村,几乎都在天天上演。

时隔多年,我却依然怀念泡在奋起湖大饭店桧木浴桶里,听窗外雨潺潺的那个夜晚。不知时隔多年,林老先生是否康健?那双我签了名的木屐,是否还高挂在饭店大堂的屋梁上?

P28-38

序言

人的一生究竟有几个十年?不管有几个,我都会珍惜2001~2011这“十年”。因为赴台驻点采访,我与祖国的宝岛台湾结下不解之缘。借助工作的便利,十年来足迹遍及台澎金马各地,游览了几乎所有风景名胜,更与各界人士多有交游、常来常往,还阅览了大量涉台政治、经济、社会、风土等方面的书籍和影音资料,力求不仅“驻”在台湾,更要认识台湾、读懂台湾。

相比大陆的很多省份,台湾确实是个“小地方”,但这个小地方却有不容小觑的大历史、大故事、大美丽。写一本描绘台湾各地美丽风光,细述宝岛渊源风物掌故,并铺陈开去,让读者能借由轻松的旅途,了解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生活与情感的书,是我的多年夙愿。

在确定与《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合作、构思书稿之始,我就想好了这个书名。“自在台湾”有三层意思:一是我“自己”在台湾,这是一个大陆人在台湾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代表官方,非职务行为,只是一家之言;二是读者可以借助此书“自助”游台湾,在个人游开放之后为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提供一本参考书;三是冀望两岸同胞之间的往来沟通能够“自由自在”,再无窒碍。

写书是痛苦的煎熬过程。虽然自以为熟悉情况,也有诸多积累,但我信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加上向来不敢以私害公,因此只能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地写作,有时为核清一个细节反复查阅资料、多方求证,甚至利用驻点的机会实地踏访,历时四个月才拿出初稿,而后又几度修改润色、选配图片。一路走来,可谓辛苦备尝,自认虽不是最好的写作,却称得上是最具诚意的写作。

全书分为环岛看台湾、历史的印记、“横行”台湾岛、离岛走透透、市井与人生等五章。虽然也涉及台北、阿里山、日月潭、台南、垦丁、花莲等陆客耳熟能详的城市、景点,但都力求有一手的观察和人文角度出发的体验;而对于少帅张学良幽禁之地、鹿港小镇、邓丽君墓园等小众景点,我有深入的探访,更在史实上小心求证;对于大陆同胞甚至连台湾同胞都难得前往的台湾主要离岛和三条横贯公路,我多次冒险前往,希望能向读者展示真正蕴藏海岛大美的高山风光,走进藏于高山深处的秘密花园。而“市井与人生”一章,则藏着我的一份期盼,希望读者到台湾,不仅看到台湾之景,也能好好了解这个华人社会,了解同为中国人的另一个群体的生活与思想。

从事涉台新闻报道与台湾问题研究近20年,我越来越认识到,两岸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台湾海峡的天堑之隔,而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距离。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搭两岸“心灵之桥”,两岸同胞才能相向而行,逐渐心灵相通,而如果能够心灵相通,两岸的问题则会一通百通。因此,我愿这本小书能成为架起两岸心灵之桥的一块小小基石。

本书终于在2012年春天即将付梓。此刻,我心中充盈着感恩。真心感谢各位帮助过我的亲友、同事们。因时间匆促,对一些景点、掌故的了解、记忆可能存在错漏,因此本书谬误之处想必不少,敬请指正。

陈斌华

2011年7月11日初稿于香港皇后大道东

2011年7月27日二稿于内蒙古格根塔拉草原

2012年3月23日定稿于新华社新闻大厦

书评(媒体评论)

台湾,是中国人只要有机会就该去一次的地方。那里不大,却充满历史、文化、风情、想象和美食的诸种滋味,值得你慢慢品尝。而《自在台湾》就该是一份善解人意的菜单吧!

——白岩松(著名主持人)

去台湾前,你或许需要一本旅游指南、一本美食介绍、一本台湾社会生态人文观察……其实,你只需这一本——由大陆最资深驻台记者十年记录下的全景台湾,古早味、无添加。

——张泉灵(著名主持人、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斌华是我的老乡与校友,他以首批大陆媒体驻台记者的身份,用心写出了对台湾的十年心得。诚所谓“心无窒碍得大自在”,用自在心看台湾,你才能真正了解台湾,爱上台湾,才能在“自由行”的过程中,获得更多“自在”的收获和体验。带着这本书,游台湾去吧!

——杨锦麟(著名时事评论员、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

要缩短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心理的距离,需要持续不断的谦卑、诚恳、务实的沟通。斌华的新书《自在台湾》意在沟通两岸,它既体现了媒体人的使命感,但又轻松有趣,让台湾不再遥远而陌生。

——陈彤(新浪网高级副总裁、总编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在台湾(读懂台湾第一书中国国家地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斌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86697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