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西方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迷影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影响。本书从电影的诞生谈起,探讨了“游戏精神”在电影技术的发明中的重要作用。
全书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乃广大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师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图书 | 迷影文化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西方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迷影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影响。本书从电影的诞生谈起,探讨了“游戏精神”在电影技术的发明中的重要作用。 全书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乃广大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师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内容推荐 如果你热爱电影,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伟大的知音,他们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梅里爱、让·雷诺阿、路易·德吕克、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巴赞、乔治·萨杜尔、亨利·朗格卢瓦、特吕弗……他们曾改写电影史,不仅因为他们在特定时代扮演了某个身份,更因为他们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热爱和痴迷,这种独特的热爱和痴迷就是“迷影”(cinepile)。 苏珊·桑塔格说:“电影是一场圣战,电影是一种世界观。喜爱诗歌、歌剧和舞蹈的人心中不仅有诗歌、歌剧和舞蹈,但影迷会认为电影是他们的唯一。电影包容一切——他们的确做到这一点,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如果没有对电影的爱,就没有电影的历史。 本书作者根据旅法多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迷影”如何改变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历史,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传奇杂志《电影手册》,从因痴迷电影而破产的乔治·梅里爱到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与萨特的论战,从1950年代的“作者论”到1968年的“朗格卢瓦事件”……作者同时围绕“迷影情结”衍生的理论话语和美学话语,对“上镜头理论”、“摄影机笔论”、“作者论”等电影理论史上诸多重要话题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梳理,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乃广大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师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目录 戴锦华序 舒琪序 导言:迷影文化与电影史 1829—1895:游戏冲动与电影的诞生 1895—1912:梅里爱与导演的诞生 1919—1924:德吕克与电影批评的诞生 1916—1926:让·雷诺阿的迷影时光 1936—1950:安东尼奥尼的影评生涯 1936—1968:朗格卢瓦的电影教堂 1944—1958:安德烈·巴赞的遗产 1946—1967: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 1948—1966:“希区柯克症候” 1953—1968:罗热·泰耶尔与《正片》杂志 1973—1981:特吕弗的“文化上正确” 1973—1992:电影之子塞尔日·达内 1981—1991:雅克·朗格改革 结语:从“作者论”争论看“迷影话语”的本质 附一:电影迷恋与场面调度——让-米歇尔·傅东访谈 附二:论作者论/安德烈·巴赞 附三:1968:风暴中的戛纳/李洋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迷影文化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7467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8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9.1 |
丛书名 | |
印张 | 11.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