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洋军阀秘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乱花渐欲迷人眼,犹抱琵琶半遮面、北洋军阀横行华夏十六载,派中有系,系中有派,朝秦暮楚,随聚随散,上演了近代史上的乱世传奇。

金满楼编著的《北洋军阀秘史》讲述了风起云涌的近代中国,一支军队崛起于天津小站,盘踞中国政坛数十年推翻帝制、又复辟帝制;拥护共和、又背叛共和。

内容推荐

金满楼编著的《北洋军阀秘史》是湖南电视名牌栏目,由湖南教育电视台独家主办。栏目自2008年1月开播以来,遍邀天下名家,纵论湖湘文化,品评国学经典,以湘人的性格、新锐的视角、捭阖的故事、精美的包装,连续三年荣获“湖南广电优秀栏目”、“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栏目”,并被国内门户网站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文化栏目”。《北洋军阀秘史》系在2010年l0月湖南教育电视台录制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的文字稿基础上形成,该节目已于2010年年底播出。

目录

引子

袁世凯发迹

大清掘墓人

三道“紧箍咒”

正式大总统

命断帝王路

“六不总理”段祺瑞

保皇辫帅张勋

空头总统冯国璋

“水晶狐狸”徐世昌

长江后浪推前浪

北洋崛起第二代

东北王张作霖

贿选总统是曹锟

入主中原张作霖

布衣将军冯玉祥

狗肉将军张宗昌

五省联帅孙传芳

军阀的终结

附录一:北洋时期大事记

附录二:北洋时期人物小传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袁世凯发迹

袁世凯身世一袁世凯科考落第一袁世凯从戎一袁世凯小站练

兵一北洋军阀发轫之初

北洋军阀的第一个时期,也就是“袁氏当国”时期,那“袁氏”指的是谁呢?说起来鼎鼎大名,这就是北洋集团的创始人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廷,河南项城人。老袁家祖上原本是默默无闻,靠种田为生而已。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可就在太平军起义之前,老袁家却突然间呼啦啦地发了——怎么个发法呢?父子进士,弟兄举人,不得了,一门两代,一下出了四个贵人。

所谓“父子进士”,指的是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恒(也就是袁甲三的长子),这对父子分别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比曾国藩早一届)和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比李鸿章晚一届)中了进士;所谓“弟兄举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和袁世凯的叔叔袁保庆(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的次子,袁甲三的侄子)分别中了举人。

古代人常说,科举乃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也就是说,要想科举得中,一要靠命,二要靠运,三要靠祖坟的风水,四要靠先辈积的阴功,这第五才轮到读书。您要是不信,看看那些考到白了少年头的老童生便知。

大家想,当年这科举考试是何等的难考,举人和进士哪个不是过五关斩六将、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那时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叫稀罕(所以范进在中举后就激动得发疯了)。袁家不过区区两代人,一下子就出了两个进士、两个举人,实在是不得了。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是袁甲三的长兄,论功名,他和弟弟袁甲三相比差得太远,好在他的儿子袁保庆还算争气,中了个举人,算是给袁树三争回了一点面子。不过,袁保庆有一遗憾,那就是他年近四十却依旧膝下无子,于是便从兄长袁保中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袁树三的大儿子袁保中也是个秀才,他在功名上虽然不如弟弟袁保庆,但他比弟弟会生孩子,而且一口气就生了六个儿子,这过继给袁保庆的就是其中的老四。

这老四是谁呢?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的运气着实不赖,他七岁的时候便离开老家跟着嗣父袁保庆在外地的大城市生活,见过不少世面。袁保庆虽然只是个举人,但在家族的荫护下官运亨通。他曾经在济南和南京等地为官,还担任过盐法道这样的肥差。为什么说盐法道是肥差呢?因为在清朝,盐是生活的必需品,由政府垄断经营,正如我们今天的中石化、中石油一样,所以,清朝派往地方控制盐业的官员便被称为“盐法道”官员,长久以来,“盐法道”官员富得流油,你想想,掌握了当时国家的“经济命脉”,这算不算肥差?

可惜的是,袁保庆活到四十四岁便去世了。

按理来说,叔叔袁保庆的去世,对袁世凯而言是个坏事情。但是与此相反,袁世凯的运气又来了,他的堂叔袁保恒,这位在翰林院做编修的进士大老爷,在回乡省亲的时候看见袁世凯天资还算聪颖,于是便将其接到北京,打算让袁世凯跟随他读书,日后走科举之道。于是,十五岁的袁世凯便跟着堂叔袁保恒去了北京。

可惜的是,虽然袁保恒自己是个饱学的翰林,可袁世凯在他的严格教导之下,却在乡试的时候两试不中,就连当时另一位在京为官的堂叔袁保龄也说:袁世凯在学问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据说,袁世凯在羞愤之下将以前所作的诗文全部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袁世凯的话颇有意思,当年洪秀全因考不上秀才而撕了圣贤书大骂:“再也不考清朝试,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后要自己开科取士!”……于是洪天王就另立门户,造反了。不过话说回来,那时考不中举人真是太正常了,比袁世凯年长一岁的康有为算是有才华吧,可他老人家考举人的时候照样五试不中,足足虚掷十六年的光阴!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自然还没到要去造反那一步。考虑再三后,袁世凯决定放弃功名,另寻出路。在他二十二岁那年,袁世凯前往山东登州,投奔嗣父袁保庆的拜把兄弟吴长庆。吴长庆和袁保庆是生死之交,自然对袁世凯格外关照。吴长庆于是便命袁世凯拜在他的幕府、后来的状元郎张謇门下学习,但袁世凯的文章“文字芜秽,不能成篇”,让张謇无从删改,深以为苦。不过,袁世凯虽然文章写得糟糕,但处理起军务来却如鱼得水,井井有条,似乎天生就是干实事的料。

历史证明,乱世人才多以军功起家,当年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袁世凯的祖、父辈袁甲三、袁保恒、袁保龄、袁保庆乃至是长庆等,都是如此。在局势变幻不定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袁世凯投笔从戎,倒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1882年8月,朝鲜突然发生“壬午兵变”(1882年发生在朝鲜王朝的一次政变。因这一件事发生在农历壬午年,故称“壬午兵变”)。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清廷派庆军入朝弹压。袁世凯也随同进入朝鲜。在朝鲜期间,袁世凯崭露头角,他在帮办军务的时候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器重,并获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

清军进入朝鲜后军纪散漫,常有扰民之事发生,吴长庆便将整顿军纪的事情交给袁世凯。袁世凯在得到吴长庆的全权后,一有犯令者便立刻痛下杀手,树立自己的威信。

有一次当地缙绅控诉清军士兵奸戕当地妇女,袁世凯得报后立刻徒步往查,并带兵搜捕一昼夜而未进一餐,最终抓获元凶并亲手刃之。对于清兵吸食鸦片的,袁世凯最为痛恨,抓到必杀无赦,就连跟随吴长庆多年的武弁,也有被袁世凯所杀的。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帮朝鲜国王训练了一支5000人的德式新军,令朝鲜上下大为慑服,也充分展示了袁世凯的军事才能。后来,这支新军在朝鲜“开化党人”政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袁世凯协助国王控制局势并镇压,了亲日的“开化党人”,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也因此大为受挫。

袁世凯在这些事件中的出色表现,给李鸿章等朝廷大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机缘巧合的是,当时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正在李鸿章的幕中且为之倚重,这对袁世凯的帮助很大。但凡国内有点风吹草动,袁保龄都会提前告知袁世凯并为侄子出谋划策;而在李鸿章的面前,袁保龄自然也少不了为袁世凯敲敲边鼓,并在适当的机会为之美言几句。

不久后,吴长庆去世了。吴长庆去世之后,袁世凯的运气又来了。在李鸿章的保荐下,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一举成为清廷在朝鲜的“监国”大员。此时的袁世凯不过二十六岁。P1-4

序言

观众朋友,大家好,从今天起,我给大家讲述“北洋军阀秘史”。

清末有滑稽家戏称世界有四大洋:“东洋”、“西洋”、“南洋”、“北洋”,中国的“南洋”、“北洋”与外国的“东洋”、“西洋”遥遥相对,正好囊括了整个世界,然而,这里说的“南洋”、“北洋”,指的是晚清五口通商之后,清廷分别设立北洋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下面我们要讲的北洋军阀便是起于袁世凯当北洋通商大臣时期,清末人称“北洋系”,到了民国,就成了北洋军阀。

说到北洋军阀,大家都知其名,可北洋军阀中具体有哪些人?他们又具体做过什么事?很多人却并不明了。那么,究竟哪些人可以被称作北洋军阀?他们又具体做了些什么样的事情?这些事情对当时的中国有哪些影响?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又可以从那些北洋军阀身上发掘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1912年到1928年这十六年间,是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可用八个字来形容:“武夫当国,乱象丛生。”好在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提出了一个“四四划分法”,算是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四四划分法”,便是从1912年到1928年的这十六年间,正好可以以四年为一段,按顺序排列如下:

1.袁氏当国(1912—1916年)

2.段祺瑞的皖系主政(1916一1920年)

3.曹锟、吴佩孚的直系主政(1920—1924年)

4.张作霖父子的奉系主政(1924一1928年)

由此,就基本上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这十六年分了个脉络清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十六年的时间当然不能算长,但这段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同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其间又有军阀、政客、文人等,这些人派中有系,系中有派,他们朝秦暮楚,时聚时散,演就了中国近代史上最纷繁复杂的一段传奇。

后记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要是以此类推到民国史上的话,便会产生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尽管作为历史的“民国”刚刚过去,但国人对这段时期的印象却一片混沌,浑然不知所以。

历史是越久远越清晰,还是越临近越清晰?这个争论已经持续了多年,至今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定论也不必定论。刘勰早在《文心雕龙·史传》中就曾说过:“记编同时,时同多诡,虽定哀微辞,而世情利害。”其意思是时代越近,所记叙的史料往往就越容易受到人情世故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不可否认的是,越是近代的历史,就越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因素的干扰,以至于历史的真相会因为各种利益的取合而任意割裂组合,非有心人不能走出这些精心编排的历史怪圈。譬如北洋时期的历史,在国民党夺取政权后,国民党人出于正统性的需要,他们根本就未曾想要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去编一部“北洋信史”。相反,只要是与国民党人对立的、唱反调的,他们便要拼命丑化涂黑,乃至一味地妖魔化。

由此,民众对北洋时期的历史印象便是一部充满臭味的军阀秽史,而这又被后来的历史书写者所暧昧不明地加以承袭。由此,一部充斥了“军阀混战”、“政治反动”、“经济掠夺”、“保守落后”、“黎民流离失所“的民国史,便成了一部全程妖魔化的历史,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毫无疑问,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人才辈出的时期,也是严重的内忧外患及其各种力量相角逐的重要时期。就民国的通俗史作品而言,目前有蔡东藩的《民国演义》、丁中江的《北洋军阀史话》、陶菊隐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刘凤舞的《民国春秋》等相关作品,但前三部只写到北洋军阀时期,而后一部则过于突出党史,因而一部真正中立、客观、公正的民国通俗史仍需待以时日,需要更多写史之人的继续努力。

民国史之所以难写,除了意识形态等方面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党派等情况错综复杂,非专业人士精心研究后很难厘清,一般的读者则既不可能也无时间和精力去占有并理解这些浩如烟海的各种档案资料,即便是一般的学术历史作品,也不是一般的读者所能阅读领会的,而通俗历史的出现,满足的恰好是这一部分读者的需求。

如何从这些复杂的诸多事件中勾勒出这段时期的基本脉络并结合一种适合现代人阅读的写法,这是目前民国通俗史写作的一大问题。客观上说,通俗历史不仅仅是学术历史的一种简化和普及,而应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及细致的辩驳之后的一种基本认同。换句话说,通俗历史并不因为其简化与通俗而失去客观性,这也是通俗历史与历史小说的本质区别。

从写作手法来看,历史小说只要符合历史大事件的基本框架,中间的内容细节可以假设、臆想甚至编造,因为其指导原则在于小说的创作精神,过于依附历史往往会束缚其文学性。但通俗历史则不然,既然它要区别于学术历史的烦琐考证与追求绝对之客观,就必须在不损害客观性的前提下,体现其通俗性和可读性,不然就难以有生存的空间。

读者需要一部怎么样的民国通俗史,这是笔者在写作过程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用两句话来归纳本书特点的话,那就是“用一种非贬斥的眼光看待一段并不遥远的沧桑历史,用一种非敌意的口吻讲述一个新生共和国的成长历程”,读此书,如民国就在身边。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历史当中。换句话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与前一百年中的各种事件、观念、暴力、结构、制度息息相关的,而我们目前的幸福、痛苦、欢快与烦恼,都是来自于前人创造的不可逆转的结果。如果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未来,就必须要知道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又将往何处去,这也是人们呼唤客观公正历史的原因所在。  民国的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脑海中正确或者错误的观念也往往取决于历史书写的立场和态度。好在这几十年前的历史尚未凝固,读者在读完本书后,也许最终会恍然大悟:哦,民国原来是这样!

这就是笔者最大的欣慰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洋军阀秘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满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42694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8.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