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零时起爆--罗布泊的回忆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君泽、龙守谌主编的这本《“零时”起爆——罗布泊的回忆》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两弹”试验的发展历程、“两弹”试验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代又一代核试验参加者的岁月人生以及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读者可以透过时间隧道回望当年振奋人心的伟大事件和伟大时刻。

内容推荐

《“零时”起爆——罗布泊的回忆》是第一本由核试验的参加者共同编写并出版的回忆录。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光辉历程,概说了“两弹”试验的发展历程;第二编史无前例,告诉读者许许多多在罗布泊核武器试验中第一次发生的故事;第三编难忘岁月,作者回忆在艰辛岁月所做出的努力与奉献、人生情怀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趣事;第四编岁月如歌,作者以诗言志、叙事抒情,情真意切,这是生命禁区里响起的生命赞歌,犹如孔雀河畔的奇葩,让人回味无穷。

《“零时”起爆——罗布泊的回忆》由陈君泽、龙守谌主编。

目录

第一编 光辉历程

第一章 东方崛起

第二章 戈壁明珠

 ——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的组建与发展

第三章 红山·圣地

 ——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的组建与发展

第四章 托起蘑菇云的中国电子人

 ——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电子学研究室的组建与发展

第二编 史无前例

第一章 鏖战沙场

 西出阳关 花开马兰/陈崇树

 初次进疆/郑连功

 试前漫漫路/周祥玉

 第一次化学爆炸模拟试验/曾德汲

 建立首次核试验控制中心——720主控站/曲养深

 第一颗原子弹“零时”引爆/陈君泽 杜桂福 徐冠荣 顾庆忠

 中国一日/张蕴钰

 我和第一次核爆炸当量速报/赵亚民

 我们通过了张爱萍副总长的考试/罗箭

 向蘑菇云开炮/李伟亮 陈敦厚

 执行首次核试验放化分析任务/袁光钰

 第一次空爆核试验——“空地同步”与“起爆”/刘赤生 王洪章 陈君泽

 试验工作中的小花絮/肖云宝

 我从原子弹爆炸的烟云中穿过/潘立金

 我和张爱萍的几次“零距离”接触/高连科

 先做学生,后做先生/曾德汲

 随张震寰参加“两弹结合”试验/高连科

 我参加第一次导弹核试验/曾嘉

 第二次塔爆/陈君泽

 忆1966年参加氢弹原理试验/马国惠

 我参加第一次氢弹试验/黄志方

 难忘1967年6月17日/马历男

 第一次氢弹试验中的雷达跟踪摄影/周祥玉

 绝无仅有的照片/孙瑞蕃

 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监控”与“引爆”/顾庆忠 贾喜正 杨玉输 金祖浩 蔡星海

 我所见到的王淦昌/杨玉翰

 “沙石雨”夜记/陈君泽

 与王淦昌院士一起工作的日子/郑振兴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许瑞忱

 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王可定

 艰险的北山气象普查/郝东风

 捕捉“空-地”指令/张艺

 火箭发射队最后的历史使命/李德江

 回想北山/朱巨耀

 中国核试验最后阶段的历史见证/王洪

 领导的关怀 难忘的记忆/徐志恒

第二章 攻坚之战

 压力自记仪诞生记/林俊德

 捕捉纳秒信号的人们——记三室链式反应动力学组/杨吉纯 李建华

 走自己的路——核电磁脉冲、干扰及防护的测量/李长青

 核电磁脉冲近测和远测的回顾/王尉周

 科技攻关,锤炼新人——激光测试仪的研制/杨济民

 为了神圣的使命,知难而上——记自行研制无线控制设备/张华松

 中国取样火箭笑傲蘑菇云/杨吉纯

 孙瑞蕃教授与X光测温/李荣翔

 地下照相的由来/孙瑞蕃

 震撼的荒漠——参加某次地下核试验纪实/王树彬

 地下核试验安全过关/程耕

第三编 难忘岁月

第一章 岁月人生

 历历当年事/吴凯

 战备转移/龙守谌

 忆往昔,峥嵘岁月/龙文澄

 缅怀陈贵森指导员/陈崇树

 我所认识的史君文同志/龙文澄

 大爱无疆——怀念我的老前辈姚重石/陈君泽

 我与控制系统/于冠生

 神圣的事业 永恒的价值——一个中国核试验电子兵的青春记忆/蔡星海

 不可忘却的人生经历/孙关升

 引爆原子弹——光荣的使命/顾庆忠

 往事难忘/吴克彪

 峥嵘岁月 激情永存/张玉琦

 我参加核试验的经历/符红铁

 我的罗布泊岁月/李建华

 下连当兵/赵之刚

 我在21所的经历/刘赤生

 重返蘑菇云升起的地方/周新嵩

 岁月难忘/吴金伟

 核试验——我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沈琴

 我爱天山深处红山坳/陈友森

 温暖的集体,战斗的团队/梁光华

 怀念远去的导师和战友/陈君泽 王洪章 刘赤生 姜爱香 马志文 陈运德

 敬礼!托起祖国脊梁的罗布泊人/徐志恒

第二章 趣闻轶事

 张爱萍将军与“木兰村”/翟芳芝

 戈壁中秋夜 将士共明月/朱明发

 我国首次核试验的故事/王可定 高连科

 将军与士兵/朱鸿森

 莽撞核爆中心区/王可定

 一次惊心动魄的返航/周大华

 张将军和王教授的两件小事/冯镇江

 罗布泊趣事点滴/曾德汲

 艰苦生活拾趣/祝庆新

 趣事四则/韩德胜

 试验场动物趣闻/王可定

第三章 红山情怀

 忆红山/白菊珍

 记忆的花絮/刘艳梅

 梦里红山/陈维

 白杨礼赞/檀彦卓

 温暖记忆——我的红山/周莉

 岁月留痕——难忘的红山文化生活/杨荣发

第四章 德高功昭

 张爱萍:“要把那些被赶走的同志请回来!”/唐逢珍

 大事业、大智者、大成就——程开甲/乔登江

 我国核试验事业的开创者程开甲/朱焕金

 程开甲院士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精神/张永家

 核辐射参数测试的开拓者陆祖荫/顾洪坤 许文亮 李效儒 马国志 孙亚今 唐凤岐

 忘不了如火如荼的岁月/陆祖荫

 为核物理事业奉献智慧和力量/吕敏

 杨裕生与蘑菇云取样和放化分析/丁玉珍

 可敬的师长——忻贤杰/王洪章

 怀念忻贤杰主任/李焕忠

 深切怀念忻贤杰副所长/姜爱香

 怀念我的导师忻贤杰/王尉周

 铸造灵魂的导师——忻贤杰/陈琦

第四编 岁月如歌

第一章 春雷诗草

 杨济民:诗选

第二章 大漠寄情

 黎荫铭:诗选

第三章 西北纪行

 邹进上:组诗

第四章 红山之歌

 谢玲:戈壁诗词摘抄

 蒋林元:骆驼草三首

 黄志方:诗一首

 顾应昌:诗二首

 王成德:诗三首

 许文亮:词一首

 徐志恒:诗一首

 王景华:诗三首

 马淑琴:岁月组歌

 王士魁:诗一首

 赵炳璞:诗二首

 杨荣发:诗二首

 秦宪安:诗一首

附录

 作者、编者简介

 中国核试验控制系统及其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西出阳关

1958年河南商丘步校的人员忽然在人们视野中消失。

原来其班底人马在常勇政委、张蕴钰司令员带领下西出阳关,静悄悄地来到新疆的博斯腾湖。他们来到这里的任务是组建第2l训练基地,部队代号为0673。

当时,马兰还是马兰花的乐土,除几处牧场外就是一片荒凉戈壁。

位于马兰西边10多公里处距博斯腾湖不远的农场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某团在这里伐木、开荒、种植的地方,由于组建基地需要,团部奉令迁走后,留下了十几处砖砌的小平房、一处礼堂、一处发电房和抽水站,以及周围数不清的地窖与绿树成荫的小白杨,这里确实是一处戈壁绿洲。

农场除驻扎司令部、政治部外,后来部队组建的通信团、防化营、警卫营、勤务连也都住在农场周围。由于人员增多,保密工作要求十分严格。据当时基地首长讲,我们部队驻扎在这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只有王恩茂书记知道,因此要求大家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例如,在通信时不能写抬头望见天山、低头看到博斯腾湖,通信地址更不能写和硕县乌什塔拉,只能用信箱代号“乌鲁木齐市75号信箱”。

1961年夏天,基地技术部在张超部长的带领下,机关人员从北京小西天搬迁到农场,同年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河南信阳经入伍教育后,在秦国才政委带领下也全部来到农场安营扎寨。1961年冬天,农场地窖处处冒烟,一片人气兴旺的景象。

二、艰难岁月

农场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我们住地窖、点油灯,又正遇上国家3年自然灾害,粮食、食油定量标准低,吃不饱饭,冬天没有暖气、热水供应,还要自己动手去博斯腾湖湖边打柴,用来供食堂煮饭、供地窖取暖及烧水用。农二师开荒种地时,砍伐了一大片湖边原始森林,留下许多树枝,管理科给每人规定了任务,轮流去拾柴。为了安全,男女混合编组,每天出去的人员由管理科登记,如果发现有人天黑还没回来,陈德如协理员就要带上几个人去寻找。

有一趣事至今难忘。这年冬天拾柴时,我拾到一只小羊羔,准备给组里同志改善生活,组里的同志都非常高兴,可事不凑巧,被炊事班发现,报告了秦政委。秦政委指示:“拾来的送食堂大家同享。”我耍了个小心眼,留下了一条羊腿,晚上在地窖炖好后大伙吃了。我们吃得全身暖呼呼的,享受了一顿难忘的美餐,大家吃饱喝足后就睡觉了。谁知胡至明一时疏忽,烟头丢在我的棉衣上,棉衣着火燃起来,早上醒来发现烧成一堆灰。我们又去报告秦政委。秦政委风趣地说:“真是好事变坏事,全部给食堂不就好了吗?粗心肇事,棉衣不能再发,只有价拔一件。”真是一波三折,心中很窝囊。

农场没有自来水,而是从地下抽水,而且还是有限制地定时供水:上午抽水专供种地浇菜和食堂储备用水,晚上抽水是供农场所有地区生活用水。

管理科给各组、机关、办公室分一片土地,提出包产到组,菜上交食堂,向日葵谁种谁收。后来,向日葵丰收了觉得归个人又不恰当,于是又提出统一收割、共同享受。

农场与红山、马兰不一样,夏天蚊子特别多。这里的蚊子像小蜻蜓那样大,黄昏时成群结队出来追着人叮咬,一叮就起个红包,又痛又痒、十分难受,所以一到天黑大家都不出去上厕所,看电影也要穿上大衣戴上皮帽。由于大家黄昏都不愿外出,就只有互相串门,调节戈壁滩平淡无味的生活。大家爱到秦政委那里串门,是为了听他讲故事。秦政委的故事很多。例如,他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缺医少药生病怎么办的故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在战争年代,缺医少药,用一些民间土办法来治病是常事,而且很符合辨证论,治疗十分有效。比如,吃大蒜治病就不能随便乱吃,要分清前因后果,什么条件下拉肚子要吃大蒜,什么条件下吃了大蒜就会拉肚子。他还说,什么条件下打鬼子要高个子兵上,什么条件下又只有矮个子兵才行,说起来十分有趣,经常说得大家捧腹大笑。张超部长黄昏时就爱在他的小平房内拉京胡,琴音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大家都能听到他喜爱拉的《小开门》、《贵妃醉酒》等名曲。在农场时,上下级关系十分和谐。

为活跃部队生活,元旦、春节期间部队要求各单位都要组织宣传队。技术部宣传队在尹国仪的带领下表现得很活跃,显得很不一般,特别是马淑琴、石明媚等表演的舞蹈《茉莉花》、小合唱《马兰村是个好地方》等,每到一处演出总是掌声不息。

1962年元旦后,一部分新来的学员被送出去培训,留下的学员和中专生及一部分战士靠自身力量办了两个学习班,一个是由郑连功负责的核物理放射性仪器学习班,一个是由胡至明负责的以P一401机为主的自动控制学习班,并要求大学生以自学外语为主,中专生以学基础知识、苦练基本功为主。1962年春天,整个农场传来琅琅读书声,刻苦学习、钻研技术蔚然成风。

三、下马骑毛驴

阳春三月过后不久,由于3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要调整、工厂要下马、部队要压缩整编的风吹到了农场。秦政委在传达基地有关技术部整编原则时说:“我们的工作不是下马不搞,而是步子放慢,是下马骑毛驴。”接着,他就把技术部原来10个处的编制压缩为5个处,主要研究核武器三大杀伤因素,即冲击波(力学)为一处,光辐射(光学)为二处,放射性核物理为三处,其余2个处是自动控制为四处和器材保障为五处。考虑到专业人才的来源问题,大学生培养时间长来之不易,专业对口的基本上留下,中专生个别留下,其余人员全部调出技术部,到基地其他单位或由新疆军区安置,在一两个月内完成整编。

整编后的技术部在农场机关只有一个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冯润石,秘书岳绮云,人事黄永山,保卫吴宏伦,宣传姚重石,军务参谋彭义之、李虎相,机关协理员陈德如,后勤处郎琳处长调走由祁广珍科长全面负责,资料员王淑静、蒋函初,保密员齐新亮,广播员罗军,两个打字员刘茹芝、刘爱疆。冯润石主任在一次会议上代表张部长与秦政委宣布整编后各处人员名单,因留下的人员少,所以编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器材组。其中,四组组长为赵德钧,组员有周祥玉、刘恕宣(当时在京学习);在农场的有胡至明、郑连功、朱华、刘秀华、马淑琴、齐慧丽、陈崇树等10人。因四处张继业处长常驻北京工作,由许仲坚处长代管,一直持续到1963年回北京。

技术部整编后,先后调来杨晨光任副部长(负责技术部行政管理工作),寒野为二处处长,许仲坚为三处处长,邢纪刚为后勤处处长;又调基地通信团副团长赵香泉为器材处处长;一处王育才、四处张继业继任。基地整编后代号由0673部队变更为8023部队。P37-39

序言

时光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1958年6月,毛泽东主席说:“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时隔六年零四个月多一点时间,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一朵蘑菇云在罗布泊的上空高高升起;一声巨响,响彻了中国960~-平方公里的大地,震撼了全世界!

紧接着,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导弹核武器)飞行试验成功1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从此,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篇章!

从此,打破了西方的核垄断,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改写了世界的历史!

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

记住那个年代,就要了解那个年代一那个年代的环境,那个年代的艰辛,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记住那个年代,为的是传承那个年代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零时”起爆一罗布泊的回忆》由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第四研究室老战友“回忆录”编委会牵头联合研究所乃至基地老战友组织编写/编辑而成。作者是当年核试验的开创者、参加者、见证者。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心血、青春甚至生命,创造了历史;在垂暮之年,又用不太灵便的手写就了、再现了当年鲜为人知的历史。

核试验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本书所涉及的人和事,仅仅是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但是,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人们可以从一滴水看到波澜壮阔的海洋。

《“零时”起爆一罗布泊的回忆》是第一本由核试验的参加者共同编写并出版的回忆录,在此表示祝贺!

后记

盼望已久的“回忆录”——《“零时”起爆——罗布泊的回忆》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可喜可贺!

她的出版,是战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要感恩历史,感恩历史的赋予。

我们——托起蘑菇云的罗布泊人,是拥抱干载难逢机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幸运者。我们历练了史无前例的艰辛,在死亡之海、生命禁区,“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创造出了中华民族乃至于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奇迹。

没有我们亲手创造的奇迹,就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回忆录”。

“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

我们的“回忆录”,是历经磨难的战友们怀抱一颗无怨无悔的纯洁的心、用朴素的语言写成的。她记载着当年鲜为人知的历史,记载着战友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记载着战友们的艰辛、苦与乐,记载着战友们共同创造的伟大业绩,记载着“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作西行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深情铸成边关恋”。

我们共同编写而成的“回忆录”,成就了共和国“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不可或缺的篇章。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的“回忆录”,构建了一座高昂的精神丰碑、一个硕大的精神家园。我们是当之无愧的建设者!

我们再次感恩历史,是历史成就了一代精英。也许,我们不是物质财富的拥有者,也不乏一生清贫;但是,我们却是精神财富的拥有者。

“青春无悔,生命无怨”;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本书作者都是中国核试验的参加者、见证者,既有老一辈革命家、知名专家、学者、教授,也有当时的普通的技术人员——后来的专家、学者、教授、将军、司令员、指挥员、劳动模范、工程师、企业家、政府官员,以及他们的后代……

必须指出的是,本书从征稿到编辑出版,我们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我们向程开甲院士、吕敏院士、杨裕生院士、马国惠少将表示深深的敬意!感谢他们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关心、支持和指导。

在此,我们对所有参与和支持本书出版的战友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要感谢蔡星海、陈琦、杜桂福三位战友,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难能可贵、不可或缺的支持;我们要感谢中国普天集团鸿雁电器公司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我们要感谢黄雄汉、王力殊等战友为本书征稿提供的宝贵支持。

关于本书文章或诗词的编排尚需说明的是,除了第二编第一章“鏖战沙场”以故事发生的先后为序,其余没有先后之分,只参考文章或诗词的题材,适当安排。

追踪历史的真实,还原历史的真相——这是我们对本书编审的一个原则。我们从宏观——对人和事如此,从微观——对某些细节、概念,甚至核反应动力学过程,从纳秒到微秒也不放过,力求真实。有人说,我们好像不是在搞文学作品,而是在搞核试验的某个科学命题。顾庆忠就是一个如此“吹毛求疵”的人。在他的眼里,容纳不下半点儿虚假成分。已经很长时间了,他用互联网和电话驾驭并超越时空,去调查研究;有时是利用一个机会,拄着两根拐杖,走近当事人,面对面交流。这是为了什么?为的是两个字:真实!

追踪近半个世纪以前的“真实”,谈何容易!为了这个“真实”,为了本书的出版,为了传承“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又有多少战友艰辛地付出?!也许,读者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编委人员平均年龄在71岁以上,不少是残疾军人,其中杨吉纯、杨济民、顾庆忠还动过大手术,绝大多数都是带病坚持工作。

杨荣发作为本书的编委之一,由于他的身体稍好一点,在编审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与杨吉纯一道编审了大量的书稿,再现了“罗布泊人”的“奉献”和“负责”精神。

尚需说明的是,试验场区掠影以及红山工作、生活照由马历男于20世纪70年代拍摄并提供;其余照片分别由周祥玉、徐志恒、王洪、曾德汲、庄国臣提供。

岁月不饶人,我们早已进入颐养天年的年纪。没有人要求我们做什么,怎样做。只因我们自己觉得:这是历史的责任。

竭尽责任,是情操,也是生活方式……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难题是文稿篇幅太大又难以割舍。书稿的撰写者基本上都是老者,他们为了伟大事业已经默默无闻了一辈子,用心灵的墨汁写成的文稿是他们一生的亮点和自豪,忍痛割爱是我们最为难的事了;但篇幅所限,又不得不这样做。为此,我们深致歉意!

在“回忆录”出版之际,我们要郑重声明的是: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在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及时改正之前亦请多多包涵!

编者

2011年8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零时起爆--罗布泊的回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君泽//龙守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6039859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7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4.125
印次 2
出版地 广东
260
18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