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规矩和爱
内容
编辑推荐

《规矩和爱》——孩子需要爱更需规矩!哈佛教育学博士、金宝贝首席顾问王涛博士经典著作!

著名作家周国平真诚推荐!

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你不给孩子做规矩,孩子就要给你和社会做规矩,规矩是爱的规矩,爱是融合规矩的爱,规矩和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内容推荐

《规矩和爱》——孩子需要爱更需规矩!哈佛教育学博士、金宝贝首席顾问王涛博士经典著作!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所谓做规矩就是设定界限遵循规矩,即使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无论是科学的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必读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规矩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那便是规矩是迟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价越小而收益越大。

在这本《规矩和爱》中,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为您讲解如何体现爱的管教和管教的爱、如何正确与宝宝交流、呵护宝宝情感智力的发展。王涛博士认为: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所以,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

目录

第一章 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需要谦卑

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不占有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二: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三: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四: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第二章 规矩和爱:教育孩子既要爱也需要规矩

规矩和爱不可或缺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规矩和爱的太极图示

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一:溺爱型

溺爱不只是富贵家庭的特有现象

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二:忽略型

家庭教育,爸爸不可或缺

第三章 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如何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我的父亲

父亲的规矩之一

父亲的规矩之二

父亲的规矩给我的启发

父亲的爱

家有严母

母亲的严厉和我的“堕落”

谎言背后的诚信

第四章 规矩和敬畏

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周公的故事

做规矩需要树立权威

做规矩不能随便

做规矩需要有惩罚

孩子可以打吗

犹太人的“杖”和中国人的“家法”

怎样打孩子

怎样用爱打孩子

第五章 如何做规矩:人之初,规矩始

做规矩要从孩子出生开始

人之初,规矩始(1):吃的规矩

人之初,规矩始(2):玩和睡的规矩

规矩的一致性之一:同一教育者之内的一致性

规矩的一致性之二: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性

做规矩需要爱

规矩和爱的分离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第六章 情商(一)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情商和幸福

情商要素之一: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

培养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孩子学会谦卑

情商要素之二: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单亲妈妈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七章 情商(二)用规矩和爱帮助孩子成长

情商要素之三: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

用规矩和爱发展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情商要素之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情商要素之五:交往合作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第八章 蒙迪的故事:一个震撼心灵的案例

蒙迪:一位了不起的教育者

蒙迪:一位真正的马语者

蒙迪和野马

蒙迪的新方法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一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二

蒙迪和他的孩子们

蒙迪给我的启发

采访蒙迪

试读章节

你看到本章的标题时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先学做父母,然后才是教育孩子?”首先,学做父母和教育孩子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不完全一样。前者的重点在父母,而后者的重点则在孩子。其次,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子女,因为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乘坐飞机时,有这样一条安全指令:带孩子的父母先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然后再帮孩子戴上。在家庭教育中也有一条类似的原则:先学做父母,然后再去教育孩子。

现在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父母自己就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过多的关爱使他们的心智成熟比较慢。自己还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却已经开始为人父母。我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一位“80后”的妈妈一手抱着宝宝哺乳,一手拿着鼠标全神贯注地打游戏。看着这样的情形,我不得不担忧这位妈妈和她怀中孩子未来的幸福。去责备这些不成熟的父母不如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当然,不仅仅“80后”的年轻一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为人父母。严格地说,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但是能否成长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因为要改变一个超过10岁的孩子已经很不容易,要改变一个成年的父母自然就更难。更何况这种改变要靠父母的自我觉察和自我监督来实现,所以是难上加难。

如果这样,我们在学习为人父母上是否就没有指望了呢?断然不是。最让我们有信心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在孩子出生后,我们做父母的,身上会突然有一种陌生的大爱产生。

我自己就明确地经历和感受过这样的爱。记得初为人父时,刚满周岁的儿子因为过敏瘙痒而整夜啼哭,用小手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有一个晚上,我只能摁着他的小手不让他再抓正在结痂的皮肤,小家伙就拼命挣扎和哭泣。无助的我心里忽然冒出这样的祈求:“上帝啊,给我一个恩惠,让这过敏和瘙痒都统统到我身上吧,让我的儿子能安睡一夜。”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这样的祷告,不仅愿意牺牲自己不求回报,甚至能够把这样的牺牲当做一种恩典来祈求。我明白这种油然而生的爱绝不是自己努力学习得来的,而是随着这个小生命来到我的身边自然出现的。那一刻,我顿悟了什么是父母之爱。

我也在数以万计的家长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爱。近些年,我在中国的一些城市给很多父母做过讲座,每次讲座长达3个小时。很多父母早早来到会场,总是先坐靠前的位置,整个讲座中都不停地写着笔记。几乎每个父母都是聚精会神地听完讲座。我在中美当老师十多年,教过中国的小学生,也教过美国的研究生,从没见过像中国家长这么认真的学生。很难想象若没有对孩子那份切实的爱,这些父母能听完我3个小时连抑扬顿挫都不明显的讲座。

所以正是孩子,也只有孩子,才能让我们产生这样切实的爱。有了这样的爱,一切改变皆有可能。但是仅仅感性地凭着这份本能的爱仍然很难做一个好父母。这是因为这份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淡。有多少父母在孩子才2岁的时候已从爱得要命变成了“恨”得要死。不少焦头烂额的妈妈常常“恨恨”地对才2岁的孩子说:“我真想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里去。”确实,若没有理性的学习,父母这份本能的爱会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可爱”而慢慢消失。因此,我们要趁着这份爱在自己身上还没有淡化,好好学习如何更加理性而长远地爱我们的孩子。即使这份原始的爱没有随时间而淡化,甚至愈来愈强烈,父母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的堤坝,他们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本书旨在帮助父母理解规矩和爱的关系,引导父母用规矩建立理性的大坝,让爱造就孩子,也造就自己。在学习规矩和爱的关系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父母这个岗位的特殊性。P2-4

序言

《规矩和爱》一书终于定稿。从萌念到完稿前后经历三年之久。若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鼓励和帮助,很难想象自己有能力把当初的一个念头变为现实。

由于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我从小受到比较严格的规矩。这样的早期家教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三十多年来一直抓住自己的一个问题。从1982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学习,我就开始用教育和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探索这个问题。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弗洛伊德,尼采,叔本华等西方哲学思潮冲击着每一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长期受压抑的我开始“勇敢”地批判传统教育的严厉规矩而崇尚所谓的自由。但现在看来,那时所谓的批判还是缺乏理性,几乎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1999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开始攻读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经历不仅让我对西方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能真正目睹美国家庭教育的实况。当我再次回头反思自己的早期经历时,有了非常不同的看见。我开始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和不足。在哈佛读书期间,我自己也当了爸爸,孩子的到来让我对规矩和爱更是有了崭新的切身体验。不仅认识到规矩和爱融合的重要性,也开始探索规矩和爱如何在中国文化中得以融合。

从2005年开始,利用每年假期回国探亲的机会,我和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交流规矩和爱的理念和方法。有时候也深入一些家庭手把手地帮助父母建立必要的家庭规矩。2008年在一次给幼儿园家长的公益讲座中,我认识了一对家长夫妇——夏弘禹先生和杨仲瑜女士。他们不仅认同规矩和爱的观念,还非常真诚地帮助我把这个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中国家长。事后我才知道夏先生和杨女士在2003年就把美国著名的早教品牌金宝贝引入了中国,对中国父母的早教理念和中国的早教市场都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在夏先生和杨女士的全力支持下,从2008年12月开始,我尝试着在全国各地开始《规矩和爱》的讲座。中国父母对讲座反响之强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仅踊跃和我探讨规矩和爱的问题,也为我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其中最有操作性的两个建议是建立博客和出版《规矩和爱》一书。

2009年5月,我首先落实了第一个建议。建立博客的初衷是延续我和中国家长的联系。由于自己是美国的塔尔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的全职教授,每年只能利用假期回国探亲时,才有机会和中国父母们交流。而博客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交流的不连续性。在很多父母的支持鼓励下,过去的三年中,我发了200多篇博文,有20多万的点击率。这样的结果也为我实施第二个建议--完成本书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2009年底开始,我就准备书的写作。但总是一拖再拖,除了自己不够勤奋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审终身教授的压力。所以在2011年获得终身教授前自己一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本书的写作。

即便如此,中国家长们对我写书的鼓励从来没有间断。他们虽然有时候会对孩子的行为失去耐心,但对我写作本书却始终保持宽容和耐心。从2012年开始,当我陆续把一些章节的初稿给他们审读时,他们也常常把批评和鼓励结合在一起,让我感到他们已经不自觉地把规矩和爱融合在他们的反馈中。

所以,在本书交付印刷之际,我首先要感谢的是中国的家长们,是你们的爱让我有能力完成这本书的写作,让我能坚持把父母教育当作我一生的事业。

其次,我要感谢我年迈的父母,是你们让我在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规矩和爱。你们严厉的规矩帮助我避免堕落;你们深沉的爱,也足够我一辈子慢慢品味;你们对道德的敬畏和生活的节俭是我终身的榜样。  我也要特别感谢我的儿子。宝贝,这个世界上是你让爸爸真正明白了规矩和爱的关系。可惜这些年爸爸还是让你承受了很多的痛苦和磨难。希望有一天你能理解和宽容爸爸,让我们继续一起在规矩和爱中成长。

本书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还是决定出版。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规矩和爱以及父母教育的重视。本书的形成过程中,学者朋友给予了很多帮助。特别是周国平老师在百忙中通读了本书。虽然周老师不完全同意我书中打孩子的观点,但还是赞同此书的“基本理念和许多见解”并同意“署名推荐”。在此,特致谢意。

在成稿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古文的阅读理解以及写作上的欠缺。不妥之处,希望家长和专家们批评指正。

王涛

2012年4月16日

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莎大学,查普曼楼

Chapman Hall, The University of Tulsa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规矩和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60251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