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学中东
内容
编辑推荐

范鸿达编著的《游学中东》,有一座城市曾让作者数度流泪,那就是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作者是一个历史感较为沉重之人,航行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作者仿佛看到往日奥斯曼帝国的雄伟。但转瞬间,却又会回到冰冷的现实,其间心灵碰撞之激烈非他人所能体会。

内容推荐

范鸿达编著的《游学中东》是以游记的形式来写的本书,本书近距离感悟中东的政治与风情。中东地区是指:以色列、巴勒斯坦、土耳其、约旦、埃及这些地方有很多的地方常年都是在战乱的状态下的。

《游学中东》是反应中东问题的书籍。

目录

引言

01.从中国到中东

02.大学新生活

03. 在特拉维夫的日子

04.以色列的那些人和事

05.同胞情谊

06.古城雅法和要塞马萨达

07.圣城漫步

08. 巴勒斯坦行政中心拉马拉

09.海法时光

10. 追随耶稣的足迹

11.被撕裂的画卷

12.伊斯坦布尔感怀

13.安卡拉随笔

14.悲情东耶

15.耶路撒冷日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当房东老太笑意盈盈地出现在我眼前时,漫长旅途终告结束。从中国到以色列,直航本不到半天的飞行,我却舟车劳顿用了20多个小时——先飞到法兰克福然后再回头飞向特拉维夫,我倍感疲惫但更为飞行成本的高昂而痛惜——往返本可万元就能解决的机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上海集训部却花了一万九千多。像我这样的访问学者的国际机票要由国家相关留学机构办理,我们只能向其报出自己的出发、回国时间,但航班和具体日期却无权选择。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中国学者能力再不济,我想订机票这点事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而且根据中国学者饱受批评的“小气”来看,他们也不会在旅程上大手大脚。

飞机翱翔在万米高空,俯瞰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厚厚的云层、苍凉的大地、耀眼的雪山以及葱葱的绿地和片片的别墅,构成一道道多彩的景致。近13小时的飞行后,飞机缓缓降落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下午5点的法兰克福机场笼罩在金色的阳光中,显得静谧且安详。在像走迷宫一般的寻觅后,我终于来到飞往特拉维夫的登机处,在此旁边的柱子上贴着数张大头像,其上赫然写着“恐怖分子”。特拉维夫登机处本来就置身于一个角落,再加上这几个穆斯林模样的“恐怖分子”直视着你,某种气氛自然会很容易被烘托出来。走进候机室,深感这里的犹太特征之明显,主要体现在希伯来语和犹太传统服饰上,有意思的是,头戴黑礼帽身穿黑衣服的正统犹太人进来后一般都默默地到后排候机,而且面部表情颇为凝重,从他们的脸上很容易看到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大多数非正统犹太人则谈笑风生,从表面看与他人无异。世界上少有像希特勒疯狂屠杀数百万犹太人这样的惨剧,但是在“犹太大屠杀”发生不到半个世纪后, “犹太国家”以色列和德国就建立了相当友好的关系,可见在以德关系的发展中, “历史”并没有成为羁绊,相反,具有历史反思精神的德国领导人还对1948年诞生的以色列给予多重帮助,而以色列也并没有把希特勒当局的罪行归结到后世的德国人身上。时至今日,以色列和德国在友好的道路上稳步行进,造访德国的犹太人屡见不鲜。反观当今中日关系深受“历史”制约之现状,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

等待5个小时后,飞往特拉维夫的航班启程了。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爷子一杯接一杯地喝着某种暗红色的含酒精的东西。说来也巧,在前一段旅程中,坐在我前面的一位老哥就不断地要啤酒喝,看来我还挺有酒精缘儿,尽管我不喝酒。以色列时间凌晨两点多,我们缓缓降落在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一走进候机大厅,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小“国际”,各种形态、姿态的人熙熙攘攘,耳边不时传来似懂非懂的。鸟语”。与法兰克福机场的几个恐怖分子图像不同,这里的人多是喜悦的,也不知他们为何这般高兴。相比较其他旅客,阿拉伯、穆斯林特征的乘客在出关时会被给予特别“关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以色列对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态度。正在感叹阿以矛盾难以化解之际,轮到我办理出关手续了,验证官是一位貌美的妙龄女子,但是表情太过于严肃,盘问起来也是一丝不苟,这使她的女性魅力减损不少。出关领取行李后,我盘算着要兑换一些以色列货币,不然车都坐不成,房东老太的房租也不好交差。国内大多认为以色列兵荒马乱,可是人家的货币谢克比咱们的人民币值钱多了,从国内出发时要用668人民币买100美元,可到这里用100美元才换35l谢克。P7-10

序言

游学中东一直以来是我的梦想,所以在选择访学地点时我毫不犹豫地把目光投向中东国家。我的选择常惹人不解:2004年台海局势是何其紧张,我却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工作;当众学人纷纷把北美欧洲作为访学之地时,我又要奔赴那深处冲突中心的以色列!对中东事务关注了十几年,我当然知道国内对以色列、对中东的观感。不要说一般民众,就是一些中东问题专家也一再警示国人中东是如何的险恶,以色列是何等的高危,咱们的媒体也相当频繁地报道有关这些地方血淋淋的冲突场景。这让我唏嘘不已,恨不得自己化作上帝,以帮助受苦受难的中东人民尽早脱离苦海。

我此次中东游学之旅始于以色列经济文化中心特拉维夫。这是一座颇具欧美风情的现代化大都市,身处其中很容易使人忘记国内对以色列的。恐怖”描述。在特拉维夫时,每逢周末我基本都是在街头巷尾漫步,虽经常方向迷失但不曾遇险一次,以至我不得不感慨。以色列也是个正常国家”。特拉维夫大学是我的第一个访学单位。在这里,我看到各国学者对自己工作的执著以及他们因此而获得尊重,我看到师生享有的自由以及因此而达致的和谐;我看到从早一直开到晚的学术会议,其间辩论之激烈几乎使与会者无面子可顾。我很早就耳闻过“象牙塔”之说,实言相告,到了特拉维夫大学后我才切身感受到象牙塔之气。在这种氛围下我对国内一些事情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感谢特拉维夫,在这里我终于摆脱了近三年的厌世与颓废,再次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以色列国家虽小,但各地差别却相当大。为了更深人地认识这个国家,在游学特拉维夫后我又造访海法、耶路撒冷和雷赫沃特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且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至少月余的细细观察与体验。很“不幸”的是,我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我越来越发现,在中国的以色列形象与我眼前的这个国度在很多地方并不一致:比如以色列其实是一个理想的宗教历史文化旅游胜地,比如大部分以色列人对外国人非常的热情友善。比如以色列对巴以冲突的重视程度并非想象的那般高,比如以色列犹太人并非想象中的那般团结……对于以色列犹太人内部的深深裂痕和严重对立,他们自己向来是直言不讳的。在此,我真心希望咱们国内的研究者也要注意到这一点而不是选择性地漠视。

对很多人来讲,深陷巴以冲突之中的巴勒斯坦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国内鲜有学者踏足此地,更不用说较长时段的停留了。从以色列去巴勒斯坦西岸其实很方便,在东耶路撒冷坐上公交车就可以直达巴勒斯坦西岸的两大中心城市拉马拉和伯利恒,然后再从这里转车前往其他城市。游学耶路撒冷时我曾不止一次徒步进入巴勒斯坦西岸。时至今日,我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行政中心拉马拉和西岸南部重镇希伯伦的游学场景仍记忆犹新,特别是对希伯伦大学的访学,更是宛如昨日。希伯伦本是当下巴以冲突最为严重的城市,虽是宗教圣地但少有外国人光顾。据希伯伦大学的校长介绍,我是首位造访该校的中国人。我每次出现在希伯伦大学均会引起围观或者搭讪。而在希伯伦老城,安全状况则非常糟糕,随处可见以色列武装人员、联合国观察员。几百名以色列犹太人定居者和几万名巴勒斯坦人共处这个被称为“鬼城”的宗教圣地……在巴勒斯坦的日子,我充分感受到什么是无奈、凄凉以及人类的自我作孽!

游学中东,有一座城市曾让我数度流泪,那就是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我是一个历史感较为沉重之人,航行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我仿佛看到往日奥斯曼帝国的雄伟。但转瞬间,却又会回到冰冷的现实,其间心灵碰撞之激烈非他人所能体会。在伊斯坦布尔的日日夜夜,我一直徘徊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也曾和来自伊朗的大学生共话各自的历史辉煌和现世沧桑。波斯帝国、中华帝国、奥斯曼帝国,它们在历史上是何等的傲气逼人。伊朗人、中国人、土耳其人,他们现在的复兴之路又是何等的艰难!除了沉浸于历史难以自拔外,在土耳其访学时我还常常感叹该国对凯末尔的无比尊重,几乎每个公共机构和场所都有凯末尔的雕像,而其后任的领导人也没有要树立自己永世权威之意。所以直到现在,土耳其人在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时仍然奉凯末尔主义为导向……

巾东游学的最后一站是耶路撒冷,它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得到全世界几十亿信徒的膜拜。可惜上帝好像并未垂青此地,各种冲突此起彼伏。宗教对于我来说向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与问题,尽管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知道和平友爱和互相尊重是人类应奉行的原则,也正因为我具有如此朴素的观点,所以当两位自称是来自“家庭教会”的基督教徒对我大谈特谈自己的信仰时.我却对他们充满怀疑,因为他们竟然直言佛教并不是宗教,也不认同基督教的其他派别,言语之间对他教他派充满了排斥与否认。这也许就是圣城耶路撒冷多灾多难的原因之一吧。

游学耶路撒冷,我经常在周五去老城,因为在这一天我可以看到三大教各自的宗教活动——午后伊斯兰教徒的“主麻日”聚礼,下午四点左右基督教徒的“苦路”演示,以及晚上犹太教徒的安息日活动。多么希望他们也能把自己的虔诚信仰化作彼此合作的动力啊!但现实是残酷的。耶路撒冷,这个被以色列法律定为国家首都的城市,给人的感受是它和特拉维夫、海法等城市并不同属一个国家,即使是很多以色列人,也不喜欢这个宗教气息浓厚并由此而导致冲突频仍的城市……

游学中东期间,我有在巴以冲突现场遭受以色列催泪弹袭击而进入救护室的经历,有在耶路撒冷两大巴勒斯坦家族打斗时被夺手机的遭遇,但更多的还是独自漫步各个城市街头和定居点、难民营之中,静静地观察中东社会的悲欢离合,感受这里的酸甜苦辣。而且,相对于少数特定区域的情势紧张,以色列、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的安宁祥和也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为期一年的中东之旅即将结束,对此我充满留恋,这是怎样的一年啊……

2()11年9月23日草就于耶路撒冷

2(112年2月5日再稿于厦门

后记

自己的著作即将出版,这本是一件让人愉悦之事,可是我却心潮起伏——那独自徒步中东的场景频频再现。我不禁要略言几句,以表心境。

写作这本书并非心血来潮。早在2005年于武汉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就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发出倡议,希望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创作一些中东考察笔记以飨学人读者,但是多年过去,此类心仪之作仍还没有出现,这不免让人遗憾。2010年我获得前往中东访学一年的机会,我心中早已存之的念头立即再现。在十余年的学习与研究之后,自己对中东还算有一定的认识,再加上一整年的实地考察,我确信自己能够写出一本比较有特色的有关中东事务的书籍,于是在出发前我就谋划写作此书。

写作本书也是我对女儿的一个承诺。女儿八周岁生日时,我送她的礼物是一本自编的散文诗歌选,收录的都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还有我自己的几篇随笔。作为一名每天都与文字打交道的父亲,如果不能尽早创作H{一本小女儿能够阅读的、公开出版的书,我会深有挫折之感。幸运的是,尽管中东事务内容繁杂,但是我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雅威对此书内容很感兴趣,手捧书稿看得津津有味。

目标的实现远比其确定困难。肩负着自我设定的中东随笔的写作任务,我于2010年10月踏上中东大地,在科研工作之余开启了本书的写作。为了加深对中东事务的认识,我需要不停地与当地各色人等尽可能多地交流,需要不停地转换一个又一个新的住所、城市和国家,因而也就需要不停地适应各地各族之人不同的生活和习俗,这对生性不善交际的我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在耶路撒冷停留的四个月中,当其他人对危险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我却是哪里有冲突就冲向哪里,以致让咱们的驻外记者们都深感费解。

在独步中东的日子里,尽管也曾遇到一些困难,但是现在它们几乎已经消失于我的脑海,而仍存留其间的,更多的是那些和善人们的相助、饱尝冲突人们的苦难以及孩子们的笑脸,此外还有,中东烈日之下我那孤单的身影。

在目前“一人访学全家相随”的背景下,妻女并没有要求和我相伴而行。正是她们的理解和支持,才使得我有充足的时间自由考察、独立思考和静心写作——对于她们的谢意与歉意难以言表! 徒步中东,感受真实,期盼在不远的将来还能再访那片神奇的土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学中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鸿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99853
开本 32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