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银海拾贝(中国军事电影的台前幕后)
内容
编辑推荐

值此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之际,刘薇、苏洪义、刘国彬编著的《银海拾贝(中国军事电影的台前幕后)》回首电影艺术家们所创作的300余部军事题材影片,以及彰显于上述影片中英雄人物身上的胸襟、睿智、果敢、韬略,对新一轮军事斗争紧迫形势下官兵英雄情结的形成与升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红色经典电影,是经过时代检验的优秀作品。我们把选择的目光投注在红色经典上。既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电影作品。

内容推荐

《银海拾贝(中国军事电影的台前幕后)》中的一百篇文章多为三十年来军区《前进影视》、《前进报》和《解放军报》、《军营文化天地》等军内外媒体的部分稿件、资料(含注明“网文供参考”字样的文章),旨在通过重温红色经典影片拍摄中鲜为人知的台前幕后故事,培养战斗精神、再塑英雄情结。

刘薇、苏洪义、刘国彬编著的《银海拾贝(中国军事电影的台前幕后)》按历史进程的时序编文,既有个清晰的脉络,也有种历史真实感。在编著过程中,曾有过十年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经历、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刘薇同志,结合所学的影视创作史专业,从图书馆和网站上查阅了大量资料,使本书的素材更加丰富。有着参战、抗洪经历的著者苏洪义,原为某部政治处主任。自主择业后潜心影视评论、专访写作,曾数次自费到长春、沈阳、北京等地采访电影艺术家,写下了大量的人物专访,书中收录了他的30余篇文章。著者刘国彬同志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部队任专职电影报社记者、编辑33年,中国两个军事电影创作高峰期间的300部作品他看过百分之八十以上,对本书的文章选编把握较为准确。

目录

编者的话/001

1.解放区的第一部长故事片/001

2.周总理亲定的“主角”/005

3.奶奶赵一曼的身世之谜/007

4.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经典电影/010

5.九十八岁汤晓丹:为战争片鼓与呼/014

6.槐花初绽忆“华山”/016

7.“抗战电影”创作的摇篮/019

8.“双枪李向阳”的传奇/021

9.俯仰人生的“鬼子王”/023

10.小角色也要下生活/026

11.我写《董存瑞》始末/029

12.张良与电影《董存瑞》/033

13.到战场上采“外景”/037

14.新中国第一部军事爱情片/040

15.罗瑞卿称赞《九九艳阳天》/043

16.“方勇”原型话《奇袭》/045

17.从话剧到电影的《万水千山》/048

18.“马本斋”蹭饭回民馆/050

19.蝶舞战火耀青春/053

20.贺龙提议拍《洪湖赤卫队》/056

21.“韩英”回洪湖/059

22.从小说到电影的《林海雪原》/062

23.京郊农舍访“剑波”/064

24.谢晋慧眼识“琼花”/067

25.中国“第三代”导演的旗帜/070

26.一段顺口溜引出的电影片名/073

27.张良成全了《哥俩好》/076

28.犹思儒将在银幕/078

29.编剧力挺彭德怀“文革”之中遭摧残/081

30.花儿为什么这样红/084

31.赛福鼎下令“放演员”/087

32.梁音对兴城情有独钟/091

33.拍我那熟悉的生活/093

34.六十年代的银幕“女神”/095

35.永远的军中“帅哥”/098

36.千秋传唱的史诗《东方红》/101

37.南昌起义缘何没写进《东方红》/106

38.毛主席专场看《霓虹灯下的哨兵》/108

39.满怀激情写成的《小兵张嘎》/111

40.小兵张嘎的主演是谁?/113

41.“英雄土壤”育英雄/114

42.“向我开炮”的故事来源/117

43.“为了胜利,向我开炮!”/121

44.电影插曲《英雄赞歌》背后的故事/124

45.迟到38年的“情书”/127

46.周总理与《雷锋》/130

47.“银幕国画”堪称一绝/136

48.深入生活挖“地道”/139

49.真正指挥过地道战的影片导演/143

50.身披硝烟上战场/149

51.传奇将军刘飞与《沙家浜》/152

52.重拍《渡江侦察记》/155

53.新版“李向阳”入选记/157

54.编剧细说《闪闪的红星》曲折经历/161

55.红色经典看导演/164

56.祝新运演活潘冬子/167

57.艺术家因《海霞》上书毛主席/171

58.王心刚巧躲江青/174

59.刘晓庆“跳海”/177

60.新兵萌生的“作家梦”/178

61.谁是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原型/180

62.打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第一枪”/182

63.两部“南昌”各不同/186

64.刻画南昌起义众生相/189

65.追求艺术完美的摄影师/192

66.听到谢晋名字,编剧放心了/194

67.内地第一部描写国民党正面抗战的电影/197

68.一路畅通的《血战台儿庄》/201

69.等待十年《铁血》上映/205

70.晚钟响在黄昏后/208

71.三九严寒何所惧/212

72.女摄影师历险“太行山”/214

73.军人导演与军魂/217

74.三拍长征的翟俊杰/220

75.“长征”路上故事多/224

76.纪录片《长征》走出国门/227

77.倾力拍大片《冲出亚马逊》/229

78.抓住人物的“灵魂”/231

79.让红旗世代飘扬/234

80.集结起英雄的灵魂/236

81.只能零打碎敲/240

82.静听“号”声话“集结”/242

83.再现“冰冷”的历史/245

84.将军率队赴汶川拍电影/248

85.侯勇当“旅长”/253

86.深入汶川写剧本/255

87.《第一军规》闪亮登场/257

88.各具魅力的银幕毛泽东形象/259

89.最形似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264

90.十六年演了三十三次邓小平/267

91.将军的电影缘/269

92.立志为百位将军立传/271

93.银幕上的巾帼风采/274

94.新时期军事影片的十大精彩场景/276

95.经典军事电影中的十大反派形象/284

96.经典军事片中的“女特务”/290

97.从军区走向银幕的艺术家/294

98.世界上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297

99.银幕镌刻的人民战争历史画卷/303

100.电影记录的人民军队改革开放三十年/313

试读章节

解放区的第一部长故事片

——陈强回忆影片《留下他打老蒋》拍摄往事

华北联大文工团解散后,组织本拟留陈强在联大任教,但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还是准允了他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取道烟台——大连——平壤——图们——哈尔滨,于1946年10月末赶至东影所在地兴山(鹤岗)。

当时兴山只是个矿区,市长就是矿务局局长。而东影就设在矿务局隔壁的几栋平房里,后面就是鹤岗山。想不到在东影最先见到的竟是老延安田方(东影秘书长)和著名女影星陈波儿(厂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处长)。陈强兴奋地掏出介绍信,说道:“电影新兵陈强前来报到!”“好个新兵,有一大堆的任务等着你呢!”陈波儿紧紧地握住陈强的手说。

当晚,陈强和田方整整唠了大半宿,他推心置腹地说:“你发大奋有大成,发中奋有中成,发小奋有小成,不发奋就一事无成……”陈强暗暗憋足了一股劲儿。天亮后,陈强把东影厂区瞧了个遍:厂区原为一所小学,教室被改成洗印、录音、摄影、美工、修理等技术车间,日本人住的小平房仍为宿舍,尚未竣工的电影院,正改建摄,影棚。

陈波儿任命陈强为东影演员组组长,负责演员的招募和培训。为招收演员,陈强南去佳木斯、哈尔滨,北走齐齐哈尔和北安等地,所招演员先送到北安东北军政大学,回厂后再练舞蹈、扭秧歌、做小品、教发声,补学表演理论等功课,这批人后来均成长为新中国的电影骨干。一天,陈波儿拿着一张《东北日报》兴冲冲地对陈强说:“我们可以拍故事片啦!你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咋样?”陈强一气儿读完了那篇文章,写的是队伍上一位小战士,不慎枪走了火,打死了老乡家的孩子。按照纪律,那小战士是要被枪毙的,可死者的家人却深明大义,死活不答应,要求把那小战士留下来,让他去打老蒋。虽然这是一篇报道,却写得极富情致,读后令陈强久久难以平静。

陈强撂下报纸高兴地说:“把这故事拍成电影准成!”陈波儿成竹在胸,说道:“那我们就把它拍成一部短故事片!”她先问陈强:“主角是被打死的孩子的父亲,这老乡应该是位老大爷。你过去常扮演老头,这个角色就归你啦,连长让谁演呢?”陈强脱口道:“在伪满映当过小童星的于洋准行,他15岁就当上了我们公安局的侦察员。气质不错,形象也好。”“行。”陈波儿当即拍板。这部短片就是《留下他打老蒋》,由伊琳编剧并执导,包杰(原满映留用人员)任摄影师。

开机的第一场戏,画面是陈强饰演的老汉正在炕上哭,见有人进来,忙从炕头爬到炕梢儿,准备下炕迎接客人。“开——拍!”导演的一喊,机器转动起来。因是同期录音,陈强一面号啕着,一面由炕头向炕梢爬去……正拍摄呢,忽听“叭”的一声巨响,棚顶的大水银灯掉在了离陈强屁股不过一尺的炕上,玻璃碎片落了陈强一身,多亏穿着棉袄棉裤外戴帽子,没伤着皮肉。

全组的人都惊叹陈强的命大,要是早掉三五秒钟,几十斤重的水银灯准保砸在陈强头上,那祸可就大啦!照明的师傅一再向陈强道歉,陈强则抱拳眯笑说:“我还得感谢你呢,你的灯装得技术,它早不掉,晚不掉,专等我从炕头爬到炕梢之后才掉到我的屁股后。这一声巨响,权当放了一声炮,庆贺咱们剧组开拍大吉!”

拍摄中,为表现北方寒冷的真实环境,导演要求陈强的眉毛和胡须必须结着冰。此时,室外的实际气温已超过摄氏零下40℃,人们嘴里呼出的气是白烟。拍室外戏时,化妆员在陈强眉毛上洒了一层水,又弄点儿雪,效果不错;胡子用水一蘸就结成了冰,导演叫好。可一进摄影棚里,被水银灯一照,顷刻就都化为乌有了,前后镜头无法衔接。

化妆员左思右想琢磨不出办法。陈强躺在床上望着电灯出神,并由电灯想起在延安和晋察冀点的蜡烛。那时,常常把滴落下来的蜡油收集起来烤化,在中间放几根线制成新蜡烛。蜡,唤起了陈强的灵感。“有啦!”陈强一个鲤鱼打挺,起身去找化妆员。化妆员按陈强说的把一根蜡烛化了,将假胡子往蜡油里一蘸,再拿到嘎嘎冷的外面一冻,嚯,白棱棱的蜡水凝结在毛发上,那效果同结了冰一模一样。装上这假胡子和眉毛拍戏,再也不用担心被水银灯烤化了。

为少留遗憾,陈强为角色设计了多种动作。如老汉央求部队不要枪毙小战士一场戏,陈强一面喊着“留下他打老蒋吧”,一面向前走去。为展现人物内心的激动,还特意让自己的腿颤抖着,慢慢地向前挪动着脚步。一看样片,陈强傻了眼:只拍了上半身,精心设计的脚下动作全没拍。陈强暗骂自己:“到底是个不懂画面的二百五!”1948年2月18日,解放区的第一部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诞生,被编在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五辑,在东北解放区发行。

一天,陈波儿把陈强叫到她的办公室,指着一摞观众来信说:“这些信写得热情极了,读了叫人流泪,你把这些信拿回去读一读。”她兴奋地说:“对于《留下他打老蒋》,厂里没有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但这一封封来信就是对咱们电影工作者的最高奖赏!”言此,陈波儿拿起一摞稿纸道:“这是一个新的电影剧本。是于敏刚写完的《桥》。我看过了,蛮有生活气息,写出了咱们工人的骨气和志气。我想让你再挑一次大梁,演工人老侯,你看咋样?”不久,由王滨导演的故事片《桥》开机。

P1-3

序言

几乎每—位当代军人,都是伴随着《英雄儿女》、《上甘岭》、《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长征》、《南征北战》、《开国大典》、《大决战》等影响片中的军人银幕形象走进军营并成长进步的。

英雄情结,是军人生命的血脉之源。

新中国诞生六十年间,电影工作者创作了三百多部军事题材电影作品,它们时刻在向当代军人重复着一个警示:战场的硝烟已飘离人们的视线,但战争的威胁却无时不在。假如明天早上爆发战争,你准备好了吗?

枕戈待旦——军人观众青睐军事电影的原动力。官兵带着好奇之心,从电影中学习军事,学习战例,学习做人。当然,好奇的目光里也包含着探究电影拍摄过程中台前幕后的神奇与秘闻。

电影是“生活的教科书”。其审美教育作用在于,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逼真地再现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反映社会的风尚习俗,描写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进而影响人的理解和感情,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政治思想和崇高道德情操的修养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实,早在1939年的延安,袁牧之、陈波儿就曾运用电影手法,创作了令人们耳目一新的舞台剧《延安三部曲》。怎奈,在抗战胜利前夜的华北解放区,整年连煤油灯也没有,自然也谈不到电影文化。因此,1946年10月1日东影的成立,立即产生我党对电影这一特殊艺术门类的瞻前决策。然而,电影竟有如此广泛重要的作用,是根据地时期未曾料及的。

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炮声,陆续上映的《白毛女》、《钢铁战士》、《中华儿女》、《赵一曼》、《翠岗红旗》等影片,以新人、新事、新思想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开辟了崭新的时代,并与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进步电影形成鲜明对比。恰缘于此,数亿观众夜半伫立于寒风中,欣喜若狂地从银幕故事、人物形象、生活方式及新的语言中,汲取这些堪称红色经典影片中的“精神食粮”。

这情形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言:“大后方的读者,不需要从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听那些早已听厌了的老故事,他们希望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告诉他们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当时的电影文学,部分取自根据地时期的戏剧、文学作品,部分根据革命斗争生活积累而创作。无数的失败,在胜利乐章中响彻起一个个的回旋,构成一个个引向高潮的章节和段落。而银幕前的啜泣,则拉近了观众与英雄的间距离……

中国的军事电影作品,经历了两个创作高峰。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厂生产了126部作品。二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174部电影——共计恰好是三百部。而进入新世纪,因电影面对市场,商业属性已经成了电影的第一生命,故创作的作品不及两个高峰时期的零头。

值此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之际,回首电影艺术家们所创作的300余部军事题材影片,以及彰显于上述影片中英雄人物身上的胸襟、睿智、果敢、韬略,对新一轮军事斗争紧迫形势下官兵英雄情结的形成与升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因此,我们编著了本书。书中的一百篇文章多为三十年来军区《前进影视》、《前进报》和《解放军报》、《军营文化天地》等军内外媒体的部分稿件、资料(含注明“网文供参考”字样的文章),旨在通过重温红色经典影片拍摄中鲜为人知的台前幕后故事,培养战斗精神、再塑英雄情结。

红色经典电影,是经过时代检验的优秀作品。我们把选择的目光投注在红色经典上,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电影作品。

本书按历史进程的时序编文,既有个清晰的脉络,也有种历史真实感。在编著过程中,曾有过十年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经历、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刘薇同志,结合所学的影视创作史专业,从图书馆和网站上查阅了大量资料,使本书的素材更加丰富。有着参战、抗洪经历的著者苏洪义,原为某部政治处主任。自主择业后潜心影视评论、专访写作,曾数次自费到长春、沈阳、北京等地采访电影艺术家,写下了大量的人物专访,书中收录了他的30余篇文章。著者刘国彬同志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部队任专职电影报社记者、编辑33年,中国两个军事电影创作高峰期间的300部作品他看过百分之八十以上,对本书的文章选编把握较为准确。

当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后,电影已经不再那样吸引人们的眼球了。但是,作为综合艺术品的电影,永远是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至少,人们可以在家里打开电视机,放一本90分钟的红色经典电影光盘,却不可能从头到尾看一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

因此,当你边看红色经典电影边想起本书提到的拍摄电影的台前幕后的小故事时,说不定能有意外的新收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银海拾贝(中国军事电影的台前幕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薇//苏洪义//刘国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白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74288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4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2-53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1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