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
内容
编辑推荐

被咬过一口的苹果,残缺低调,但却难掩光芒,无论是偏执狂还是是残忍的完美主义者,无论是创新迷还是神一样的传奇都不重要,他就是乔布斯,不需要任何头衔。

眼下你是新的转瞬或成旧憾变如此剧烈而这便是现实,失去他苹果也知道怎么做,这就是苹果,之所以是苹果的理由。

他是一个神一样传奇的经营者。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却以令人惊诧的姿态改变了整个世界。在迪尔克·拜克曼编著的这本《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里,我们能清晰地体会到,乔布斯带领下的苹果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少划时代的改变。

内容推荐

迪尔克·拜克曼编著的《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指出了乔布斯去世后苹果会依照怎样的路径建造乔布斯心中的苹果帝国。为读者深入剖析了苹果的创新原动力。提出了IT领域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从业者为什么要向苹果学习,学习什么,并揭示出失去乔布斯的苹果会怎么继续发展。

《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不是乔布斯的个人传记,也不是苹果的企业发展史,而是分析了苹果的生存哲学,经营思维和理念,最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中看到苹果的未来和整个IT业的未来。

目录

前言 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做错了吗?/ 1

1 为什么要向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学习?

 苹果才是更好的老师 / 005

 独特的乔布斯,独特的苹果 / 008

 开放并非商业模式 / 012

 开放并不能让每个人获益 / 015

 没人付费的开放不值得推崇 / 019

 使用者不是发明者 / 023

2 我们要向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学什么?

 创新“偏执狂”/ 031

 以设计思维为导向 / 036

 要观察,不要调查 / 041

 简单到完美 / 044

 必不可少的样品 / 048

 以产品为平台 / 050

 求质而非求早 / 053

 赋予了灵魂的个性设计 / 055

 创新者眼中的世界 / 058

 小即新,小即大 / 061

 苹果文化 / 063

 整体化细节优势 / 065

 激发情感 / 068

 乔布斯式产品展示 / 072

 一句话直达购买动机 / 075

3 乔布斯战略:苹果会怎么做?

 一辆苹果汽车 / 083

 一个苹果厨房 / 087

 一台苹果电视 / 090

 一个苹果电子学习平台 / 094

4 移动互联网革命意味着什么?

 社会化媒体及推荐 / 103

 定位 / 109

 云计算 / 111

 物联网 / 116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 119

5 影响世界的苹果经济

 应用服务——新型万维网 / 127

 应用服务品牌 / 136

 应用游戏 / 139

 应用服务研发 / 142

6 失去乔布斯的苹果未来会怎样?

 苹果:封闭还能走多远 / 151

 唯美的品牌 / 154

 无限可能 / 155

 信誉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 157

 要功能,还是要开放?/ 159

 阵亡的先锋与受益的缔造者 / 161

 与鲨共舞 / 163

 Google:苹果的最强对手 / 164

 安卓,灭绝一切可能的超级武器 / 166

 Google会成为数字世界的主导?/ 168

 Google的隐患 / 170

 Facebook:不可低估的对手 / 172

 平台即产值 / 174

 Facebook的美好前景 / 176

 微软:反应迟钝的“老妇”/ 178

 王对王的较量 / 180

附录 关于本书及相关博客 / 183

致谢 / 185

编后记 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 187

试读章节

2 我们要向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学什么?

没有乔布斯的苹果,这个空缺无法填补

本章导读

有人认为,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中根本不存在一个能够被称为“创新蓝图”的官方苹果理念——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苹果不愿过多地谈及自身,也不愿透露公司的内部机密,人们对这个成功的公司了解得太少,还远没有对其战略与策略评头论足的资格。当然,人们也能不断地得到一些来自公司员工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加强对这个公司内在的认识,了解到公司的产品、生产方式和广告策略,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这些信息获得了了解苹果公司工作风格的线索。

本章中涉及的策略及方法解释了苹果成功的原因。对于所有想要向苹果学习如何成功吸引投资的人来说,这些策略和方法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本章中的每一节都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以深入研究苹果的思维方式。此外,本章还回答了如下问题:

● 苹果是如何拥有其创意的?

● 这些创意是按什么标准进行评估的?

● 它们通过什么手段得以实施?

● 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 工作人员如何知道在研发过程中应该为产品添加哪些功能?

● 能否通过客户调查设计和规划新产品研发?

● 设计到底有多重要?

● 广告又有多重要?

苹果公司的这种创新研发理念与乔布斯永远以创新为导向的信念高度一致,它以近乎残酷而极端的方式成为了追求完美的“偏执狂”。

创新“偏执狂”想要创新,必须抛弃旧有的东西,包括传统的观念及行为模式,甚至刚刚想出的主意,即使在困境中也是如此。

在充满创意的世界中,单独的某个创意不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真正重要的是,凭借这个创意而选择的一个完整的实现路径。创新性产品的发展不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不同进程的叠加,直至最终研发并生产出某种新的产品。

苹果工业设计主管乔纳森·埃维(Jonathan Ive)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团队始终按照新的模式工作,并对一个目标持有清醒的认识:找到思路中的错误,随后创造更好的新思路。”

通常情况下,苹果公司的研发遵循“10-3-1原则”。苹果研发者之一迈克尔·罗普(Michael Lopp)解释说,这个原则是指10个小组同时开展十个方案,其中7个最终会被否决,而其余3个会被保留下来。在随后的设计研讨会上,这3个剩余方案的设计和可行性都会被反复讨论,公司其他部门的员工也会共同参与到这3个优秀方案的进一步实现中来。这些方案的完善或许会花上数月的时间,最终在高级管理层会晤讨论后,其中最强的1个方案得以保留。

并非每个公司都能负担得起10个研发团队。苹果公司的研发原则在每一个团队中也同样适用——只需最初提出10个设想,随后集中于3个,最后再精简至1个即可。如果资源更稀缺,那么就最初先拿出5个方案,再减到3个,而后再减到一个。重要的是,团队从一开始就要切实想出5个好点子,并且不能因为第1个点子很棒就停滞不前。团队中的人们往往会从某个创新点汲取灵感,从而得到更好的创意。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而创造合适的企业文化、寻找合适的员工是十分困难的。任何一个方案在上文中提到的设计研讨会中想要得以保留,都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在问题中求生存意味着要不断有自主的新发现。设计者们必须认识到单一的创意是行不通的,它很有可能被轻易地推翻。因此,对每个员工来说,带着批评的眼光看待每项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技术革命进程改变了原有的组织结构,但我们无需害怕,反而更应该期待这样的改变。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可以让人们如此轻易地实现新的创造,而网络的力量更是快捷地拓展着可以共享的资源。然而在这个时代,有些事情也变得比以前困难得多,比方说完善某个理念——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质疑,才能实现理念上的突破和创新。好的理念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对它的改造和实践或许更为重要。

人们用“敏捷”(Agile)或“迭代开发”(Iterative Entwicklung)来描述某种开发进程,这种进程迄今主要被用于软件开发领域,并十分贴切地阐述了苹果实现某个理念的全过程。作为实现这一进程的基础,研发者们必须能够在富于变化的生产结构中不断实现创新。由于研发进程常常发生变化,员工们往往认为一个项目最初只能得出极为粗糙的规划蓝图。“敏捷”则保证了项目进程中一些灵活方案的可行性,使新问题、新要求的出现变得不再棘手,更使得原始理念与新情况有了更强的契合性,有利于最终创造出更为合理的产品。

反之,那些只看重线性进程的研发者实际上往往是在重复别人的老路,充其量也只能做得和那些先行者一样好。例如有人想在工厂中生产某一系列的产品,但如果员工没有在此之前为系列产品的生产做好铺垫,那么所有这些设想都只是空想。

然而如今在工作领域中又有谁会是全能的呢?设计者?销售者?技术人员?再也没有人能在诸如iPhone或是奔驰E系这样的产品革新中独挡一面了。有人说,歌德终结了全才的时代,可即便是歌德,在当今社会也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

苹果以更高的成本化解了这一难题:通过不同部门间的密切协作,一方面,改革的要求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产品的可实现性也有了保障。设计者们每周碰面一次,共同思考新的设计方案,无需顾及实现的可能性。正如迈克尔·罗普说的那样,这时候,他们只要“疯狂”就可以了。但同时,这些设计者们每周也要和技术部门或者生产部门的同事碰面,讨论方案哪里需要变动,哪里不需要。毕竟,理念出众固然重要,也要具有实用性。

对于好的产品来说,靠一条廉价的捷径来实现它应用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这正是为何苹果产品需要付费购买,而不是可在网上免费获取的原因——它们走过了如此之多的艰难历程,才甄别出了最合适的方案并不断地进行改进。对那些堪称完美、经验全面的员工,人们理应付出回报。在这个过程中,研发者们是否在本公司内寻找产品源和签订合同都是不重要的,例如第一台麦金塔电脑(Macintosh-Computer),就是苹果公司在外来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实现的——它采用了青蛙设计公司(FROG DESIGN)的广告及产品设计,青蛙设计公司的创立者哈特莫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也是苹果公司现今如此成功的杰出贡献者之一,因为他与史蒂夫·乔布斯在20世纪90年代末共同研发了苹果的数字中心战略(Digital Hub Strategy),这一战略使得Mac电脑成为了数字时代时尚风潮的焦点。

为了在充满种种可能性的数字时代有所创造,在任何情况下,一个被赋予了优势资源的优秀团队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那些在产品研发中吝惜成本的公司很有可能阉割掉了一个蓬勃向上的数字化未来。

苹果公司的这种创新研发理念与乔布斯永远以创新为导向的信念高度一致,它以近乎残酷而极端的方式成为了追求完美的“偏执狂”。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设计思维听起来就像是锦上添花的“花”一样。许多公司将自身设计仅仅看作是“美化”,这会在数字时代导致极为糟糕的后果。

P29-35

序言

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做错了吗?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他的苹果公司其实本不该获得如此成功的,因为它忽略了业内通行的商业实践而涉足各种不同的市场,却似乎并没有自己清晰的核心领域,并且是在自成一体的技术领域内运行。此外,苹果公司还在研发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乔布斯率领苹果的员工们在开销庞大的跨学科小组中进行改革尝试,在难以计数的会议上反复讨论相同的问题。在进入市场环节之前,新产品的所有信息都执行严格的保密制度。然而最糟糕的是,苹果的所有产品的成本都高得出奇。对此,《连线》杂志(Wired)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他的名作《免费:商业的未来》(Free: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一书中写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新的奇妙世界之中,在那里,我们几乎会免费奉送我们全部的产品和创意,却仍然能赚钱。”当人们认识到苹果忽视了这一主流原则时,所有投资者都绝不会再向它投资一个子儿,更不会为它的产品埋单。

然而苹果也不需要投资者,因为它已经很成功了。自1997年以来,苹果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狂翻60倍,超过了Google、微软和SAP。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苹果会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企业——没有之一。从加州库比蒂诺的总部出发,苹果的影响力覆盖了全球,现在已稳居美国最成功的企业榜单之中。很多人认为史蒂夫·乔布斯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经理人。凭借iMac、MacBook、iTunes、iPod、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产品,苹果不仅仅创造了丰厚无比的利润,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市场。

Mac系统研发者始终坚信苹果是最好的品牌,而在之前的许多年里,他们因此而受到了无数的冷嘲热讽。在Mac与PC系统的争论中,PC系统研发者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一直占据着压倒性优势,而Mac研发者拥有的仅是无比坚定的信念。

如今,一切都完全不同了:苹果席卷了全球市场,成为了集时尚、生活与品质这三者大成之魅力融合的象征。对于苹果公司和股东来说,更为振奋人心的是这个系统的盈利性,因为它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是完胜的。

苹果为何会如此成功?这个诞生于库比蒂诺的公司必定是被一个神一样传奇的领导者赋予了灵性,他有如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他用一些关键词来表达新产品的特征,而这些简短的词汇随即便激发了无数狂热的追捧,几乎每次都会开创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

虽然,苹果的核心经营哲学来自于史蒂夫·乔布斯,但是苹果却不仅仅是一个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品牌推崇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理念,因为这个理念带动整个公司形成了一个核心品牌,支撑着公司在创新路上度过了无数的困难。苹果是一个追逐疯狂想法并坚定地将其付诸实践的公司,它坚持不懈地挖掘在数字时代获利的可能性。如果把500亿美元现金摆在你的眼前,那确实是令人咋舌的数字。但是,获利并非苹果唯一的目标,而创新则是苹果永恒的追求。

是什么使苹果成为了数字世界的创新者?即使选购苹果系列产品的费用过于昂贵,而且作为时尚产品,其产品的性能和功效又有着自身的局限性,然而为什么恰恰“苹果”成了最具创新性的技术品牌?iPhone和iPad等产品在竞争中有什么优胜之处?为什么苹果品牌已经成为了一个风靡全球的热点?

答案是:苹果不是在制造某种产品,它没有像其他竞争者那样为一个设备配备尽可能多的可实现功能,而是避开了这个方向。对苹果来说,重要的是一个核心理念,即尽可能让顾客更容易地掌握苹果产品。决定苹果产品发展的是一系列愿景——发明第一台便携式电脑、最轻便的笔记本电脑、最快的服务器或者最简单的MP3播放器——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发展带来的可能性。

苹果的成功典范可以作为广告界的教科书案例。无论是产品发布前刻意进行的铺垫,还是世界著名的1997年“超级碗”比赛(Super Bowl)中插播的“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的广告,在几乎所有的广告领域,苹果都是极富开创性的。通过演绎激情的舞者和他们佩戴的白色耳机线,苹果点燃了人们对iPod的激情。另一个例子是苹果的广告“买个苹果机”(Get a Mac)——广告中,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取代时尚的年轻人,成了时髦的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者,这个简洁明快的广告为苹果公司赢得了数百万的消费者。

苹果公司的网站apple.com切实践行了简略的原则:主页上只有一条信息。虽然苹果公司有着与庞大的客户群体交流的需求和种类繁多的产品,但网站只有极少的链接和简洁的主页——没有煽动性的言辞,也没有闪烁的效果。网站设计者减少了对一些产品的宣传,而只让客户着重关注iPod新一代产品或是iTunes的新版本。多年来,这个页面被全球无数设计师视为网页设计的标杆和无数网站设计的灵感来源。

然而简约不是成功的唯一良方。事实上,少即是多——远不及苹果公司那样成功的公司如是说。苹果公司以何种方式实现了引导社会模式由旧式向数字化的转变,这才是成功更为重要的基石。苹果已经从一个创建简易系统的研发者转变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时尚品牌。以一种之前无法想象的商业模式占领了市场,使得苹果在数字化变迁领域成为了人人效仿的标杆。正因为苹果打破了现有的思维模式而实践了全新的商业模式,iTunes和iPod的成功才成为了可能。

虽然音乐行业在数字化革命大潮中几乎已经停滞不前,苹果公司仍坚持与不同公司会谈,以研发一种新的音乐播放系统。这是一个经历了无数次谈判和让步的过程,最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公司与世界最大的音乐零售商苹果公司的交易额成为了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和技术上的障碍一度看似难以克服,这吓退了许多想要沿袭苹果成功之路的企业。没有人会相信,顾客会为了能在几次点击后获得免费的产品而掏出钱来。iTunes之前,在网上合法出售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今iTunes作为一种廉价的选择可以帮助人们简捷快速地获取音乐文件,而不再去寻找传统的光盘。99美分可以下载单首歌曲,通常这也是下载一张专辑的价格,这已成为了音乐界的统一标准。

与其他公司不同,苹果公司强调要克服所有影响项目成功的现有障碍。举例来说,任何一个公司想要生产最便携的笔记本,都必须要克服很多障碍,而苹果公司准备了彻底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通过MacBook Air的案例来体会这一点:对任何一台电脑来说,光盘驱动器都显得过大、过重,无法作为一个轻便式电脑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生产出一台轻便的电脑,只能在不配备光盘驱动器的条件下实现,虽然每个使用者都会因此而额外配备一台CD刻录机或者一个DVD驱动器。于是平,技术得以进一步地发展:其他电脑的光盘驱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而被随时调用。一个人如果在路上带着MacBook Air碰到了另一个苹果产品使用者,那么如果后者允许,前者就可以使用他的光盘驱动器。这样一来,人们无需随身携带这些外围设备也能实现程序的装卸和音乐光盘的读取。有些公司做出了相反的决定,配置了光盘驱动器,但他们也因此放弃了提供独特服务的机会,也错失了发明世界上最轻便的超薄电脑的机会。

日常生活及工作环境迅速的数字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我们如何在未来赚钱?如果人们想要通过数字产品获利并取得成功,那么本书便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答案,它向人们展示了人们能从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那里学到的东西。本书的写作创意实际上是“剽窃”的,它有意取自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的《Google会怎么做?》,因为本书在许多地方恰恰构成了Google捍卫者们所持观点的反命题。

贾维斯“向Google学习”的呼吁导致了某种错误的倾向,因为Google实际上是一个“可能性掠夺者”,是一个阻止后来者遵循其足迹前行的公司。Google开拓了许多前沿领域,这些领域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学习——尤其是软件的创造性至今仍是许多业内人士灵感的源泉。但Google也是一个只去完成可实现任务的公司,对他们来说,只有那些看来可实现的事情,Google才会着手去实践。除了“不作恶”和“将世界变得透明”之外,Google并没有为未来世界带来任何具有深刻意义的内容性预见,而单凭这两点,Google永续盈利、基业长青的可能并不大。毫无疑问,如今每个互联网使用者都需要一个搜索引擎,以便在无限宽广的万维网上找到他们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东西。广告界人士十分推崇Google搜索页面上位置固定的广告栏,而这也为Google带来了巨额利润。

人们为什么无法从Google那里学到太多的东西?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不规则的全球化市场上,Google模式只能存在一次。来源于搜索页面广告的巨额利润使得Google可以为所欲为,包括自动获取信息来源,甚至向宇宙发射卫星以支持其资源搜索的功能。这一资源上的优势地位使得Google的投资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循环范畴,脱离了现已存在的市场竞争压力。一个目前尚未完全成型的全球化的民主式网络将可能会限制Google的某些所作所为,这必然会改变Google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为一些其他的市场竞争者创造机会。但目前,在搜索引擎界,Google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垄断者。

相对于Google而言,乔布斯精神和苹果哲学则代表着另外一种在传统经济意识领域出现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同时苹果也成为了一个开启现有经济社会灵感的先行者。因为苹果公司与其他公司一样,并不想充当世界的救世主,而只是想通过生产富有吸引力的产品而获取利润。每个人都能看到,苹果公司是多么频繁地更新和实现其新式的产品创意。当人们手持苹果产品时,会感受到产品本身赋予的某种内涵——它不仅设计富有灵性,同时能为人们带来某种享受和乐趣,即使是初次使用苹果产品的人,也往往会拥有超乎寻常的体验。

苹果公司之所以做得如此出色,是因为它很好地实现了客户体验、商业模式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平衡。

与其他生产商不同,苹果公司认识到,成功的公司首先要致力于满足客户的需要和愿望,正是基于这一点,苹果才创造出了一个全球数一数二的品牌。苹果公司仔细分析了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苹果并不像其他大多数企业那样只关注客户的需求,而是更加关注客户的消费能力。苹果公司致力于产品的某些功能完美化,从而创造出一些完全超出客户期望的全新产品。

其次,苹果公司要求所有消费者为它的产品设计支付额外费用。此外,苹果公司的成功依赖于它自库比蒂诺研发中心研发出来的全新数字化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深刻挖掘了网络的潜力和市场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这样的模式既向市场提供了外形美观、操作简便的产品,又使得企业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第三,苹果公司拥有无可比拟的技术潜力。无论是硬件,还是广获赞誉的软件,苹果始终保持其世界领先的水平。此外,苹果几乎是唯一一个懂得这个成功原理的公司:技术只有在不被客户察觉的时候才能释放它的美妙。操作便捷的设备并不仅仅是某种英明理念的追求,更是神奇技术的产物。当这些精湛的技术被融汇于一个完整的产品之中时,它自然也悄无声息地实现了服务用户的过程。

苹果公司和其他同类的公司一起创造出了与传统企业迥然不同的投资理念。在IT和互联网行业,理念或者创意甚至历来就是企业成长的发动机。当然,远比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创意的实现过程中产生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关注生产的过程和员工的态度。只有当一个理念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时,它才能迅速、简单地被人们所理解,才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当顾客被一个产品的性能和优点吸引时,就已经距离他们付钱购买不远了——苹果公司在投资过程中强调的正是这个简单的道理。苹果产品的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额外的费用,即便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为了使用其产品的几个有限的功能,这使得苹果公司的竞争者常常对此满怀懊恼和批判之意,但这些批判只有在确实指出了苹果公司某些不足的情况下才可能真的说服苹果公司做出改变。

如果还有人想在数字世界抓住或拓展商机,那么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成功之路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充分利用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经验、理念和概念重新评估新推出的和现有的产品,这对于任何公司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就像无数网站设计师在设计新网页时不停地自省“苹果会怎么做”那样,如今,失去了乔布斯,苹果究竟会怎么做呢?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从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那里究竟能学到些什么。

后记

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

2011年10月5日,年仅56岁的苹果董事长、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辞世。而我们的编辑团队也与此同时日夜兼程,将这本饱含对乔布斯以及苹果公司深思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希望读者朋友读到此处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书中对乔布斯个人的叙述并不详尽,因此下文对乔布斯的怀念也算是此书对他最后的致敬。

乔布斯的人生就像苹果的标志:被咬过一口的苹果——残缺,但却难掩光芒。粉丝称他为“乔帮主”,业界称他为“科技界的达·芬奇”。但他就是乔布斯,不需要任何头衔修饰。一个年轻的偏执狂,最终成为改变世界的传奇人物。

他是第一个真正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开创公司商业模式的缔造者,从iPod、iPhone到iPad,无一不是“类需求”的延展:他是第一个追求极简主义设计而备受用户推崇的伟大设计师;他是第一个真正执迷于创新追求残忍完美的IT英雄,近乎残酷的完美主义偏执狂i他是第一个如艺术大师般专注于产品体验和赋予产品灵魂的狂想家;他是第一个在这个推崇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以封闭的哲学力挽狂澜的另类经营之神:他是第一个以“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为信念,不断创造奇迹的人生导师。他的偏执与果断,创新与融合,争议不断却又被奉为圭臬。

他是一个神一样传奇的经营者。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却以令人惊诧的姿态改变了整个世界。在这本《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里,我们能清晰地体会到,乔布斯带领下的苹果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少划时代的改变。

从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的研发,打破计算机不可进入家庭的教条,到1981年上市,以6亿美元销售额破纪录的速度进入《财富》500强企业榜单;从1984年研发世界上第一款带有鼠标的交互式图形个人电脑,到1985被赶出由自己亲手创办的苹果公司;从收购小小皮克斯(Pixar)电脑动画制作公司,到将之培育成数十亿美元的超级动画设计王国;从1997年重返困境重重的苹果公司,到推出iPod、iTunes、iPhone、iPad改变了唱片行业、移动通信产业和IT互联网等一系列行业;从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应用软件商店APP Store以及遍布全球的苹果连锁零售店,到2011年8月实现公司市值约3372亿美元,取代埃克森·美孚石油,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他从一个纯粹的产品研发者和制造者,蜕变成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者。乔布斯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无数次改变了这个世界。

乔布斯的人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从被父母遗弃到大学辍学,从酗酒、流浪到成为嬉皮士的一员,从佛教朝圣到素食瑜伽,从被赶出苹果,到重返苹果,从事业巅峰到患上癌症并在8年后辞世……一路以来正如苹果公司的标志一样偶得的残缺之美。

乔布斯曾表示,他并不认为自己是苹果的管理者,而是苹果的领头羊。他的职责是尽可能选择最优秀的人才,为他们创造能开发出优秀产品的环境,给予他们最大的鼓励。如今,乔布斯辞世,失去了领头羊的苹果团队能否续写传奇?未来,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这一切都是世人迫切关注的问题。

对于苹果而言,一个好消息是,未来2—3年的产品发布计划已经敲定。即使没有乔布斯,苹果80%~90%的新产品发布计划不会发生改变。真正的挑战在于之后的产品发布计划。分析师指出,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在苹果公司,乔布斯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即使不参与具体细节工作,在产品设计方面能够一锤定音的也只会是乔布斯。苹果需要的是在再造和管理业务方面有新举措的领导人。库克是乔布斯亲手选定的接班人,长期以来一直担任苹果首席运营官,在乔布斯病休期间曾担任临时CEO。但库克最擅长的是运营企业,而非担任产品设计团队的领头羊——唯有乔布斯才是这方面的天才。独一无二地集创造性和果断于一体,没有人能取代乔布斯。乔布斯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偏执和对完美的追求。继任者库克却远没有乔布斯的偏执与疯狂。作为苹果新的“轴心”人物,他并不具备乔布斯的强大“地心引力”。各界评价普遍认为,苹果还会持续两年的辉煌,但两年之后,苹果的命运很难确定。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是乔布斯给苹果到底带来了什么呢?编者认为,乔布斯就是一个理念,它把这一理念融入到其开发的独特操作系统中,并把这个操作系统移植到了iPod、iPhone、iPad身上,形成了当前大众认知的苹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理念也早已注入了苹果的血液里,体现在公司架构、用人甚至财务运作的方方面面。即使没有乔布斯,苹果的风格也不会有陡然的变化。

而本书的作者认为,苹果公司之所以做得如此出色,是因为它很好地实现了客户体验、商业模式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平衡。即使乔布斯离去,他的哲学与精神已经和苹果融为一体,而且苹果也会一直按照乔布斯精神和经营哲学不断地发展下去。苹果公司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领头羊乔布斯的一己之力,它也有着有别于其他公司的竞争优势:

首先,苹果公司善于仔细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苹果并不像其他大多数企业那样只关注客户的需求,而是更加关注客户的消费能力。苹果公司致力于产品的某些功能完美化,从而创造出一些完全超出客户期望的全新产品。

其次,苹果公司要求所有消费者为它的产品设计支付额外费用。苹果公司的成功依赖于全新数字化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深刻挖掘了网络的潜力和市场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这样的模式既向市场提供了外形美观、操作简便的产品,又使得企业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最后,苹果公司拥有无可比拟的技术潜力。无论是硬件,还是广获赞誉的软件,苹果始终保持其世界领先的水平。此外,苹果几乎是唯一一个懂得这个成功原理的公司:技术只有在不被客户察觉的时候才能释放它的美妙。操作便捷的设备并不仅仅是某种英明理念的追求,更是神奇技术的产物。当这些精湛的技术被融汇于一个完整的产品之中时,它自然也悄无声息地实现了服务用户的过程。

乔布斯完成了一个时代,但下一个时代是否一定需要另一种类型的标志性人物呢?众所周知,当前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各种新的商业模式不断诞生,伴随技术创新的突破,互联网企业的跑马圈地也到了资源整合与升级再造的时代,在不断拓展的更高层次和更高架构之下,苹果的商业模式也会在未来面临调整。单纯的技术创新可能未必能满足下一个时代的需要,苹果或者满足于成为不断创新时尚的大众品牌产品,或者要突破自我,才能在新一轮互联网行业的洗牌格局中占据更高地位。

苹果公司和其他同类的公司一起,创造出了与传统企业迥然不同的投资理念。在IT和互联网行业,理念或者创意甚至历来就是企业成长的发动机。当然,远比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创意的实现过程中产生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关注生产的过程和员工的态度。只有当一个理念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时,它才能迅速、简单地被人们所理解,才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当顾客被一个产品的性能和优点吸引时,就已经距离他们付钱购买不远了——苹果公司在投资过程中强调的正是这个简单的道理。苹果产品的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额外的费用,即便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为了使用其产品的几个有限的功能,这使得苹果公司的竞争者常常对此满怀懊恼和批判之意,但这些批判只有在确实指出了苹果公司某些不足的情况下才可能真的说服苹果公司做出改变。

如果还有人想在数字世界抓住或拓展商机,那么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成功之路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充分利用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经验、理念和概念,重新评估新推出的和现有的产品,这对于任何公司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乔布斯的离去在他自己看来,不是作古而是创新。死乃生之最佳发明,死亦是生之变革与促进。除旧为新让路,眼下你是新的,转瞬或成旧,憾变如此剧烈,而这便是现实。别为离去伤感,请铭记曾存的微笑。失去他,苹果也知道怎么做,这就是苹果之所以是苹果的理由。为他流泪,莫不若继承他的衣钵。就像无数网站设计师在设计新网页时不停地自省“苹果会怎么做”那样,如今,失去了乔布斯,苹果究竟会怎么做呢?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从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那里究竟能学到些什么。但若能时刻保持一颗“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智慧之心,那是不是能复制乔布斯的成功,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只要追随我心,每个人都可以像乔布斯那样,拥有一次瑰丽的生命传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迪尔克·拜克曼
译者 汤磊//张珊珊//黄鹂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00790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71.266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Ullstein Buchverlage GmbH,Berli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