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编著的《新教育对话录(朱永新教育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图书 | 新教育对话录(朱永新教育作品)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新教育对话录(朱永新教育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内容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新教育对话录(朱永新教育作品)》是朱永新与一线教师和媒体记者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新教育实验”的答问对话集。《新教育对话录(朱永新教育作品)》通过100多个具体且实际的一线教师提问,阐述了“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推行新教育实验的目的和措施,并对众多一线教师面临的具体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途径,指导教师如何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由于作者兼具政府官员与教育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因而既能高屋建瓴地从政策体制角度审视中国教育机制问题,又能深入到一线教师队伍中,深入体验教育中遇到的方方面面具体而微的细节,从而对中国教育的既有宏观的观照,又有微观的体察。 目录 教室,我的家园(卷首诗) 承诺是一种责任(初版序) 第一篇 戴着镣铐,也要舞蹈 一 一位官员兼学者的教育理想 二 教育是一种理想 三 用爱品味生命的美丽 四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言说方式 五 戴着镣铐,也要舞蹈 六 “我们是一群擦星星的人” 第二篇 是理想者,更是行动者 七 新教育实验的意义、谱系与展望 八 是理想者,更是行动者 九 “新教育不是我一个人做的” 十 新教育:孩子幸福快乐学习的“试验田” 十一 前行、攀升与飞翔 十二 唯一不能放弃的就是新教育 第三篇 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十三 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十四 共筑“人格长城” 十五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十六 一所学校能给家长多少承诺 十七 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十八 中国教育,从娃娃抓起不如从父母抓起 十九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 二十 把智者的声音远播,将弱者的声音放大 第四篇 教育,需要来一场深刻变革 二十一 让教育决策更加科学 二十二 让人文自觉突破政策短视 二十三 决策要倾听民间的声音 二十四 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十五 2005·我们说什么? 二十六 我为教育说两句话 二十七 网络与参政议政 二十八 经济发展背后的教育 二十九 教育改革要用些猛药 三 十 重建教育改革的信心 三十一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三十二 教育兴国与文化强国 三十三 中国的一流大学需要培养偏才、怪才 三十四 中国教育,从原点再出发 第五篇 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三十五 民办教育改革的出路 三十六 重建教育财政是唯一出路 三十七 转制学校路在何方 三十八 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三十九 教育公平未完成 四 十 为教育公平设立国家标准 四十一 要按“有限政府”的思路梳理教改 四十二 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四十三 期望中国教育更公平 第六篇 阅读是教育的密码 四十四 阅读,生活与生命中的一种享受 四十五 经典是文化的密码 四十六 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 四十七 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四十八 应试教育造成阅读率下降 四十九 以阅读书目推动学生阅读 五 十 阅读让书香漫城 五十一 为基层图书馆鼓与呼 五十二 读书的品质 第一版后记 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记者:您新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表现了您对教育理想境界充满热情的不懈追求和冷峻缜密的前瞻性思考。您既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是苏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一般来说,学者与行政领导的双重角色意识在传统的价值观中似乎不太能够兼容,您在工作中是否有过类似的困惑? 朱永新:我曾经做过学生,做过教师,写过不少教科研文章,现在又分管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无论是坐在课堂上还是站在讲台边,无论是从事教育研究还是进行教育管理,我最感到自豪的是,这辈子都与我最热爱的教育有缘。作为教育研究者,我就应该比别人多一份理性与自觉,所以,我出版了一些教育理论著作,包括《我的教育理想》。作为教育管理者,我能够坦荡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我深爱的城市和深爱的教育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让自己的教育理想借助于部分行政力量,得以逐渐变为现实。这种责任感与成就感的融合,使我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乐趣。 记者:作为学者型官员,您在苏州是怎样将教育理想付诸教育实践的? 朱永新: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主要推出了六个行动计划,这里可以作些简单的介绍: 第一,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从1999年开始启动,主要落实在三个方面:所有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都要学会计算机操作,能够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所有的学校(包括农村中小学)都要联上中国多媒体公用信息网,实现“校校通”;所有小学(包括农村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学会上网。这些已基本做到,初步构建了苏州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提前完成了教育部提出的2005年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奋斗目标,为实现素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行动计划。很多地区在学生就学(尤其是小升初)方面热衷于搞电脑派位。其实,一些有权有钱的人照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将孩子送到好的公办或民办学校。更可怕的是,电脑派位的做法有可能让一些孩子从小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不能主宰的事情上,逐渐产生宿命论的思想。而在苏州,一律实行就近入学,允许自由择校,对电脑派位坚决说“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准上,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多年来,我们在这些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农村,主要通过撤并村小提高办学品位;在城市,主要结合旧房改造调整结构布局,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共撤并学校1 000多所,平均每个乡镇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已达到2 000万元左右。 第三,扶贫帮困助学行动计划。苏州市政府承诺:所有在苏州读书的学生,决不会因为父母下岗或生活困难等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包括农村的孩子,也包括外地在苏州读书的大学生。 P3-4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作品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写一篇序,大概是因为他看到我对教育也很关注,又不时地发表点看法吧,或者因为他和我都是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等民进前辈的后来人——我们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出于对他学术成就的敬佩,也出于对年轻学者的喜爱和对教育的兴趣,便答应了,尽管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这样也好,以一个时时关心业内情况的外行人眼光说说对这套作品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许能更冷静些,更客观些。 我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为教育问题太复杂,中国的教育问题尤甚。且不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强的实力在办着世界正最大的教育,单是中国处于转型期,城乡、东西部间严重的不平衡和几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相互摩擦、激荡,就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了。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发表评论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时常议论。这样就给有关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也许在别的国家并不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要紧:一个是教育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更不能只论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顾及其他,要区别于人们日常的谈论;另一个是教育学如何走出狭小的教育理论界圈子,让更多的人理解、评论、实践,也在更大范围内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能为群众所接受,以免专家和社会难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这套作品集,恰好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这套作品集中,作者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今来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到理论层面;与教育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在研究中国教育同时展开的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范围。 朱永新教授并不是一位“纯”学者,虽然教育理论研究永远是他进行多头工作时在脑子里盘旋的核心。他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随着孩子的降生和成长,他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身份。这就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须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他现在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叶:央委员会副主席,作为同事,我见过他极度疲劳时的状况,心里曾经想过,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还是他“命”当如此,不得不然?其实,这正是给他提供了他人很难得到的绝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时时转换角色,就需耍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与微观自然而然地结合,积以时日,于是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难以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种角色和一种身份,自然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心,是不可见的,但贯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现在他所有论著中的鲜明爱心,则是最好的证明。 后记 利用两个双休日的时间,在山西教育出版社《教育的承诺——朱永新教育访谈录》的基础上,整理出了这本《新教育对话录》。 新版的《新教育访谈录》虽然在结构上沿袭了第一版,但另增加了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等十余篇文章。与第一版相比,在篇目上有所增加,主要还有最近的一些访谈,如《新京报》记者关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采访,《读书》记者关于回到教育原点的采访,《苏州商会》关于个人为学为官的采访等,此外还增加了一些网络采访。 这本书的内容从微观教育问题到宏观教育问题均有涉及,之所以冠名为《新教育对话录》,因为这些都是与新教育事业密切相关的。我曾经说过,我这一生都是为新教育准备的。 虽然在整理访谈时已经尽最大可能避免与作品集其他各卷的重复,但是考虑到访谈的相对完整性,还是保留了一些非保留不可的内容。特此说明。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有许多非常精彩的采访,用通讯报道的方式发表的,而这次收录的只是对话体的访谈,因此没有包括通讯体的报道。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媒体朋友们。在我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尤其是新教育发展的十年中,许多媒体朋友与我们一路同行,为我们加油喝彩,为我们诊断把脉,事实上他们许多人已经是新教育的一分子。我要特别感谢《南风窗》的章敬平、《中国青年报》的谢湘、《人民日报》的温红彦、《光明日报》的汪大勇、《读书》的马国川、《人民政协报》的贺春兰、《中国教育报》的翟博、《教育研究》的高宝立、《新华日报》的任松筠、《教师博览》的薛农基……请原谅我无法一一写出他们的名字,否则这个后记会是一长串的姓名排列。但是,我们把那些名字深深地印在心里,写在新教育的历史里。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许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 顾明远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如一条鲇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副会长 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还是一位思想活跃、笔耕不辍的学者与实践者。多年来,朱教授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多部学术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袁振国 朱永新先生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质朴,实为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 李吉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教育对话录(朱永新教育作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永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1411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3 |
出版时间 | 2012-02-01 |
首版时间 | 2012-02-01 |
印刷时间 | 2012-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521-44 |
丛书名 | |
印张 | 2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