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夏古国的探秘者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你走进这本书的时候,你就走进了学者寂寞而充实的生活空间;你就走进他们崇高而单纯的内心世界。你就会了解他们为什么能够穿越历史长空苦苦追寻;你就会了解什么叫渗透到骨子里、融入血液中的学者品格!

朱鹏云编著的《西夏古国的探秘者》会告诉你:学者怎样在平凡中铸建着伟大,诠释着坚韧;学者又有着怎样的艰辛、怎样的快乐!

内容推荐

《西夏古国的探秘者》由朱鹏云编著。

《西夏古国的探秘者》简介:

宁夏作为西夏的发祥地,有幸承载着这一段充满着神奇的历史。

八百多年前,西夏的英雄们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书写了壮美的历史画卷。这扑朔迷离、蒙着神秘面纱的历史画卷,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为之神往,为之痴迷,为之不懈地探索.为之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

他们要撩开西夏神秘的面纱,他们要解读这个曾经把生命的力度张扬到极致,而后又谜一样消失的大国!

学者们冶学方式的严谨.学者们践行信念的执著,学者们九死不悔的境界………一次次激荡着我们的灵魂,一回回澎湃着我们的血液!使我们情不自禁地川自己的笔揭示他们的学术人生,他们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喜怒哀乐!

学者们在一层层拂去西夏历史尘埃的同时,也为找们的生活添了一份超脱的空灵,一笔精神的财富。一种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

目录

序一 历史将铭记西夏学的探索者

序二 西夏有约

学人探索的苍茫苦旅

西夏学: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

触摸西夏历史的先驱者

书生拘牵性孤傲拉车奋迅意倍舒——记西夏史家吴天墀与他的《西夏史稿》

一个纯粹学者的背影——追忆著名西夏学专家韩荫晟先生

海天遥望,那一道寂寞深处中的辉煌——台湾学者龚煌城院士印象

为一大事来——李范文的西夏人生

默默耕耘的西夏历史文化研究丁作者——史金波

五十年奔走为西夏研究——记白滨先生

他,始终行走在选定的轨道上

为破千古之谜,穷尽毕生精力——记甘肃博物馆研究员陈炳应

何须高扬鞭“老牛”自奋蹄——记“毕异奖”获得者、著名西夏学专家牛达生

滴水穿石终成大器——记西夏学专家、兰州大学教授李蔚

从黑水城文献到俄罗斯西夏学

西夏学研究在日本

路漫漫更显里程碑——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学历程研究掠影

落霞与孤鹜齐飞——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团队

探索之旅——西夏考古记述

笑看群星多璀璨——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学研究群体剪影

西夏学著作的“宁夏出版”印记

西夏文明——宁夏博物史上的神秘奇葩

贺兰雪浪,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张怀武与《贺兰雪》

孤烟大漠展豪情荒冢青史记功勋——记西夏王陵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守护者们

好一朵芬芳美丽的雪绒花——宁夏圣雪绒国际企业集团大力支持西夏学研究事迹纪实

后记

试读章节

西夏学何以成为“绝学”

西夏,是一个神秘的王朝。这个疆域辽阔、雄踞我国西北189年,先后与北宋、南宋、辽、金鼎足而立的封建政权,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自公元1227年被蒙古铁蹄践踏之后,便神秘地消失了:多数西夏遗物荡然无存,珍贵西夏文献散失殆尽,就连西夏遗民也不知流散到了何方。我国二十四史中,有辽史、金史,却偏偏没有西夏史。渐渐地,人们对西夏的了解便越来越少了。

但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东西,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更何况是一个存在了近两个世纪并且创造了灿烂文明、影响了历史进程的政权呢。

在北京北郊的居庸关,有用汉白玉砌成的精美云台。在云台上面有元末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用6种文字刻写的《造塔功德记》。其中汉、梵、藏、八思巴、回鹘5种文字很早就被确认了,但有一种文字一时间却难住了许多人。公元1870年,有英国学者提出:这种文字应该是12世纪金朝创制的女真文。1882年,有法国学者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它们不应该是女真文,很可能是西夏文。这一观点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898年才得到学界认可。

西夏文字的确定,都要经历这么多波折,更不要说对西夏学进行深人研究了。

其实,在此之前,我国就有学者接触过西夏文,并且认识西夏文了。

1804年,清代著名西北史学家张澍因病从贵州回甘肃省武威老家休养。在游览武威城北的大云寺时,他在一座碑亭内发现了用砖封砌达数百年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拆除护砖,一通高2.5米、宽0.9米的石碑便重见天日。只见石碑的正面是28行、每行65字、总字数达1820字的西夏文楷书,而背面则是与之相对照的汉文楷书。

碑文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西夏崇宗李乾顺于天祜民安五年(1094年)重修的感应塔竣工,西夏的最高统治者为此立碑纪念。碑文记述了自前凉修寺建塔以来屡见灵瑞的奇闻,颂扬了佛的灵应和西夏统治者的功绩。

张澍就此展开研究并撰写了《西夏姓氏录》《西夏纪年》等著作。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被誉为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字典,是迄今发现的碑体最大、文字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最具价值的西夏碑刻。它也因此享受国宝待遇,武威市专门为它修建了馆舍,记者曾有幸一睹它的“芳容”。

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有学者将西夏学的诞生定在1804年。而在国外则有学者将西夏学的发端定在20世纪之初,因为那时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献,此后的许多研究都是以此为对象的。

西夏学也有一段伤心史

提到西夏学,不能不提黑水城。在内蒙古,黑水城又被称为哈拉浩特。这座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古城早被风沙吞没,如今只剩下断垣残壁了,但是,它在西夏统治时期则是西夏重要的边防重镇,它的地下埋藏着足以震惊世界的文献资料。

1907年至1909年,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带人相继来到黑水城,发掘出大量宋、夏、金元时期的西夏文、汉文、古藏文、八思巴蒙古文、回鹘文等文种刻本、写本,包括佛经、字典、辞书、法典、文书,几乎应有尽有。这次发现,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一起列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三大地下文献发现(当时是盗掘,还不是考古)。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批珍贵文献一出土便流失海外,并且分散到俄、英、法、日等国。俄、英等国学者,利用资料上的便利,较早地对这些文献进行编目、叙录与深入的专题研究。我国学者却因对这些资料无缘一见,研究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许多学者还是利用搜集到的有限资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罗振玉、罗福苌、罗福成、罗福颐、周叔迦、王静如等学问大家都曾对西夏学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并进行过研究,他们的开创之功为此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他们之后,史金波、白滨、李范文、黄振华、吴天墀、陈炳应、韩荫晟、马忠建、聂鸿音等日后卓有建树的专家也加入到西夏学研究的队伍。参与西夏学研究的,有语言文字学家、文物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佛学家等。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科院还专门招生了西夏学研究生,史金波便是我国第一个西夏学研究生。现在,他已成为西夏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但是,我国对西夏学的所有研究在“文革”期间都完全停止了。而此时苏联、日本、英国的西夏学研究却成果迭出,以致让一些外国学者说出了“西夏在中国,西夏学在国外”的话,这句话曾经刺伤了许多中国学者的自尊心,也激发了许多有志之士发奋研究西夏学的热情。P1-3

序言

我在宁夏工作多年,又是学历史专业出身,对西夏学研究一直很关注,并尽可能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早几年就听朱鹏云说在编《西夏古国的探秘者》一书,如今终于要出版了,请我作序,我欣然应允。

书中的探秘者,是一代代努力解读西夏古国的西夏学研究者。他们以最大的智慧和心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双重阻隔,竭尽全力去探寻西夏的原生态。那西夏又是怎样一个古国呢?

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在贺兰山下,以少数民族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一个地方性封建政权。它强盛一时,在不足20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绚丽多彩的文化,但随着西夏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铁蹄所灭,其历史和文明失去了载体,也戛然而止。

在中国历史的长卷里,西夏王朝似乎是一个缺席者。

理所当然,现在中国56个民族实体没有它,因为西夏的灭亡也使党项族不复存在,但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视角,又可以说中国56个民族里面有西夏,虽然它不是一个实体的民族,但曾经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实体民族,它的成员,也就是西夏的后裔早已归属与融入汉族等民族,他们与归属、融人的民族有着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他们活在融人后的民族生命里。

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曾说过:“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建立于1038年,谜一样消失在1227年的西夏王朝,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其汇人中华文明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又是怎样的状貌?

西夏历史不仅是党项族独有的精神积淀,而且是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资源。基于这样的判断,一代代研究者带着自己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去和西夏历史对话,孜孜以求去探寻,努力使那段历史成为有灵魂有生命的真正历史。

我知道,研究历史问题要比研究现实问题困难得多,而研究西夏历史又要比研究其他历史困难得多。这不仅需要皓首穷经的傻气,还要学者有更多的灵气和天赋,而社会的回报率,前者远低于后者!

一代又一代中外学者们,他们忍受着那些聪明绝顶或急功近利的人无法忍受的辛苦、寂寞和屡屡失败的折磨。他们钟情于这段历史,他们倾心于这段时空,他们贡献着自己最为宝贵的心智、才华,甚至生命,他们向世人逐渐揭开西夏神秘的面纱。

这些西夏研究者的艰辛探索值得书写,他们的可喜成果应该重视,他们的可贵精神需要弘扬。好在宁夏有这些热心且有才气的写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部报告文学集。

这部报告文学集简要介绍了西夏研究的开拓者,侧重描写了当代西夏学研究者,彰显了西夏学研究领域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深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呕心沥血的精神追求;揭示人与历史的关系,着重反映卓有贡献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突出介绍他们不同凡响的学术追求;生动展示西夏学研究的历史里程和重大成果。

这部报告文学集,显现真实性、文学性、思想性、可读性之特点,以客观资料为基础的历史真实和从现实生活提炼的艺术真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各具风采,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具有鲜明人文色彩的学者和为西夏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团队展示给世人。

这些学者们有很多为我所熟悉所尊崇,他们的名字——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曾经的拓荒者还是今天仍在耕耘的探秘者,都将为历史、为如今生活在西夏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所铭记所感激!他们矢志不渝的学术追求将为后来者所追寻所效仿,他们担当使命献身崇高事业的精神将为大众所了解所敬仰!

因为他们,西夏历史逐渐褪去神秘的光晕;因为他们,西夏文化作为宁夏独特的人文资源为外界所了解;因为他们,西夏研究又与时代同步,探索服务现实的有效路径。

本部报告文学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西夏学学者的窗口,那就请读者从这里走近学者,走进他们以探索为使命的学术生命吧,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后记

《西夏古国的探秘者》从启动到出版,历经5年。其问,多位熟人问我,为什么要如此费力去编这本书。是的,我对该书非常投入,自己联系作者,自己组织协调,最关键的是自己筹集经费(我已策划和组织编写《中国西部——宁夏》《文化蓝皮书》等十多本书,但自筹经费还是第一本)。

几年来,这本书一直是我心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用去我许多休息时间……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时代》周刊前总编亨利·卢斯的理念:“若要描述历史,就应着眼于那些创造了历史的人物。”我认为我们所要描述的正是创造了西夏学研究历史的人。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价值与物质价值不搭界,也不仅仅在当下。我坚信,这本书所记录的人和事,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而是将与西夏学研究的丰厚成果,与曾经或正在耕耘这块学术家园的学者和学术团队,共同铭刻在西夏学研究的发展史上。

回到“后记”刚开始说的问题,我认真地想过为什么动意编这本书,我要说缘于热爱。

我2002年任职到宁夏社科院,分管院报,主编齐勤对西夏学的报道比较多且分量重,让我耳濡目染;我与历史所在同一层小楼办公,对西夏学研究的进展也略知一二;再到后来的西夏学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我负责宣传工作,进一步了解了西夏学学者和学术团队所作出的艰辛的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我多次到书店和宁夏景点查看西夏学方面的书籍,多是学术成果,还有少量通俗读物,但没有一本介绍学者和团队的书,他们似乎与西夏王国一样神秘。

我想应该有人来做这件事。没有人让我做,没有组织要求我做,但我觉得我应该做,我应该把那些为西夏学研究付出最宝贵年华甚至全部智慧乃至生命的开拓者耕耘者记录下来,告诉世人。我把我的想法告诉齐勤,她很赞同并撰写编辑方案和推荐作者;告诉时任的历史所所长景永时,他非常支持和鼓励。

我们趁热打铁,2006年8月8日,《西夏古国的探秘者》的编写方案出炉。

我邀请了庄电一、齐勤、马青、丁朝君、张爱林、杨森林、刘建安等宁夏的知名写手做撰稿人,后来又有杨芳、张雪晴、张玉海加盟,他们还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紧接着,我们紧锣密鼓开始了。

在进行中,采访非常不易尤其是外地和国外的学者,相关资料严重缺乏。例如日本的著名学者西田龙雄,前几年得知他将来宁访问,我们一直期待,可是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取消了行程。还有一些学者宣传意识淡漠(这也是能够潜心研究出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像官员那么重视,配合那么默契,这样就增加了意想不到的难度。

这期问,有件事给我以很大的激励。

我承担了撰写韩荫晟先生的文章后,上网查找资料。我惊讶极了:这样一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西夏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只有《光明日报》驻宁记者站站长庄电一发的消息和出版社的售书信息。后来,我在韩先生大儿子家里看到了宁夏大学王天顺老师发表的介绍韩先生的文章,写得翔实丰富情真意切。

我利用几个月的休息时问采访,翻阅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韩先生的大儿子和儿媳非常理解他们的父亲,也非常支持我,我数次被鲜活的散发学术气息的原始资料感动感染并感悟着。周末,我带上干粮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一直写到东方发白……

编写工作得到了多方的支持。

首先我要感谢每一位作者,他们大多是多年朋友和同事,我很看重他们飞扬的文采、在宁夏的声望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同样看重我与他们多年的情谊,也对西夏学在宁夏感到自豪。在我尚未找到经费的情况下,作者们就热心参与,积极行动,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进行采访和写作。要感谢丁朝君,她认真采访后激情写成文章的电子版不幸丢失,损失惨重的她重写了一遍。还要感谢中国社科院院报张春海,与西夏学有缘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完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篇。还必须感谢新闻大家庄电一,他不仅为宣传西夏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还站在发展西夏学事业的高度,鼎力相助,给予我关键的鼓励与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侧重介绍了有代表性的西夏学研究者,突出介绍了宁夏为西夏学研究作出某一方面突出贡献的团队。由于诸多局限,还有一些在西夏学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学术团队,例如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河北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在书中并未一一介绍。这些学术团队发挥各自优势,举办西夏学学术研讨活动,在西夏学研究的征途中,书写有着鲜明特色、凝聚心智和汗水的探索与奉献。西夏学研究的历史还应记住那些曾经投入自己宝贵年华与智慧,为西夏学研究默默贡献自己独特学术成果的人,例如国家图书馆黄振华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王忠研究员、陕师大周伟洲教授、暨南大学汤开建教授、上海师大顾吉辰教授、西北师大刘建丽教授、河北社科院孙继民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孙伯君研究员、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逸友研究员、宁夏文化厅李志清研究员、首都师大李华瑞教授、北方民族大学束锡红研究员、武威博物馆孙寿龄研究员等学者,还有台湾、香港的西夏学研究者,当然还有活跃在不同时期的多个国家的多位西夏学学者,仅李范文先生就给我说了数位外国几代西夏学学者的名字……在此,我以一个记录者的名义,向默默耕耘、为西夏学研究作出艰辛努力的中外学者们,向他们执著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向他们的甘于寂寞和矢志不渝,表达我由衷的敬佩之情及谢意。

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在探索、传播西夏文化方面作出努力。例如,宁夏的歌舞剧《西夏土风》《漠海羌笛》,高树榆出版的《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国王》《西夏演义》,诗人杨梓用长诗的形式,出版了诗歌《西夏》上、下集,张灵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和引人人胜的情节,撰写出版了《西夏王朝》等书,唐荣尧奉献了《王朝湮灭——为西夏帝国叫魂》《王族的背影》和《西夏帝国传奇》等著作,郭文斌、韩银梅的长篇历史小说《西夏》为西夏文化的传播增添了独特而又浓重的一笔。卢桐上个世纪用书法抄录的《同音研究》被台湾人用作西夏文字库,刘魁一以他的《西夏文书法作品集》和西夏艺术馆艺术方式弘扬着西夏文化。

也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学者,无意对西夏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成果做出学术上的评判。我仅仅是从传播的角度,把西夏学的发展历程,把为西夏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和团队记录和展示给大家。该书撰稿时间跨度较大,作者又有各自的视角和表述方式,各自独立成篇都是一道风景,放到一起难免有不妥和疏漏之处。还有,文章篇幅有的差异较大,由于时间太紧,来不及反复修改,但这些绝不说明学术成果和地位。还有介绍西夏学成果的图书,也是我尽量找到拍照的,肯定有遗漏,我只是用图片诠释西夏学研究成果积累的厚重。也许,我对宁夏用笔多了一些,但我热爱并怀着虔诚的内心热忱传播着西夏学研究整个事业。

编写这本书的美好初衷,是用文学的方式弘扬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对学术理想的不懈追求,我和作者一直在顽强地坚守。由于对西夏学研究状况了解和把握的局限,肯定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有差错,我真诚表示歉意。我已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多位作者采访也不顺利,恳请读者尤其是学者以包容之心宽厚待它,因为文学毕竟不是学术,也不是新闻报道,更不是学术评价,这第一本报告文学集毕竟是超越世俗功利和个人与部门利益的有益尝试和可贵探索。

宁夏社科院张彦承担了大量的编务和联络丁作,张万静在拍摄、收集和编辑照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所的同事们也给予了宝贵的支持。书中使用了多幅照片,有宁夏博物馆、考古所、社科院、宁夏大学、西夏王陵等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为本书增色不少,但没有注明作者(多数作者不详),在此向照片提供者和作者表示歉意和诚挚的感谢。还要感谢精捷印刷公司相关人员加班加点的辛勤奉献。

还有许多人为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例如找1995年召开的首届西夏学国际研讨会的合影,先后劳驾了10余人翻箱倒柜帮助寻找,10余天过去还是没有找到。就在书稿付排,我感到无望放弃之时,朋友张萍在她家搜寻几个小时后,终于在书柜顶上一个不起眼的旧信封里找到了,于23:57发来短信告知,为疲惫的我带来惊喜。

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先生,性格稳健的他不仅全力支持我,还为我的编写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好点子。

我自以为是被命运关照的人,勇往直前是我的性格使然。但主编此书的难度还是超出我的想象,挑战我的承受极限,容易急躁的我,曾忧虑犹豫是否放弃,也曾非常伤感。但我崇尚大境界和大胸怀,我重视承诺。有关部门、同事朋友和西夏学学者的支持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被撰写的学者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毅力也激励着我。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发自肺腑地说:我珍视你们给我的各种弥足珍贵的支持,包括友情、道义、精神、上乘的稿件、艰难中不断的鼓励乃至必要的经费,在此我一并深表由衷的感谢、永久的铭记和真挚的祝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夏古国的探秘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鹏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51640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8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