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官制/中国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读本”之一,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中国古代官制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先秦官制、秦汉官制、魏晋南北朝官制、隋唐五代官制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推荐

官制是指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任用、考核,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盛哀、一个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生活。春秋战国的“黄金台”,汉代的察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三省六部、科举选官、节度使,两宋的文官当政,明代宰相的终结和大学士、厂卫的设置,清代的军机处中国古代的官制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渊源,在合理与不合理中或调整、或完善、或发展、或消亡,逐步适鹫痞不同时代的需要。

目录

第一章 先秦官制

 一 远古洪荒的传说

 二 雾里看花话夏商

 三 礼教治国论西周

 四 专制政体露端倪

 五 “黄金台”——春秋战国的选官

第二章 秦汉官制

 一 “振长策而御宇内”——三公九卿

 二 汉代的尚书

 三 “二千石”和“卧虎令”——地方官制

 四 “王独坐”——汉代的监察机构

 五 “万石君”——汉代官吏的俸禄及致仕

 六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汉代选官评议一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官制

 一 宰相辅政

 二 “凤凰池”——中书官制

 三 “仕进不止,执虎子”——侍中官制

 四 “风闻奏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监察机构

 五 “十羊九牧”——地方行政

 六 “寒门掌机要”——中书舍人与典签

 七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评议

第四章 隋唐五代官制

 一 三省六部

 二 “批逆鳞”——唐代的谏官

 三 “永业田、职分田”——隋唐官员的俸禄及致仕

 四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隋唐的科举选官

 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边疆官制

 六 “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唐代节度使官制

 七 南衙北司之争——唐末中央政治评议

第五章 两宋辽夏金元官制

 一 “二府”——宋代的中枢官制

 二 “杯酒释兵权”——宋代的军事机构

 三 文臣知州事——宋代的地方官制

 四 祠禄之制——宋代官员的俸禄及致仕

 五 西夏官制

 六 辽国官制

 七 金国官制

 八 元朝官制

第六章 明清官制

 一 宰相制度的消亡

 二 明代的大学士

 三 都堂——明代的监察机构

 四 明代的厂卫

 五 明代的科举取士

 六 清代的军机处

 七 “制台”和“抚台”——清朝地方官制

 八 八旗与绿营——清代的军事官制

 九 鸦片战争后清代官制的嬗变

 十 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 远古洪荒的传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在一系列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中揭幕了。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无一不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和远古时期先民们征服自然的豪情和渴望。后来的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侵害;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带来火的文明,结束人们茹毛饮血的时代;伏羲氏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人文始祖”;神农氏遍尝百草,教民种植五谷,制作陶器,缝制衣物。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被称为“三皇”。这些神通广大的祖先传说更像一首首流传至今的创世纪史诗,虽均出自后人虚拟杜撰,但却反映了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文明进步的历史,是一个时代辉煌成就的标杆。在这样的蒙昧时代,所有社会成员地位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对立,当然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权机构。“无制令而民从,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正是后世史家对这个历史时期社会形态想当然的写照。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代,部落之间为掠夺财产和人口而引起的攻伐连绵不断。各部落内部都形成了一个政治权力中心,如黄帝就是有熊部落的酋长,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他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已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部落不断繁衍,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成分。所以后来凡中华儿女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五帝之一的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可见在史家的眼里尧是一位道德、智慧超凡出圣的人物。尧很贤明,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禅让帝位。

舜帝,姓姚,传说他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即位后,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设官分职,以佐政务,如后稷官,主管农事;司空,掌管百工;司徒,掌教化;秩宗,管理郊庙祭祀;士,管理监狱;历正,掌历法;纳言,管王命的上传下达。舜任命禹做司空,主管水利;命弃做后稷,主管农业;命契做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此外还有管十二州的州牧,以及掌礼、典、乐等职事的官员。同时还制订了五等刑罚,即所谓“天讨有罪,五刑五用”。这些都表明了部落联盟的机关已具有后来的国家机关的雏形。

禹因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消除了水患,并立有战功,统率部众击败三苗的进攻,不负重望,因此在部落联盟首领会议上,大小首领公推禹继加舜位,以治万民。而舜的儿子商因德行不肖,威望事功不足服众,无缘政治权力的角逐。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对不听教化的苗族进行征伐,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从此“四方归之,辟土以王”。禹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禹当政时,声望日隆,权力愈大,据说在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时,把一个开会迟到的部落头领防风之君当众杀死,以儆效尤。禹在年老时,选择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先死,禹后来东巡死于会稽,授政于益。而诸侯都去朝见启,启遂登上天子之位。从禹启传承开始,中国历史上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是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

二 雾里看花话夏商

夏商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历时千年,国家权力掌握在王族和少数世袭的巫史手中。当时祭祀和战争是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大事,国家机构比较简单,王的亲族成员和巫史构成了国家官吏的主体,总数约100多人。国家事务还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职能也不太明确。除王族和巫史外,管理王家事务的臣、宰人员,也参与政治事务。

在夏王左右,设有四辅臣,即前疑、后丞、左辅、右弼。他们是夏王的高级顾问,遇有重大国务,夏王要向他们请教。以下的政务官员有“六卿”,也叫“六事之人”,遇有战事,要统军随夏王一起出征。此外还设有羲和、太史、官师、遒人、大理、啬夫等官员。羲和掌管历法,夏朝的历法常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羲和的职位很重要。太史是记事的史官,并兼管天文气象及立法事务。担任太史职务的官员有一定的知识,因而地位比较高,常负有谏王过失的任务。相传夏桀荒淫无道,经常不上朝。太史终古哭着进谏,桀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药,就投奔了商汤。官师是主管教育的官,也有谏王职责,对王权进行制约。可见,当时的政权形态尚未脱离氏族时期的色彩。遒人宣布政令,同时也搜集民间庶民对朝政的建议。大理调解诉讼,掌管刑狱之事。啬夫负责征收赋税,征集农产品,以供王室贵族成员享用。除以上国家官员外,还设有一些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为夏王养蛇的官员叫御龙,为夏王管理车辆的官叫车正,还有庖正,主管夏王的饮食事务。夏王除了自己直接统治的地域外,与地方其他部落之间关系松散,隶属关系不明确,各部落独立性较强。

夏桀荒淫无道,诸侯离心。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在鸣条(今河南商丘一带)击败夏军。商军在后紧追,桀匆忙携带妃子妹喜和珍宝,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成汤追上俘获,放逐在此。长达五百年的夏王朝至此结束。

商朝建立后,统治区域比夏朝更大,官职设置也较夏完备。在商代的国家机构中,巫史的地位最为重要。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励军队去执行上天的意志,诛杀无道。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人神相隔,难以交流。为了领悟上天的旨意,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巫就成为沟通天上与人间的信使。商代重大事务都通过占卜请示天意而定,几乎每天每事必占卜,而巫史可以“上达”天庭,是神权的体现者,他们对政事往往有实际的决定权。他们不仅直接掌握占卜、祭祀大权,还控制着军事、司法、教育、历法、记事等大权。随着政权的不断完善,巫史的职权被分割,有些职官从巫史中分化出来,如师保、卿史、太史、太师、乍册、内史等。师保是最有实权的行政官员,如商王太甲即位后,不遵汤法,师保伊尹将太甲放逐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卿史是处理朝政的官员,主管祭祀、军事、占卜等国家事务。太师是掌管音乐的官,一般乐工称为师。太史为商王起草收发文书,同时也是记史官。乍册是正式的史官。内史又叫守藏史,保管王朝典籍。此外,还设有掌管武事的官员,如射、戍等,遇有战事,要率军出征。还有掌管农业事务的官员,如籍臣、小籍臣。担任王官警卫的武官叫多亚,多亚常奉命出巡商的臣属部落,带有监察性质。商朝也设有专门服务王室的官员。宰是王室事务的总管,与商王关系密切,常常参与国家大政。为商王管理车马的官员称“服”,管理百工的叫“司工”,管理猎区的称“兽正”,管理放牧的叫“牧正”,掌酒的叫酒正,掌王车的叫车正,为商王管理粮仓的称“啬”或“廪人”,等等。

商王朝在直接控制区设置“邑”,作为行政区划单位,邑设置“族尹”,职责是掌管一“邑”的行政、军事事务,督责奴隶春种夏收,秋盖冬藏。还设有“百姓”这种官职,由一邑中有势力的贵族出任,协同管理邑中政务。

商王朝的中心权威相对来说要高一些。商王自称“予一人”,以表示其唯我独尊的地位。商王朝对地方诸侯的控制相比夏朝而言,要严密一些。在王朝势力范围之内的诸侯,“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当然地方诸侯依然享有较大的政治自主权。当时,各部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时常发生兼并战争。战争各方只要矛头不指向商朝控制区,并且定期向商王交纳贡赋,商主朝一般不予干涉。甚至商王有时也命令地方诸侯远征其他部落,使他们相互残杀,彼此削弱,以便坐收渔翁之利。

三 礼教治国论西周

西周原来是一个小部落,长期生活在陕甘一带,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根据地,逐渐强盛起来,并且不断向东发展,与东面的商王朝发生了冲突。到周武王时期,起兵伐商,牧野一战,消灭了商朝的军队,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统治者是通过战争和流血而取得政权的,他们亲眼目睹了自命为神灵后裔的商王朝在民众斗争的烈火中轰然倒塌,上天变得软弱无力,挽救不了统治者的命运。这个铁一般的事实对统治者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对上天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因此,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以礼治国,制订了名目繁多的礼仪,企图通过这些礼仪来维系贵族等级,消除内部纷争,做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使各色民等安于本分,以维持统治者的长治久安。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西周的官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朝神通广大的巫史在西周已经无足轻重,掌管历法、记事、策命、档案、记史等职权的官吏,开始从神权中分化出来,抹去了神的光圈,成为世俗化的王朝官职。同时权力的分配主要根据血统远近来进行,担任师保等高级职务的多为王室贵族,他们的权力相当大,经常左右朝政,在君主年幼时可以代王摄政,如西周建国之初,武王死后,其子年幼,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和昭公代理朝政,直到幼王长成,才把权力交还,史称“周昭共和”。执掌朝政的卿士也多由王室成员担任,他们的权力也很大,有的世卿长期控制朝政,甚至可以废掉旧君,另立新君,这在王室日趋式微的西周末年最为明显。

西周的政权机构比较完备,官职设置也较健全。中央机关设置太师,太傅、太保,统称三公,由王室权贵出任,对周王有指导、辅佐和监护之责,既是周王的谋臣,又直接参与决策国家大权,统领文武百官,位崇权重,责任重大。以下按工作性质分为两大部门,即卿士寮和太史寮,二者平行,互不统辖,这是具体处理朝政事务的部门。卿士寮是中央的军政司法部门,直接处理有关军政司法事宜。卿士寮的首脑卿士,是最高行政长官,具体处理朝政事务,同时兼理军政,可以统兵作战。卿士以下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等官职。司徒管理王朝的公田、山林,以及征发使役等事务。司马征发军队给养,管理车马器械等军需物资。司空主管王室的宫殿营建和维护事务,也兼管全国的手工业。司寇掌管司法刑狱,属官大行人主管对藩属诸侯的接待及礼仪事务。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文教等事务的部门,长官为太史。太史掌管王国文书的起草,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国家大事,编著史册,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以及祭祀诸事,其地位较崇,是一种兼管人事、神职并观察、记载社会动态及自然现象的官员,经常参与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太史对王公大臣的言行可以直书其事,因而对王权有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其下有太宗,掌王室祭祀事宜;太卜,职掌占卜凶吉;丧史掌贵族的丧葬礼仪;乐师掌管乐律和国学。

此外,还设有一批为王室服务的官员。如宰是周王室的内务总管,奉王命处理王室内部事务,与王室关系密切,有时也触及朝政。膳夫主管王室成员的饮食。缀衣主管王室服装的制作。太仆管理周王舆马,经常随王出行,有时兼管文书的上传下达。御是为王驾车的车夫,趣马为王养育马匹,师警备王宫,门尹看守宫门。此外,王宫中还有宦官,即阉人,处理后宫杂务。但是这套为王室服务的机构与国家正式官员的职责区分尚不明显,两者可以相互交流,交叉任职,而且他们也可以参与国家大政事务。

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为了加强对广大地域的有效控制,西周实行“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诸侯的封地称为“国”,诸侯国内也实行分封,诸侯把土地分给卿大夫,称之为“邑”,卿大夫把土地分封给“士”,称为“禄田”。他们的官职都是世代相袭,父死子继。各地诸侯都是西周的宗室贵族和勋臣贵戚,他们掌握着本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是一方之至尊。但是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诸侯国对周王尽一定的政治义务,必须定期向周王纳贡、朝觐,有保卫王室的义务,遇到战争要率军随同周王出兵作战。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等而下之,卿大夫要向诸侯承担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士也同样如此。除了分封的土地以外,周王、诸侯都拥有直属领地,在领地上同样划分大小不等的行政区域,设官进行治理。城内和近郊依次划分为乡、州、党、族、闾、比等不同行政单位,各有长官。在远郊则划分为遂、县、鄙、郧、里、邻等行政单位。

西周的任官制度主要是宗法分封与世卿世禄制。大夫以上的官职都世代相袭,分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大夫以下的官员实行选士制度。王朝高官重职都由宗室贵族担任。

西周爵位是按照血缘关系授予的。周王以下分为诸侯、大夫和士三个等级。诸侯和卿大夫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及政治特权的差异,又分为九等,称为“九命”。由此看来,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并根据等级差别享受不同的政治权利。

西周并没有建立官员的俸禄制度。官员的俸禄来自他们封地的收入。封地收人除了向上一级贵族交纳一定的贡赋以外,其余的全部归自己享用,也就是“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民食力”。

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了官员的致仕制度。除了世袭大贵族外,其他在各级政府任职的官员年龄到70岁时就要交卸职务,退休养老,以保持官僚队伍的活力。官员退休后,如果筋力尚健,可以到各级学校传授知识,同时坐食俸禄,安度晚年。这一制度直接影响了以后的诸多朝代。

P2-13

后记

《中国官制史话》由我们共同编写于1997年,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次应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之约,在原稿基础上作了增补和修改,由原来的八万多字扩充至十一万多字。增补修改中,充分吸收和参考了近年来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列举鸣谢。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书中讹误不免,敬请方家指正。

作者

2009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官制/中国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俊美//田玉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1894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42-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