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教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

王卡所著的《道教史话》主要介绍了从先秦到当代的道教发展历史,勾勒出道教产生、兴盛、变革、衰落的简要脉络。内容涉及道家哲学、道教宗派、经书教义、养生方术、斋醮科仪和中国历代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以及道教在港台地区和中国境外的传播。

内容推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王卡所著的《道教史话》是一本简要介绍道教发展历史的通俗读物,主要介绍了从先秦到当代的道教发展历史,勾勒出道教产生、兴盛、变革、衰落的简要脉络。内容涉及道家哲学、道教宗派、经书教义、养生方术、斋醮科仪和中国历代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以及道教在港台地区和中国境外的传播。《道教史话》内容丰富,具有知识性和可读性,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引言1

一 道教溯源6

 1 老庄学派的哲学思想6

 2 黄老道家的治国方术10

 3 秦皇汉武求仙的故事15

 4 汉代黄老学说的演变19

二 道教的形成23

 1 《太平经》与太平道23

 2 张天师创立五斗米道26

 3 魏晋神仙道教的兴起29

 4 李家道与妖贼李弘33

 5 寇谦之改造五斗米道37

 6 茅山上清派的来历41

 7 《灵宝经》与灵宝派44

 8 楼观道教的来龙去脉48

三 道教的兴盛52

 1 唐朝为何崇奉道教52

 2 唐明皇对道教的迷信56

 3 隋唐道教的主要宗派60

 4 隋唐道教的经书编纂64

 5 隋唐道教的重玄哲学69

 6 道教的炼丹养生方术74

 7 道教的符箓斋醮法术79

 8 唐末五代的隐逸道士83

四 道教的变革88

 1  北宋皇室的崇道活动88

 2 张伯端与两宋内丹道派94

 3 太一道与真大道的兴衰98

 4 全真道的创立与兴盛104

 5 宋元旧符箓派的发展110

 6 内丹外符的新兴道派116

 7 许逊信仰与净明道派122

五 道教的衰落128

 1 明成祖与武当道教128

 2 明世宗的崇道闹剧132

 3 张三丰道派的源流136

 4 陆西星东派内丹学140

 5 明清正一道的兴衰144

 6 明清全真道的兴衰147

 7 明清道教与民间信仰152

六 道教走向现代157

 1 近现代大陆道教概况157

 2 近现代港台道教概况160

 3 道教在中国境外的传播165

 4 道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71

试读章节

老庄学派的哲学思想

道家学派是道教的前身,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是当时“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春秋末年的老子,被公认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据《史记·老子列传》等书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他曾做过周王朝的柱下史,是管理王室藏书的小官吏,其年岁略长于孔子。春秋末年,天下战乱频仍,社会制度发生急剧变革。老子作为周朝官吏,看到王室日益衰败,遂离周隐去。传说老子西游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为著书立说。老子遂著书上下二篇,五千余字。因其书“言道德之意”,故后世称之为《道德经》,或称《老子》。

《老子》书中最早提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来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老子所说的“道”,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从空虚无形的道首先生出浑沌的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而化生天地万物。这就是道家关于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理论。

与道相对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老子把“道”看作神秘的世界本源,因此反对人们学习具体的知识,被各种纷纭复杂的外部现象所迷惑。他主张人们去直接体认隐藏在不断变化的事物之中的道理和法则。体认的方法是闭目塞听,绝圣弃智,涤除玄览,致虚守静。即闭塞感官与外部事物的接触,放弃主观成见,使内’心清静无欲,达到与自然之道完全相合的“玄同”境界。这样才能体悟万物皆根源于道,并最终复归于道的真理。

在老子的思想中还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他看到美丑、善恶、祸福、有无、难易、高下等对立现象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且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物极必反,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道理。事物的变化运动,循环往复,最终仍然复归于静止不变的道。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

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部分贵族学者在社会大变革中希望恢复社会秩序,减少战乱争夺的心情。他主张圣人(即统治者)治国修身,皆应效法天道自然,遏制贪欲,贵柔守雌,清静无为。反对儒墨两家倡导礼义、尚贤有为的政治伦理学说,认为这是造成道德沦丧,使人民争夺难治的原因。他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古代小国寡民,风俗纯朴,人民自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社会状态。

总而言之,老子发现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之中,存在某种稳定的、支配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法则,并且以这个法则作为人们观察世界、认识真理和治国修身的指导原则。老子把这一普遍法则命名为“道”。他以天道自然的观点取代了天神创世的观念,这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继老子之后,战国中期的庄子发展了道家的学说。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做过地方小吏,生活穷苦潦倒,而志趣高尚,傲视王侯。《史记·老子列传》称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其文剽剥儒墨,汪洋自恣。现存《庄子》一书,是代表庄子及其后学思想的集体著作。

庄子的学说继承了老子以道为万物本源的宇宙论,以及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并且引申发挥,从而得出万物齐同、物我为一的“齐物论”思想。他认为事物彼此之间的差别,人们关于是非善恶的争论,皆因观察事物的立场和评判标准不同所致,并非客观事物本身性质有什么不同。如果站在“道”的高度来观察,则万物相通为一,是非难分,彼此无别;大小多少、远近高低、美丑贵贱、生死成毁,这些都无所谓不同。既然万物都相通为一,所以人们就不必分辨彼此,争论是非。庄子希望人的认识能够达到混同物我,泯灭是非,彻底忘掉一切矛盾和差别的境界,这即是“坐忘”。就是说要超越认识主体的限制,使自我与大道相通,从而彻底忘掉物我彼此的差别。

庄子还是一个宿命论者。他说:“死生,命也。”人生有寿天贫富、穷达得失的差别,都是自然命运的安排,人对此是不能有所作为的。唯有抱着达观的态度看待生死命运,顺从自然,泰然处之。生不喜,死不悲,得之不拒,失去不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样才能成为精神超越自由的人。相传庄子死了妻子,鼓盆而歌,前去吊孝的朋友憩施感到奇怪。庄子对他说:人本来没有形体生命,后来因气的变化而有了生命,又因气的变化而死去,这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转一样自然而然。死去的人已安然寝息于大自然中,活人却为之嗷嗷痛哭,这是不通乎命运。庄子似乎看透了生死利害、名誉是非之争对人类本性的戕贼束缚,向往能够达到忘却是非,挣脱名利枷锁,不受任何世俗牵累,精神自由快乐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被称做“至人”。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但是庄子所向往的自由境界,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他所处的是一个战乱争夺的时代。

P6-9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教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32496
开本 32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1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1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9.2
丛书名 思想学术系列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3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