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忠经全集/国学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由马融编著的《忠经全集》将“忠”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案例都有所涉猎。相信本书对于广大读者来说,领略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经舆的智慧,还能够从里面参悟比一些做人做事的真谛来。

《忠经》对“忠”的含义、标准、目的作了金方位的阐释,并分章对封建社会各主要阶层应履行的忠道一一进行了阐述。极力渲染“忠”的重要性,描绘了“忠”为个人,家庭、国家带来的光明前景,力劝人们严格遵守“忠”。

内容推荐

“忠”是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与范畴。”忠孝两全”。是古代对一个人最完美的评价。由马融编著的《忠经全集》所讲的“忠”,主要是从《忠经》的原文和译文中阐发对忠的理解。奉书在叙述方面弱化了古代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的忠君思想,并将古人“忠”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社会当中。因为在当今社会,忠于自己所从拳的事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成功的前提。

《忠经》中体现的“忠”,要点在于“一其心”,忠的作用是“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而况于人乎”。《忠经》对于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须各尽其忠。此外,《忠经》还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忠德观念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反映了两汉时期忠德的主要内容,而且标志着春秋时期所产生的忠德观念己发展成为较系统、完整的忠德学说。

目录

前言

忠经原序

天地神明章第一

圣君章第二

冢臣章第三

百工章第四

守宰章第五

兆人章第六

政理章第七

武备章第八

观风章第九

保孝行章第十

广为国章第十一

广至理章第十二

扬圣章第十三

辨忠章第十四

忠谏章第十五

证应章第十六

报国章第十七

尽忠章第十八

附录 二十四忠

试读章节

汉昭帝自幼聪颖善辩忠奸

汉武帝去世的时候,他所立的太子即后来的汉昭帝,年龄才8岁。汉武帝并不放心,就把他托付给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四位大臣,让四人辅佐昭帝。四人之中,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掌握着朝廷军政大权,地位最高。

霍光为人正直,又忠心耿耿辅佐汉昭帝,把国家大事处理得有条有理,因此,威望日益增高。但是霍光为人耿直,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等人。

当时燕王刘旦(汉昭帝的哥哥)因为自己没有做成皇帝,一心想废掉昭帝,但又畏惧霍光,于是他便和上官桀勾结起来,想设计除掉霍光。

于是,在汉昭帝14岁那年,上官桀趁朝廷让霍光休假的机会,伪造了一封刘旦的亲笔书信,又派人冒充刘旦的使者,把这封信送给了汉昭帝。

汉昭帝打开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霍光外出检阅御林军时,擅自使用皇上专用的仪仗。而且他经常不守法度,不经皇上批准,擅自向大将军府增调武官,这都有据可查。他简直是独断专行,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我担心他有阴谋,对皇上不利,因此我愿意辞去王位,到宫里保护皇上,以提防奸臣作乱。”

送完信后,上官桀等人做好一切准备,只等汉昭帝发布命令,就把霍光捉拿起来,谁知汉昭帝看完信后毫无动静。

第二天,霍光前去上朝,听说了这件事,就坐在偏殿中等候发落。

汉昭帝在朝堂上没有看见霍光,便问道:“大将军在哪里?”

上官桀回答道:“大将军因为被燕王告发,所以不敢进来。”

于是,汉昭帝派人请霍光上殿。霍光来到殿前,摘掉帽子,磕头请罪。

汉昭帝说:“大将军只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没有罪。”

霍光既高兴又迷惑不解,问:“皇上是怎么知道的啊?”

汉昭帝说:“大将军检阅御要军只是最近几天的事情,增调武官校尉到现在也不过十天,燕王远在北方,他怎么知道得如此之快啊?如果将军要作乱,也不必依靠校尉。”

上官桀等人和文武百官听了都大吃一惊。

汉昭帝又说:“这件事只需问问送信人就可以弄明白!不过,我想他肯定早已逃跑了”

左右下属连忙命人去找送信人,送信人果然逃跑了。

—计不成,上官桀等人又生一计,他们经常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最后,汉昭帝大怒,对他们说:

“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以后谁敢再诬蔑大将军,我就治谁的罪!”

上官桀等人看到这个方法也不行,就密谋让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然后借机杀掉他,废掉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帝。但他们的阴谋还没来得及施行,就被汉昭帝和霍光发觉,全部被杀。

霍光如果碰上一个昏庸的皇上,恐怕早已被斩首了。而昭帝从信中的时间准确地推算出燕王不可能知道近期发生的事,而且又令人去追查送信之人,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给诬陷霍光的人_个威吓,上官桀果然吓得半死。

更为可悲的是,上官桀等人仍不死心,意图谋反,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汲黯进谏汉武帝

汉武帝常常不拘小节,有时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管不顾。但他睢独对主爵都尉汲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如果没有穿戴整齐,是绝不会接见他的。有时,汲黯有要事启奏,由于来得太突然,皇上还没有梳洗完毕,无奈之中,汉武帝宁肯隐坐帐中也绝不随随便便出来相见。  皇上之所以如此尊重他,是因为汲黯不畏高权尊位,不顾自己的得失,敢于直言进谏。并且汲黯向来很自重,从来没有做过瞒上欺下、有贬自己人格的事。

原来,汉武帝一世英名,常常招纳各个方面的人才,可谓求贤若渴。但他生性脾气暴躁,如果有人偶尔犯个小错,或者他自己觉得不合心意,即便是那些素来宠信的大臣,他也不讲任何晴面,一律问斩。对此,汲黯早就觉得皇上做得过火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说出来。

一天,武帝正打算退朝,汲黯上前一步说:“臣还有话要说!”皇上只好耐着性子听他说,汲黯借机一吐为快。

“陛下求贤可谓不厌其烦,可是您毁才可谓不计其数,那些未尽其用的贤才实在是可惜。人才毕竟有限,这样长此以往,臣恐怕会有人才穷尽的那一天。臣恳请陛下以后要三思而后行,拥有贤能之士才有助于治国啊!”汲黯一番话语重心长,但可能他确实惋惜那些死去的人才.,因此语气并不冷静,并且面带怒容。在场的大臣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心想,如果汉武帝觉得下不了台阶,说不定一怒之下会把自己素来尊重的汲黯也给杀了。

只见汉武帝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反而笑着说:“我堂堂大汉朝人才济济,还怕没有人才吗?只怕是没人能识别人才!我要的人才就要能为我所用,如果他们不能发挥作用,或者派不上用场,那就形同废器。要我白白养活着,还不如杀了,留着又有何用?”

汲黯觉得皇上这套理论简直不可理喻,心中不服,于是梗着脖子继续说:“虽然我不能说服陛下,但还是以为陛下说得不对。臣恳请陛下从今以后能爱惜人才,不要滥杀无辜!不要以为臣不懂道理,胡搅蛮缠!”

汉武帝很是恼怒汲黯咬住不放,和自己针锋相对,不过他也认为汲黯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竭力忍住心头旺盛的怒火,避开这个话题,冷笑一声说:“要说汲黯喜好揭短,我看倒也不是,不过他说自己糊涂,倒还真是这样。”

皇上“王顾左右而言他”,居然没有龙颜大怒,也没有给汲黯任何惩罚。

樊女匝进贤

春秋时期,在中原大地上,各路诸侯群雄逐鹿,纷纷争霸。其中楚国庄王的夫人樊姬,是一位深明大义、贤良聪颖的女子,对楚国最终称霸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楚国称霸以前,楚庄王十分喜欢打猎。樊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常常喜欢打猎,就会因玩物丧志而荒于国事。于是樊姬就多次去劝阻他,而楚庄王始终不听。没有办法,樊姬就断绝肉食了。她的意志和行动终于感化了楚庄王,使他觉悟过来,并改过自新。

楚庄王从此不再惦记着打猎这类的事情,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国家政事上,而且处理国事也变得越来越勤奋和谨慎。P12-14

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曰“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i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忠经全集/国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东汉)马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9312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