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北岸东至河南北路、武进路、罗浮路,西接长寿路桥,南起苏州河,北迄铁路,现被称为苏河湾。
上海早期石库门群诞生在什么地方?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闸北区委员会和闸北区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编写的《百年苏河湾》会告诉你答案。这本文史资料首次披露3.19平方公里苏河湾地区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书 | 百年苏河湾(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苏州河北岸东至河南北路、武进路、罗浮路,西接长寿路桥,南起苏州河,北迄铁路,现被称为苏河湾。 上海早期石库门群诞生在什么地方?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闸北区委员会和闸北区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编写的《百年苏河湾》会告诉你答案。这本文史资料首次披露3.19平方公里苏河湾地区鲜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推荐 《百年苏河湾》内容介绍:上海,是世界城市群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闸北,是最能体现上海历史品格和发展历史的城区之一;而闸北的精华,在其南部的苏河湾。 《百年苏河湾》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闸北区委员会和闸北区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编写。 目录 历史上的苏河湾地区地图 苏河湾在上海的区位图 上海市闸北区区位图 序一 清明上河图百年苏河湾 序二 建设高端生态商务区打造上海城市新地标 第一编 璀璨明珠 流经苏河湾的吴淞江 苏州河北岸城市化的肇始地 老北站的沧桑岁月 清代老街北山西路 五卅运动中的上海总商会 天后官往述 百年书场玉茗楼 会审公廨往事 四行仓库今昔 荣氏企业福新面粉厂 苏河湾民居杂谈 裕通路上育“金钱” 苏河湾的桥梁 第二编 产业揽胜 华界的崛起 近代商业的源头 苏河湾的金融业 中国出版业的集聚地 漫话内河航运及渡口 从钱业会馆到钱业公会 盛极一时的北米市场 茶叶的集散重镇 丝绸业大本营的兴衰 民族水电工业的先行者 力推民族品牌的上海总商会 第三编 人文轶事 工人运动的沃土 苏河湾的早期教育 多元的佛教文化 多彩的市井文化 路包的文化印痕 “渔父”宋教仁在苏河湾 从苏河湾“起航”的虞洽卿 抗日名将谢晋元 徐园与徐棣山 书画宗师吴昌硕 百岁导师吴若安 第四编 凤凰涅槃 走向辉煌的苏河湾 华侨城结缘苏河湾 当今苏河湾风采照片 跋 后记 功河湾发展规划夜景图 苏河湾规划立体 试读章节 1864年,老闸桥河面建起木桥,中问部分为吊桥,可以开启,至1873年问,成为新闸桥以下吴淞江上除了威尔斯桥外唯一可随意通行的桥路。桥北本来荒芜的河滩慢慢形成了货物集散地,集镇周边的农业、手工业、水运交通和商业贸易开始萌生,逐渐繁荣。 甲午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轮船可以“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官府不得不允许吴淞江通行机动小轮船,小火轮日益增多。同时,贸易的骤增使太湖流域的丝绸、粮食、蔬菜、茶叶、副食品、煤炭等更多地经自鹤渚、黄渡镇运抵老闸镇,内河的运输船舶与年俱增。老闸桥以东沿线成了内河船舶来往上海的主要停泊地点。与此相伴,货物集散仓栈逐渐建立起来,船舶修理行业也日趋兴盛,客货码头和港区得以形成。从铁马桥(今河南北路桥)到老闸桥(今福建北路桥))之间开设的轮船公司不下十余家,形成当时最大的内河码头。有“遥望吴凇江一带,气管鸣雷,煤烟骤墨,盖无一不在谷满谷,在坑满坑焉”之描述。老闸桥北堍成了货物集散地。清末,在今福建北路天潼路东北开设的万茂场集市占地500余亩。人口激增,商业相伴而生,水上交通运输和陆路要津紧密结合在一起,市集更加繁荣。1848年老闸镇上开设了南成大南货号,1865年开设了新合盛米号,1882年开设了禄源斋豆浆店,此后,饭店、布店、缝纫店、香烛店、茶叶店、肉庄、染坊、土产店、竹木店、器材店、柴草店以及修理铺和加工铺等一应俱全。石路(北福建路)以及邻近的老闸街已形成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街市。东隅的老街(今山西北路)在清末也已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老闸桥北岸的城市化进程,与铁路运输的相互呼应也有重要关系。1876年,英商曾筑上海至吴淞的是淞铁路,上海车站设在陆家宅的坟山(今河南北路东、七浦路北),存续16个月。此后1897年清政府修建淞沪铁路,1898年建成通车。1908年沪宁铁路全线竣工,车站设在界路(今天目东路)。铁路修筑和车站的设立使过境旅客增多,市面亦日趋繁盛。经水路运输的货物需铁路转运的越来越多。至此,老闸桥至铁马路桥段吴淞江上船舶及码头开始出现拥挤状况。由此,老闸桥以北区域融入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也成必然。 老闸桥北岸在城郁化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商人在老闸北岸购地建房。1860年前后,一个姓唐的商人在老闸街北开设了一间石灰行,并在街北(今天潼路799弄中段)建造了几问平房,称唐家弄。1863年,老闸桥北岸地区被辟为美租界。唐老板借助其儿子当巡捕,凭借一定财力,发展家业,不断建房。此后住房日旺,一些中外房地产商和商贾开始置地建房。英商在老街(今山西北路)东部临近苏州河岸地区建造大批老石库门住宅,这是苏州河北岸最早的石库门建筑群。后屡经翻建,在1926年重建为德安里总弄,形成密集的石库门建筑群,并有胡月题字的石雕门额——德安里总弄。 1883年,海宁丝绸富商徐鸿逵在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置地3亩建造徐园,又名双清别墅,过老闸桥往北至今七浦路附近折西可通徐园。1892年,英商在天潼路754弄营建彩和里,由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66幢构成。洋务大臣李鸿章在河南北路、塘沽路一带建有8条弄堂、160幢石库门住宅。清政府邮传大臣盛宣怀在老街(今山西北路)路西建造大批老式石库门住宅。1896年,捐得候补道台衡的虞洽卿买下了铁马路(今河南北路)和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大片地皮,建造了升顺里,同时买下天潼路顺徽里,并购买川虹浜钱家头土地(今海宁路696弄)营建顺征里共9幢两至三层石库门住宅。清末民初,福建北路两边陆续建成九思里、怀安坊,万茂里等6条石库门弄堂。很多会馆、会所、山庄也开始在这里兴建或转移。 闸北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目益引起官方的注意,土地价格开始骤升。很多自然村落的土地及田野、河汊阡道乃至累累坟冢都属祖居于此的原住民。他们栖息于此,繁衍于此,赖此为生,而列强强行闯人租地,对此他们不能不充满疑虑与排斥。但由于官府治国无力,很多土地还是落人洋人之手。以今福建北路至河南北路,天潼路以北陆家宅的原住民陆氏家族为例,二十五保一图(今七浦路以北,河南北路以东,彭泽路以西)的陆氏坟山,在1874年被英商怡和洋行设立的吴淞路公司强购筑吴淞铁路,并设铁马路栈房。陆氏在天潼路800弄164支弄73号有两进深四合大院,在天潼路814弄也建有两进深四合院,在天潼路800弄至今仍留有陆少棠界碑,并仍保留该陆氏民宅,由此可以看到原住民在清末建房用地还算宽裕。19世纪末,老闸北岸地区已逐渐融入城区,初步完成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的工业化进程的序幕也正式揭开。这一地区的厂商日益增多。1868年,意大利丝商在石路以西吴淞江北沿岸地块开设缫丝厂一。1878年,美商旗昌洋行在老闸桥西北隅创办旗昌丝厂。1881年,黄佐卿在北苏州路51号创办公和永缫丝厂。1902年,商务印书馆在福建北路2号、3号(今福建北路319~331号、330号)建成印刷所。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 19世纪末,老闸桥以北的地区在融入城区的过程中不断向西面的新闸地区扩散繁荣和推进城市化。当时新闸以北的华界基本还属于未开发的处女地。老闸桥北岸地区在20世纪初即已成为上海城市人口密集,商业繁盛,道路贯通,房屋栉比,工业、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加上北有铁路线,南有苏州河,既有陆路交通优势,也有水运交通便利,便成为投资置业的良好场所。 作为闸北苏州河北岸城市化起源地的见证,老闸镇昔日2至3米宽的街市遗孑,惜在2007年福建北路桥扩建时被夷为平地。老闸街40号方氏欧式别墅曾登记为不可移动保护文物,憾因2011年初水泵建设而拆平,从此老闸街路名消失在上海地图上。天潼路800弄164支弄73号原住民陆氏四合院建筑被登记为不可移动保护文物,只残存一进。但北闸路(北闸侨路、石路、北福建路、福建北路)及周边区域作为苏州河北岸城市化肇始地仍将被历史记载。 P8-10 序言 清明上河图百年苏河湾 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书记 上海,是世界城市群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闸北,是最能体现上海历史品格和发展历程的城区之一;而闸北的精华,在其南部的苏河湾。 回顾历史,苏河湾仿若一幅繁华的“清明上河图”。苏河湾临水而兴,因闸而繁,是上海民族工业的摇篮,是沪上早期华界工业大本营,20世纪初即成为上海著名的“北市”,雄踞上海华界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苏州河畔集聚了至少2l家金融仓库,有大中型工厂205家,涉及丝绸、印刷、面粉、搪瓷等20多个行业,早期的商务印书馆也开设在此,俨然一幅近代上海的“清明上河图”。然而,“一·二八”,“八一三”的炮火,使苏河湾因日寇的侵略而沉沦。 俯瞰今朝,苏河湾正成为闸北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2010年,闸北区委、区政府作出了“聚焦苏河湾开发建设、实现南高中繁北产业”的战略决策,唤醒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开启了从沉睡走向新生、从改革走向崛起的新篇章。在西片区,五星级酒店上海浦西洲际酒店拔地而起,成为苏河湾的地标式建筑;上海人才大厦荣获“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金字招牌,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在东片区,华侨城集团强势人驻1号地块,拉开了央企参与闸北开发建设的序幕,中粮“大悦城”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成为上海青年白领休闲聚会的“新天地”。当前,苏河湾开发建设可谓“热气腾腾”,正成为闸北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展望未来,苏河湾将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地标”。苏河湾是上海“十二五”期间“沿江沿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城市规划总体要求,闸北区委、区政府通过全球招标设计确定了苏河湾发展规划。苏河湾将坚持“高端高档”的定位,实施地标引擎战略,在曲阜路文安路、晋元路曲阜路、共和新路北苏州路播撤“三颗希望种子”,实施低碳环保战略,打造沿苏州河生态走廊和曲阜路林荫大道“两条生态横轴”;实施历史人文战略,在西藏北路浙江北路之问区域植入一条串联起苏河湾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光纵轴”。经过五至十年,努力把苏河湾扣造成为核心CBD(中心商务区)的拓展区域、金融中心的助力支点、国际都会的人才中枢、苏河文化的魅力舞台,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地标”。 闸北区政协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编写《百年苏河湾》一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是闸北文史资料编辑的重要成果,也是宣传推介苏河湾的重要成果。“百年苏河湾”,不仅意味着苏河湾地区百年沧桑曾经拥有的灿烂辉煌,也意味着我们将再创辉煌,把苏河湾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百年精品”。 是为序。 后记 为了抢救和整理苏河湾百年来的珍贵史料,让世人了解苏河湾地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更好地推进苏河湾的开发建设,我们组织了部分的上海市闸北区政协委员和熟悉闸北历史的老同志,编撰了《百年苏河湾》一书。 本书搜集、整理了苏河湾在工商文明、历史文化、优秀建筑、名人轶事等方面的珍贵史实,运用故事轶事的演绎笔法来表现,力求既做到史料真实、图文并茂,又做到庄谐得体、雅俗共赏。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一直得到闸北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指导,区委书记方惠萍、代区长翁祖亮分别作序,区政协主席张宝妮撰跋,为本书增色生辉。副区长曹立强、区政协其他各位领导、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宋青桐等对编撰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区政协副主席严定邦担纲本书总负责人,在其主持下,邬德华、王智琦、俞建国、周信江等同志组成编撰团体,几经修改,最终完成本书编撰。 本书在编撰中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报刊、书籍等有关资料。因本书系通俗性的文史资料读物,除较为罕见的和从未发表的史料外,所引用的资料恕不一一列出出处。闸北区政协教育和文史委员会有关同志为本书编撰不辞辛劳,做了大量工作,俞建国等同志为本书提供了丰富且鲜为人知的史料和照片,同时,本书的问世还得到东方出版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时间和水平,书中难免会有疏潺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见谅并指正。 编者 2011年9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百年苏河湾(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闸北区委员会//闸北区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30441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3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20 |
出版时间 | 2011-11-01 |
首版时间 | 2011-11-01 |
印刷时间 | 2011-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2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5.13 |
丛书名 | |
印张 | 1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93 |
宽 | 218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