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重要的新作《心灵的再发现(中文修订版)》中,约翰·R·塞尔以其特有的率直风格,伴以有说服力的例子,对当今心灵哲学中的正统观点提出了难以反驳的抨击,但是同时也反对二元论。本书是当代世界学术名著之一。
图书 | 心灵的再发现(中文修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这本重要的新作《心灵的再发现(中文修订版)》中,约翰·R·塞尔以其特有的率直风格,伴以有说服力的例子,对当今心灵哲学中的正统观点提出了难以反驳的抨击,但是同时也反对二元论。本书是当代世界学术名著之一。 内容推荐 约翰·R·塞尔编著的《心灵的再发现(中文修订版)》对当代心灵哲学的唯物论传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批判,但是同时也反对二元论。作者提出:意识是主要的心智现象,它是内在的、定性的、主观的、第一人称本体论的,不能够还原为物理现象。但是正如液态是水的特征,意识也是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的特征,因此和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并没有冲突。《心灵的再发现(中文修订版)》还对意识、意向性、背景能力等概念进行了分析,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心灵哲学哪儿错了 第二章 唯物论的近代历史:同样的错误一再重复 附录 常识心理学有问题吗 第三章 打破成见:硅制大脑、有意识的机器人和他心 第四章 意识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第五章 还原论与意识的不可还原性 第六章 意识的结构:导论 第七章 无意识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第八章 意识、意向性与背景 第九章 认知理性批判 第十章 正确的研究 参考书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著名的心身问题是过去两千年来很多争论的来源,它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自从一个世纪之前开始大脑研究工作以来,对于受过教育的人们而言就有了解决办法,而且我们都知道它是真的。这就是:心智现象是由大脑中的神经生理作用导致的,其本身就是大脑的特征。为了把这个观点和该领域中的其他理论相区别,我称之为“生物自然主义”(biological naturalism)。心智事件和过程就像我们生物自然史中的消化、有丝分裂、成熟分裂、酶分泌一样。 生物自然主义自身也有很多问题。神经生理作用的特点究竟是什么?神经解剖学的元素,如神经元、神经突起、神经突起分裂、受体、线粒体、神经胶质细胞、传导液等,如何产生心智现象?如何产生我们不同的精神生活 痛苦、欲望、愉快、思想、视觉、信念、味觉、嗅觉、焦虑、恐惧、热爱、憎恨、失望和兴奋?神经生理学如何说明我们的心智现象,包括意识和无意识?这些问题是神经科学的主题,正如我写的,差不多有成千上万的人研究这些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神经生物学的。有些是哲学的、心理学的或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有:究竟什么是意识?有意识的心智现象究竟如何和无意识相连?什么是“心的”专有特征,如意识、意向性、圭观性、心智因果?它们究竟如何发生作用?“心的”现象和“物的”现象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能否描述这些因果关系而避免“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lsm)? 我将在后面讨论这些问题,这里提一个明显的事实。我说过心身问题的解决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很多甚至大多数专家并不认为其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他们甚至认为我提议的解决方案不是真的。如果我们调查过去几十年的心灵哲学领域,会发现少数人是坚持意识和意向性的实在性和不可还原性的,他们自认为是属性二元论者,而大多数主流团体自认为是这种或那种的唯物论者。属性二元论者认为心身问题非常困难,可能是无法解决的。唯物论者同意如果意向性和意识真的存在并且不能还原为物理现象,那就真的会有困难的心身问题,但他们希望“自然化”意向性乃至意识。“自然化”心智现象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还原为物理现象。他们认为,接受意识和其他心智现象的实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就是接受某种形式的笛卡尔主义。他们看不出这种观点如何能够和我们总的科学世界图像相一致。 我相信两种观点都是极端错误的。他们都接受一套特定词汇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假定。我打算表明这套词汇是过时的,这些假定是错误的。有必要表明二元论和一元论都是错的,因为一般认为它们穷尽了领域,没留下其他选择。我的大多数讨论将指向不同形式的唯物论,因为它是主导性的观点。任何形式的二元论今天一般被认为不在考虑之列,因为它被设想为与科学世界观不一致。 因此我在本章和下一章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什么样的智力发展的历史和环境使得我们难以发现我关于心身问题的简单观点?什么使得唯物论好像是心灵哲学的惟一理性选择? P5-6 书评(媒体评论) 《心灵的再发现》一书内容广博,论证有力,堪称杰作。 ——内德·布洛克(Ned Block),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心灵的再发现(中文修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约翰·R·塞尔 |
译者 | 王巍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1501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1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2 |
出版时间 | 2012-02-01 |
首版时间 | 2005-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6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5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3-6890 |
版权提供者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