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实的成长故事,最贴心的教子宝典,挖掘最实用的教子之道,分享最贴心的的育儿心得。和所有的家长一起解读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的苦乐,和他们一起成长,学做好爸爸和好妈妈。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一位作家的教子笔记)》(作者邱德军)是一位“有才”的爸爸,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这是一位“有心”的爸爸,记录了女儿圆圆的成长故事。
图书 |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一位作家的教子笔记)/好爸好妈分享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最真实的成长故事,最贴心的教子宝典,挖掘最实用的教子之道,分享最贴心的的育儿心得。和所有的家长一起解读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的苦乐,和他们一起成长,学做好爸爸和好妈妈。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一位作家的教子笔记)》(作者邱德军)是一位“有才”的爸爸,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这是一位“有心”的爸爸,记录了女儿圆圆的成长故事。 内容推荐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一位作家的教子笔记)》(作者邱德军)是一位“有才”的爸爸,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这是一位“有心”的爸爸,记录了女儿圆圆的成长故事。圆圆长大了,喜欢看她自己的这些故事,因为她从故事中看到了她童年的影子,领悟到很多成长的道理。圆圆周围的叔叔阿姨喜欢看圆圆的这些故事,因为他们从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影子,感受到了孩子的苦乐,了解到了孩子的内心,领悟到了很多育儿心得。 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好奇心强?是不是很天真?是不是喜欢玩耍?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想象力很丰富?是不是很幽默?是不是爱模仿?是不是讲诚信?是不是很率真?是不是自尊心很强? 圆圆身上的这些特点其他孩子身上也有,圆圆爸妈在教育圆圆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或者所体会的心得其他父母也有,所以这是一本有共鸣的书,读起来亲切自然;《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一位作家的教子笔记)》是一本有用处的书,用起来有很强的实操性。父母们,和孩子一起看吧! 目录 序言 做孩子身边的有心人 第一章 及时打开好奇心这扇门 善待“提问小专家” 因好奇而莽撞有错吗 不要随意拿宝宝“开涮” 呵护好孩子的探索热情 大胆尝试别忘安全为先 切莫被好奇心困扰 应避免陷入思维死角 棘手问题该不该回避 第二章 宝宝的成长从天真开始 梦与现实不是一回事 有些担心原来是多余的 急于表现有利也有弊 “小性子”并不好使 既要有决心也要有行动 想当然不等于有主见 “天真念头”有来由 大人的玩笑话不足信 第三章 会玩耍的孩子更聪明 给孩子适宜的玩乐空间 孩子“贪玩”怎么办 “自主”玩耍很重要 教孩子选玩具有讲究 帮宝宝选宠物要慎重 学会“灵活”地玩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地 严防沉迷虚拟游戏 第四章 注意力的分散与集中 被动分散与干扰有关 应做到有意识地转移 有兴趣才有精神头 避免身心疲累而松懈 别让习惯性思维遮住眼 让兴趣释放“正能量” 防止注意力被“抹杀” 当以自信为精神支撑 第五章 想象力的培养与提升 鼓励宝宝大胆尝试 引导孩子合理地想象 应学会正确地推想 尽力避免盲目猜想 巧妙应对“非分之想” 切忌胡乱联想误导孩子 如何看待“钻牛角尖” 确保聪明劲使到正地方 第六章 懂幽默的孩子情商高 用好幽默“双关语” 合理运用不和谐式幽默 听笑话讲笑话有讲究 别拿宝宝的误解当笑点 切莫因“犯傻”而搞笑 在交际中提升幽默感 幽默不是拿孩子取乐 孩子的笑脸家长的明镜 第七章 在模仿中学习和创新 好奇心是模仿的动力 鼓励孩子在模仿中创新 爸妈示范作用不可弱化 缺乏共识是最大障碍点 找准模仿走样的原因 认清模仿的心理机制 正确看待宝宝的夸张模仿 模仿对行为习惯的影响 第八章 诚信品质需从小培养 不要误导宝宝说谎 爸妈应自觉接受监督 好品行不是吓唬出来的 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千万别“逼”孩子作假 用心领会诚信实质 给宝宝自省的空间 让诚信与能力协调发展 第九章 呵护好宝宝的率真天性 影响率真的几个因素 真诚是率真品性的基点 待人率直更要友善 因势利导“无忌”童言 善待宝宝的率真天性 避免因率直而莽撞行事 谨防诚实率直被人利用 率真为基提升综合素养 第十章 让自尊成为自立的动力 切莫“顾此而失彼” 避免批评不当伤人心 家长老师应携手共育 将自尊与理想相结合 及时疏导虚荣心理 珍爱宝宝获得的荣誉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注重“细节”培养 试读章节 一家人正在吃早饭,圆圆突然“哎呀”一声,捂着嘴跑向了卫生间,原来她的第一颗乳牙掉了。见牙根有点出血,圆圆有些手足无措,噘着小嘴说:“有点疼,还出血了,好难受呀,我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呀!快给我请两天假吧,我先不上幼儿园了!”圆圆妈忙安慰她说:“没什么,—会就好了,以后还会掉的,乳牙掉了,很快就会长出新牙来的……” 圆圆妈说了一大堆,圆圆还是不领情,十分夸张地直喊疼,说:“不嘛,我就要请假嘛!”我禁不住笑出声来,说:“哈哈,每掉一颗牙就请两天假,你还有时间上学吗?”圆圆一听,眼睛一亮,一溜小跑进了卧室。正在我们纳闷的时候,圆圆嘻嘻笑着,拍着小手说:“嘿嘿,我仔细数过了,我有20颗乳牙,每掉一颗牙请两天假,哇,40天不用上幼儿园了!” 我向圆圆竖下大拇指,努努嘴说:“你数学学得不错嘛,竟然算得这么仔细!”“当然了!嘿嘿,全班数我学得最好!”圆圆得意地昂昂头。我灵机一动,问圆圆:“那你为什么能学得这么好啊?”圆圆想了想,自豪地答:“老师说了,我能吃苦,能坚持上课,所以才学得好,不像有的小朋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点都不专心!” 我又朝圆圆竖下大拇指说:“很好,你表现很好,但今天为啥碰上点小困难,就不想去幼儿园了呢?难道你也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啊?”经我这样一说,圆圆没了话,鼓着腮帮想了想,麻利地背上书包,向门外冲去。 圆圆妈有些不放心,想E前阻拦,被我一把拽住。等圆圆跑出门,圆圆妈白我一眼说:“你急什么,我只是想叮嘱圆圆几旬!”我摆摆手说:“不就是换牙嘛,没啥好担心的,我刚帮圆圆把注意力转移开,你就别添乱了!你要是还不放心,那就向老师侧面了解一下,顺便问问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圆圆妈心领神会,使劲点了点头。 圆圆“请假”看似并非早有所图,实则有着“蓄谋”已久的心理动机,只不过被“换牙事件”偶然触发出来罢了。 孩子天真幼稚的言行背后往往隐藏着让父母不易察觉的心理诱因,家长应该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一下,想想孩子面对突然遇到的问题,为啥会惶恐? 为啥会变得那么侥幸? 为啥会有天真的想法?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与孩子对新鲜事物和陌生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 孩子不够坚强,遇到点小事就慌张,不能学着由自己来积极地应对,总依靠父母来解决问题,甚至把它当成要求父母满足自己非分之想的条件,这是孩子的侥幸心理在作怪。而侥幸心理就是由孩子长期养成的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衍生出来的。依赖心理不仅会衍生和强化侥幸心理,也会滋生并助长天真的表现。父母的过分疼爱、一味地迁就是造成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对父母依赖性强,侥幸心理就强,总想显示自己的弱小,来赢取父母的关爱和帮助,并总想做更进一步的索求。 从上文所述事件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隐藏的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之所以有天真的想法,恐慌和侥幸或许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所以才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孩子为啥宁愿请假在家休息,也不愿去幼儿园,这恐怕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需要家长从孩子、老师、幼儿园等多方面了解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对孩子进行说服和教育。P37-38 序言 2010年之前,作为一名主要以写报纸副刊稿为主的业余文学写作者,我有幸接触并掌握了“城市笔记”这个被大家称作“边缘文学”的文体,创作和发表了大量短小精悍、幽默诙谐、寓意深刻的笔记故事。这些笔记故事均撷取于日常生活,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镌刻着珍贵的岁月印痕,时过多年,故事所描述的情形仍历历在目,鲜活如初,读来畅快淋漓,回味悠长。 我十多年来断断续续创作和发表的大量笔记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小女圆圆的,从她上幼儿园一直写到小学临近毕业,从未间断过,累计起来已有三百余篇,本书选取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已结集成《别说你懂孩子的成长——一位父亲的教子笔记》一书于2012年1月由朝华出版社出版,还有少部分有待日后整理。本书在故事选取过程中,对部分情节做了酌情删改,并加了育儿感悟。 早在女儿很小时,我就曾试着问她:“爸爸把你的故事写成文章发在报纸上了,你不会怪我吧?”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女儿还有些不情愿,仰着稚气的小脸,噘着小嘴对我说:“写我好,还是写我坏?哼,要是写我坏,我跟你没完!”随着女儿慢慢长大,她对我写的小故事越来越有兴趣,经常津津有味地翻阅我专为她写的故事集子,捧着我新出的教子书不愿释手。我知道,她能从故事中看到她童年的影子,领悟到很多成长的道理,也能感受到爸爸的拳拳之爱和良苦用心。相信这份成长的快乐和父爱真情如同陈酿美酒,将愈久弥香。 一位网友看了我的教子笔记,说我是“生活的有心人”,我觉得她说得比较中肯和到位,虽然我称不上好作家,但至少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父亲。我始终认为:也许我们的孩子天生并不特别聪慧,也并不十分优秀,但我们可以赋予她一颗执著上进的心,经过我们的精心培养和她自己不懈的努力,相信她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优秀。我并不奢望将来能把孩子培养成功名显赫的人物,我只想和她携手默默地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无法复制,但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只要我们尽了心,付出了努力,即使宝剑和梅花并没有期望的那样锋利和清香,也无须怨悔。 我在以前的个人主页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常想,女儿几乎是我生命的全部,正是天真可爱的女儿,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也给了我无尽的欢乐和牵挂;我不知道女儿长大了会怎样看待这些小短文,也许她能从这些小短文中找到她童年的影子,给她人生平添几分亮丽的色彩吧!通过十几年如一日地记叙发生在女儿身上的幽默趣事,我真切体验到了陪女儿一起成长的苦乐酸甜和那份为人父母的厚重责任,也从中领悟到了很多教子之道,把这份感受和心得与大家一同分享,相信大家也一定能有所收获。 需要说明的是,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扮演的角色同等重要,难分伯仲,父教与母教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的缺失,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虽然本书主要以“爸爸”的视角来写,“妈妈”这个角色相对弱了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要或可以忽略。实际上,我的很多育儿心得正是在圆圆妈的提醒下得出的,她在教育孩子方面付出的心血一点也不少,也可以这样说,圆圆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她的精心培养。因此,本书侧重于通过故事来引发、阐明教子之道,不论您是爸爸,还是妈妈,或许都能从中找到相似的“影子”,都能感同身受,有所领悟。 本书采用故事加感悟的写作手法,不同于当今市面上众多家教类书的特点是:所述故事均来自现实生活,既幽默风趣,又耐人寻味;所有感悟均源自笔者切身感受,内容新颖,不落俗套,并不拘泥于传统观点,有不少独到的、新颖的思考和见解;故事是孩子成长的真实记录,感想则是父亲教子心得逐步丰富和升华的印迹,让人读来亲切自然,既有较强的启发教育意义,又有较好的实践操作性。本书适宜的读者群较为广泛,可作为孩子课外拓展、修养读物,可作为家长教子、心理辅导用书,也可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经济出版社编辑牛慧珍老师的大力支持,她为本书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谨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邱德军 2013年5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一位作家的教子笔记)/好爸好妈分享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邱德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62528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3-09-01 |
首版时间 | 2013-09-01 |
印刷时间 | 2013-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 |
CIP核字 | 2013090924 |
中图分类号 | G78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