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幸福的12堂课(精)
内容
试读章节

论幸福

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梦。

人活着有两个梦:一是有意义,二是有意思。如果做一件事,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那么,幸福就来了。

比索鸟和华庭鸟都喜欢吃绿毛虫。每到秋天,它们便会吃下大量绿毛虫以贮存能量。比索鸟为寻找更多的绿毛虫,开始远飞找食之旅。它们勤快地找食,但吃掉的虫子很快消化。到了冬天,大量比索鸟因贮存能量不足而死。而华庭鸟则在原地靠数量极少的绿毛虫为食,竟然干起了植树的活儿。华庭鸟折断绿蔓树枝插在地上,用不了多久,这种绿蔓树便生根发芽,抽出嫩叶。不久后,绿毛虫便爬满枝叶,而华庭鸟便开始新一轮美餐。两种鸟的结局,两种幸福观。如果漫无边际地寻找幸福,往往却得不到幸福;如果在脚下种植幸福,那么,幸福就来了。

一个人想获得真幸福,就要少索取,多给予。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给予更有意义、也更有意思的事了。阳光、空气、时间、空间都是免费为我们提供的。有人收取土地出让金,但是大地本身没有收取;有人收取水费,但是水本身没有收取。为此,天才长,地才久。如果有天地精神,那么,幸福就来了。

幸福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十二个字,就是生活的本质。如果对这十二个字作引申意义上的解读,那么,对幸福的理解就另有一番滋味了。

衣指收入状况。丰衣足食靠劳动、靠创造。收入的高低源于劳动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食指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成为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住指住房条件。有房住、买得起,不仅取决于房价的高低,更重要的取决于房价收入比;行指交通便利。交通是人和物低成本、快速、自由流动。便利的生活不在于是否有车、是否买得起、养得起车,而在于出行是否需要车,是否快速、自由和低成本。

生指教育程度。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跟他受教育程度是成正相关的。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常识、长见识;老指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不仅让老年人、失业者和弱势群体受益,而是惠及社会各阶层,包括我们自己;病指生命健康。看病难、看病贵绝无幸福可言。健康是生活的全部。对于渴望健康的病人来说,看得起、看得快、看得好才是最重要的;死指人均寿命。人的发展、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归根到底取决于寿命的延长。

安指公共安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生命是不受伤害的,并且尽最大努力减少或避免非正常死亡;居指人居环境。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人是笑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乐指文化休闲。人的进步是全面而自由的,除了物质,可以轻松享受精神之美,艺水之美,入文之美;业指发展机会。从就业到创业,从职业到事业,从企业到产业,一步一步选择机会就是选择人生。这种选择就是最现实的生活。

生活是简单的、朴素的、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态。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生活是过的,不是比的,幸福也是如此。因为,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有人说,幸福与财富无关,却与邻居的财富有关。把幸福建立在比较之上的人,永远没有幸福可言。即使偶尔产生幸福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是会有人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或者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力更大、财富更多、地位身份更尊贵。如果我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获得幸福,那么,这种生活必然是更加痛苦、更加可悲的结局。

知行、知足、知止。这是生活的觉醒,也是幸福的觉醒。

如果懂生活,幸福一辈子。

幸福从心开始。

心想事成,兑现心中的承诺,这就是悦。悦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开心,开心就是幸福。钱钟书说,快乐的“快”字决定“乐”的本质——乐是很快会过去的。但只要把心打开,乐也会很快回来的。

把心打开,需要信心。信心就是相信自我,发现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但每个人心中的“自我”却是确定的。每个人的“自我”是各不相同的,除了看得见的相貌、身材、出身、财富之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信心的差别。对人生而言,没有什么比发现、培养、改造、超越“自我”的信心更重要的事情了。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飞到顶端只要一瞬间,而蜗牛也许需要一辈子。我们大多数人也许不是雄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蜗牛的信心。我们可以不断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终有一天,可以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俯视和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人人都能成功,关键看是否相信自己。信心造就理想。失去信心,即使忙碌的日子也只能堆积起一堆琐碎。而建立信心,却能够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P1-5

后记

应该说明写下这些文字的缘由。

从我识字开始,便与书打交道。先是读书,而后教书,再后编书。尤其是近几年,主编出版了很多书。如果主编的书也可算做著作的话,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似乎并不夸大。然而,主编这些书并不是我个人的成果,也不完全代表我的观点,因为这是很多人共同智慧的结晶。在这些书中,我曾试图把个人的一些观点讲出来,但总觉得不合时宜,或者与该书风格不一,因此终未如愿。

为什么现在要把这些话或者个人的一些观点讲出来呢?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思路。我说过,一个人对生活的认识需要30年的历程。从20岁到30岁,经过第一个10年,才能明白自己不该干什么,该干什么还不明白;从30岁到40岁,经过第二个10年,才能明白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还不明白;从40岁到50岁,经过第三个10年,也许才能真正明白自己不该干什么、该干什么和应该怎么干。我快到这个年龄了。因此,生活的思路需要重新梳理一下,找一找坐标,把一把定力。

二是表明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我的生活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一个团队中。在这个团队中,有和我共同的创业者,也有我的追随者。他们是我的伙伴、我的合作者、我的良师益友。我们有共同的愿景,也有共同的利益。对他们,我有必要重申我的生活态度。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的生活态度决定着这个团队的生死存亡,也会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命运。

三是选择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些年来,我身边的人越来越多,找我合作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似乎是好事,但并不是我的初衷。我向往简单的生活,但并不排斥合作。不论是什么样的合作或合作者,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合作。选择合作就是选择共同的价值观。只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作,才是默契的、可靠的、长久的和愉快的。我非常看重这一点。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文字并不是当下完成的。它是我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思考。它不是为了创作,而是时间的积淀、生活的感悟和激情的思辨,也有切肤之痛以及偏爱与偏见。这些文字中没有假话,当然也并不全是真话。因为,我不喜欢说假话,或者说,说假话对我没有多大意义了。而说真话则需要更大的勇气,还需要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场合。更何况,真话说多了,或者真话说的不合时宜,有些会伤及别人,或伤及自己。季羡林先生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大概就是这个理吧!

应该声明一点,把这些文章结集成册,是我对生活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但是,文章毕竟不是生活。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这个“高于”中,字里行间不免会有夸张、渲染或煽情的成分,希望读者去伪存真或不要过于较真,权作您茶余饭后的“作料”罢了。

最后,特别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和激励我的人,他们用真诚、厚爱和行动给予我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动力;还要感谢我的同事、朋友、合作者以及我的家人,他们把所有的成绩和荣耀给了我,而留给他们自己的是无私的奉献和默默无闻的创造;感谢著名画家马海方教授的精湛画作为本书增色,感谢孚思智库首席设计师胡凯先生担任本书的装帧设计总监,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的社长及责任编辑对本书的厚爱和付出,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劳的所有人,正是他们的心血和智慧,赋予本书以文字美、装帧美、思想美和艺术美。所有这些都令我无比感动和感恩。在此,再次衷心地谢谢大家!

2009年6月6日初稿

2013年5月8日终稿

目录

论幸福

论成功

论修养

论精神

论人生

论学习

论读书

论领导

论创业

论老板

论女人

论婚姻

普鲁斯特问卷的前思后想

下海者的悟

后记

序言

鲁迅先生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质是人的信仰。用当下最动人、最感人的话说,就是“梦”。中国梦·幸福梦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梦。

人活着有两个梦,一是有意义,二是有意思。如果做一件事,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那么,幸福就来了。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正心。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幸福从心开始。把心打开,需要信心、用心和耐心。信心造就梦想,用心汇聚力量,耐心带来坚持。成功贵在坚持,专业源于敬业。不放大,不放松,不放弃,不自满,不傲慢,不张扬,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不急躁冒进,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不为浮名所累。知行,知足,知止。这是生活的觉醒,也是幸福的觉醒。

幸福梦就是中国梦。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在做梦,另一种人在追梦。做梦者梦寐以求,追梦者脚踏实地。梦不是虚无缥缈的遐想,梦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前方。2013年3月27日,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朝阳区区院共建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共同走过了3650个日日夜夜。感恩这470.6平方公里的土地,感恩这87600个小时,感恩许许多多关心、帮助和支持我的人,欣然写下这段文字,以此激励自己及其同行的人。

是为序。

内容推荐

《幸福的12堂课》是一位幸福的成功人士用近50年的人生悟出的简单道理。作为人子、人夫、人父、人师,他说:人生不过是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生老病死。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幸福从心开始。把心打开,需要信心、用心和耐心。信心造就梦想,用心汇聚力量,耐心带来坚持。成功贵在坚持,专业源于敬业。不放大,不放松,不放弃,不自满,不傲慢,不张扬;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不急躁冒进;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不为浮名所累。知行,知足,知止。这是生活的觉醒,也是幸福的觉醒。

《幸福的12堂课》由连玉明所著。

编辑推荐

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梦。

人活着有两个梦:一是有意义,二是有意思。如果做一件事,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那么,幸福就来了。

幸福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状态。当你读了一本好书,当别人夸你有修养,当你创业成功,当你婚姻美满……时,幸福会不期而至。

《幸福的12堂课》作者连玉明曾经是草根,现在是幸福的成功人士,他把自己近50年的人生感悟,凝聚成这本薄薄的册子,希望和迷惘的青年人、疲惫的中年人一起探讨关于人生、精神、成功、婚姻,甚或男人、女人的问题。能说出来的烦恼就不算烦恼,能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幸福的12堂课(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连玉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2727
开本 32开
页数 11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2013110785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2
13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