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薛凤旋教授累积三十年教研经验的一次专题总结,书中列明历代城巿的性质、功能、结构,以及整个城巿体系的空间拓展形态和分布,是中国文明的演进及其在空间拓展过程的真实写照。全书还提供了百余帧历代城市地图,极为珍贵。
图书 |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薛凤旋教授累积三十年教研经验的一次专题总结,书中列明历代城巿的性质、功能、结构,以及整个城巿体系的空间拓展形态和分布,是中国文明的演进及其在空间拓展过程的真实写照。全书还提供了百余帧历代城市地图,极为珍贵。 内容推荐 这是难得一见的图文述说。读者从中可以发现,历代城市的性质、功能、结构,以及整个城市体系的空间拓展形态和分布,竟是中国文明的演进及其在空间拓展过程的写照。 薛凤旋教授参考了大量中国的文献材料,以及西方相关的资料和发展经验,将视点时而交错于历朝的重大事件、经济状况、领土变化,乃至科技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军事和政治体制的变迁、城市和城市化的动力等方面,时而聚焦在中国的独特城市观与城市演化的特点上,其中不乏迥异于西方观点的精辟论述,以及从城市看历史和文明演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书亦是作者累积三十年教研经验的一次专题总结,他精心研制的百余帧历代城市地图,是全书内容的精髓所在。读者只要图文互相参照,自能领悟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世界文明之林中所透露出来的独特个性。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 中国文明与城市的土生性 多元的先民文化 中国何时跨进文明门槛? 第二章 由原始村落到仰韶晚期的初城15 原始文明 仰韶晚期的聚落 一、姜寨一期20 二、大地湾二期21 三、城头山初城22 初城的性质 第三章 龙山时代的城邦29 什么是城邦? 龙山时代的社会 龙山聚落和城市 城市结构和功能 龙山城邦国 第四章 夏代:青铜时期的城市文明47 中国文明最早奠基于夏代 夏代开拓了中国文化新纪元 夏代的地域空间组织与城市体系 一、核心地区 57 二、周边边远地区58 夏代的城市文明 其他夏代城市 夏代——奴隶社会封建帝国的开始 第五章 青铜器的高峰:商代城市文明67 中国有现存文字历史的第一个朝代 商帝国和商文明 一、仁君70 二、新的国家统治制度72 三、税制、货币、贸易和法典74 四、经 济75 冶铜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商的疆域和城市体系 二里岗的城镇体系77 在都城300公里内的区域性中心 沿边地区的区域性中心 商的属地和独立的方国 89 结论:商代已建立封建特色的中国城市文明的根基 第六章 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工商业城市:周代与战国的发展93 历史的分水岭 三代的理想:周王朝及其统治理念 一、封建制度97 二、宗法制度,加上祭天地和祭祖先结成一个新宗教(儒教) 三、井田制度与城乡分别99 《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一、规划的原则、程序以及城市理想结构 102 二、宗周 110 三、成周 110 战国时代:铁器时代开始——封建被新中央集权所替代 东周和战国的新城市文明 一、临 淄 116 二、曲 阜 118 结论:中国城市结构的定型 第七章 秦汉的行政型城市121 秦开创的新型皇朝奠定了中国的概念 统一大国下的新行政和经济 汉代的城市与城市化 汉代的城市结构 一、长安136 二、洛 阳 139 三、临 淄 139 四、宛 139 五、成都141 六、邯郸141 结论:新型帝国与行政型城市 第八章 唐代:儒家模式的黄金期143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至隋唐的大统一 唐代政府体制与社会 唐代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一、南方涌现新型大都会157 二、运河城市 157 三、长江沿岸城市157 四、东南的海港城市157 五、行政及军事重镇158 唐代的城市结构 一、曹魏时都城邺城159 二、北魏(北朝)都城洛阳 160 三、六朝(南朝)建康160 四、长安164 五、扬州(中晚唐)168 结论:成熟和完善地体现了中国都城的特点 第九章 宋代的城市复兴与新城市文明 175 中华文明的又一高峰 两宋社会的特点 一、抑军政策178 二、文人官僚政治的形成和儒学的复兴181 三、商业国家183 宋代的城市化动力 新市民社会的出现 一、开封191 二、临安(杭州)194 三、平江(苏州)197 四、明州(宁波)200 五、西夏、辽和金的城市200 结论:中国开始产生城乡分离 第十章 明代的城市重建203 元代是城市的黑暗时代 明代的军事和经济复兴 明代的城市化 明代城市案例 一、南 京218 二、京师(北京)218 三、临清222 四、大 同 223 结论: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第十一章 清代的城市化:由新儒学到半殖民地227 清代: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清代前期的城市化:传统中国的城市文明 一、城市动力 233 二、区域间贸易的发展234 三、新儒学的城市文明 237 清代后期的城市化:半殖民地化的城市 一、对世界霸权的依赖239 二、列强影响下的城市243 三、其他现代城市和城市化的空间分布 246 城市案例 一、广 州 248 二、西安252 三、汉 口 252 四、上海254 结论:城市体系和行政体系混合为一个有机体 第十二章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下的人民共和国的波动265 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化的特殊价值观 基础(1949—1981年) 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式社会主义 城市化(1949—1981年) 毛泽东时代的城市和城市化 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279 二、对城市功能的社会主义改造283 三、城市区域(city—region)288 四、社会主义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结构 向市场经济转型:转型期的中国城市(1981年起) 深圳案例 302 结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十三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启示309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 真正城市:西方的一些偏见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不是某种文明的产物 马克思所归纳的四类城市 一、亚洲类:城乡的统一性317 二、远古类:城市的乡村化317 三、封建类 317 四、资本主义类:乡村的城市化318 中国传统的城市文明 探讨中国现代城市的路向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薛凤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02749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0 |
出版时间 | 2010-12-01 |
首版时间 | 2010-12-01 |
印刷时间 | 201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8.5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5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