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B面
内容
编辑推荐

城市最初的原点在哪里?淮海路是“东方的巴黎”么?纳川的海是怎样形成的?租界给上海带来了什么?……

面对仿佛已是那么稔熟的上海,面对好像已露面目的历史,面对似乎已有定论的细节;我们所面对的这一切,其问是否还有所忽略?是否还有遗忘?是否还有待进一步的开掘?

在这本《上海B面》中,袁念琪用翔实的数据,丰厚的史料,以及旁征博引、涉笔成趣的文字,来为我们展现了上海不为人所熟知的另一面。

内容推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对上海的认知也在与时俱进。而且,不断涌现的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也创造了新的解读条件,尤其是观念的变革,更带来了视野的拓宽以及打量世界的不同视角。很多人更关注的是其中那些与上海生活和历史密切相关的细节,特别是那些已被遗忘、忽略和已显残缺,已止步于表层,已固定于某一定势的观察,已形成的某种误读……

《上海B面》带着这样的思绪上路,开始对上海生活的再观察、对上海细节的再认识、对上海历史的再思量,作者袁念琪力图对那些人们熟知和已有定论的人、事和细节等,予以不同以往的新认识和剖析,展现其从未有过的一面,使我们看上海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和到位,更努力地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上海B面》在我们认识上海时再多开启了一个小小的窗口?了解上海时再添一页薄薄的辅读材料。特别是能够化解那些对上海的误读,以及正面和负面的妖魔化……

目录

地标故事

 外滩:城市最先的原点

 昨天的“长脚鹭鸶”

 1949年前的市府足迹

 外滩准报时

 外滩才露尖尖角

 大世界的门和票

 晚清老外游沪三景之城隍庙

 晚清老外游沪三景之龙华

 晚清老外游沪三景之徐家汇

 “四大公司”翻转看

且介的另一半

 洋人进城不住城

 上海的隔离墙

 鲁迅:上海择房标准

 上海洋律师

 跑马厅轶事

 网球是个“老克勒”

 “四明”是道催化剂

 宝庆路3号的主人

 海上大亨的家

 鸡鸭的权利

 当个警察不容易

那摩温·NO.1

 今天我休息

 “德律风”二三事

 上海最早的快艇

 拾遗捡漏救火会

 流通的欠条

 上海的“袁大头”

 纸币来了

 那一年,种痘有赏

 1897年,上海有了垃圾桶

 油,向蚊子喷去

 夜花园的鼻祖

 男生往左女生向右

老底子的生活

 老底子的腔调

 上海的面

 那些吃饭的地方

 这些菜,早流行

 一把热毛巾

 早年的园子

 跑马,远去的碎片

 淮海路的味道

 弄堂气息的记忆

 飘逝的城市味

试读章节

城市的原点就是城市坐标的原点——零号位,即坐标系的零点、坐标轴的交点。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原点明确。前一阵子,一些城市都在忙着确立他们的城市原点,有的还争执得不可开交。原点的确立,不仅对经济建设和生活有帮助,并有一定的利益伴随,尤其是对旅游开发、对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的提升都有帮助。

国际饭店被定为上海原点是在半个多世纪前的1950年,这座高83.8米、24层的当时上海及远东第一高楼诞生在1934年。可在此之前,我们这座城市早就有模有样且名扬四方。开埠后的上海,在19世纪末就奠定了它中国多功能经济中心的地位。自19世纪60年代起,即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及中国的文化中心、远东的金融中心,并戴上“中国的华尔街”、“东方的巴黎”和“东方的好莱坞”等一系列桂冠。这个在1900年就成为中国最大城市的上海,到20世纪20年代已是远东最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

在这之前的上海,我们的城市有原点么?

2008年的一个发现,为我们探索城市最先的原点打开了一扇窗户。在杨树浦路1920号旁、近广德路西侧那上海人叫做“上街沿”的人行道靠墙角落,有两块石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两块石碑间相距约二米,上刻文字和阿拉伯数字。西侧的石碑,上半部刻英文“S·M·C”,下半部是“4MILES THE BUND”。东边的石碑:上方仍是英文,为“B.C.LOT/8500”;下方却有中文“三新厂界”出现。

石碑的破解并不难。先看西侧那块,“S·M·C”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缩写,石碑由其所立无疑。下方“4MILES THE BuND”即“距外滩4英里”,“BUND”一词源于印度语,意为“东方水域的江岸”;该词为英国人17世纪从印度所学,后又带到中国。

再看另一块石碑。在“B.C.LOT”中,“B.C.”是英国领事馆“British Consulate”缩写,“LOT”为土地;“B.C.LOT”即“英国领事馆注册土地”。其下的“8500'’为该碑的登记号。而“三新厂”为碑所立之处土地业主之名,三新纱厂是盛宣怀开办的,前身为中国第一家官办机器纺织公司。此石被称作“界石”或“地界石”。

钥匙就在那块刻有“S·M·C/4MILES THE BuND”的石碑里。“S·M·C/4MILES THE BUND”意思即外滩至杨树浦路1920号(近广德路西)的距离为4英里。

为求证从外滩到这块石碑实际距离是否为4英里,有关部门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开车从外滩的外白渡桥起步,经大名路到杨树浦路该石碑处,距离6.4公里左右。按1英里约等于1.6093公里,四舍五人成1.6公里换算,4英里为6.4公里。二是丈量上海市测绘院所绘的1:50000《上海市区地图》,该距离是同一答案。

竖起这样的石碑到底派什么用场?专家认为这是上海的黄包车计价里程碑。当时,黄包车是上海市区一种主要公共交通工具。黄包车是没有计价器的,车夫和乘客计算路程、车费就以石碑为准,避免了不少麻烦。若以《公共租界工部局治安章程》(1903年)第十七款中的“车资定章”计算:一英里(含一英里内)洋五分,后每半英里(含半英里内)洋五分。换言之,起步价五分可乘车一英里;之后价钱就是每半英里洋五分。而“B.C.LOT/8500/三新厂界”这碑则表示此地是上下客多的大站,据说厂里有400名高管上下班靠的是黄包车。

如此看来,这样的石碑该不止一块。当时的公共租界不仅沿这块碑一直到杨树浦底,而且还有向着其他方向的。就说从发现石碑的这条杨树浦路走下去,前面还有问世于1883年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开张于1890年的国内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建造1882年的杨浦发电厂前身——中国第一家电气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发电厂之一的上海电光公司。三新纱厂都能立碑,而规模级别远在它之上的那些企业怎么会没有呢?难道在那时,水厂、棉纺织厂和发电厂就有了通勤的班车不成?

对石碑的破解没有结束,由表及里的疑问是:为什么黄包车里程计算的零点要始于外滩?起步之地的外滩不也就有了城市原点的味道,显现出我们这座城市最先原点的腔调。

翻检国际饭店成为上海原点是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地理位置位于市中心,二是其高度为当时上海之最,三是能满足全市各方位进行测绘的要求。此外是这一建筑的知名度。

我们以同等的眼光来考量外滩,发现它也具备成为城市原点的资格。其一,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重心北移;外滩成为当时城市的中心。英领馆的落户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圆明园路、虎丘路一带成了当时上海宗教、文化、商业的中心,有新天安堂、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真光大楼、兰心大戏院和东方学图书馆等,包括建成于1868年的上海最早的公园——黄浦公园。这一带的建筑多建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间。

其二,外滩的重中之重是外滩源——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之处。在此处的外白渡桥南端脚下,建成于1873年的英国领事馆(今中山东一路33号)是外滩最早的建筑,是真正的“外滩1号”。

其三,一个现代的上海、一座现代的城市在这里零起步。于国际贸易和金融——1846年,英国怡和洋行进外滩成为在上海开分号的第一家外国公司;一年后,英国丽和银行驻外滩成为进入上海的第一家外国银行,最终形成外滩六百余家外国银行、四千多个外国商团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三,被誉为“远东的华尔街”。于商业——1850年,英国人修建了与外滩成“丁”字形、专供老外休闲的“派克弄”,于是有了上海的“十里洋场”和今天的“中华第一街”南京路。于建筑——从外白渡桥到金陵东路这1500米的地段上共建大厦一百二十余座,既有巴洛克又有罗马和哥特式风格,集中了英、俄、德等17种最具代表意义的欧洲古典建筑,使外滩拥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其实,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这个老原点是风韵犹存。凡来上海的,总是要去外滩的;凡去外滩的,总是要以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为背景留影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大厦是观看上海风景的最好地方,来沪访问的外国元首和政要都要登楼远眺。

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来上海,是陪同访华的法国总统蓬皮杜。那天,他站在上海大厦14楼的阳台上,望着外白渡桥旁的浦江饭店说: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他和邓颖超在那里隐蔽过一段日子。

记住源头,是让我们明白这一点: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P3-6

序言

城市最初的原点在哪里?

淮海路是“东方的巴黎”么?

纳川的海是怎样形成的?

租界给上海带来了什么?

……

面对仿佛已是那么稔熟的上海,面对好像已露面目的历史,面对似乎已有定论的细节;我们所面对的这一切,其问是否还有所忽略?是否还有遗忘?是否还有待进一步的开掘?

想来应该是有的。按照哲人的说法:客观世界有个逐步暴露的过程,主观世界的认识也有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倘若我们把那些常见和熟悉的一面称之为上海A面的话,那么,它的另一面就是上海的B面。地球人都知道,每盘磁带都有着它的A面和B面,人们欣赏时是不会止步于它的一面的。但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仅满足和停留于事物的一面,而没再向前一步去看看它的B面。往往正是B面,让我们领略到别样的风景,增添了另一番收获,成为我们打开观察、认识和了解的另一重要途径。

我生长于上海,就怕是久在此山中会有碍于对山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更怕长此以往而影响了日后相关的判断及分析。平时,在与一些外省朋友的接触中,较留意他们对上海感兴趣的是什么和产生的动因?了解什么才是他们眼中真正反映了上海本质和本源的东西?同时也在自问:究竟什么才是上海?什么才是上海的精神?什么才是上海的代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对上海的认知也在与时俱进。而且,不断涌现的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也创造了新的解读条件,尤其是观念的变革,更带来了视野的拓宽以及打量世界的不同视角。对我来说,更关注的是其中那些与上海生活和历史密切相关的细节,特别是那些已被遗忘、忽略和已显残缺,已止步于表层,已固定于某一定势的观察,已形成的某种误读……

带着这样的思绪上路,开始对上海生活的再观察、对上海细节的再认识、对上海历史的再思量,我力图对那些人们熟知和已有定论的人、事和细节等,予以不同以往的新认识和剖析,展现其从未有过的一面,使我们看上海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和到位,更努力地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需要说明一点,本无拨乱反正之心,更无颠覆翻案之力,只是想,我们认识上海是否还能再多开启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们了解上海是否还能再添一页薄薄的辅读材料?特别是能够化解那些对上海的误读,以及正面和负面的妖魔化……

这一次,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上海的那一面。

袁念琪

2010年6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B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念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7102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7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