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单车万里走丝路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次丝路原生态文化探秘之旅;一次丝路本土美食体验之旅;一次丝路原住民生存状态的人文之旅;一次马可波罗脚印的追寻之旅!

励志、挑战、梦想!一人、一自行车、八十天走过万里丝路!

张颐武教授倾情作序,王文澜、六小龄童隆重推荐!

徐林正的《单车万里走丝路》是一部生动的个人游记,也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心灵史的一章,徐林正从事媒体工作多年,但在大地上自由地行走则是他的夙愿。他始终有一种行走的激情,希望自己通过行走来面对中国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希望通过行走来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内容推荐

《单车万里走丝路》为作者徐林正用“骑车走世界”的方式系统考察中国“线性文化遗产”的成果之一。2008年6月23日到9月11日,作者骑自行车从新疆喀什出发,上帕米尔高原中巴边境红其拉浦口岸,在这海拔4900m的高原上,作为骑车走丝路的起点,完成了丝绸之路的骑行(帕米尔高原--西安)。为期80天,总行程5344km。书中即为沿途记述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和一手资料。

《单车万里走丝路》是一部生动的个人游记,也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心灵史的一章,徐林正从事媒体工作多年,但在大地上自由地行走则是他的夙愿。他用平实生动的笔触详细地记录了他沿着运河骑车行走的历程。他的记述的特点是详尽切实,具体而微,留下的是运河流域的当下的现实情境和人情风俗的真切的描述。

目录

行走人生的感悟(序)张颐武

自序

第—阶段 骑车上帕米尔

 喀什—奥依塔克—卡拉库里湖—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口岸(中巴边境)—塔石库尔干—卡拉库里湖—喀什

第二阶段 穿越塔克拉玛干南缘

 喀什—英吉沙—莎车—叶城—和田—策勒—于田—民丰—且末—若羌

第三阶段 从新疆罗布泊到青海盐碱地

 若羌—青海花土沟—茫崖—冷湖—甘肃阿克塞—敦煌

第四阶段 河西走廊高速行

 敦煌—瓜州—玉门—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天祝—兰州

第五阶段 渭河流域

 兰州—临洮—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天水—宝鸡—西安(丝绸之路起点)

后记

试读章节

早上起来,身体一阵舒爽,高烧完全好了。

哈哈,连续四年的高强度锻炼不是没用的,最近4000米长跑最好成绩为18分13秒也不是吹牛……一句话,我已经练就了钢铁般的身体。

8点13分出发,往回走,一路下坡,不断捏闸,放慢车速,从容欣赏美景,先是一路极其漂亮的草原,炊烟在低矮的泥房子上空飘扬,有一两匹马在空荡荡的牧场上吃草。背后却是光秃秃坚硬的山峦。

9点,一头戴花帽的柯尔克孜族男子牵着驴子迎面走来,驴子背上搭着装在蛇皮袋里的货物。

我迎着他们拍照,同时说“亚克西莫西施”。

驴子居然受惊了。也许是因为这辈子都没有见过本旅行家如此华丽的装束。

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控制、安抚住惊驴,我不断地拍照。

在和我擦肩而过的同时,我依然友好地说“亚克西莫西施”。

他突然一把抓住我的相机,往外拽。幸好,我的相机是挂在脖子上的,没有被拽走。

他说了一大通话,虽然一句都听不懂,但我明白他很愤怒。

我惊慌中一直想说句道歉的话,可是那个维语“对不起(应为‘卡其龙’)”就是想不起来,只是一个劲地重复着:“亚克西莫西施。”

他依然不松手。

我突然说:“爱死你玛丽哭吗。”

奇迹出现了,他遽然松手,顾自走了。

这番变故,最受惊的不是那头驴,而是我。

如果我当时并没有把相机挂在脖子上,而是随便拿在手上,他一下子抢过去顺手砸了……后果会怎么样,想都不敢想。

同时,我再一次感受到“爱死你玛丽哭吗”的魅力,真灵验。穆斯林其实是非常善良和容易沟通的人,只是汉人对他们的误解、偏见太多。

一路上陆续遇见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交谈得知,她们每天都要步行两三个小时上学,实在累了就在路边坐下看书,等着搭过往的拖拉机或者驴车。

10点40分到达奥依塔克路口(314国道1.553km处,路标指示此处离喀什86km)。

我不敢休息,往盖孜方向走,这一路风景一般,又是不断变陡的上坡,却居然有不少小小的惊喜:

过了路口感到肚子饿,路边却冒出一家拉面馆,于是吃一碗烩面,同时卧了一个鸡蛋,不亦乐乎。

走了十公里上坡后,毒辣的阳光照射在光秃秃的高原上,居然出现一堵泥墙,那阴凉处刚好容纳我一个人,于是靠墙而躺,在习习凉风中打了三个小盹,做了四个小梦(都忘记了),不亦乐乎。

走了几公里后发现口渴,却只剩下半瓶水了,因此强忍干渴将水留着,没想到走了半公里后,路边居然有一小店,门口一冰箱,于是一气喝完一瓶冰爽的营养快线,不亦乐乎。

可以从容地往前走,这是最大的幸福。骑车如此,人生亦如此。

17点30分到达盖孜检查站(314国道1589km处),海拔2700m。

荷枪实弹(我曾问枪里有没有子弹,对方装作听不见)的边防战士和警犬,严格地检查着每一辆车。

所办的边境通行证很快用上了,同时被告知,边境通行证不可遗失,随时接受查验。

一小轿车车主的趾高气扬和骂骂咧咧激怒了检查者,他被要求万分仔细地检查,甚至要求打开发动机什么的,弄得狼狈不堪。

过了检查站前面就是著名的盖孜河谷。  维吾尔族把高高的山口和陡峭的盘山公路叫做“达坂”。

现在我面临的挑战就是盖孜达坂。这达坂真陡峭,我走走停停,到了20点才走了17公里。但见一低矮的泥房子,墙上用维吾尔语写着“食堂”(后来才知道)。维吾尔族把餐馆叫做食堂。一打听,此处海拔3000m。

问:“有没有吃的?”答日:“有。”

泥房子里,炕上地毯上躺着一男子,见我进入,坐起来,我就说“爱死你玛丽哭吗”。

他说:“我是汉族。”

他是司机赵顺学,多年来一直给塔什库尔干县送给养,因为塔县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从喀什运上去。10年前,老赵就走“喀什——塔县”一线,每周一趟。今天呢,“现在等着徒弟开车下来”。

“上面有泥石流,路面都是水和泥。”他说,“不过,你的自行车可以过去。”

“经常遇见泥石流吗?”我有点紧张,传说中的泥石流居然离我那么近。

“泥石流是家常便饭。”他漫不经心地说。

几年前的一次泥石流,让老赵吃光了干粮(其实也没带多少),一筹莫展之际,他走进了牧民的石头房和蒙古包,吃喝睡全有啦。

以后开车的日子,老赵饿了就去牧民家吃馕或羊肉;渴了就去牧民家喝水或奶茶;累了就在牧民的蒙古包或者简陋的泥房里睡一觉……

而牧民也不拿他当外人,经常搭老赵的顺风车。

我决意在这里住下,因为老赵,我希望能听到一些故事。

30元一晚,管饭。这似乎是这帕米尔一带食宿店的“统一价格”。

女主人上了两块羊肉和一碗温温的羊汤。

羊肉不热,羊汤不烫,我顾不得许多,将就着吃了。我拿出了在北京买的中南海烟,递给老赵。他讲了很多当地的掌故、故事,让我兴奋,但咕咕叫的肚子却让我坐立不安。向老赵打听厕所,他说:“找个坑蹲下吧,牧民都是这样。”

我狼狈地到外面寻找天然厕所,山上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幸好有很多石头自然形成的坑。我迫不及待地蹲下,一泻千里。天啊!我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接下来,和老赵聊天的过程中,跑出去好几次。又在离蒙古包最近的地方考察确定了一个安全的“定点厕所”,为了半夜起来更方便。

当即决定,早点休息。女主人给我带到外面一个容得下十人的蒙古包里,打开用蓄电池的灯。女主人很仔细地为我铺床,垫上褥子和花色的被子,然后示意把我的腰包放在垫了一层褥子的枕头底下。

这一晚就在不断地起来方便中度过,每次我要钻出睡袋,套上靴子,掀开蒙古包的帘子,从拴着的夸张而狂吠的狗面前走过,然后在“定点方便处”蹲下。把我折腾得头晕眼花,有气无力,白白担待了帕米尔的美丽而妖冶的月光。P10-15

序言

徐林正的《单车万里走丝路》是一部生动的个人游记,也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心灵史的一章,徐林正从事媒体工作多年,但在大地上自由地行走则是他的夙愿。他始终有一种行走的激情,希望自己通过行走来面对中国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希望通过行走来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里的关键是行走,是和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的“相遇”,这种相遇的意义在于它是切入社会和人生的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的角度,也是通过偶然来体会和感受生命的必然的一种方式。相遇是生命和自然、文化、生命的正面接触,也是自我的心灵和世界的契合。于是,徐林正是幸运的,得到了通过漫游而与人和世界直接接触的“相遇”的诸多机会。这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平常就不接触生活,“到处有生活”的说法无疑有它的现实的根据,即使像普鲁斯特这样终身隐居,生活面狭窄的人,也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体验、观察人性并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方式。但确实我们的经验都有不足之处,我们也还是需要了解更多的社会的面貌和不同的人的想法,所以旅行使得我们视野开阔,头脑清晰,能够了解大干世界的丰富,芸芸众生的复杂,旅行是通过自己和更广阔世界接触的最好的也最有效的方式。徐林正已经出版了《骑车走运河》一书,那部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平实生动的笔触详细地记录了他沿着运河骑车行走的历程。他的记述的特点是详尽切实,具体而微,留下的是运河流域的当下的现实情境和人情风俗的真切的描述。这部《单车万里走丝路》则比起走京杭大运河更加有趣和生动。大运河还是在中国东部的汉文化为中心的区域行走,而走丝路却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直接体验。他未必是想到这样做的唯一的人,但他的不可替代之处是他走得认真,记得细致。我们的旅行常常是“快”行,往往通过飞机火车等现代工业化的交通工具来进行。我们已经很难用自行车走长路了,但徐林正却能够。

徐林正最为独特之处是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的现实的生活样态实实在在地写得生动具体。他的走法和当年开拓丝路的古人不同,古人是由东向西,从汉文化的中心地带走向西域。而徐林正则是一种回溯式的写法:“从中巴边境红其拉浦口岸出发,穿越新疆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罗布泊和青海盐碱地、甘肃河西走廊、渭河流域(秦川)最后到达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在这样的骑车旅行中,徐林正观风土,用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每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着墨生动,刻画入微;看民情,用自己的视角看当地人的生活,与当地老百姓接触中体会人心,观察世态。这些既像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工作”一样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却又有作家的主观感受、情绪和心理的体会。既有学者的严谨深入,却又保持了作家的情怀和诗心。这些让这部书有了一种独特的、和他人的写作不同的形态。

他的这部书写作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从细节出发,不厌其烦地从最基本的饮食文化入手,将每个地方的美食写得格外具体。从自己的每一顿饭的感受出发,记录了从味觉开始的最直接的感受。同时无论山川景物,人物风情,都尽在其中,详加刻画,状物写景,刻画性格,往往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精彩。这种细节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可以作为我们旅行的指南书,又可以留下当下中国生活的最真切的历史记录。当然徐林正的这部书在重视细节的真实的同时,其实还有作者的大情怀和大目标。中国在当下所经历的历史的深刻变化其实已经引起了各个地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大变化。一面是剧烈的城市化在改变中国的形象和生活形态:另一面是传统的农村或原来的边远地带也开始了大变化。这些变化既在中国的大都会体现了出来,更在边远的农村和乡镇体现了出来。全球化在改变中国,使得三十年来中国有了快速的发展和变化,而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全国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就是使得全国发展在东与西、贫与富、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不平衡有了深刻的改变。而徐林正的行走正是对于这一“不平衡”性的深切观察,他的思考和探究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其实已经反映出当下社会的现实。他所看到的中国西部的最真实的、第一手的经验有很大历史的价值和意义的。他记下了此时此地中国西部在变化中的有价值的横断面。这些对于我们深切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各族群的关系,了解中国社会当下和未来的诸多发展的趋势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徐林正的写作其实是由小见大,体现了一个行走中的作家的历史的担当和责任。

这部在行走中写出的书值得我们大家认真阅读。

后记

和《骑车走运河》一样,这本《单车万里走丝路》的作者依然为两位:一位是我,另一位就是这辆自行车——捷安特ATX660。

《单车万里走丝路》依然坚持“快乐行走,快乐书写”的原则,因此本书的推进有时轻快,有时缓慢,有时丰富多彩,有时枯燥单一。轻快如在帕米尔高原和当地青年赛车,拉风如最高时速达66km的下坡狂奔,单调如长时间在茫茫戈壁滩独自骑行,枯燥如在某个小旅馆辗转待天明。写喀什摇曳多姿,是因为进行了一周的休整,雄姿英发;写西安语焉不详,是因为经过80天骑行,精疲力竭。

这是一次丝绸之路原生态文化探秘之旅。从塔吉克人的独特高原生活到英吉沙小刀的原始制作方法;从穆斯林礼拜到维吾尔族婚礼;从中国海拔最高县城塔什库尔干到面积最大的县若羌……不断地满足我贪婪的好奇心。当然,我多少还从人文的角度去关注当地人的生存状态。比如,内地很多人谈新疆谈维吾尔族人色变,这源于内地以讹传讹带来的误解。其实,维吾尔族非常善良、热情而友善,我在新疆一直很安全。又如河西走廊的高速公路大部分是建立在国道基础上的,大部分路段的国道已经消失,只有一条没有路标和里程碑的窄窄辅路。但是为了免交过路费,很多司机放弃高速走辅路,使得高速的利用率很低。我骑车走河西走廊,大部分走高速,也没有遭到有效干涉。

这是一次丝路美食之旅。丝路美食主要分三类。第一类为瓜果:西瓜、哈密瓜、老汉瓜、白兰瓜、银蒂蜜瓜……在新疆和田,葡萄还是青涩的,到了甘肃阳关南湖,葡萄已秀色可餐。第二类为当地主打美食:新疆的手抓羊肉、羔羊肉、风干羊肉、馕坑烤肉;各种馕、烤包子、拉条子……当然还有在海拔4900米的帕米尔红其拉浦前哨班吃的方便面和不毛之地的罗布泊的帐篷里蹭吃的“汤饭”。第三类是当地另类美食。如喀什土法制作的冰激凌、敦煌黄面、张掖的牛肉小饭、酒泉的糊锅、武威的三套车、临洮的洋芋搅团、天水的呱呱、河西走廊的搓鱼子、拨疙瘩、炒炮仗……看着这些奇崛古怪的名字,不禁口内生津,馋涎欲滴。每天骑车到一地住下、洗澡后,就开始了一天最美妙的时光——拖着疲惫饥渴的身体,去搜罗、品尝最正宗的当地美食。甚至后来产生这样的感觉:我白天的辛苦骑行就是为了晚上大块朵颐。

丝路上的西瓜和冰激凌,是最质朴最纯粹的。西瓜本来就因产于西域而得名,它圆滚滚地散落在戈壁上,瓜藤根须却深入遥远的地底汲取营养和水分,成为最甘甜最爽口的瓜。而内地的西瓜却汲取了过多的雨水(现在有的还添加了膨大剂),味道差强人意。而土法制造的冰激凌,不用任何激素和添加剂,只用本地产的牛奶和鸡蛋。

这又是一次“追寻马可·波罗的脚印”之旅,这一路我随身携带《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一边行走一边验证发现,7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所言不虚。

这几年,我骑车走世界,走了东北走西北,走了运河走丝路,走了云南去越南……总行程超过三万公里。

有人问:“你走了那么久那么远,换了几辆车?”

也有人问,就凭你这辆千把元的捷安特,居然走完了万里丝路?事实上,七年,我有且只有这么一辆车:捷安特ATX660。一些人很惊愕。

我想,造成换车的原因大致这么几个:自行车骑久了自然报废;喜新厌旧换新车;被偷了。

捷安特ATX660无论从工艺还是材料,都足以对抗正常的多年骑行中的任何风雨,只要保养得当,且不喜新厌旧,一辆捷安特ATX660可以骑一辈子。  导致“换车”的是偷车贼。据说,现在高级的偷车贼,不是单单偷走一辆后销赃。而是带黑买主去车棚,看中哪辆车就是哪辆车。

但是,我这辆捷安特ATX660却从未被偷。一个最大的秘诀是:不上锁。这就是传说中的无招胜有招。

七年来,我和这辆捷安特ATX660一起经历着风雨坎坷,悲欢荣辱,是我无法离开的伴侣。每次住宿,我都尽量把它带到宾馆房间里“同居”。我坚定地认为,如果被安置在一辆小黑屋或者过道里,它一定会寂寞、闷闷不乐的。

并不是所有的宾馆都乐意让自行车带进房间的,大多在我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下被说服,但也有例外。2005年的一天傍晚,我骑车到达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加格达奇一家宾馆,前台给了我一个优惠的价格并且答应可把自行车带进房间去。正当我往里推自行车时,没想到来了宾馆所在单位的负责人,他坚决反对把自行车放到房间里去:“我们会给你保管好,即使少了一根钉子也会赔给你。”他的态度并不差,却激怒了我,我一边办退房手续一边破口大骂:“你这种人根本无法理解我对这辆相处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自行车的感情!你就是一个薄情寡义始乱终弃背信弃义寡颜廉耻的人……”

远征的时候免不了托运自行车,一般都走中铁快运。每次我总是担心,万一弄丢了怎么办?我想的办法是:保高价。每次我宁可多付保价费,也要保个平安。2006年完成第一次骑车走越南时,在广西凭祥火车站中铁快运托运自行车,工作人员把我这辆经历沧桑的自行车研究了半天:这车怎么值2000元?

如果坐飞机,我习惯把自行车直接上飞机托运。不仅不需要托运费,而且非常安全,下了飞机就可以提走。如果不嫌疲惫,在机场就可以把自行车组装后骑回来。

总有人问,为什么选择自行车?我总是用《骑车走运河》一书的句话作答:

我欣赏贾平凹《西路上》的那句话:“古人的行是徒步的或骑了一头毛驴,日出而动身,日落而安息,走到哪儿吃在哪儿住在哪儿,遭遇突如其来的饥渴、病痛、风雨和土匪,那是真正体验着生命的存在。”

自行车就是我的毛驴。我一直认为,一起走了近三万公里的自行车是有生命的,如果我是徐霞客,他就是同甘共苦的顾行;如果我是堂吉诃德,他就是不离不弃的桑丘。

再也没有比自行车更适合行走的交通工具了。有路的地方,自行车能到;没路的地方,自行车也能到。我希望我的下半辈子,能够骑着自行车走遍全球每一个角落,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前几天,我给著名摄影家王文澜先生寄去了《骑车走运河》一书,没想到很快收到对方回赠的《自行车的日子》(王文澜、倪萍著)一书。

这本书我其实寻觅了很久未果,此时不禁欣喜若狂。40多年来,王文澜几乎偏执地爱着自行车,骑着自行车,拍着自行车。《自行车的日子》精选了300多张自行车为主题的照片,配以倪萍隽永、娴熟的文字,折射了近40年来中国这个自行车王国人们的生活变迁,也勾起了我关于自行车的记忆。

我出生于浙江金华兰溪一小乡村,家境不算差,但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依然是非常奢侈的。我最羡慕的是邮递员和卖棒冰的。邮递员的自行车永远崭新干净,横杠上绿色邮包露出报纸和信件,闪亮的扣碗车铃发出清脆的声音……卖棒冰的自行车恰好相反,铃声不响外全身都响,但是那“白糖棒冰”“赤豆雪糕”的吆喝声带给我们无尽甘甜冰爽的憧憬。我家算是最早拥有自行车的人家之一,是粜了好几担谷子买的。虽然不归我,但我可以骑着玩。28寸的自行车,很高很大,我只能把一只腿套进三脚架里面,倾斜身子站在脚蹬子上,却也骑得飞快。当时村子里很多小孩子都这么骑。这次骑车走丝路,也遇见好多个这样骑车的维吾尔族小孩。

我真正拥有第一辆自行车却是参加工作的1995年。我在浙江《金华晚报》当记者。金华是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故乡,当年我也是抱着像邵飘萍一样“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理想走进报社的。我工作的第一天,就买了一辆自行车。这辆车成为我抢新闻的重要工具。那时的金华城不大,又没有太多的汽车,非常适合骑车。我就在这自行车上放飞我的新闻理想:我初生牛犊,年少轻狂,指东打西,意气风发。骑行中是彻彻底底的大撒把,转弯、减速亦不需要扶把。只要提前侧身,就可以完成转弯;减速呢,因为金华是一座高高低低的山城,熟悉地形的我巧妙地运用了上坡、下坡来控制速度。这样的大撒把日子持续了两年半后我离开金华,居然没出现一次摔车或者交通事故。唯一一次有惊无险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去解放路一家点心店吃早饭,当我大撒把飞过一个下坡时,结果小巷口居然飞速钻出一辆大卡车,遽然在点心店门口停住。我破天荒地扶把大转弯,紧急刹车,差点摔倒。惊魂未定的我愤怒地声讨,结果从副驾下来一性感美女,带着委屈、销魂又发嗲的口吻说:“干嘛对我这么凶哦,又不是我开车……”我至今都纳闷,这卡车司机到哪儿去了,难道是比我更绝的无人驾驶?

1998 年,我来到北京,很轻描淡写地告别了那辆自行车。相当一段时间,我不再骑车。因为北京根本不适合骑车,到处是尾气、沙尘,还得应付闯入自行车道的汽车和逆行的三轮车,自行车道渐渐名存实亡。很多城市干脆取消了自行车道。不知不觉,中国开始进入汽车时代。

自行车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也开始提速,越提越快,快的让我们无法控制,甚至无法停下来。混乱而单一的价值观和成功学,把我们的心灵推到高速上。每个人都在疲于奔命。

渐渐地,人们开始怀念那从容自在的生活,怀念那自行车的日子。

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选择了自行车。

不再疲于奔命,让灵魂跟上脚步,只需一辆自行车。

我也和这辆捷安特ATX660有了一次美丽而漫长的邂逅。

骑上车后发现了这么一个奇特的风景:开车的人在封闭的小空间里骂骂咧咧,骑车的人却在开阔的大视野里欢声笑语。

正如王文澜云:“世界上很多国家,汽车是道路上的主角,自行车是凤毛麟角。但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仍然有两个轮子不停地转动,很多人还是离不开自行车。从诞生那天起,它风度翩翩地走过了两个世纪,魅力丝毫未减,还是那么迷人。”

一些城市渐渐地重新建设了自行车道,有的也为市民出行提供免费的自行车,有的以举办自行车环游赛来提升城市的品位、魅力、知名度。

很多开车族也爱在后备箱放一辆折叠自行车。

民用的单速车越来越多地被山地车、公路车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骑自行车旅游。每年夏天,骑车进藏的人像珍珠一样飘荡在青藏、滇藏、川藏、新藏线上。还有更多的人选择了骑车环游世界。

说到底,选择自行车,就是选择了一种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一种健康、环保的运动方式,是一种磨练意志,挑战自我的精神,一种自由行走、放飞梦想的象征。

对我来说,正在进行的“骑车走世界”,是梦寐以求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突破传统体制、挑战单一价值观追求多元化的尝试……  我希望过这样一种生活:像徐霞客那样旅行。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立或者恢复名副其实的自行车道;越来越多的汽车会主动避让自行车;每一个家庭,拥有两辆车,一辆汽车,一辆放在后备箱里的折叠自行车;我也希望更多的人骑着自行车周游世界,解放身心、放飞梦想……

在这本《单车万里走丝路》中,我依然近乎偏执地选择了日记体,希望真实记录丝路的原生态和最初始的感动,也希望和徐霞客、《徐霞客游记》走得近一点,即使是形式上的。

尽管我这一趟丝路之旅,拍了上万张照片,但我并不想用图片堆砌成书,因此,本书依然黑白印刷而不是彩色,希望借此尽可能保存一点纯粹、质朴和真实。同时,我坚信,文学的力量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高中同学叶志远的牵线搭桥下,“单车万里走丝路”计划在骑行、创作、出版过程中,获得江苏捷安特自行车文体基金会的鼎力资助,为我以上的坚持和偏执提供了保证。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为《单车万里走丝路》(北京大学出版社也2011年10月版 作者 徐林正)一书后记。

徐林正

2011年夏于北京新中环公寓

书评(媒体评论)

徐林正《单车万里走丝路》一书,细致入微的描写、图文并茂的版式,自行车与他的笔、相机同样成为记录、认识历史与现实结合点的得力工具。自行车也成了我们交往的起点,让我们继续骑行。

——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自行车的日子》作者王文澜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老又神奇的路。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西天”,取回真经。但玄奘师徒却徒步前行,脚踏实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徐林正却使用自行车,追寻玄奘西行东归路,历经八十天。无论结果如何,他的过程很精彩。由此创作的《单车万里走丝路》也有了“当代版《西游记》”的味道。

——著名表演艺术家、经典版《西游记》孙悟空一角主演六小龄童

徐林正的《单车万里走丝路》最为独特处是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的现实的生活样态实实在在地写得生动具体。 在这样的骑车旅行中,徐林正观风土,用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每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着墨生动,刻画入微;看民情,用自己的视角看当地人的生活,与当地老百姓接触中体会人心,观察世态。这些既像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工作”一样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却又有作家的主观感受,情绪和心理的体会。既有学者的严谨深入,却又保持了作家的情怀和诗心。这些让这部书有了一种独特的,和他人的写作不同的形态。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张颐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单车万里走丝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林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84042
开本 32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