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刷史话/物质文明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数百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国印刷史的探讨作过许多努力,并取得许多成果。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诸如张秀民、李致忠、罗树宝等一批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将前人开创的学术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后人的研究工作铺下了坚实的基石。

《印刷史话》这本小册子就是借助这些专家的劳动成果写出来的。这本小书着重叙述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历代各类图书典籍的印造以及印刷术与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斗争的关系。本书由罗仲辉著。

内容推荐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对世界文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在传播知识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他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印刷史话》以时间为主线,分别叙述了唐代、五代、宋代、西夏、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的印刷概况,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朝代印刷技术发展的不同特点,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对印刷出版业的控制和利用、各个朝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出版制度、官府刻书、私人刻书、民间印刷出版活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物和主要的印书家。《印刷史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代印刷历史的读者是一本不错的入门图书。本书由罗仲辉著。

目录

引言

一 印刷术的发明

二 唐代的印刷

 1 唐代印刷概况

 2 唐代印刷的特点

三 五代的印刷

 1 五代印刷概况

 2 五代印刷的特点

四 宋代的印刷

 1 内府刻书

 2 部院刻书

 3 国子监刻书

 4 地方学校刻书

 5 地方官府刻书

 6 各路使司刻书

 7 公使库刻书

 8 家刻和祠堂刻书

 9 家塾刻书

 10 书院刻书

 11 书坊刻书

 12 寺院刻书

 13 宋代刻书的特点

 14 统治者对刻书的控制

五 西夏的印刷

 1 西夏刻书概况

 2 西夏刻书的特点

六 辽代的印刷

 1 辽代刻书概况

 2 辽代刻书的特点

七 金代的印刷

 1 金代刻书概况

 2 金代刻书的特点

八 元代的印刷

 1 官府刻书

 2 书院刻书

 3 私宅刻书

 4 书坊刻书

 5 元代印刷业的特点

九 明代的印刷

 1 中央官府刻书

 2 藩府刻书

 3 地方官府刻书

 4 私宅刻书

 5 书坊刻书

 6 明代印刷的特点

十 清代的印刷

 1 中央官府刻书

 2 地方官府刻书

 3 私人刻书

 4 书坊刻书

 5 清代印刷的特点

十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1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 元代的活字印刷

 3 明代的活字印刷

 4 清代的活字印刷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经过宋太祖、宋太宗兄弟17年的努力,先后消灭了南方十国和山西的北汉,基本上结束了唐末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除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及长城以北的土地外,中国又归于统一,建立起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帝国。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出现分裂时,都会出现一些民族政权参加割据。其结果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给经济带来某种程度的破坏,但也不可避免地打乱了各个民族原来的居住地界,造成民族之间的互相接触、互相渗透和互相融合,最后形成一个稳固的民族融合体,使分裂又归于统一。经过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就会出现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唐朝是这样,宋朝也是这样。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恢复经济。宋太祖登基伊始,就顺应历史潮流,将恢复和发展经济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首要任务。他亲自视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督促兴修水利,招抚流亡,重视垦荒,赈济灾歉,严惩贪官。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农业生产空前繁荣,手工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当时的采矿、冶炼、制盐、纺织、陶瓷、造纸、漆器和印刷八大行业,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工艺水平,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宋代的商业也十分发达,中国的商船可直达日本、朝鲜、南洋群岛、印度和阿拉伯诸国,并出现泉州、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专门对海外贸易的港口。每年海外贸易的税金达50万贯,成为朝廷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

宋朝南迁以后,统治者虽然没有像宋太祖、宋太宗那样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但人口大量南迁,全国经济、文化的重心也随之南移;加之江南优越的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仍然呈现繁荣局面。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大都会。

两宋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印刷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宋太祖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他鉴于五代时期军人拥兵篡权的教训,严格限制武臣的权力,重用文臣,实行内重外轻的政策。为了使统兵将领改变桀骜不驯、飞扬跋扈的习性,曾打算勒令全部武臣都坐下来埋头读书,从儒家经典中接受忠君报国、恪尽臣节的思想熏陶,使赳赳武夫全都变成温文尔雅的儒将。宋太祖的这些措施虽然削弱了国防力量,但却造成官场中文风大盛,中外大小官员无不以文事为重。与前代相比,宋代官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素养普遍较高,其中有许多文武官员是颇有造诣的诗人、词人、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这些人注重学术,注重教育,也注重书籍的印刷出版。

宋太祖巩固自己统治的又一项措施是大力提倡教育。他强调“以文治国”的方针,借以稳定社会秩序,彻底改变五代时期斗狠尚武的社会风气。自宋初开始在国都开封设立国子监,招集大批国子生、太学生进京读书。哲宗时,有太学生3100多人。此外还有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医学等各类学校。全国各地还有地方官府设置的府学、州学、军学、县学、郡庠、郡斋、县斋、学宫、学舍、泮宫等,在这些地方学校内,有数十万计的学生读书学习。此外,还有遍布各地的书院,或由官办,或由民办,均由知名学者聚众讲学,研习经史,学术风气极为浓厚。宋代教育事业的兴盛,读书人数量的增、多,加剧了对书籍的需求,刺激了印刷出版业的兴盛。

由于这些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刻书的黄金时代。

宋代刻书的盛况,不仅超越了唐和五代,后世的元、辽、金各朝也难以与其相比。特别是南宋的印刷出版,数量之多、技艺水平之高、印本流传之广,不仅是空前的,而且在某些方面连明清两朝也无法比拟。宋代专营刻书的书坊、书棚遍布各地,形成一个刻书印刷网。

宋代庞大的刻书网,主要分为官刻、私刻和坊刻3个系统。其中官刻分为官府刻书和学校刻书两类,而官府刻书又可分为中央官府刻书和地方官府刻书。除官刻、私刻和坊刻外,还有寺院、道观刻书。P45-48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后记

印刷术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为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思想的交流、民族的融合以及社会政治的进步,发挥过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

但是,要想写成一部内容详尽的印刷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先人不仅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并对其不断地改革创新,使中国的印刷水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还印制了种类纷繁、数量巨大的印刷品,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同时,印刷史的研究还涉及经济史、美术史、宗教史、教育史、民族史、商业史、图书事业史以及版本学和目录学等许多相关的学科知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任何个人或集体,光凭某方面的专长来完成内涵十分丰富的印刷史的研究和编写任务,都是困难的。”(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序言)

因而,若想仅用十万字写出一部中国的印刷史,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笔者学识浅薄,才智缺陋,在印刷史研究领域中尚属门外汉。

数百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国印刷史的探讨作过许多努力,并取得许多成果。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诸如张秀民、李致忠、罗树宝等一批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推出了《中国印刷史》、《历代刻书考述》、《中国古代印刷史》等优秀的学术专著,不仅将前人开创的学术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后人的研究工作铺下了坚实的基石。这本小册子就是借助这些专家的劳动成果写出来的。为此,笔者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敬意。

这本小书着重叙述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历代各类图书典籍的印造以及印刷术与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斗争的关系。至于历代印刷品中大量的版画、纸币、邸报,官府的公文、告示以及民间的各类契券、票据等,限于本书篇幅,只好从略。

笔者识于

1995年4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刷史话/物质文明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仲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4521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8-092
丛书名 物质文明系列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