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育还可以(幸福成长)
内容
编辑推荐

你不希望孩子被教育模式化!

你隐隐地怀疑现在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你希望在教育方面尝试创意和创新!

那么,请你了解:《教育还可以(幸福成长)》……

在《教育还可以(幸福成长)》(作者海云)里,你可以看到,孩子们也许性别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但是都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当视野被真正打开之后,你会看教育多元化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可以真切实现的幸福人生……

内容推荐

“模式化”被认为是目前教育最大的敌人,无数现代教育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问题是:尽管已经有无数家长和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却陷在模式化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不是他们不愿意走其他的教育之路,不是他们不明白成长的道路有无数条,而是他们看不见那些其他的道路在哪里!

这就是这本《教育还可以(幸福成长)》的出版目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孩子们也许性别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但是都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当视野被真正打开之后,你会看教育多元化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可以真切实现的幸福人生……

在读这些也许你从来没有见过的新鲜有趣的“另类”或者说“创新”成长故事的时候,请思考:教育的多元化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在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身上实现?

《教育还可以(幸福成长)》的作者是海云。

目录

序言 天下父母心

Part 1 中小学教育

儿子的美国求学路

劝有些孩子不要选择留学美国 ——一位心理老师的笔记

天才学校的老师们

美国的初中卫生课

我的三位艺术老师

为孩子鼓起自信的风帆

体验美国学生的科学营

喜欢“辩论”的大儿子

大儿小女学琴记

蓝色的梦

不玩游戏的小孩是傻瓜

“早恋”和早期性教育——与孩子共同感悟

Part 2 深造之路

吾家有儿——“爬藤”的足迹

女儿申请大学的过程与体会

如何迈进美国医学院的大门

Part 3 大学生活

女儿在美国上大学

儿子毕业,没有典礼

儿子和他的网站

我的大学一年级

丛林之旅——助我步入大学生涯

Part 4 职场准备

在美国上法学院

儿子在Google的幸福生活

Part 5 家庭教育

青春期

游泳池外

舞会之前

中学生连锁自杀事件和思考

与儿子约会

两个孩子的家庭教育

在德国教孩子

育儿札记

小女儿的困惑

孔融是个坏孩子

爱深深,儿子做晚饭

美国儿子和中国爸爸的初次冲突

孩子们的教育

童子鸡

“六一”——我对儿子说的话

勇者无畏的新生代

心中的骄傲——儿子要上大学了

Part 6 孩子的意见

致亚裔父母亲

偏见中的亚裔父母

雕塑你自己

作者一览

试读章节

看到芷函并没有任何病理上的社交或交流障碍,我放心了。在美国公立学校工作了13年,我见过许多从世界各地刚转学来的国际生,日积月累,绝大多数都会在一到两年内达到流利的英文听说水平。我帮芷函分析了这学期的六门课。美术是她的强项,电脑课她也喜欢,而且老师是华裔,虽不会说中文但肯定会对芷函格外照顾。代数和物理的大多内容应该在国内初一到初二间学过,只是需要转换词汇。英文和宗教课阅读和写作量大,对她来说最难。我嘱咐她一定要周末提前预习下一单元,把不懂的词翻译好,这样上课时才能跟得上老师的讲解。宗教课学的圣经她没有任何背景知识,所以我帮她找到中译本,只要肯花时间,一定能对照理解。另外提醒芷函课堂上要多参与讨论,不懂就问,这些在美国学校都算成绩的一部分。

虽然那天礼貌性地给芷函留了我的电话,但我并没计划之后会再见到她,因为已经告诉大姨她需要的是英文辅导老师,帮助她理解课文,修改作业等,并不需要价格翻倍的心理治疗师。没想到一周后接到芷函妈妈的电话,学校反映芷函继续在课上课下沉默寡言,提出如果没有进步就会推荐退学。妈妈请我帮忙帮到底,因为我是芷函唯一可以开口讲话的成人。

没想到这一见就是两年,开始每月后来每周都要见芷函一次,期间电话和电子邮件不断,同时还与她的妈妈每周联系,并代表她的监护人去开家长会等,芷函也成为我从事心理辅导工作13年来接触最密切、最了解的孩子。这两年间芷函和妈妈的亲子交流在不同方式的引导下有着天翻地覆的进步,从芷函刚到时接妈妈电话的一声不吭到六个月后母女可以讲电话长达两个小时,非常让人欣慰。芷函智力不差,在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成绩上游,据她说自己努力的时候可以在年级1200多学生里拿到前100名之内的名次,不努力时可以滑到300名左右。另外,她从3岁开始学画,很有天赋,作品让她的美术老师白叹不如。而且中文写作能力强,自己博客上措辞华丽幽婉,描写细腻入微,初看时我想象不出是出自一个13岁的孩子之手。  可就是这个多方面有过人之处的学生,九年级结束前我就提醒她妈妈芷函应该在国内高中有更好的发展,十年级结束的时候她父母终于痛下决心让她转回北京。虽然wPs学校确实有很多吸引芷函的地方,比如多样的选课制度,包括她擅长的美术和心仪但并不适合她的法语,还有新奇的校园活动,像一年两次的学生舞会,可是尽管有老师一对一辅导,她九年级的成绩除美术以外都滞留在c和D之间,甚至有时有挂科的危险。十年级有进步,但历史、科学、写作等主课都在c一左右。最主要的是不论学校提供再多的服务,包括华裔电脑老师周末带她出去散心,芷函大部分时间都是郁郁寡欢,用她的话说是“提不起精神学习”。

留学美国并非儿戏,每位学生和家长都会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来准备,能助她们成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心愿。我有什么依据在一年之内就断言芷函不适合在美国求学呢?结合我在美国公立学校l 3年的工作经验和国内7年师范大学的经历,总结以下关于中美教育的感触,和有兴趣让下一代到美国求学的家长一起分享。

学习的主动性

芷函告诉我她学习的动力来自国内考完排名次的制度,因为想在同学中受尊敬成绩不能太差。但美国的课业成绩完全属于个人隐私,老师把成绩输到自己学校的网页上,学生需要打人自己的学生证号码才能查看,根本没有排名次一说。家长会也是家长在规定的日期提前选择适合自己的时段,单独会见每科老师。这和国内一个班所有家长同坐在一个教室内,墙上贴满了孩子各类名次,老师主讲的会大相径庭。美国教育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责任。离开了父母的督促,又没有同伴的压力,留学生要有超出同龄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才能在美国学校胜出。那些到高中阶段还没体验到学习内在乐趣的孩子不要考虑留学。

学习习惯

美国的课业要求孩子自己管理时间的能力强。学期开始,像大学课程一样发本课大纲,要求都列得很清楚。占总成绩比例很大的作业是两周甚至两三个月以后才交的,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临时抱佛脚肯定不行。芷函只习惯完成类似国内的第二天交的作业,常常忘记为几周后的作业做任何准备。有一次她周五晚上打电话,说物理课下周一要交自己动手创作的实验品,还要写清楚没想、原理及成败的原因。查了记录才发现六周前就布置了,于是周六来我家好一通忙,她口头讨论时其实提出好几个很出色的复杂的设想,但因为时间紧都来不及尝试了,最后做了个简单的制冷杯。这几个小时内造的产品和其他同学六个星期的准备是没法比的,所以成绩差理所当然。另外,美国初、高中的课绝大多数都不接受超过规定期限的作业,就算接受,成绩也会打折扣。芷函连她最强的美术课也得不到A的原因就是有几次不能按时交作业。

美国从小学开始就强调培养孩子的学习技能,上课认真听讲,做事整齐有序等都列在成绩单上。到了初中更是开始人手一册统一的行事历,要求自己把每天每节课的作业及其他要求记清,极其粗心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还要有老师每节课后签字,确认没落下任何信息。这些自我管理的工具既培养了责任感,还养成条理的做事习惯,受益终生。曾看到一个醒目的标语——习惯决定命运,确实毫不夸张。P7-9

序言

中国有句老话: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对于子女的殷切希望和爱,是绵绵不尽的。

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现在流行的称呼是海一代,指的就是我们这一批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第一代华人,在远离祖国的异乡读书工作打拼,慢慢地定居下来,结婚生子。岁月如梭,海二代(也就是海一代的后代),这些生在异地长在异国的华裔第二代已经开始长大成人,蓦然回首,海一代惊奇地发现:海一代的异乡竟然成了海二代的家乡}

在抚育第二代在异国他乡成长的过程中,海一代发现,当年与他们的父母之间在成长中的摩擦和争执,现在也存在于他们与他们的下一代当中,但是,更多的是新的摩擦和新的矛盾,这除了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所造成的代沟之外,更多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包括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在思维、礼教、约束、创新等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所有的相异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来,这些生活在海外的父母们,也常常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甚至需要放弃自身的传统的价值观,来接受、跟上来自时代的、外界的种种变化,才能与孩子的步调相一致。

然而,海一代并不希望下一代完全忘记根的文化,不希望海二代成为所谓的“香蕉人”。所以,很多时候,海一代以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来影响海二代。海外的华裔后代大部分小的时候都上过中文学校,他们也用带着口音的稚嫩嗓音背着唐诗宋词,可是,又有多少长大成人的海二代还记得小时候背过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

当孩子还尚小的时候,他或她可能因为没有选择权而被父母送去父母想让他们去的地方,学中文、学弹钢琴等等,可是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他或她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维,他们有可能开始拒绝去学中文,因为他们的同学都不去,平时也没有机会说中文。为什么要学呢?他们还有可能因开始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怀疑,他们会问:“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最早就提出这个问题的可以追溯到谭恩美写的《喜福会》。这位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加州旧金山湾区的第二代华裔,1989年发表了小说《喜福会》,不仅;中击了美国文坛,而且对整个美国主流社会来说也是大冲击。她这部自传体的小说在母女关系和中美文化上的描述,引起了文学界和美国社会的全面关注,当中文所表达的一种身份认同其实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不同,也不仅仅是文化和价值观上的不同,而是华裔女性在一个白人社会为主的社会里寻找自己身份的一个成长经历。谭恩美最初对她的祖母和母亲是以一种批评和审视的角度去写的,如很多华裔第二代一样,他们痛恨父母领他们去中文学校,痛恨父母逼他们学钢琴,父母旁若无人的大声说话让敏感的第二代引以为耻……可是若干年后,当谭恩美的父母都已归天,这个当年恨自己长着一张亚洲人的脸的海二代蓦然回归——住在纽约曼汉顿的住宅里招待记者的她,身穿一袭香港师傅做的中式旗袍,端着咖啡,谈着东西方的种种冲突和融合。几十年的岁月,并没能让她完全挣脱身上的中国人的烙印,相反,她可能终于明白她的母亲和外祖母那两代华裔女性所留给她的珍贵之物,也间接地成就了她后来的辉煌,静下心的她可能终于知道她就是那样一个既中又美(或西)的综合人!

谭恩美之外的另一个海二代,这里想提到的是刘柏川,他这个生长在郊区的白人富人堆里,讲英文长大的有着纯正中国血统的男孩,床头放着父亲写的他看不懂的中文文集,在他父母刻意营造的环境中无种族意识的成长,却随着社会阅历的增进,一点点体会到周遭不可避免的种族差异。这位出生在20个世纪60年代的海二代,父母是来自台湾的外省人,他出生在美国的东部,不仅从小生活在富裕的白人社区里,长大了更是娶了位白种女人为太太,在他写的自传体的书《偶然生为亚裔》里,他反复强调“The AccidentaI Asian”,即不是海外华人,不是在美华人,更不是美籍华人,而是“亚裔”更是“偶然生为亚裔美国人”!其实他最想说的是他就是“美国人”!可是等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他的白人太太却带着他的孩子去上中文学校,他在电视台里接受采访时,不由自主地会把自己放在美国亚裔的立场上代表他们回答问题、接受挑衅!~圈走下来,他是不是最终发现刻意营造的几十年的美国人的形象,不经意间就会变回到原形l原来他仍然是亚裔的一员,无论他英文说得多溜,思维多么得美国化,地位到达了怎样的高层,那些根深蒂固的原来不是他想不要就消失得干净的!

我们这本《教育,还可以……》,是海一代和海二代共同书写的一本心得,也许不如谭恩美的《喜福会》那么有文学价值,也不如刘柏川的《偶然生为亚裔》那么充满了成熟的反思,但它是我们众多的海一代为人父母的经验之谈,也有海二代在异国他乡成长的点滴记录。这本文集汇集了横跨欧美亚三大洲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中国等十几位作者和他们的孩子的文字,经由桑妮、春阳和百草园三位编辑精心选编成集,读者除了可以读到这些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后代是如何读书和接受教育的,更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对父母根的文化和他们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思考。之所以取名《教育,还可以……》,我想出版社和编辑们想传达一种理念,也就是我们这样教育下一代,它是一种既独特也属正常的可以被借鉴的方式,因为虽然我们所处的地域具有独特性,我们处于两种文化的不断的融合和排斥中,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在哪里都是相似的。

希望这本海外华人的教子心得也能给国内的同胞们起到一些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育还可以(幸福成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海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320456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