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名的裘德(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无名的裘德》是一部充满说教的宏篇巨作,又是一部悲剧性的爱情小说。小说以悲怆的笔调,围绕主人公裘德·福勒与两个女人的爱情纠葛,向世人展现了他在爱情、婚姻、事业和宗教上经历的挫折及其悲惨的一生。全书共分六部分,以主人公早年活动的马里格林开始,然后是基督寺,中间经过其他几个地方,最后又回到基督寺,正是在这一轮回中主人公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说不仅描绘了19世纪的英国社会,而且主人公裘德也折射出作者的人生轨迹与哲学理念。

本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宗教界和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于是哈代愤而停写小说转而从事诗歌写作。因此该作品也成了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内容推荐

小说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目录

第一版 原序

第一版 跋

第一部 在马里格林

第二部 在基督寺

第三部 在梅尔彻斯特

第四部 在沙氏屯

第五部 在奥尔德布里汉及其他地方

第六部 重返基督寺

试读章节

1-2

裘德·福勒虽然身材瘦弱,但他一口气把那满满的两桶水提回了茅屋,中间没有歇脚。这茅屋的门框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蓝色小门牌,上面用黄色油漆写着:“德鲁西拉·福勒面包房”。这是村里没有拆掉的几栋老屋之一,所以窗户仍旧是镶着小铅条的方格玻璃窗,装饰图案是五个甜酒瓶和一个柳叶花纹的盘子,盘子里放着三个圆面包。

裘德在屋后倒水的时候,听到他姑婆,也就是门牌上的户主德鲁西拉,一直在屋里跟几个村民有声有色地谈话。他们也亲眼看到村校教师离村,于是现在详详细细地追述着这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纵情于他们自己的想象,预测着教师的未来。

“他是谁?”男孩进屋时,一个较陌生的来客问。

“威廉斯太太,我就知道你会提这个问题,因为你上次走后他才来。他嘛,是我的侄孙子。”答话的老户主是位个子高而面容憔悴的老太太,她对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都喜欢带着伤感来讲话,现在她轮流面对每个听话人,一一述说男孩的来历。“大约在一年前,他从南威塞克斯的梅尔斯托克来到我这里,他真倒霉,贝琳达,”说着把脸朝向左边,“他父亲一直生活在那里,谁知他会打摆子,两天后就死了。这病你是知道的,卡罗琳。”她又转向右边,“你这可怜的没用的东西,要是让全能的上帝把你跟你爸和你妈一起带走,那才是你的福分呢!我只好把他弄到我这儿来,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我有义务要他挣点钱。现在他正在替农夫特鲁汉轰鸟守庄稼。这也好,省得他在家淘气。裘德,你转过身去干啥?”她还在滔滔不绝,而男孩感到来客射向他的眼光,就像打在自己脸上的记记耳光,所以躲在一边。

当地的一位洗衣女工接着说:“福勒太太,这样做是很好的打算。你也孤独,”她说,“有个人陪岂不好些。白天提提水,晚上关关门窗,烤面包时也有个下手。”

福勒太太却不以为然,她对裘德说:“你为啥不让老师把你带到基督寺去呢?他会把你培养成才。”福勒太太皱眉又带笑地继续说,“我可以肯定,他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学生了。你们还不知道呢,这孩子读书真是着了迷,确实如此。我们家族,世代书香。他表妹苏,也是个读书迷,不过这是我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我有好多年没见过他表妹了;虽然她碰巧就出生在这个围墙内。我侄女跟她丈夫结婚时,好些年没有自己的房子,后来有了自己的家,可又一好了,别再说这些了。裘德,我的孙儿,你今后可别结婚。我们福勒家族走不起那一步。贝琳达,你可知道,苏可是我们家的独苗,我把她当亲骨肉对待。谁想到会家破人亡!哎,她小小的年纪,竞遭此厄运!”

裘德看到大家又把目光集中到自己身上,便离开了那房子,来到面包房,开始吃给他留下的早点蛋糕。现在他的空闲时间就要结束了,他攀过屋后的两道篱笆,离开后花园,来到向北的那条小路上。他径直走到高地一处宽广、平坦而僻静的洼地上,那是刚刚播下种子的麦地。这一大片低洼地,就是他给农夫特鲁汉劳动的地方,现在他走到麦地的中间。

这片褐色的土地四周往上抬升,一直延伸到天际,但由于有雾,边缘模糊不清,因此显得更加寂静。这幅单调的景色中,唯一突出的东西是可耕地上去年麦收后留下的麦垛、他走近后而飞起的乌鸦、以及他刚才横穿过的那片休耕地上的小路。过去在这条小路上往来的人们,他是不知道的,其实有很多就是他家族中已经去世的亲人。

“这地方多难看啊!”他喃喃自语道。

这片土地刚刚修整过,留下的一条条耙痕,好像灯芯绒的条纹,一直延伸到远处。这一条条耙痕,给广袤的原野平添一种平庸实利的气氛;抹去了这里的世代变更痕迹,使这里的所有历史陈迹荡然无存。你现在所看到的,就只是最近几个月才出现的东西。而在几个月前,这里的每一块土、每一块石,其实跟昔时的岁月都有足够甚至极其丰富的联系:古代丰收的歌谣、幸福的话语、艰辛的业绩,都是余音不断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曾经自始至终是勤奋、欢乐、玩耍、争吵、累人的场所。每一平方尺的地方,都有人顶着烈日,蹲下来拾过麦穗。收割和运粮之间的谈情说爱,结成了多少伴侣,使临近村庄的人口得以繁衍。在那把麦地跟林场隔开的篱笆墙下,有些姑娘曾对恋人以身相许,而到下一年收割时,恋人们却对她们不屑一顾。有多少男人对女人许下结合的诺言,而到下一个春播时节,在教堂履行诺言时,一听到他的女人的声音都会全身颤抖。上述种种,无论是裘德,还是他周围的乌鸦,都是体会不到的。在裘德眼里,这片土地只是个僻静的地方,是他劳动的场所;而对乌鸦来说,这里只是它们可以飞进来啄食的粮仓。

男孩现在站在前面提到过的麦垛下,每隔几分钟,把手中的响板摇打一次。每次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使乌鸦停止啄食,展开悠闲的翅膀飞走,由于急飞次数多了,那些翅膀像甲片一样磨得闪闪发光;然后一面盘旋着飞回来,一面小心翼翼地看着男孩,对他敬而远之,落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继续啄食。

他不断地摇打响板,直到手臂开始酸痛起来;看到乌鸦啄食屡屡因此受挫,最后也引起他的同情感。鸟儿跟他一样,似乎也生存在这个不需要他们生存的世界!干嘛他要驱赶它们呢?它们转而越来越像他温和的朋友和食客,而且至少是他可以称得上对他感兴趣的朋友,因为他姑婆常跟他说,她对他不感兴趣。于是,他停止了摇打,鸦群又纷纷落下来。

“可怜的小东西!”裘德大声说,“我要你们吃一顿,你们就吃吧。反正有足够的东西让大家吃。农户特鲁汉有的是东西给你们吃。可爱的鸟儿,那就吃吧,吃个痛快!”

在这栗色的麦田上,鸦群黑压压地布满了一地,不再飞走,大啄起来;裘德十分欣赏它们的胃口。一种同类相从的情感,像一根很有魔力的线,把他的生命跟鸟儿联系在一起。鸟儿的生命虽然渺小得可怜,却跟他的生命极其相似。

P9-12

序言

这部小说,由于当时的种种需要,先在期刊上发表;现在成册出版,整体问世的日期就大大拖延了。现将其经历简述如下。1887年以及此后一些岁月,作者做了一些札记,有些情节来自早先一女人之死,1890年根据这些札记,草拟全书的框架。1892年,作者重访书中的那些背景,同年以及1893年春,以提纲形式加以叙述。从1893年八月到次年,完成像现在这样的篇幅。除某些章节外,全部手稿于1894年年底交到出版者手中。自1894年11月起,以连载小说的形式,在《哈泼斯杂志》刊出,以后每月刊登一部分。

正如《德伯家的苔丝》的出版经历一样,在期刊上登载的文本,由于种种理由,是要进行删减和修改的,现在这个版本是第一次恢复整个手稿的原貌。连载时难以确定标题,就用了暂时的标题,在此过程中,曾用了两个标题,这个版本采用最后确定的标题,是最初所想到的,也是最好的。

这部小说既然是一个普通人对成年男女们写的;作者试图毫不掩饰地涉及人们在激情之后而产生的苦恼与焦躁、嘲笑与灾难的情景;直言不讳地讲述灵与肉之间的殊死搏斗;揭示壮志未酬之后的悲剧;因此作者认为,以本书表述这些,无任何可以非议之处。

如笔者以往出版的作品一样,《无名的裘德》也只是把一系列社会表面现象与个人感触连贯成书而已;至于这两者之间是否首尾连贯,或前后矛盾,是否永志长久,或昙花一现,这些问题都无妨主旨。

1895年8月

后记

这本书,以及前面那篇解释性的序言,在十六年前发表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现在不妨作一点回顾。发表一两天,评论家大发议论,其腔调甚至比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议论,还要厉害,虽然在评论的大合唱中也有两三位唱的是反调。在英国的这场鼓乐齐鸣的大合唱,立即通过电缆传到美国,于是在大西洋彼岸,这种评论的乐章,得以加强,音响越来越高亢。

在作者本人看来,可叹的是,攻击没涉及故事的大部分内容,也就是散见于两个主要章节中的思想,这是作者本人特别感兴趣的、认为最关键的内容;而这些却恰恰为两国的悖论所忽视了。他们所阅读和关注的部分只有二三十页的篇幅而已,只是为了故事完整而涉及裘德人生矛盾的那些不足称道的东西。无独有偶,次年在一家家庭读物重印这个荒唐离奇的故事时,我又遭到了同样的责骂。

关于《裘德》最初成书出版的不幸遭遇,就说到这里吧。紧接出版界的种种判决之后,本书又遭到更大的不幸。一位主教大人将书付之一炬,也许这是因为他不能将我付之一炬而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吧。

后来有人发现《裘德》是一部道德著作,作者是对一个棘手的主题,进行了严肃的处理,好像作者当初在序言中并非始终旨在如此。这样一来,很多人反而不责骂了,使事情告一段落。就我所能发现的而言,这件事对人类行为并无影响,产生唯一的影响是针对我自己的,因为这番经历使我完全清除了继续写小说的兴趣。

这场文字风暴引发了很多事件,其中之一是:美国一位文人,他不粉饰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他告诉我说,他看到那些激昂的批评后,买了一本《裘德》,读了又读,不知道小说的有害之处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最后他把书从房间的一头扔到另一头,口里咒骂那些无耻的批评家们,说这小说明明是一本“宗教和道德著作”,而他们却引诱他白白花了一元五角钱买了本这样的书去猎奇。

我很同情这位文人,同时真诚地向他保证,那些歪曲误人的评论跟我个人毫无关系;我绝对没有同流合污,跟他们合谋设下圈套,来促销自己的书。

还有另外一件事。有一位女士,开始时,一看到我这本书就毛骨悚然,并在一本全球杂志上,以小标题的形式,发表很有影响的文章,来表达她的不满。可此后不久,她写信给我,希望跟我结识。

下面还是回过头来谈这本书吧。婚姻法规是这部悲剧结构情节的主要内容,流向集中在家庭方面,因此用法国哲学家狄特罗的话来说,趋向于表示:人为的法则应当仅仅只是对自然法则的阐明而已。不过这种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证明。自1895年以来,我一直在受到指控,说在本国,让婚姻这个主题使目前“书屋脏污”,主要责任在我。这独具一格的说法是前些时候一个很有学识的作家所概括的。但我不知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只知道当初的观点,和我现在的观点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婚姻一旦对当事人任何一方构成残酷的事实时,那就应当尽快解除。因为如果婚姻构成了残酷的事实;无论在本质上,还是在道德上,婚姻已经不复存在。婚姻似乎是悲剧情节的基础,种种特定的内容包含很多带普遍性的含意;而且我们很有希望从中找到亚理斯多德所说的那种感情净化作用。

二三十年前,没有经济条件而要在文学上获得知识是困难重重的。作者同样在写作中利用了这些困难。不过有人告诉我,有些读者认为书中的这些情节是对神圣的学术机构的攻击,还说1899年成立的牛津劳工学院,还不如称为“无名裘德学院”。

人类的本性跟其陈旧而讨厌的模式本来就不相适应,勉强使两者适应就是悲剧,而通过艺术来发现这种悲剧,经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对不怀好意的评论家布鲁狄和那位将书付之一炬的主教大人说句公道话,他们的意思似乎仅仅就是:“我们布列颠人讨厌抽象概念;我们要配得上国家给予我们的特权。你所描绘的也许没有什么不真实,也许没有什么不普遍,也许没有什么不符合艺术法则,但是我们这些按照传统常规而欣欣向荣的人,就不容许你那样去描绘。”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小说中那些婚姻场景,尽管“触及到点子”上,虽然一位可怜的女士在《布莱克伍德》杂志上大声尖叫说,这是邪恶的反婚姻联盟在活动,但是,那著名的契约,我是说那神圣的誓言,仍然丝毫无损,亨通兴盛。无论是真正的婚姻还是非真正的婚姻,人们跟以前一样,在轻松愉快地把婚礼实施或屈从。有些认真的记者,责问作者说,他把问题提出来,却又搁置起来,并没有为极为需要的改革指出任何明确的方向。

《无名的裘德》以小说连载的形式在德国发表后,该国一位资深的书评家告诉作者说,现在有千千万万的女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她们是女权主义者,身材苗条,脸色灰白,单身独立,很有知识,思想解放,是当代社会培养的,主要出现在城市。她们都承认没有必要把婚姻当做职业来追求,她们自命高人一等,因为她们享有许可权,当场可以接受男人的爱。书中的女主人公苏·布莱德赫就是以小说形式塑造的这一类女性。这位书评家还说,遗憾的是,塑造这种新人物的是一个男人,而不是跟她同性别的人;如果出自女作家之手,女主人公的结局就不会如此可悲。

书评家如此断言,到时候能否实现,我不好说。自书稿发表以来,也经历了好些岁月,所以除了做了一些字面上的修改以外,我也没有能力去根据批评家的意见对内容进行变更,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予以保留。毫无疑问,一本书所包含的东西,比作者正式发表的内容,要丰富得多;这对书本身既有利,也有弊,均视情况而定。

哈代

于1912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名的裘德(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托马斯·哈代
译者 耿智//萧立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1690
开本 32开
页数 41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79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7
14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