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趣味中医一本通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规律,强调的是人的自愈能力,高明的中医可以“司外揣内”。黄海编著的《趣味中医一本通》共分趣话中医、本草传说、悬壶奇案、中医绝技、中医传承、药名诗联、中医成语、谚语养生、文苑医话、名人养生、宫廷养生方、中医诊病小常识12章。全书语言通俗,事例生动,或考证有据,或口口相传,或见之于典籍,或流传于坊间,读来饶有兴味,可谓老少咸宜。

内容推荐

黄海编著的《趣味中医一本通》共分趣话中医、本草传说、悬壶奇案、中医绝技、中医传承、药名诗联、中医成语、谚语养生、文苑医话、名人养生、宫廷秘方、中医诊病12章,语言通俗,事例生动,使读者在轻松阅读间了解千古杏林传奇,博览经典中医名著。认识名药名店名方,领悟中医文化精髓。一卷在手,品味咀嚼,不啻一顿精神美餐。《趣味中医一本通》适合喜爱中医的读者阅读品味。

目录

第1章 趣话中医:杳林之中多典故

 “杏林”的来历

 中医的雅称

 堂和药葫芦的由来

 “虎撑”的由来

 抓药的来历

 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药店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儒医”的由来

 麻沸散:最早的麻醉药

 华佗与“乌鸡白凤丸”的故事

 饺子与祛寒娇耳汤

 名医施今墨曾道出“悬丝诊脉”天机

 “第三扁鹊”的故事

第2章 奉革传说:草木教人总关情

 柴胡:原来竞被当柴烧

 甘草:药之“国老”

 人参:可以使人生

 神药“三七”:金不换

 白芍:天然抗生素

 茱萸原是“吴萸”

 灵芝:神草仙药

 白芷:止痛又美容

 返老还童的何首乌

 白花蛇舌草:好心多善报

 益母草的传说

 升麻:治子宫脱垂病

 三月茵陈治黄痨

 丁香:天然的口香糖

 乌药:治心痛病

 白头翁:治闹肚子

 玉竹:保养容颜

 当归:治妇科病

 红薯:治便秘

 桃花:美容

 合欢花的爱情传说

 槐花:止血良药

 桂花酒的传说

 月季花:活血调经

 菊花入药

 有关燕窝的故事

 桃花:治狂癫症

 淫羊藿治愈顽疾

 车前子治愈腹泻

第3章 悬壶奇案:行走江湖济苍生

 华佗巧治肥胖病

 华佗绿苔治蜂毒

 孙恩邈巧治尿闭症

 孙恩邈蚂蟥吸血疗疾病

 钱乙救太子的故事

 朱丹溪用食物祛除体内毒素

 孙恩邈治夜盲症与脚气

 李东垣治小便不利

 张景岳治小儿吞铁钉

 叶天士梧桐叶治难产

 叶天士揉脚治红眼病

 张从正三笑愈狂病

 挛时珍治知府“经血不调”

 林之翰医治单相思

 程钟龄恐吓治“足痿”

 “起死回生”的故事

第4章 中医绝技;学会一招终身受益

 刮痧:传统的自然疗法

 石头碰出来的针灸术

 拨罐:传统中医的常用疗法

 以人疗人的推拿疗法

 导引:古代长生不老术

 白发老人传授的五禽戏

 药膳:良药也可口

第5章 中医传承:经典医药薪火传

 《黄帝内经》:中医养生圣典

 《神农本草经》:神农遍尝百草后的结晶

 《伤寒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医方之经

 《千金要方》:方书之祖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脾胃论》:倡导培补脾土的著作

 《温病条辨》:温病学派代表作

 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胡庆余堂: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

 鹤年堂:京城养生老字号

 叶开泰:只图国泰民安

 陈李济:400多年的历史传奇

第6章 药名诗联:当归何必问泽兰

 药名四季歌

 一联药名,一出《牡丹亭》

 冯梦龙的药名情书

 李时珍药名妙对得佳人

 《西游记》中的药名诗词

第7章 中医成语;典故里藏医理

 “病入膏盲”不可放

 “命悬于天”其实是命悬于肺

 “因地制宜”的由来

 “因势利导”的缘由

第8章 谚语井生;老祖宗的经验之谈

 人身三宝精、气、神

 为什么说“人活一口气”

 为什么说“男八女七”

 要得腿不废,走路往后退

 展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一觉闲眠百病消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若霎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人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

 正月葱、二月韭

 到了三月三,荠菜赛灵丹

 新采嫩藕胜太医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

 春捂秋冻

第9章 文苑医话:读书怡情也治病

 《红楼梦》中的捶背疗法

 《红楼梦》中贾母最爱茯芩霜

 一碗桂圆汤养心安神救宝玉

 悟空和八戒为什么经常偷吃百果

 《菜根谭》里的养生怡心之道

 《浮生六记》中的读书颐养法

第10章 名人养生;养生名人多长寿

 老子:顺应自然,知足常乐

 孔子:修身养性,身心兼养

 庄子:形神兼养,少私多寿

 王羲之与“鹅掌戏”

 孙思邈:爱气养气,益寿延年

 白居易:达观生死,乐天知命

 陆游的梳头养生秘诀

 苏轼:动静结合,起居有常

第11章 宫廷养生方

 武则天:神仙玉女粉,与岁月抗争

 杨玉环:红玉膏中的天然养颜术

 莲花白酒压尽人间竹叶青

 君臣痛饮菖蒲酒

 乾隆养生十六字真言

 慈禧太后:藿香散,发自然芬芳

第12章 中医诊病小常识

 不治已病治未病

 辨证论治

 脏腑学说

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 趣话中医:杏林之中多典故

“杏林”的来历

“杏林”一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称。那么,“杏林”从何而来呢?根据典籍记载,“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是一位杰出的道医,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他的故事在《神仙传》《古今图书集成·医术名流列传》中均有记载。

董奉医德十分高尚,治病救人不取分文,只是有一个很特殊的要求:凡治愈一个重病患者,希望病家在他的房屋周围栽种5株杏树;治愈一个较轻的病人,则希望病家栽种1株杏树。多年以后,董奉的房前屋后杏树成林,达10万株之多,春天到来,繁花似锦,春色满园;杏黄时节,硕果累累,百里飘香。董奉自居杏林之中,淡泊宁静。

杏树结果之后,董奉就在林中建了一间简易仓房,放一容器在仓中,告诉大家:有想买杏的,等量的谷换等量的杏,自行取去,不必通报。这样,每年以杏换得大量粮食,董奉就用来救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2万余人。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

董奉死后,妻女秉承他的志愿,依旧卖杏救贫。“杏林”一词也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之类的话语来赞美像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医生,“杏林”也慢慢成为病家赞颂医家医德高尚、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

温馨提示:传说中的董奉医馆和杏林位于今天的庐山莲花洞森林公园旅游区北区一处林木非常葳蕤、风景十分优美的地方。

中医的雅称

岐黄之术:黄帝,是中原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姓姬,号轩辕氏。岐伯,是传说中的古代著名医家,黄帝的臣子。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汇聚了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这本成书于先秦的医学名著,托名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写成。后世有感于这一医学名著的巨大影响,便将中医学称为“岐黄之道”“岐黄之术”。

悬壶济世: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用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经过观察,费长房发现这个神奇的老人每到落市关门后,就会跳入装药的壶中去。于是后来人们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一种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以壶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根据济世救人的职业特点,人们便将开业行医者通称为“悬壶济世”之人。

苍生大医:唐代药王孙思邈不但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而且博涉经史百家学说,兼通佛典。他医德高尚,堪称医界的楷模。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他提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并被后世视为行医的道德标准。他主张:“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他身体力行、积德行善,被人们尊为“药王”。后人将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为“苍生大医”。

橘井泉香:现在的一些中药店内,仍在显眼处悬有“橘井泉香”匾额。据《辞海》“橘井”条释:相传汉代苏仙公得道成仙之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一升,檐边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第二年,果然发生疫病,远近皆求治,果然痊愈。后因以“橘井”为良药之典故。《药海拾奇》一书中也介绍了苏仙公成仙、其母以井水橘叶除瘟疫的故事,后世便以“橘井泉香”称颂救人功绩,医者将之书写匾上以明志。

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赠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堂和药葫芦的由来

“堂”: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等。这个典故从何而来呢?它出自名医张仲景。

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其人医术高明,深受百姓好评。汉献帝建安中期,他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瘟疫流行,很多人病亡,他很痛心,于是就在处理政事之余,在他的“办公室”接诊病人,并自称“坐堂医生”,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后人为了学习这位名医的高尚品德,就沿用这个名称,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药葫芦”:一些正宗的中药店门前挂着一个药葫芦,许多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也有一段来历。

相传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长安,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的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凡是有人来求治,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服了他的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在许多地方传开了,后来一些行医者就以药葫芦作为中药店的标志,这一习俗一直传了下来。P1-3

序言

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规律,强调的是人的自愈能力,高明的中医可以“司外揣内”。中医不仅重视发现初级阶段的疾病,还特别强调提前消除疾病,也就是常说的中医“治未病”。

中医作为国粹,是中华五千年发展历程中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医的神奇魅力不仅在于其实际的治疗效果,更在于其丰厚的文化意蕴,它承载着传统文化理念与中华文明,可以说中医是映照人文思想与文化精粹的活化石。

无论是扁鹊、华佗、朱丹溪、李时珍等一代代名医悬壶济世的孜孜不倦追求,还是古代文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独特价值观;无论是凝聚历代杏林名家医术精髓而流芳后世的医学典籍,还是本着济世救人信念诚信经营的百年老店;无论是生长于草莽之中的自然本草,还是经过精心炮制代代相传的秘方……都足以成就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医学文化,都可以寻觅到中医药文化的蛛丝马迹。

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到中医深邃的内涵,本书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资料中斟酌筛选,辑录中医文化知识精华,拼接中医典故碎片,从趣味性入手,使艰难晦涩的中医理论文化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本书共分趣话中医、本草传说、悬壶奇案、中医绝技、中医传承、药名诗联、中医成语、谚语养生、文苑医话、名人养生、宫廷养生方、中医诊病小常识12章。全书语言通俗,事例生动,或考证有据,或口口相传,或见之于典籍,或流传于坊间,读来饶有兴味,可谓老少咸宜。一卷在手,品味咀嚼,不啻一顿精神美餐。

翻开本书,聆听千古杏林传奇,博览经典中医名著,趣话名药名店名方,领悟中医文化精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迈进神秘的中医殿堂,一览中医的神奇魅力。

后记

一部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以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许长荣、齐艳杰、上官紫微、史慧莉、闫晗、陈艳、常娟、武敬敏、王艳明、欧俊、黄晓林、肖冬梅、李文静、蔡亚兰、王杰、周珊、齐红霞、曾桃园、赵广娜、张保文、杜莉萍、张艳芬、李伟楠、王鹏、杨英、杨艳丽、于海英、毛定娟、李伟军、魏清素、何瑞欣、焦亮、廖春红、慈艳丽、黄薇、付玮婷、常悦、姜波、张云、白静、丁敏翔、闫瑞娟、杨云鹏、郭先红、常苓、徐端、张彩彩、于若熙、许鸿琴、孙洁、何艳丽、高榕瑶、李娟、梁妤婷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趣味中医一本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156377
开本 16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7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