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岁顽主(黄苗子)
内容
试读章节

1918年前,广东省香山(现名中山)县。

在石岐仁厚里,一户刘姓豪宅的左首,是处稍显寒素却很雅致的院落。这处宅子是黄祖耀曾祖父留下来的,墙角椽缘,渗透着黄家几代人的悲喜。黄祖耀的祖父黄屺乡(一作芑香,名绍昌)是清末举人,做过福建总督何璟(筱宋)的幕僚,后来在广州广雅书院(当时广东省最高学府)教授史学,再后来则在石岐丰山书院担任山长(相当于今天的中学校长)。在广东大儒陈澧的《东塾集》中,收有《与黄绍昌书》,是探讨学术的信札。

老宅的天井不大,却让1913年出生的黄祖耀极其喜欢,他会在雨天光着脚丫在积水里放纸船;左边邻居家有株老龙眼树,结果时正好垂过自家院子墙头,趁大人不备,他会举起竹竿,然后大快朵颐。

有时候,黄祖耀也会在书房里发呆。书房分两进,在外面那间摆放着一只大铜鼓,铜鼓正中是一只蹲着的蛤蟆,外围是四只铜耳。每到暑天,黄祖耀总喜欢伏在铜鼓上面,或者趴在铜鼓旁黄蜡石面的凳子上,吸取身下的丝丝凉意。在书房的墙上挂着任伯年的四屏花鸟,一幅是桃花、流水、春鸭,一幅是芙蓉、山石、黑白花猫……

黄祖耀专注的目光引起了他四姑妈的注意。年轻寡居的四姑妈很喜欢幼小的黄祖耀,虽然她只会看“木鱼书”(一种广东民间流行的唱本),却愣是用广东土话编出了四句诗让他背诵:

鸭仔落田“打丁汆”,

猫儿上树看花林,

阿婆唔食三餐饭,

唱条歌仔解婆心。

黄祖耀的父亲黄冷观,倾向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一份在香港发表的史料这样介绍:

黄冷观十七岁时,补博士弟子员,十八岁就读师范。清末光绪宣统年间,黄氏以鼓吹革命为己任,与李怜庵和郑岸父等创立《香山旬报》和《香山旬刊》激励民族思想。民国建立,党中文人多有晋身仕途,但黄氏淡泊名利,未有侧身其中,仅领虚衔,后来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黄氏当时主持《香山旬报》,发挥谠论,声罪致讨,为粤督龙济光所忌,下令封禁,该报乃改名为《岐江日报》。但攻击帝制,比前更烈,卒遭监禁,在狱两年,仅免不死……

父亲最终得到赦释,却是因为黄祖耀的舅舅。黄祖耀的外公在广州一家名叫恒昌的民营轮船公司做账房,生有一男六女;黄祖耀的母亲是最小的一个。外公家唯一的男性子嗣是个秀才,很受康有为的重视。在戊戌政变以前,黄祖耀的舅舅极端活跃,推崇改良;戊戌政变以后,变得行踪不定。1914年,黄祖耀的父亲被捕入狱,关了两三年仍不得释放,后来,据说是受黄祖耀舅舅的恳求,康有为给时任广东督军龙济光去了一封信,信里说“明德之人(指黄祖耀祖父),不可令其无后”,黄祖耀的父亲才得以还家。

被保皇派所救,这让身为同盟会会员的黄祖耀父亲感到屈辱,他在出狱后立刻在报上发表声明,表示自己的出狱“与保皇党康某无涉”。

父亲非但不领情,还如此大张旗鼓地与黄祖耀舅舅所代表的保皇党划清界限,这同样也让外公一家颇感不满,两家人的关系由此疏远了一阵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黄祖耀一家定居香港。遗憾的是,那个时候,黄祖耀的舅舅,那位有才华有想法的年轻人,已经随着改良运动的失败失踪了。

因为担心招致新的迫害,1918年左右,黄祖耀举家移居到了香港。

全家人最早住在碎旬乍街。这条街道外观简陋、行人稀少,但依然拥有一家取名“域多利”的电影院,一家名为“广兴洋行”的糖果公司,一家供应船舶伙食日用品的“办馆”,一家挂着“银松寿司”招牌的日本歌伎院……在街口,还有家瑞兴纸行,老板冯伯胖胖的身子坐在纸行门前的藤椅上,是整条街道不动声色、不分寒暑的活标签。

黄祖耀爱逛电影院。剧场入口处站着一个负责收票的面容黝黑的中年男子,脸上总是微带笑意,黄祖耀渐渐和他混得极熟,常常觑见附近没人注意,朝男子做个鬼脸,便拉着堂姐溜进了戏院。电影院放连续片《龙爪大盗》,也放卓别林、夏劳·莱的喜剧,这一切都深深地让年幼的黄祖耀和他的小堂姐着迷。数十年后,已然成年成家的黄祖耀一回想,《龙爪大盗》中那身披肩头连帽黑斗篷,只露出两只眼睛在外面,右手探出尖利的皮套兽爪,骑在马上飞取敌人咽喉的英雄人物,依然清晰如在眼前。

在和碎旬乍街相交的干诺道上,有几家“行船馆”,也就是海员们寄宿和等候招雇的地方。贪玩的黄祖耀时常光顾这里,好奇地看着身穿“迷你裙”的苏格兰军队吹奏乐器,缠着头巾、形象肃穆的印度籍巡逻警来来去去……

到了夏天,整个香港闷热得透不过气来,黄祖耀便约上几个小伙伴,溜达着去“皇家码头”。码头上凉风飒飒,挟带着些许海腥味。付上半个仙(一个铜元用斧子劈开后的一半),就可以跑到铁扶梯下面紧贴海面处看“鸡抱仔”(小河豚)了。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小河豚只比乒乓球大一点,挺着圆鼓鼓的肚子,被浪头冲到了铁踏板上,却因为等不及新一轮浪头把它们带回海面,并且因为缺水而不停地挣扎跳跃。黄祖耀好心地伸出小竹枝,把小家伙们拨进水里,河豚的小圆肚子立刻缩了回去,可是,新的浪头一来,总有几只再次被冲回到了铁踏板上。看着它们重新鼓起圆溜溜的小肚子,在踏板上挣扎跳跃,小伙伴们急得直骂:“罗黎衰!”……

无忧无虑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直到黄祖耀被送进他家附近的“明心学塾”。这年,黄祖耀九岁。

P6-8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小就是个没正经的人。……对于诗、书、画,我都倾向于歪门斜道那一路,即庄子所说,是“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自述》

音乐会之类偶然参加,那是为了陪爱人、充风雅的缘故,我本身则是个“音盲”。……如果要我再举出些嗜好的话,那就是馋,爱吃肥肉,为此经常受到孙女妍妍的黄牌警告。

——《我的自传》

我吩咐我的儿子,把我那小瓶子骨灰拿到他插过队的农村喂猪,猪吃肥壮了喂人,往复循环,使它仍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贡献。

——《遗嘱》

豆腐似乎无香无味,其实有一种清香,味也淡永,豆腐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品格。《红楼梦》中,……只有妙玉比得上豆腐。

——《豆腐四重奏》

目录

第一章 香江碎影

第二章 海上沙龙

第三章 粤地漂徙

第四章 山城姻缘

第五章 陈仓暗渡

第六章 “栖凤”研史

第七章 流放边陲

第八章 黄姓“特务”

第九章 对话床虱

第十章 澳洲修画

尾声 安晚寄庐

内容推荐

黄苗子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活跃于上海的漫画新秀,同时他在政府机关任职,用手中的画笔参与着我国各阶段的革命建设。他复杂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张燕君所著的《百岁顽主(黄苗子)》让我们从多角度了解黄苗子,对研究他的文学,书法,绘画风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黄苗子先生一生漂徙,从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室总干事到毛泽东主席眼中难得的人才;从因“胡风案”的一句口误流放边陲到摘掉“右派”帽子恢复文化工作:从“黄姓”特务入狱改造到文革后期的平反释放。黄苗子始终是乐观的,积极的,他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所打倒,坚持着自己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追求。黄苗子的夫人郁风也是我国画坛上首屈一指的大家,在生活上两人互相关爱,在工作上两人相互扶持,是文化艺术界令人羡慕的天作之合,《百岁顽主(黄苗子)》中娓娓向读者讲诉着这对伉俪的风雨人生。黄苗子性格开朗,在圈中有众多的良师益友,他和朋友的轶事在书中便可一一找到,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一代大家的生活。

编辑推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一位旅澳书画家的作品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他的书法作品中融入了绘画元素,并与澳洲土著艺术等诸多元素相结合,奇趣多变;他的绘画,内容多是凭借记忆创作的故土花鸟,涉足绘画领域不久便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各类文化沙龙里,他是一位性情活跃、好结交的漫画新秀,同时又在政府机关任职。时光荏苒,当年的好友们陆续成家、成名,黄苗子自己也步入了耄耋之年。

张燕君所著的《百岁顽主(黄苗子)》以他生活地点的变化为线索构架文章内容,章节分明,逻辑清晰,行文流畅。本书让我们从多角度了解黄苗子,对研究他的文学,书法,绘画风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岁顽主(黄苗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燕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06658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76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