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东汉史。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记载了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问的史事。
《后汉书》由本纪、列传、志三部分组成。
章惠康的《后汉书(文白对照共5册)》是文白对照本。
图书 | 后汉书(文白对照共5册)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东汉史。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记载了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问的史事。 《后汉书》由本纪、列传、志三部分组成。 章惠康的《后汉书(文白对照共5册)》是文白对照本。 内容推荐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描绘了东汉的社会:文化、民情与人物百态,“简而且周,疏而不漏”,“体大思精,信称良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珍贵史籍。 《后汉书(文白对照共5册)》是文白对照本。 《后汉书(文白对照共5册)》的主编是章惠康。 目录 卷一 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卷一 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卷十 上皇后纪第十上 卷十 下皇后纪第十下 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卷十九 耿弁列传第九 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卷二十八 上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 下冯衍传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 卷三十上 苏竞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郎颉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一=一 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 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崔驷列传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苟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一 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卷七十 郑孔苟列传第六十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 上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 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下 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卷九十乌 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志第一 律历上v 志第二 律历中 志第三 律历下 志第四 礼仪上 志第五 礼仪中 志第六 礼仪下 志第七 祭祀上 志第八 祭祀中 志第九 祭祀下 志第十 天文上 志第十一 天文中 志第十二 天文下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志第十九 郡国一 志第二十 郡国二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 舆服上 志第三十 舆服下 附录一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附录二 晋书·司马彪传 附录三 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 后记 试读章节 世祖光武皇帝名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代孙子,出自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一世系。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钜鹿都尉刘回,刘回生南顿县令刘钦,刘钦生光武。光武九岁时成了孤儿,寄养在叔父刘良家中。他身高七尺三寸,须眉浓秀,大嘴,高鼻梁,额角饱满。生性勤于农事,而哥哥刘伯升喜好行侠养士,常常讥笑光武从事农业,把他比作高祖的哥哥刘仲。王莽天凤年间,光武才到长安,学习《尚书》,粗略懂得要旨。 王莽末年,天下连年遭遇蝗灾,盗贼纷纷发生。王莽地皇三年,南阳郡发生饥荒,各世家豪族的宾客大多成为小盗。光武因伯升门客劫人,为逃避官吏的追究,到了新野县,乘机到宛县卖谷子。宛县人李通等引用谶书劝说光武道:“刘氏再次兴起,李氏为辅佐。”光武起初不敢承担,但考虑到哥哥伯升平素结交轻生重义、勇于相助的人,必将成就大事,而且王莽失败灭亡已有征兆显露,天下正在动乱之中,便和他们商定计策,开始购买兵器弓箭。十月,光武与李通誊弟李轶等人在宛县起兵,当时年纪二十八岁。 十一月,有彗星在张宿星座一带出现。光武就带着宾客回到舂陵。这时伯升已经聚众起兵。起初,各世家豪族子弟害怕,都各自逃跑躲藏起来,说“伯升举事将会招致我们杀身之祸”。等到看见光武身穿红衣头戴大帽,都惊奇地说:“谨慎忠厚的人也干起这种事”,心里才逐渐安定下来。伯升于是招募新市、平林的军队,同他们的主帅王凤、陈牧向西进攻长聚。光武起初骑着牛,杀了新野县尉后才得到马,随后进攻血洗唐子乡,又杀死了湖阳县尉。军队中分配财物不均,部众愤怒不平,想倒戈攻击刘氏各部。光武收回宗族成员所得的财物,全部分给了大家,众人这才高兴。进兵攻下棘阳县,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在小长安交战,汉军大败,退守棘阳县。 更始元年正月初一,汉军又与甄阜、梁丘赐在池水西岸交战,大败他们,杀了甄阜、梁丘赐。伯升在批阳县又打败了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进兵包围了宛城。 二月辛巳日,拥立刘圣公为天子,伯升担任大司徒,光武担任太常偏将军。 · 三月,光武另与众将领进攻昆阳、定陵、郾县等地,全部攻下。缴获大量的牛、马、财物,粮食几十万斛,把它转运送给包围宛城的士兵。王莽得知甄阜、梁丘赐被杀死,汉帝即位,非常惧怕,派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兵百万,其中披甲的战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达颍川郡,又与严尤、陈茂会合。当初,光武为了舂陵侯到严尤官府诉讼佃户拖欠田税的事,严尤见了光武就很惊奇。这时,出城投降严尤的人叙说光武不掠取财物,只专心筹划军事。严尤笑着说:“就是那位须眉浓秀的人吗?他怎么会做这种事!” 起初,王莽征召天下擅长兵法的六十三家数百人,都任命为军吏;选拔训练勇猛的卫士,招收征集勇士,军队的旌旗、物资,千里不绝。当时有位巨人叫巨无霸,身高一丈,腰粗十围,被委派为垒尉;王莽还驱使各种猛兽,虎、豹、犀牛、大象之类,用来壮大声势。军队出征的盛况,自秦、汉以来未曾有过。光武率领数千名士兵,在阳关巡逻。众将领见到王寻、王邑的军队声势浩大,转头撤退,奔回昆阳城,都惶恐不安,担忧挂念妻子儿女,想分散回到各城去。光武提议说:“现在兵马粮草已经不多,而外敌强大,我们合力抵抗他们,或许可以立功;如果分散回城,势必不能都保全。而且宛城还没有攻下,那边的军队不能前来救援,昆阳一旦被攻破,一日之间,各部队也将被消灭。现在不同心协力共建功名,反而想去守护妻子儿女和财物吗?”众将领发怒说:“刘将军怎么敢这样说话!”光武笑着起身。恰逢侦察骑兵回来,报告王莽大军快要抵达城北,军队列阵几百里,看不到尾。众将领惶恐地相互商量说:“还是请刘将军考虑对策。”光武又为大家谋划成败之计。众将领担忧形势紧迫,都表示同意。当时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光武便派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下守城,晚上自己同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骑马,出昆阳城南门,到外面去聚集兵力。这时王莽军队到达城下的将近十万人,光武险些不能出城。到了郾县、定陵,将各营兵力全部调发,而众将贪恋财物,想分出兵力留守各营。光武说:“现在如果打败敌人,就能得到万倍的珍宝,大功就可以告成;如果被敌人打败,连脑袋都保不住,还能有什么财物呢!”众将领才听从了他的主意。 严尤劝王邑说:“昆阳城小但坚固,现在假冒帝王的人在宛城,我们速派大军前往,他们一定会逃跑;宛城一败,昆阳自然降服。”王邑说:“我过去以虎牙将军的身份围攻翟义,因为没有活捉他,所以受到责备。现在率领百万大军,遇到敌人的城池却不能攻克,怎么说得过去呢?”于是将昆阳城重重包围,陈列军营数百,云车高十多丈,俯视昆阳城中,战旗遮蔽原野,尘埃弥漫夭奎,击钲敲鼓之声数百里可以听到。有的挖掘地道,有的用攻城的战车冲击城门。密集的弓箭乱发,箭下如雨,城中的人背着门板出来取水。王凤等人请求投降,没有被允许。王寻、王邑自以为胜利就在眼前,十分自得。夜晚有流星坠落在王莽军营中,白天有云像崩塌-的山一般,对着营地陨落下来,在距地面不到一尺的地方消散了,官兵都吓得倾倒伏在地上。 六月己卯日,光武就与营部人马一起进发,亲自率领步、骑兵一千多人,进军到离王莽大军四五里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出数千名士兵前来交战。光武冲向敌阵,斩下敌军首级几十个。各部将领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见到小股敌人就胆怯,现在见到大批敌人却勇敢无比很使人奇}圣而且还冲杀在前,请让我们也来协助将军!”光武再次进攻,王寻、王邑的部队向后退却,各部一起乘胜追击,杀死的敌人成百上千。军队连连取胜,向前推进。这时伯升攻克宛城已有三天,而光武还不知道,于是假装使者携带书信报知昆阳城守军,说“宛城的救兵已到”,又假装失落这封书信。王寻、王邑得到这封信,不高兴。各将领已经连战连胜,胆量气势更壮,无不以一当百。光武就与三千名敢死队员,从城西涉水直冲敌军的中军,王寻、王邑的军阵大乱,光武乘着士兵的锐气摧毁了敌军的阵势,就此杀了王寻。城中的军队也击鼓呐喊冲杀而出,城内城外夹攻,喊杀声震天动地,王莽军大败,逃命的士兵互相奔跑践踏,百余里之内都是奔逃倒毙的人。正碰上雷雨大风,屋顶的瓦片都被刮飞了,雨水如注,温水水道泛滥,虎、豹都惊吓得四肢发抖,士兵争相渡河,淹死的人数以万计,河水为之断流。王邑、严尤、陈茂轻装骑马踏着死尸渡河逃走。光武全部缴获他们的各种军用物资、兵车、铠甲、珍宝,多得数不胜数,搬了几个月都没有搬完,有人把剩下的给烧掉了。 光武乘势又夺取了颍阳县。正碰上伯升被更始杀害,光武从父城县赶到宛城,向更始认错。司徒府的官员迎接慰问光武,光武不便述说心里话,只能沉痛地自动承认过错罢了。他没有自夸昆阳之战的功劳,又不敢为伯升穿丧服,吃喝谈笑如同平常。更始因此感到惭愧,便任命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P1-4 序言 《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东汉史。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记载了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间的史事。 《后汉书》由本纪、列传、志三部分组成。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成于范晔(398—445年)之手,唐高宗第六子章怀太子李贤(655—684年)等人作注。志的部分,范晔未及完成便被杀了。到南梁时,史学家刘昭(字宣卿)以范□《后汉书》只成纪、传而无志,就把西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司马彪(字绍统,约246—306年)所撰《续汉书》的志八篇抽出来,加以注释,析为十三卷,附在范书后面。至北宋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乾兴元年(1022年),经孙□(字宗古,962—1033年)的建议,才把两书刻在一起,成为一部书,至此始有完本。现在通行的本子(中华书局校勘本)就是合成后的《后汉书》,共计一百二十卷。 范□是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学家,字蔚宗,小字砖,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人。生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二年,卒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二年。他的家族世代为官。曾祖父范汪(301—365年),东晋时曾任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博学善文。祖父范宁(339—401年),东晋时曾任豫章太守,曾给《毂梁传》作注,以经学闻名于世。父亲范泰(355—428年),东晋时为太学博士,骠骑谘议参军,中书侍郎。人南朝宋,受任国子祭酒,后来又任侍中、左光禄大夫等职。、少帝(刘义符)时,加位特进,死后追封车骑将军。平生博览群书,好为文章,有文集流传于世。范□为范泰第四子。南朝梁文学家沈约称赞他:“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他从小过继给堂伯父范弘之,因而袭封武兴县五等侯的爵位。十七岁以后,历任秘书丞、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曾经掌管禁军,参与机要。元嘉二年(445年)被徐湛之告发,因参与孔熙先等人谋立宋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刘义康(刘裕第四子)为帝之事,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刑。年四十有八。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冬,范晔三十五岁做尚书吏部郎时,闯下大祸。当时刘义康生母彭城太妃病死,范□因深夜在房中饮酒,开北窗听挽歌以取乐,被人告发,被贬为宣城太守。在任上郁郁不快的情况下,他开始“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发奋从事《后汉书》的撰写工作。他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在他看来,前人著述多不够理想,即使名家班固,他也认为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他收集从东汉到刘宋,各家编著的记载东汉一代历史的史书,共二十种,十八家,卷数多达一于零四十九卷,以《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博采群书,斟酌去取,删繁补略,经历十三年(432—445年),“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该书问世后,诸家汉史俱为所掩,黯然失色,逐渐被淘汰。特别是唐代李贤等人作注后,研究东汉历史的人大都阅读范书。世间曾有《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并提的“三史”之称,唐玄宗开元(713—741年)以后,“三史”就改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了,又加陈寿的《三国志》,被称为“四史”或“前四史”。唐代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非常称赏《后汉书》,他说:“范□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 《后汉书》有如下特色: 一、在体例方面:1.在本纪中,新增《皇后纪》。这与《史记》、《汉书》把这部分内容列入外戚不同。东汉时期皇帝年幼,朝政多由皇太后秉持。如临政者章德窦皇后、和熹邓皇后、安思阎皇后、顺烈梁皇后、桓思窦皇后、灵思何皇后。和帝册立,当时只有十岁,窦皇后(即章德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太后临朝,皇太后之兄窦宪辅政。和帝死去,皇后邓氏(即和熹邓皇后)为皇太后,先立只有三个多月还在襁褓中的刘隆为帝,是为殇帝。殇帝夭折,再立十三岁的刘祜为安帝,邓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与其兄邓骘专权。安帝死去,皇后阎氏(即安思阎皇后)与其兄阎显定策扶立北乡侯刘懿为帝,是为少帝。阎太后临朝称制,太后之兄阎显执政。刘懿只做了八个月的皇帝就死去了。安帝之子、年仅十一岁的刘保继位,是为顺帝。顺帝死后,皇后梁氏(即顺烈梁皇后)与其兄梁冀选立不到两岁的太子刘炳嗣位,是为冲帝,不到半年死去。又立章帝的玄孙、年仅八岁的刘缵,是为质帝。质帝被“拔扈将军”梁冀毒死,又迎立十五岁的刘志为桓帝,梁氏兄妹专权朝廷。桓帝死后,窦皇后(即桓思窦皇后)成了皇太后,与其父窦武定策迎立十二岁的刘宏为灵帝,皇太后临朝称制,窦武执掌朝政。灵帝死后,十四岁的皇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何太后(即灵思何皇后)临朝称制,其兄何进执掌朝政。一百年间,六位太后临朝。幼主在位,政由后出,所以增加《皇后纪》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皇后纪》分上下二卷。上卷记光武.、明、章、和帝的六位皇后、三位贵人。下卷记安、顺、桓、灵、献帝的九位皇后、二位母后、二位美人、一位夫人及弘农王唐姬。纪末又分载各皇女,计世祖五女、显宗十一女、肃宗三女、和帝四女、顺帝三女、桓帝三女、灵帝一女。这样东汉一代的宫阃之事就被记述得很详备了。2.对于幼帝,采取附记的写法。东汉时期皇帝幼小就即位,在位时间不久,事迹很少,就并人其他皇帝纪中。如殇帝刘隆,接位时只有三个多月,还在襁褓中,在位不足八个月,就归附在《和帝纪》中。冲帝刘炳,接位时年龄不到两岁,只做了不到半年的皇帝。质帝刘瓒,即位时年仅八岁,不到一年就成了梁氏集团的牺牲品。冲、质两帝归附在《顺帝纪》中。3.在列传中,根据东汉社会的实际情况,增创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和《列女传》。以上七个类传或揭露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两个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或写出宦官与党人两股势力的对立与消长,或记载中下层人士进入仕途的艰难以及他们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和抗争,或记述尚气节重操守的知识分子的言行和功绩,或记载遁世避祸、自命清高之士,或记载医巫卜筮、神仙怪异的方术之士,或表彰卓越女子的聪明才智、嘉言美德等。这些类传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东汉纷繁的社会面貌,体现了东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风尚,也较全面地表现出范晔在撰史方面的创新精神。所以清代学者邵晋涵(1743—1796年)说:“东汉尚气节,此书创为《独行》、《党锢》、《逸民》三传,表彰幽隐,搜罗殆尽。”又说:“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又说:“《儒林》考传经源流,能补前书所未备。” 二、在史料方面:保存了东汉这一时代的许多有关史料。《后汉书》引用第一手材料较多,有关重要奏疏、论文和诗赋,都收录在某些传中。如《桓谭传》(卷二十八上),载其《陈时政疏》和《言图谶疏》。《冯衍传》(卷二十八上下),载其《说廉丹》书、《说鲍永》书和《显志赋》。《班固传》(卷四十上下),载其《两都赋》、《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和《典引篇》。《王符传》(卷四十九),载其《潜夫论》中的五篇:《贵忠篇》、《浮侈篇》、《实贡篇》、《爱日篇》、《述赦篇》。《仲长统传》(卷四十九),载其《乐志论》及《昌言》中的三篇:《理乱篇》、《损益篇》、《法诫篇》。《崔定传》(卷五十二),载其《政论》。《张衡传》(卷五十九),载其《应间》、《上疏陈事》、《请禁图谶疏》和《思玄赋》。《蔡邕传》(卷六十下),载其《释海》和《条陈政要所当施行七事疏》。《左雄传》(卷六十一),载其《陈政事疏》。《荀爽传》(卷六十二),载其《对策书》。《苟悦传》(卷六十二),载其《申鉴》。《文苑传。·杜笃传》(卷八十上),载其《论都赋》。《文苑传·刘梁传》(卷八十下),载其《辩和同之论》。《文苑传·边让传》(卷八十下),载其《章华赋》,等等。这些奏疏、文章既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也为后人研究东汉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这些材料也全赖范哗《后汉书》的引用,才得以保存下来。 三、在编撰方法方面:循《史记》以类相从之法,立法偏重于类传。《后汉书》所记人物有五百多人,这比《史记》、《汉书》多得多。除单传外,更多的是用类传。类传是合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把同一类人物,或社会身份、职业相同,或人品、事迹相近等归在同一类传中,除所增创的七个类传外。又如卷二十五卓茂、鲁恭、魏霸、刘宽都有宽仁恭爱之称,为政宽恕,有治绩,合为一卷。卷三十上下苏竟、杨厚、郎□、襄楷,都以谶纬术数之学条陈规劝时政,合为一卷。卷三十一郭□、杜诲。孔奋、张堪、廉范、王堂、苏章、羊续、贾琮、陆康,或为东汉初人,或为安帝时代人,或为灵帝时代人,都因在当时牧守刺史中治理政务成绩优异,所以编在同一卷。卷三十二樊宏及其子樊□、族曾孙樊准,阴识及其弟阴兴,都是外戚(樊宏为世祖光武帝刘秀之舅,阴识为光烈阴皇后之前母兄)而有功绩,所以不入外戚而另列一卷。卷三十五张纯、曹褒、郑玄,或为东汉人,或为章、和帝时代人,或为汉末人,都因博通经学,便合为一卷。卷三十八张宗、法雄、滕抚、冯绲、度尚、杨□,或为东汉初人,或为东汉末人,都因为政严厉,能剿贼安民,所以列为一卷。卷三十九刘平、赵孝:淳于恭江革、刘般、周磐、赵咨,都有孝行,便编为一卷。卷四十四邓彪、张禹、徐防、张敏、胡广,都是笃厚有志节,人品相似,因而合为一卷。袁安、张□、韩棱、周荣,郭躬、陈宠,都因明了法律,决狱公平适当,编在四十五、四十六卷中。卷四十七班超、梁懂,都以立功于辽远的西域,便编为一卷。卷四十八杨终、李法、翟□、应奉和其子应劭及霍谓、爰延、徐璎,都有文才,或为名儒,或博通群书,或有著述,合在同一卷中。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或为东汉初人,或为东汉末人,三人都是东汉思想家,擅长著述,又淡漠功名利禄,便编在同一卷中。卷五十三周燮、黄宪、徐稚、姜肱、申屠蟠,都是志行高尚之士,因高隐不仕,故合为一卷。卷五十七杜根、栾巴、刘陶、李云、刘瑜、谢弼,都是坚持气节,能够直谏,不避死亡,便编为一卷。卷五十八虞诩、傅燮、盖勋、臧洪,都深明大义,直道而行,便编为一卷。卷六十六陈蕃、王允,都以为国除恶而死,合为一卷。卷六十八郭太、符融、许劭,都以清高有人伦之鉴而知名于世,便编为一卷。卷六十九窦武、何进,都为外戚,又因诛宦官不成而死,编为一卷。卷十一至十三记两汉之际起义领袖和割据领袖人物。卷十四、十五记光武帝时的宗室王侯。卷十六至二十二记中兴二十八将。卷七十六至八十四记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九个类传。卷八十五至九十是记边疆兄弟民族的列传。 四、在观点方面:立论持平,褒贬允当。范□编篡历史有明确的目的,他说:“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他特别通过篇首的序、篇末的论、赞体现出来。他非常着意于序、论、赞的写作,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范哗自诩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昧,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又说:“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无怪乎后人称二十四史中的史评,首以《后汉书》为佳。范哗在《宦者列传》(卷七十八)的序中述说了宦官的由来,政治地位的发展变化及其败坏国家的情况。序文(大意)说:从汉明帝以后宦官的任用范围逐渐扩大,宦官得以手握封爵重权,口含王法诏命,以至于后来戴高冠佩长剑,腰系朱绶怀揣金印的宦官,布满宫廷……他们的官府,星罗棋布在大小城邑,子弟、宗族及依附者,分布在半数以上的郡国。他们剥削残害黎民百姓,诬蔑陷害忠良,专门树立党羽,互相提拔推举,败坏国家,祸患朝政,使国内怨声载道,志士无处安身,寇盗乘机而起。他们更大兴党锢之祸。受迫害者相互诬告株连。序文又说:宦官的举动可以排山倒海,他们的呼吸可以使严霜、露水发生变化,如果迎合他们的旨意就可以恩宠三族;如果违反他们的旨意,那么就诛灭五服以内的亲属(即上至高祖下及孙),汉朝的法度大乱了。范□在篇末评论说:自古葬送大业、断绝祖宗祭祀大事,其形成都是有缘由的。夏、商、周三代因喜欢女色而得祸,秦始皇因奢侈、暴虐而招致灾难,西汉因外戚专权而失国,东汉因宦官作乱而倾国。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宦官。这话确实说得不错。东汉宦官之所以受宠信,这与外戚当权形成的祸害有密切的关联。《皇后纪》(卷十)的序中说:“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按谓安、质、桓、灵),临朝者六后(按谓章德□皇后、和熹邓皇后、安思阎皇后、顺烈梁皇后、桓思窦皇后、灵思何皇后),莫不定策帷□,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任重道悠,利深祸速。身犯雾露于云台之上,家婴缧绁于圄犴之下。湮灭连踵,倾□继路。而赴蹈不息,□烂为期,终于陵夷大运,沦亡神宝。”从东汉和帝开始,朝政由太后把持,太后援引自己的父兄掌权。太后和她的宗族为了长期把持政权,多立幼童当皇帝。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控制,就要寻求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于是身边的宦官就成了皇帝唯一得力的助手。宦官在支持皇帝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发展成了一种政治集团。但无论宦官专权或外戚当政,都造成了朝廷腐败,社会黑暗,平民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列女传》(卷八十四)是范□首创的,这无疑肯定了妇女的历史地位。范□为“才行尤高秀”的十七位妇女立了传,如赞美鲍宣妻桓少君与夫同志,乐羊子妻劝夫成德,王霸妻为夫解惭,姜诗妻助夫尽孝,袁隗妻马伦不屈辨诘,程文矩妻李穆姜可为继母之法,吴许升妻吕荣义无离贰,皇甫规妻矢志不适董卓,盛道妻赵媛姜劝夫潜逃,周郁妻赵阿因夫自杀,叔先雄徇父沉水,庞□母杀仇自首,曹盱女娥永传孝女之名,曹世叔妻班昭学问广博、才识高深,董祀妻蔡琰博学有才等等。在序中说:“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范晔在《党锢传》(卷六十七一)中为刘淑、李膺、杜密、范滂、张俭等二十一人立了传,在序中叙述了党事的缘起及党祸的始末。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黑暗时代,激起了士大夫的强烈不满。他在文中指出:“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嫜直之风,于斯行矣。”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党人的事迹,歌颂他们在恶势力面前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精神。作者对东汉士人君子遭小人的毒害及受祸之惨,连声叹息痛恨。刘知几对范□的论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史家作论“大抵皆华多于实,理少于文,鼓其雄辞,夸其俪事。必择其善者,则干宝、范哗、裴子野是其最也”四。 此外,《后汉书》在写作上也具有特色。刘知几说,《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清代史学家赵翼(1727—1814年)说,《后汉书》“详简得宜,无复出叠见之弊者”。该书断限完整,结构严密,且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所以范晔曾自负地说:“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后汉书》具有以上特点,为后人所重视。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年)叹日:“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近代学者黄侃(1886—1935年)说:“吾读范汉书,虽欲罢而不能也。”可见《后汉书》无论从文字到内容,都是比较好的一部史学名著。所以,史学家刘节说,范哗“在文体技巧方面是不下于马、班的”。 后记 本书的前身是1998年7月岳麓书社出版的《(后汉书)今注今译》,出版后社会反映较好。这次因为是文白对照本,删去了今注。我们按后出转精的要求,对译文进行了修饰加工。现在原文(左边)、译文(右边)相对照,阅读方便,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后汉书》是正史“四史”之一,历代评价颇高,从文字到内容,都是比较好的。它叙事清楚,剖析精微,议论纵放,文字精炼,文笔流畅,见解独到,结构严密,自具风格。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时说:“《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精于《前汉书》。”唐代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评论说:“简而且周,疏而不漏。”范晔在体例方面,创设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新的列传,特别是《列女》记述了卓越女子的“嘉言懿行”,这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是难能可贵的。 本书和《(三国志)文白对照》曾得到原电力部教育司司长许英才,前华中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原长沙电力学院董事会副董事长高进珊,前湖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原长沙电力学院董事会副董事长周绍文和原湖南省电力公司试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沈其雍等诸位先生的关心、支持,我要深表感谢。我还要感谢原长沙电力学院党委副书记、现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明教授的关心、支持。正因为各位的关心、支持,才不致使“前四史”中这两部书落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境地。 参加这部书的译者,大多数年过古稀,他们抱着对后人负责的态度,为中国文化承传做了有益的工作,令人敬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兆仁在《三国韬略学》一书的跋中说:“优秀的古典名著被整部整部地注释和翻译出来,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通过亲切流畅的现代汉语,进人千千万万人的心中,这对社会大众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素养、启迪智慧是极其有利的,中国古代的浩瀚典籍只有走向现代、走向世界,才有活力和价值。”这话说得极好。长沙理工大学教授粟石恒说:“当今学子对古文之深奥如人云雾,时下实用主义之风,造成对人文科学的轻薄,甚至学界也有远离古籍,数典忘祖的情况,令人堪忧。”前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周林先生说过,古籍今译是“看似轻易,实则艰巨”的任务,“没有对作品的深入、遁彻的研究,没有准确、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想做好今译是不可能的”。我们与这个要求的差距还很大,希望专家、读者不吝指正。 最后要说明的是,为前书撰写过序言或题签书名的学者或领导周林、王子野、王元化三位先生前后病故,为表示对他们的深深怀念,特以顾问的名义标出。 章惠康 1998年11月-2011年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后汉书(文白对照共5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章惠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0666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18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9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34.204.2 |
丛书名 | |
印张 | 12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2 |
高 | 1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