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国的辛亥革命,到现在整整100年了。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是不够的,往往讲它的消极和失败的方面比较多,讲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历史的推进作用比较少。
《慷慨三湘--辛亥革命在湖南》(作者朱发建)以纪实的形式,分“敢为人先”、“慷慨悲歌”、“潮起东瀛”、“革命初澜”、“狂飙突起”、“大梦初醒”、“潮涌三湘”、“首应武昌”、“虎头蛇尾”、“结语”十个单元,完整再现了这段充满理想与热血、激情与拼搏、艰辛与荣光的历史。
图书 | 慷慨三湘--辛亥革命在湖南/辛亥革命全景录 |
内容 | 编辑推荐 席卷全国的辛亥革命,到现在整整100年了。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是不够的,往往讲它的消极和失败的方面比较多,讲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历史的推进作用比较少。 《慷慨三湘--辛亥革命在湖南》(作者朱发建)以纪实的形式,分“敢为人先”、“慷慨悲歌”、“潮起东瀛”、“革命初澜”、“狂飙突起”、“大梦初醒”、“潮涌三湘”、“首应武昌”、“虎头蛇尾”、“结语”十个单元,完整再现了这段充满理想与热血、激情与拼搏、艰辛与荣光的历史。 内容推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百年前的这场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是中华民族寻求振兴的新起点。 《慷慨三湘--辛亥革命在湖南》以纪实的形式,分“敢为人先”、“慷慨悲歌”、“潮起东瀛”、“革命初澜”、“狂飙突起”、“大梦初醒”、“潮涌三湘”、“首应武昌”、“虎头蛇尾”、“结语”十个单元,完整再现了这段充满理想与热血、激情与拼搏、艰辛与荣光的历史。 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励海内外同胞的爱国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慷慨三湘--辛亥革命在湖南》的作者是朱发建。 目录 总序 引言:“湖南蛮子”与辛亥革命 一、敢为人先:湖南维新变法运动 1.甲午之耻 2.湖南维新 3.侠肝义胆 4.碧血丹心 二、慷慨悲歌:湖南志士与自立军起义 1.倾向革命 2.联络康梁 3.结识中山 4.自立组会 5.中国国会 6.自立起义 7.视死如归 三、潮起东瀛:湖南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 l_留日风潮 2.反清宣传 3.组团革命 4.拒俄运动 5.蹈海三杰 四、革命初澜:创立华兴会与同盟会 1.明德学堂 2.华兴公司 3.谋划起义 4.孙黄合作 5.同盟创会 五、狂飙突起:湘赣边区萍浏醴起义 1.大集会党 2.策划起事 3.惊天一搏 4.慷慨捐躯 六、大梦初醒:湖南立宪运动及其失败 1.预备立宪 2.宪政旗手 3.宪政公会 4.省谘议局 5.国会请愿 6.梦醒立宪 七、潮涌三湘:湖南各界反帝反封运动 1.抵制美货 2.公葬陈姚 3.抢米风潮 4.保路运动 八、首应武昌:辛亥年间湖南革命运动 1.中部同盟 2.重聚会党 3.策反新军 4.长沙起义 5.全省光复 6.湘军援鄂 九、虎头蛇尾:湖南辛亥革命落幕 1.流血政变 2.宋教仁案 3.二次革命 4.元勋早逝 5.将星陨落 十、结语:辛亥已逝,精神长存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中日正式宣战后,战争首先在朝鲜首都平壤展开。9月15日,日军发动对驻平壤清军的进攻。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35营,17000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16000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清军总兵左宝贵亲自登上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阵亡,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牺牲;当夜9时,清军统帅叶志超率部从平壤仓皇溃退,狂奔.500里,逃回中国境内,一路上被日军埋伏邀截,人马自相践踏,死者2000余人,被俘500余人,伤者无数。 清军退出朝鲜半岛后,日军又从海上发起对北洋海军的攻击,黄海大战爆发。9月17日,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黄海海面,倾其全部精华,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吉野、高干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干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5000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向清军舰队发动攻击。大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北洋舰队将领邓世昌率“致远”等舰拼死抗敌,致远舰受伤沉没前,全速撞向敌主力舰“吉野”号,全舰官兵250余人全部壮烈殉国。黄海大战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干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伤(“西京丸”、“赤城”两舰不久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此后,日军乘胜追击,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中朝边境以鸭绿江为界,退守国内的清军沿江布防,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28000人,由淮军统领宋庆担任统帅,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共3万人。10月25日晨6时,日军向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聂士成率部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清军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不到三天,清朝重兵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25000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的花园口登陆;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共辖33营,约13000人。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曰占领旅顺口。 面对日军步步紧逼,北洋水师、淮系陆师相继溃败,朝廷束手无策,眼看东北门户山海关不保,京师岌岌可危,全国上下“望湘军若岁”,皆寄希望于昔日威震全国的湘军重振国威。1895年1月,清廷调派湘军老将、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辽东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全权;同时,年过花甲的湖南巡抚吴大徵主动请缨,亲率湘军出关赴辽东抗日,被授予辽东军务帮办,他起用湘军旧部魏光焘、陈提、李光久、余虎恩等宿将,率湘军3万出关御敌。1月17日,肩负国人重望的湘军与日军战于辽东,哪知面对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现代化装备的日军,昔日威风八面的湘军,初一接战即溃不成军,6天之内连失牛庄、营口、田庄台等要塞,一时“海陆交乘,畿疆危逼”。 1895年1月20日,日本陆军25000人,在军舰掩护下开始在山东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炮台,由于兵力悬殊,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北洋旗舰“定远”号中鱼雷搁浅,10日,定远舰弹药告罄,管带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在海军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日丙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日丙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将威海卫港内舰艇、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3月,清廷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其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废除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3)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任意开设工厂。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出于维护各自在华的利益,由俄、德、法三国出面干涉,逼迫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另付给日本“赎辽”银3千万两。《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受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听闻条约签订消息,国内“四万万人齐下泪”,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此后,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示范作用下,西方列强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中法《广州湾租借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订租威海卫专条》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P3-5 序言 席卷全国的辛亥革命,到现在整整100年了。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对辛亥革命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解决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问题。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是不够的,往往讲它的消极和失败的方面比较多,讲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历史的推进作用比较少。这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于1941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其中讲道:“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当年的青年现在如果还在世的话已经九十来岁了。林伯渠同志70年前讲这番话的时候尚且如此,今天的青年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严重不够也就不难理解了。 时代的原因也很重要: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改变。孙中山也总是强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所以在民主革命阶段,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先进人士着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面,以鼓舞人们继续奋斗去夺取胜利。因此,以前对辛亥革命的不足方面讲得比较多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已经过了100年,中国人民已经站立起来并且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过头来看,我们自然可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作出更冷静、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 把辛亥革命看作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主要历史功绩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承担了这项任务的出版社都把这项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社社长担任丛书的编委会委员,亲自抓,称为“社长工程”。编委会先后召开三次编辑工作会议,确定:作为历史性纪实丛书,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得虚构;图文并茂,注意可读性;还制订了丛书的装帧设计方案和印刷技术标准等。 丛书作者都是年富力强、学有专长的本地学者。书稿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对辛亥革命中的全局性活动及跨界活动,不写或只作简单的交代。由本地学者写本地事件,有许多优点:史料搜集相对较易,除充分使用现存的文学资料外,作者还亲历有关历史遗迹,走访当事人及其后代,收集整理了不少口述史料,经认真考证后使用,为本书提供了较多新的资料。为了做到图文并茂,责任编辑协助作者查阅大量档案资料,找到不少以往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图片,为丛书增色不少。 总之,这是一部集体努力的产物,必须归功于人民出版社、各省人民出版社和当地专家学者。我所做的工作很少很少,由出版社邀约而承担了主编的名义,主要是表示对这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的支持和能够顺利完成的兴奋。我很希望各界学者能够充分利用这部丛书的成果,并且指出它的不足之处,以便把辛亥革命研究更有力地推向前进!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慷慨三湘--辛亥革命在湖南/辛亥革命全景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发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87682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4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57.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35 |
宽 | 165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