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向最后的海洋(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
内容
编辑推荐

《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走向“最后的海洋”》是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扬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蒙古人的入侵》中的第三部(第一部《成吉思汗》、第二部《拔都汗》,均有汉译本),曾获斯大林文学奖。全书主要记述拔都汗攻克基辅,进兵波兰、马扎尔,一直打到亚德里海滨及撤兵萨莱的全过程。书中不仅人物众多,线索错综复杂,还如实地描绘了十三世纪时中亚、东欧和阿拉伯诸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礼仪。全书情节跌宕、构思奇特、描写细致、语言风趣,读来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走向“最后的海洋”》简介:13世纪的蒙古西征事件是当时历史上最为震撼世界的一段传奇,从中亚到东欧、到俄罗斯、到阿拉伯半岛,蒙古铁骑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曾令许多民族与国家闻风丧胆,留下长久挥抹不去的记忆。

有关记录这些西征的西方典籍有很多,但其中写作最为成功、在西方文学界及史学界影响最大的却非瓦西里·扬的《蒙古人的入侵》莫属,这套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三部曲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当时的历史,从而使得我们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能透过时光的云雾窥见那波澜壮阔、铁血交织的场面。

《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走向“最后的海洋”》为其中第三部,主要记述拔都汗统领蒙古大军在第二次西征中,征服基辅、波兰、匈牙利的事迹。

试读章节

1 治印人——“虔诚者杜达”

在巴格达一座大清真寺前面广场上的宽宽的石头台阶边上,摆着一张小石桌,石桌旁坐着虔诚者杜达,他正在往磨光的桃形印章上刻字。杜达用纯熟的阿拉伯连写花体字在印章上写下前来要求治印者的名字,在宝石戒指上写下给佩戴人带来力量和平安或者防备“毒眼”(迷信中说,“毒眼”看人之后,人可能遭殃)和恶人诅咒的神秘符语。

“虔诚者杜达”——人们都这样称呼这位治印人。凡是前来庄严肃穆的清真寺做礼拜的人,谁不会看到这位俯身石桌的手艺人,看到他那火红色的长须、毛茸茸的黑眉和黑眉下那一双沉郁灰暗但饱含着神秘莫测思想的眼睛呢?

有一天,一个人走到虔诚者杜达面前。这人姿态优雅,身着一件价格昂贵、但因穿着时间过长而已经褪色的毛衣“阿拜”,平静的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他把一方半透明的湖白色“月亮石”放在石桌上,请杜达刻上这样一行字:“至圣哈里发(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的国王)之刮胡匠,谨慎者哈桑。”

“请你原谅,我不干那种我不能干的事,”杜达边干着手里的活计边说,“这种题款会给你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给你带来危险的后果,应该用别的题款。至圣哈里发是道德和理想的楷模,他不可能也不会刮胡子的,那会引起人们的不安。上帝保佑,上帝保佑!简直不得了!”

“那你说该刻句什么词儿呢?”惊异不安的哈桑问道。

“你的前辈,五年前离开人世的那位刮胡匠,据说用的是这样的题款:‘至圣哈里发之胡须保护者阿卜杜勒·拜拜。’这样的题款就不会引起任何麻烦了——‘胡须保护者’嘛!”说到这里,杜达意味深长地伸出食指,“这样,即使哈里发本人——愿他平安如意——也会赞赏你的谨慎的。”

“好,就这么办吧!”哈桑对治印人说。他正要离去,突然发现了一枚刻着题词的金戒指,那戒指好像有什么地方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什么题词?”他边问边伸手去拿戒指。虔诚者杜达以异常敏捷的速度一把抓住金戒指,放进揣在怀里的那只盛放其他印章、戒指的皮盒子里:“这枚戒指我还没有刻完呢。没有刻完的东西,我是不乐意拿出来让人看的。”

正在这时,一位骑着金红色烈马的年轻人翩翩而来。他从马上高声叫道:“你好,我尊敬的老师——虔诚者杜达!我的戒指刻好了吗?”

一向安详庄重的杜达突然间变得慌乱起来。他打开皮盒子,拿出那枚金戒指,奔下楼梯,迎着骑马人跑去。骑马人和他的坐骑都是那样年轻、挺拔、漂亮。骑马人的年纪在二十五岁上下,他穿着朴素,好像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普通贝都因游牧人。但是可以看出,即使他衣服褴褛,也仍保持着一个勇敢的自由人所具有的那种骄傲的气质。青春的魅力,显示内心力量的面庞,使他英俊无比,惹人喜爱。

“这是谁?”等骑马人接过戒指,策马驰过广场,消失在一片烟尘中后,刮胡匠哈桑问道。

杜达愤然答道:“无论他是谁,对你来说还不一样?你刮你的胡子,他驯他的马。他是阿拉伯人赛马大会上最剽悍的骑手,在他铁的手腕下,没有一匹烈马不被驯得服服帖帖。”

“他为什么需要一枚金戒指呢?”

虔诚者杜达一听这话,大为光火,喷着唾沫,挥着双手,大喊大叫起来。连登上台阶前去祈祷的人们,也都惊奇地停下了脚步。

“你为什么老是纠缠着这枚戒指没完没了?你白操这份闲心到底要干什么?假如你是本市官府的密探的话,我倒还可以回答你,不过,眼下最好请你走开!”刮胡匠哈桑后退一步,急忙溜走了。他直接跑进王宫,去向首相报告这件事。

“那想必是阿尔一曼苏尔(哥多瓦哈里发国奴隶卫队队长。哥多瓦哈里发国是阿拉伯人于8世纪至11世纪在西班牙建立的国家)的戒指,”他激动不安地向首相报告了一遍,“你一定要把这件事禀报圣上,其中说不定还有什么奥秘呢。”

2 半夜子时

巴格达的夜晚来得很快,转眼之间天就黑了。当杜达迈着大步,跟在其他行人后面,穿过狭窄的街道,匆匆向家里走去时,商号店铺已是万家灯火了。

他拐进一条僻静的小巷,朝一扇小门敲了几下。一个脸色忧郁的独眼看门人闻声将门打开,杜达走进一座狭窄的停着双轮牛车的院子。他小心翼翼地穿过拥挤在一起的骆驼群,回到自己那间斗室中。他住在商人马哈茂德一玉龙杰赤伊存放货物的二层仓库的地下室中。

这位房主是一个经营花刺子模丝绸和衣物的富有商人,喜好祈祷神灵,乐意接待香客。几年前,他允许治印人住进地下室,让治印人给他在金戒指上刻下伟大的素赖曼(圣经中的所罗门王,后演化为许多穆斯林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的咒语,保佑他生意兴隆。对此,他很满意。  在一片昏暗之中,杜达凭着记忆摸到那张低矮的小桌前,把随身携带的那只装着治印工具的皮盒子放到小桌旁的壁龛里,又返身走出地下室。他在门口的一段木头上坐下来,仰望着漆黑的夜空和夜空中那闪闪发亮的星星,久久地、恭顺地等待着。

骆驼发出沉重的鼻息声——有的卧着,有的站着。从站着的驼腿之间,可以看到拉骆驼的人在院子中央点起的篝火发出的闪闪紫光。

他等待着的身影终于出现了。那身影走到杜达身边,身上散发出一股玫瑰油的香味。一个温柔的声音轻轻地说道:“我们尊敬的主人让我向你问好,还请你为他祈祷。”

她给杜达送来一张灼热烫手的烙饼,一钵热气腾腾的稀粥。杜达在伸手接饭时,嗅到了她那双戴着银戒指的纤手散发出来的气味,脸碰到了她的披袍边缘。她说,还要给他送来几块燃烧的红炭,说完便转身离去。杜达贪婪地望着她的背影,再一次恭顺地等待起来。不一刻,她拿来几块红炭,俯身欧旺。于是,火光照亮了她那处女般温柔的面庞、描黑的眉毛、绣花的额束。

她用唱歌般的声音似带嘲讽地问道:“你每次伸手接饭的时候,手为什么抖得那么厉害?我真怕你把粥洒了。”

P1-3

序言

《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是前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扬所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是描写蒙古西征事件的诸多作品中较为成功的一部,曾被译成数国文字,在前苏联和西方史学界影响较大。

诚如本书的中文译者陈弘法先生所言,《蒙古人的入侵》是一部十分具有史学价值的历史小说,对于蒙古西征这段历史,瓦西里·扬的态度是较为严谨的,所描写的主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均见于史籍记载,并与历史记载基本符合。他曾花费数年时间,在苏联的中亚地区和伏尔加河流域对蒙古人人侵俄罗斯经过的地方进行过实地考察,对这段历史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所以,将这样一本书介绍到国内来,是利于国内的读者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的。

然而,也正像陈弘法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由于作者自身的各种局限,这套书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是前苏联人,他对蒙古西征给自己祖先造成的灾难持一种天然的恶感,另外,本书动笔于苏联卫国战争前夕,成书于卫国战争之中,受此影响,作者自然而然地将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对俄罗斯的征服比作是希特勒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从而也导致了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对蒙古人不恭敬的描写。

2005年,在出版本中文译本第一版时,出于尊重原著的考虑,对原书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词句都予以了保留,未作任何改动。

随着本书在国内读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入选了2007年度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的精品图书,我们认为,原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对成吉思汗及蒙古族有明显侮辱性意味的语言,不宜让其继续流行,因此,在此次再版时,我们对相关词语作了适当的修订,特此说明。

后记

《走向“最后的海洋”》是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扬描写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西征的长篇历史小说《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走向‘最后的海洋’”就是“打到天涯海角”的意思,意指蒙古大军所向披靡,横扫世界,一直远征到西方的天涯海角。

就时代背景而言,《成吉思汗》以成吉思汗亲自出马西征花刺子模国为背景写成,而《拔都汗》和《走向“最后的海洋”》则以拔都汗西征为背景写成,只不过《拔都汗》写的是1236年至1237年问拔都汗征讨斡罗思的经过,而《走向“最后的海洋”》写的是1240年拔都汗征讨中欧几个国家——波兰和马扎尔(匈牙利)、一直打到亚得里亚海滨和撤军萨莱的经过。我觉得,征讨斡罗思的乞瓦(基辅)之战本当放在《拔都汗》中,作者却把这部分内容挪到本书,也许是出于篇幅的原因吧。

就主要人物而言,《走向“走后的海洋”》的主要人物与《拔都汗》的主要人物完全相同,故没有再作介绍的必要。我觉得,《蒙古人入侵》三部曲中,《走向“最后的海洋》是写得最弱的一部,有些地方甚至以史料记载代替故事情节,给人一种强弩之末的感觉。

在这篇译后记中,我打算先谈谈《走向“最后的海洋”》的情节线索,而后就翻译《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过程中如何处理译名问题和传达原作风格问题谈一些我的做法。

先谈情节线索。在《走向“最后的海洋”》一书中,作者首先落笔于巴格达,描述了巴格达的哈里发找到几百年前曾统率阿拉伯大军征服过西欧的著名将领的后裔,派他作为使者去谒见拔部汗,打人蒙古人内部,一面刺探情报,一面设法将蒙古人的进攻锋芒引向别国。接着,作者描述了斡罗思诺甫哥罗德公爵的使者携带重礼来到拔都汗大帐,企图赎回斡罗思战俘,而拔都汗则挽留使者为他效劳,最终使者设法脱身回国。然后,作者才将描述重点转到拔都汗筹划进军乞瓦上。在这里,作者写了蒙古大军内部决定围攻乞瓦,写了地处乞瓦以东而首先遭到蒙古人进攻的库蛮人西迁,写了乞瓦统治集团部署抗击行动和乞瓦市民迎击蒙古大军。而后,作者记叙了拔都大军长驱直人东欧,一直打到巴尔干一带的经过。这里,作者既写了欧洲各国国王和罗马教皇在对待蒙古大军问题上的争吵,又写了山民们的英勇抗击,还写了蒙古士兵长途跋涉的痛苦。最后,作者叙述了蒙古大军首领人物在撤兵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写了拔都汗回到萨莱之后面临王族间勾心斗角而给他带来的妻儿并死的可悲场面,写了拔都汗因后继无人而对未来的重重忧虑。一场西征以轰轰烈烈开始,以悲悲切切结束。最终,成吉思汗家族诸王和将领分崩离析,外国使者也各归其主,只剩下拔都汗一个人背负起支撑金帐汗国局面的沉重责任。

再谈我在翻译《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的过程中处理译名和传达原文风格问题的一些做法。

《蒙古人的人侵》三部曲场景多,头绪多,人物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如实地描绘了13世纪时中亚、东欧和阿拉伯诸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礼仪。单就宗教而言,既有蒙古人崇信的萨满教,又有欧洲人信仰的基督教,还有中亚和阿拉伯人信奉的伊斯兰教。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教义,一套教职人员,一套礼仪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头昏目眩。因此,翻译这部书,译者遇到的困难要比翻译一般的文学作品要多一些。更令人麻烦的是,还有如何处理译名问题、如何传达原作的风格等问题。

关于处理译名问题。

关于人名。三部曲中出现的蒙古人的名字,凡见诸汉文史册的,基本上采用汉文史册中沿用的名字;不见诸汉文史册的,则按汉文史册翻译蒙古人名字的习惯方法译出,如蒙古汗拔都汗,我按汉文史册译作“拔都汗”,而不按现代译法译作“巴图汗”;同理,蒙古将领速不台·把阿秃儿,我按汉文史册译作‘‘速不台.把阿秃儿”,而不按现代译法译作“速不台·巴特尔”;三部曲中出现了一个蒙古万户长,这个人的名字不见史册记载,我按照汉文史册翻译蒙古人名字习惯方法通译作“火儿迷失”,而不译作“库尔米什”。俄国人和其他国籍的人的名字,基本上按照现代通常的译法译出,不再沿用汉文史籍那种不准确的译法。中原人的名字。则尽量译成符合中国人习惯的样子,如中原营造师的名字译为作“李通波”,而不译作“李桐普”,中原女仆的名字译作“伊莲荷”,而不译作“伊拉赫”。

关于地名。这里分做几种情况。一种是沿用史籍中的说法,如“花刺子模”就译为“花刺子模”,不再用其他译法。一种是同一地名因说话人身份不同而分别译做两种形式。这些,原文中有时也作了区分。如俄罗斯,原文中有时拼做“俄罗斯”,这多半出自俄国人或东欧人之口,我的译文译作“俄罗斯”,有时拼做“斡罗思”,这多半出自蒙古人之口,我的译文中通常借用汉文史籍中的说法译作“斡罗思”。同理,“基辅”有时译作“基辅”,有时译作“乞瓦”。另一种是有的地名干脆采用现今的说法,如巴格达译成“巴格达”,不取“报达”,免得给读者增加麻烦。凡是借用史籍地名的地方,笔者都尽可能地加了译注,指出今名。我在网上曾看到一位网友发表意见说,速不台·把阿秃儿名字的译法太别扭,似应译作速不台·巴特尔,我的译作的责任编辑可能受其影响,在再版时也就改成了速不台·巴特尔。我认为,我译的是历史小说,我的译文要像向历史负责,要尊重先人的说法,不能迁就现代,还是用速不台·把阿秃儿为好。

关于传达原作风格的问题。

原文在描写不同的人物(特别是模拟不同身份人物的语言)时,在代拟不同的诏令和书信时,在引述不同风味的歌谣时,都用了不同风格的词汇和句式,用了不同风格的文体。如拔都汗在征询手下诸王(包括阿拉伯使者、汉人建筑匠人、汗帐修史人在内)对“荣誉”有何见解时,各个人的对答就使用了风格显然不同的词语,诸王是直率,汉人建筑匠人是咬文嚼字,汗帐修史人是高深莫测,拔都汗是激昂和武断。同是诏令,窝阔台致马扎尔国王贝拉的信就颇为庄重,且一字千钧,拔都汗手下人模仿贝拉口气向马扎尔百姓发出的诏令则平平淡淡。同是歌谣,诺垓在挑逗尤勒杜兹哈敦时唱的歌就透着轻佻:

我们苗条细柳的蒙古姑娘多漂亮,

她们那两只眼睛在夜里闪亮光,

就像萤火虫飞在春天的草原上。

谁要有胆量逮住这些萤火虫儿,

谁就是个幸运者,快乐又荣光……

而在拔都汗下令处死他时,他唱的另一段歌则透着悲壮:

啊,苍天,你就让我在激战中死去吧,

哪怕利箭穿心,哪怕头颅让敌人击破;

只要能在冲锋中跌落在黑色的土地上,

只要能亲眼看到千万只马蹄从我眼前闪过。

只要剽悍的马队从我身上飞跃而过,

哪怕疯狂的马蹄把我的身体踏成碎片;

只要我忠实的战友是在策马追击残敌,

只要我临死前能听到他们远去的呐喊。  所有这些,我在翻译时都尽可能地设法选择相应的词语、句式和文体,将其原有面貌再现出来。

陈弘法

2012年岁首

书评(媒体评论)

有人认为,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强不拔、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却塑造了伟大的成吉思汗。同样,我也赞成一些人的评价,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却打通了世界各国的关系,建立了国际往来关系。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

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绘画和波斯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

——法国《蒙古帝国史》

在欧罗巴也与西部亚细亚同样,不重新树立自然的秩序是不行的。那样无论在欧洲和亚洲,使他们从沉睡状态中苏醒过来,需要一只强有力的手去摇动他们是迫切必要的。这样摇醒他们的强有力的手出现了,这就是不屈之王铁木真及其后裔……俄罗斯人和德意志人及其他西欧诸国民,能够达到现在这样强大和文明无疑是蒙古人和蒙古军征服的刺激和赐物。

——德国教授费朗索儿·冯·额尔多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向最后的海洋(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瓦西里·扬
译者 陈弘法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902433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2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