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80%的孩子不用教(不做虎妈狼爸)
内容
编辑推荐

如今的父母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与以前的人相比,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你还有其它选择吗?如果后天教育是把孩子塑造为成功人士的重要因素,不能为孩子做出牺牲的父母就会耽误孩子一生的幸福。但是,如果父母的恐惧是错误的,那又会怎样呢?《80%的孩子不用教(不做虎妈狼爸)》由布莱恩·凯普兰所著,在本书中,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博主及父亲的布莱恩·凯普兰告诉我们,父母的牺牲和恐惧都来源于他们对先天和后天因素的误解。

内容推荐

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失败,你的丈夫是著名大学教授和畅销书作家啊!

虎妈:有些人是属于自我激励型的,我丈夫就是这种人。我也认为,对于许多孩子来讲,父母的教育是其成长的关键因素。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我也一直都是好学生,直到14岁,我认识了一些不好的朋友,我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我的父亲当时就对我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很感谢他。有些人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育却依然能够成为伟大的人,但大部分人,父母在道德修养和学业上的指导教育至关重要。

作者:我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建立在40年来所有关于双胞胎和领养儿童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这些研究的结果基本上都表明父母对其子女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在你的书中有很多讲述你如何影响孩子的精彩故事,我相信你暂时达到了你的目的,但那些关于双胞胎和领养儿童的研究都证明,父母的所谓改变孩子都仅仅是他们的一种幻觉。父母的教育有强大的短期影响力,但其长期影响力就不同了。

《80%的孩子不用教(不做虎妈狼爸)》由布莱恩·凯普兰所著,《80%的孩子不用教(不做虎妈狼爸)》是国外亲子教育的宝典。

目录

对话

第一章 你自己也很重要:做快乐父母

父母们你们好吗?

顾客满意度

综合幸福度

瞬间幸福度

辛劳和麻烦:当代父母的一周

如何成为更加快乐的父母

睡觉

活动

惩罚

监管

赞同花钱解决困难的行为

保护孩子免受间接压力

从更加快乐的父母到更大的家庭

第二章 不用内疚:行为遗传

如何区分先天和后天因素

先天与后天之争:明确问题

后天因素与环境并不相同

先天与后天因素:直接与间接影响

衡量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父母的希望:父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超乎寻常

第三章 行为遗传是真的吗?行为遗传意味着什么呢?

逐渐消失和智商

逐渐消失和收入

逐渐消失、犯罪和其他恶劣行为

逐渐消失和宗教

基因决定论和父母决定论

挥之不去的疑问

先天和后天的科学对父母们的意义

找一个与你想要的孩子相像的配偶

彻底改善一个穷孩子的生活就领养一个孩子吧

用慈爱和尊重来养育子女

与他人分享信念不要期望奇迹

不要忽视你的青春期孩子

孩子值得养育

最后的祈祷

第四章 孩子们怎么了?

坏消息中的好消息

20世纪50年代和如今:对不断减少的悲剧的近距离观察

安全教育方式是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安全的原因吗?

谨慎但不多疑

第五章 家庭计划

文明的自我利益能够解释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吗?

后见之明的胜利

价值观、自我规则和先见之明

没有长远的先见之明是危险的

先见之明和生儿育女:朋友而非敌人

第六章 孩子对父母的帮助

生育:至少你是在为孩子做一件好事

孩子与贫穷:为什么繁荣与人口相辅相成

你不需要为了尽职而提高平均水平

孩子与选择:为什么就连不愿与别人交往的人都愿意花钱住在曼哈顿呢

孩子与退休:谁将照顾那些无儿无女的人

孩子与环境:别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

再生一个孩子:让你受益让整个世界受益

第七章 成为祖父母

将鼓励生育政策私有化

第八章 生命的意义

运用科技来生育更多的孩子

利用生物学获得更好的生活

第九章 关于孩子、父母教育、幸福和利己主义的对话

对话1:你怎么能认为父母不重要呢?

对话2:孩子与幸福

对话3:从更加快乐的教育到养育更多的孩子

对话4:孩子与自私

大多数的思想都没有结果但这些思想却有结果

一个关于两张超声波扫描图的故事

后记

致谢

媒体评论

试读章节

做父母会受益吗?一个简单而不容易被驳斥的答案是:那是必然的,否则人们就不会生孩子了。人们常会犯错,一些决策会给他们带来不快和悔恨,如果你想知道父母们究竟过得如何,你就需要认真对待人类的错误。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帮助你:顾客满意度、综合幸福度和瞬间幸福度。

顾客满意度

了解顾客是否喜欢某商品,你只需观察他是否购买了该商品;想要了解顾客是否真正喜欢某商品,你需要观察他是否再次购买了该商品,再次购买说明他对该商品感到满意,反之,说明他对购买该商品感到后悔。在餐馆品尝菜肴,雇佣某位技工,或者升级电脑程序,一般都会用顾客满意度来评价获得的商品或服务体验,最好在做上述尝试之前,你能事先考察与你品味相同的人的顾客满意度。

父母们觉得子女对他们而言究竟是一笔好买卖,还是最终会让他们感到后悔不已的体验呢?《我想成为一个母亲吗?》这本书已经发出不祥的警告,如果为了“不健康的理由”去养育孩子,“将会使你终生陷入对你自己和孩子的失望之中”。1976年,《新闻日报》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民意调查,结果发现“顾客几乎没有后悔之意”,被问及“假设可以重新选择,你还会生孩子吗”这个问题时,91%的父母表示还会愿意生孩子,只有7%的父母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你可能会认为这仅仅是人们设法合理化其所有决定的一种表现,但最好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顾客通常很少后悔”。2003年,在一项针对40岁以上无子女成年人的民意调查中,当被问及“假设你可以重新选择,你会养育多少孩子,或者是根本不生孩子”的问题时,超过2/3以上不生孩子的人都后悔当初没要孩子。

关键是绝大多数父母都喜爱他们的孩子,生儿育女的部分魅力即在于此,甚至一些原本打算不要孩子的父母也常常承认“我不能想象没有孩子的生活。”相反,不生孩子的生活是难以描述的。没有孩子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想象为人父母的生活,40岁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选择将这些想象变为现实。

P4-5

序言

在我经历的这个时代,美国人的家庭规模大幅缩小,养育一个孩子或者干脆不生孩子的40多岁的妇女人数大约是30年前的2倍多,大家庭几乎消失了。1976年,20%的40多岁的妇女养育5个或者更多的孩子,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4%以下。

如果你问为什么现在的人不像从前那样养育很多孩子,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答案。如“人们再也不能承受大家庭的重负了”、“妇女们现在都有真正的工作了”、“我们不需要孩子们来帮忙干农活”、“女人们希望像男人一样生活”、“人们已经丧失信仰”,在雅典,希腊人则认为空气污染是罪魁祸首。

如果你随机问一个人,仍然会得到类似的答案。当被问及“你为什么不愿意养育更多的孩子?”男人和女人都会感叹。我尽量去揣摩这些感叹的含义,应该是“孩子意味着大量的牺牲”,或者“想象一下无数脏兮兮的尿布和无眠的夜晚”,也许是“你想毁掉我的生活吗?”坦白地说,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养育更多的孩子,是因为我们认为养育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大于所得到的快乐。当人们将生育一个孩子所带来的麻烦与得到的快乐相比较的时候,他们会得出“不值得”的结论。就像比尔·考斯比所说的那样,“我们养育5个孩子是因为我们不想要第6个孩子。”

你可以轻易判断出这是个非常自私的观点。你怎么只关注养一个孩子能否使你更加快乐这个问题呢?孩子会怎样?除非你的孩子确实是不幸运的,否则他几乎肯定会为获得生命而感到高兴。为了子女的出生,你肯定会失去一些快乐,难道你就不让他们来到这个世上吗?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暂时先不讨论。虽然我同意鼓励生育的观点,即我们应该鼓励生孩子,因为孩子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但是,要求人们为了世界的美好而牺牲自己的幸福看起来是徒劳无益的。那些反对自私主义的说教通常都是对牛弹琴,人们用自己的天平来衡量养育一个孩子的投入与产出时,我不会认为他们是错误甚至是有罪的。

本书认为,有些时候,那些已经或将要为人父母的人并没有将心中的天平向生育这个方向倾斜。我们可能觉得追求幸福与养育孩子是相互矛盾的,养育更多的孩子仅仅是文明的利己主义的一般表现而已,人们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养育孩子,这是非常正确的,将要为人父母的人们需要三思而后行,已经成为父母的人们更要三思而后行。我的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不主张所有人都必须养育孩子,但每个人都应该养育孩子。如果你住在一个狭小的城市公寓,喜欢奇妙的外国旅游,对你而言,就应该养育一个孩子而不是做丁克一族。如果你住在城郊的豪宅,喜欢主题公园,对你而言,就应该养育孩子。

我可以列举出许多关于养育孩子的自私理由,其中有四条主要理由我想与你分享:

首先,父母们能够极大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不用牺牲其子女的利益。先天因素而非后天因素是大多数家庭成员之间相似性的主要原因,父母们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辛勤劳动。

其次,父母们大多杞人忧天。尽管新闻媒体经常讲述耸人听闻的故事,但是孩子们现在要比在“无忧无虑的七十年代”安全得多。

第三,养育孩子的很多益处会在后期慢慢体现出来。养育孩子开始时需要大量投入,但明智的父母们会忽视如睡眠被剥夺的痛苦,重视孩子为其一生所带来的回报,包括将来在膝下承欢的子孙们。  最后,追寻自我利益与利他主义最终殊途同归。养育一个孩子的父母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你能以无愧之心走在追寻文明的自我利益的大道上。

当我们考虑是否值得养育一个孩子时,我们通常会将许多无须考虑的不幸福因素也计算在内。每一代父母都认为自己在养育子女方面的投入无人可比,但有关统计数据却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看管越来越严厉。母亲们以前总是让孩子们出去玩耍,现在,父母们却像监工或者仆人一样片刻不离孩子们左右。一想到孩子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现今典型的父母们为孩子制定的斯巴达式的日程安排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和业余时间,不得不整日围着孩子转,不得不多做很多家务,如做饭、洗衣、照看孩子等。当孩子以“别的孩子都是这么做的”为借口来为其错误进行辩护时,父母们都会努力让其认识到自己错误的特性。我们中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当我们自己接受同龄人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时,我们其实都犯了跟孩子同样的错误。虽然现今典型的父母们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独立与自由,但你仍然还有选择的机会,如果所有其他的父母们都从大桥上往下跳,你也会效仿吗?

我的做法并不是不管孩子,相反,与大多数父母比,我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他们。当我的孩子们还是婴儿时,我总是负责在晚上照看他们,我每天都和孩子们玩耍,我较大的儿子们与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都特别喜爱游戏和连环漫画书。大多数父母并不认同我对儿童游戏的热情,这不是问题,不同父母的不同方式都值得尊重。有些父母让孩子不停地学习各种技能,做大量课余作业,或许这种方式对孩子们是有益的,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有许多更加轻松的方式可供选择,如让孩子看动画片,你就可以“偷得一日闲”。

如果父母们让动画片来陪伴孩子,难道不是拿孩子的未来在冒险吗?疲惫得睁不开眼的时候,这种自责常常会俘获很多父母的心,但这是没有必要的。即使父母现在的幸福与孩子的未来成就难以兼得,我们也没有理由为此而完全放弃前者,父母的生活品质也很重要,因此采取折中的方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管怎样,把孩子的未来成就凌驾于你个人幸福之上,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比你想象中要小很多。研究结果证明,父母几乎不能影响孩子的未来。父母对待孩子宽松,或者是加倍管教,孩子最终可能不会有任何不同。

在你认为这个观点荒谬之前,请设想一下你收养了一个女孩,然后把她抚养成人。她从高中毕业时,你认为她应该更像你还是更像她的亲生父母?我并不是仅仅指外貌体征,而是包括智商、性格、成就、价值观等。如果你的养女跟“生育她的陌生人”比更加像你时,你能承认你有多惊讶吗?你不用仅仅想象这个场景,这一幕已被演绎无数遍了。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把养子女与其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进行对比试验了。他们发现当养子女年龄小的时候,他们既与每天见面的养父母相像,也与素未谋面的亲生父母相像。但是,随着养子女年龄的增长,事情发生令人震惊的转变:他们与亲生父母的相似性依然存在,但与养父母的相似性却慢慢消失殆尽。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试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充分说明,改变一个孩子是轻而易举的,但防止其重新变回原样是很困难的。我们不能认为孩子是任由父母揉捏成型的橡皮泥,而应该把他们看作橡皮筋,当承受压力时就会变形,当压力消失时他又会重回原样。

我们将在本书中深入探讨那些关于收养和双胞胎的研究。现在,我仅想说这些研究的结果完全与我作为父亲的经验相一致。当我让孩子面壁思过时,他们就会认识到错误并道歉,并且表现得比以前更好、更懂事,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周之后,我儿子又会犯同样的错误,再次面壁思过。这种情况让我疑惑,如果我现在就不能改变儿子在未来一个月的行为,那么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我又怎么可能改变他们呢?不管你的经历如何,假设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从完全自私的角度而言,为人父母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如果只有父母大量的投人是将孩子抚养成人的唯一途径,那么对再养育一个孩子的想法感慨叹息是再正常不过了。如果你的孩子本来就会成为一个普通人,你应该重新考虑是否要养育孩子,特别是当你和你的配偶都是知足常乐的人的时候,经常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你的孩子将轻而易举地继承你的智慧、成功、魅力与谦逊。父母们可以不用再有负罪感了,孩子们需要的关怀远比大多数父母们给予的要少得多,父母给自己的压力太多了,你可以拥有独立的生活并同时成为令人钦佩的父母。当你决定不再养育孩子时,你必须要重新考虑你的决定,如果你的付出与牺牲仅是你原先预想中的一小部分,养育一个孩子可能会是一笔好买卖。

父母们杞人忧天

你可能会说,为人父母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当孩子成人后改变他们的行为,而是确保他们能顺利地长大成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担心孩子可能遭遇不测是最让父母揪心的事,新闻里到处都是关于父母没能保护孩子免受伤害的报道,这些足以让每个人都感到痛心。幸运的是,现实生活与新闻并不尽相同。在新闻里,整个世界正在急剧堕落,与灾难近在咫尺,甚至连无辜的孩子也不安全。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并非如此糟糕,形势也正趋于好转。大多数人只要关掉电视并且观察一下窗外,就能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我们将面对抉择,究竟是要孩子,还是想获得内心的安宁,每一个新生儿都可能是一出即将上演的悲剧。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令人愉快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并不是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多么的安全,抛开那些不必要的担忧,我们正处于一个适合生儿育女的伟大时代。养育子女的许多好处将在未来的生活中逐渐显现

比较养育孩子的正反方意见时,人们常常会变得“近视”,从字面上讲,近视就是短视,如果仅能清楚地看见你鼻子前的东西,那你就是近视。我在这里讲的近视并不是指视力差,而是指缺乏远见,即太看重养育孩子的短期代价,而忽视未来美好蓝图的行为。养育孩子的短期代价显而易见,当孩子年幼时,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心血,如果直到30岁才开始组建家庭,那么从生理上来讲,父母们能用来养育孩子的时间就不是太长了。令人遗憾的是,当你整日忙于工作而拒绝生孩子时,你就会与美好的未来失之交臂,即:你的孩子们将长大成人,你的负担也将变轻。当你的孩子成为青年时,你会期望他们能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你。当他们搬出去独立生活后,即使你有三个孩子也会感到不够。你会希望他们能多打电话给你,更频繁地来探望你,并能早日给你生下孙子孙女,以使你尽享天伦之乐。我的意思是,你希望拥有的孩子的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当他们年幼时,你会觉得一个孩子好像就足够了。你可能会平静地宣称:“我太自私了,以至于不愿再生孩子了。”但如果你再多生一两个孩子,并且稍微多付出一些的话,谁将最终从中获益呢?毫无疑问是你。当你30岁时,养育孩子是一件令你头疼的事情。当你60岁时,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你的孩子,以及你的孙子,都将是你莫大的快乐。如果你不那么自私,且善于为自己着想,你就会在决定养育孩子时认真考虑这些长期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以年轻时的痛苦来换取年老退休之后的幸福,这仅表示你在考虑问题时要立足长远,充分考虑远期收益,采取折中办法。当你去商店购买食物时,你会采购足够的食物以维持到你下次再去商店购物,你肯定不会因为刚吃饱一顿午饭就从商店空手而归,同理,当你决定养育孩子时,你应该考虑你在40岁、60岁和80岁时的需要。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殊途同归

有时候,鼓励人们去追求一己之利是错误的。生育是否也一样呢?不一样。尽管现在大家都担心人口过剩问题,但更多的人会使这个世界更美好。几个世纪以来,在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这并非巧合。从苹果手机IPhone到转基因食品,诸如此类的创新思想,是我们得以越来越富有的主要原因。毫无疑问,这些创新思想的来源是人,人以其探索创新能力去发明创造,并惠及所有消费者,然后,更多的才能加上更多的消费者又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思想和更大的进步,更多的人口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几乎没人愿意孤独地住在荒郊野外,因为那样会无事可做,相反,人们更喜欢群居。他们可能不喜欢熙熙攘攘的人群,但他们还是会选择人群、商店、饭馆和工作而不愿去过与世隔绝的生活。你可能会认为生活在人口较少城市的人们也像其他人一样拥有所有的选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愿意花更多的钱留在大城市,去与另外数百万人做邻居呢?

生育问题对我们的退休机制来讲也是极为重要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结构都是金字塔形的,只要有年轻的上班族去供养每一个退休者,即使实行低税率也能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当人口开始老龄化,这个金字塔就变得头重脚轻并且摇摇欲坠了。1940年,大约是10个在职者供养1个退休者,现在,大约是5:1,15年后,这个比例可能会降至3:1。因此,现在养育更多孩子的父母不仅帮助了将来的退休者,也减轻了未来上班族的税负。

人类生育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复杂,情况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糟糕。我们并不缺少食物、燃料,或者矿产资源,抛开经济衰退和一些例外情况不谈,一个多世纪以来,资源价格比以前更加便宜了,近几十年来,尽管人口大量增长,空气和水的质量却都有所改善。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关于环境的消息都是好消息,例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在持续上升。即使人口增长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基本都被抵消掉了,限制人口增长也是一种非常苛刻的解决方法,关心环境问题的人们应该更加倾向于选择生态治理方法,而忘掉人口限制的方法,我们将会看到那些生态治理方法并不是难以找到的。

本书为谁而写

当我告诉人们我将要写作本书时,他们总会问我:“是因为你想养儿防老吗?”现在我要在此声明,这绝非我的观点,事实上,我始终怀疑养儿防老是否真的是养育孩子的好理由。爱会越来越少,俗语说,“父母可以养育5个孩子,但5个孩子却无法赡养父母。”无论如何,你总会有比养育子女更加经济合算的方法来养老。在从前的农业经济时代,你会把本应用来养儿育女的钱用来购买地产,当你准备退休时再将地产出售或出租,现代社会,自己照料自己更加容易,投资退休基金或者购买年金都是养老途径,没什么好担忧的。

一个特别孝顺或者成功的孩子可能是一笔高收益的投资,但这是长期投资而且风险很大。当被问到养育儿女究竟有何好处时,唯一有效的答案是找出孩子带来的本质性或“消费性”益处。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我要买高清电视?”你不会告诉他们买高清电视是为了养老,你会告诉他们高清电视视觉效果更好,能给人更多的乐趣和享受。同理,如果有人问:“当父母对我有何好处?”你必须向他强调孩子的优点,如他们可爱,有趣,长得像你,继承了你一半的基因,这是生命循环的全部,等等。如果孩子的这些优点完全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你可能就没有任何养育孩子的自私理由了。如果你根本不喜欢看电视,对你进行关于高清电视音画品质的促销宣传就等于浪费时间,如果你对“我儿子”或者“我女儿”这样的词语无动于衷的话,我的观点将不会对你产生影响。如果不认同某一商品的基本特性,顾客是不会购买此商品的。没关系,我不会试图劝说所有人都养育孩子,我只是试图劝说那些至少对为人父母感兴趣的人,劝他们养育孩子,这是一个大群体。25岁及以上的人中大约有80%的人有孩子,甚至在选择不要孩子的人群中,许多人做此决定是因为养孩子的牺牲太大,而不是因为他们根本就对孩子毫无兴趣。只要你是希望成为父母的大多数人中的一员,那么我们就有很多事情值得探讨。

做出正确的个人决定

是否养育孩子显然是人生中最私人的决定之一,但是,并不因为这是一个私人决定,就意味着你的决定都是正确的。是否养育孩子的决定有其复杂性,其结果很容易被误判,如果你匆忙做出判断,你可能就会被自己所欺骗。自私地讲,养育孩子有利有弊,今天我们更善于计算其弊端。《我想成为一个母亲吗?》(Do I Want to Be a Mom?)这本书有一章列举了所有你听过的不要生孩子的理由,诸如“我还能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吗?”“我会喜欢我的孩子吗?”“我的孩子会喜欢我吗?”等等,甚至是陌生人都会热心地向你强调养育孩子的弊端,不管他们是笑着告诉你生活会发生改变,还是同情地看着你并且问你是否有充足的睡眠,我们已被那些弊端所包围。谈到养育孩子的好处时,我们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为人父母是有压力的,但很多压力是不必要的;父母们可以在不损害其子女利益的同时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无论如何,你不能让短期的压力影响你养育一个孩子的决定;养育孩子的许多好处将在未来的生活中逐渐显现;如果你是一个文明的利己主义者,你就不会容忍几个月的“梦游”成为你将来做父母或是祖父母的障碍。

当我表示赞同养育孩子时,人们有时会问:“究竟你有没有孩子啊?”他们认为养育孩子的自私理由这个概念非常疯狂,以至于怀疑这些思想是不是我在被单独监禁时虚构的。事实上,我有3个儿子,即一对8岁的同卵双胞胎和另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在成为一个父亲前,我已经对本书所提到的研究十分熟悉了,直到我和妻子生了双胞胎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这些研究的现实重要性。如果这些研究是正确的,许多未来的父母们正在犯一个大错误,他们正在失去养育一个孩子的机会,如果这个孩子出生,将会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这也会防止你养育一个使你生活变得更糟糕的孩子,你可以坚持认为善于算计的人才能真正生存下去,拒绝接受孩子这一生命的礼物,将会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

后记

如今的父母们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了。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婴儿潮”时期的美国人相比,现在的美国人在教育子女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你还有什么其它选择呢?如果后天教育是把孩子塑造为成功人士的重要因素,那么不能为孩子做出牺牲的父母就会耽误孩子一生的幸福。这就难怪孩子们看起来会有些提心吊胆,而且子女众多的大家庭也肯定是令人恐惧的。

但是,如果父母的恐惧是错误的,那又会怎样呢?在本书中,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博主及父亲的布莱恩·卡普兰告诉我们,父母的牺牲和恐惧都来源于他们对先天和后天因素的误解。关于双胞胎和领养儿童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育的长期影响力出人意料得小。健康、智慧、幸福、成功,甚至包括性格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孩子并不像可供父母任意塑形的橡皮泥,他们更像是有弹性的橡皮筋,在压力的作用下他们会改变形状,但是一旦压力消失,他们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对任何父母而言,这些事实真相都是好消息。成为一个伟大的父母比你想象中的要付出更少的努力并且得到更多的乐趣。与其努力改变你的孩子,还不如放心大胆地让自己放轻松些,与他们一同享受成长的快乐。请停止猜疑你自己,尽情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吧。用适合你自己的方式去养育你的孩子,他们依然会茁壮成长。

作者最惊人的主张就是现代的父母都没有生育足够多的孩子。长期忍受不必要的劳作和牺牲的父母们,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过多地投入了精力和时间,给他们自己强加了过高的要求和标准。一旦你把自己从其他父母习以为常的繁重琐事和担忧中解脱出来,那么再生一个孩子就会变成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了。你可能就会想要再多一些孩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80%的孩子不用教(不做虎妈狼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布莱恩·凯普兰
译者 魏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01476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