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户人家
内容
编辑推荐

《两户人家》作者董时进。

台湾出版界人士评论曰:“如果说《红楼梦》是描述古代官场家庭及封建社会,《水浒传》是描述绿林豪杰,《两户人家》乃是近代社会及普通人家的撮影。”

内容推荐

《两户人家》作者董时进。

董时进定居美国后,以中国大陆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写了《两户人家》、《阿宝救牛记》两本小说。《两户人家》是写垫江董家的家史,同住一个院落的两户近亲,人多势众的一户总是欺负孤儿寡妇的一家,孤儿寡妇挣扎图存,后来兵燹匪患接踵而至,新旧思想冲突,婚姻纠纷无法调解,事连四代,史跨百年,台湾出版界人士评论曰:“如果说《红楼梦》是描述古代官场家庭及封建社会,《水浒传》是描述绿林豪杰,《两户人家》乃是近代社会及普通人家的撮影。”

试读章节

老陈走进棚子,将背篼放下,对黄章氏忿怒样说道,“啊!那头该死的牛!恨不得立刻把它送进屠宰房。”

“你说的什么,老陈?”章氏诧异道,“娃儿们问你,为啥老人家没有来,你来了。”

“啊,少老板娘,你不晓得。昨天下午老人家被那该死的牛触了一角,受了伤,不能起床,所以我送饭来了。”

“啊!”章氏一声叫出,她的脸色突然改变,“触到哪里?伤势怎样?”

老陈跺脚答道,“伤势不轻呀。他正在驾牛碾米,孰知那该死的畜牲好似发了疯,劈胸膛给他一角,打倒在地下,爬不起来。我才叫佃客邱兴发上来,把他抬回屋去,躺在床上。我说恨不得两棍把那畜牲打死。他老人家还说,牛没有错,是他自己不好。老人家也真不听劝,大家都叫他不必自己动手,他总是不听,闲不住。”

老陈说话时,满脸通红,麻点闪烁跳蹦,好似狂风吹来,水田荡漾时的浮萍。

章氏沉默半晌,将背篼里的饭菜取出,摆在小桌上,说道,“老陈,你赶快回去告诉老人家,叫他务必好好休息,不要起床。我一会儿就回来。”

包家寨只是黄章氏和几个儿女的暂时避难之处。由于白莲教之乱,盗贼蜂起,到处抢劫杀人,黄运隆将寡媳章氏及三个孙儿孙女,送上包家寨躲避。那寨子乃是一个高山顶上石墙围着的堡垒,运隆在寨内赁了一小块地皮,搬了一些竹竿木棍和篾席上去,自行搭盖了一间小棚,略避风雨。棚子里未安炉灶,每天上午他在家煮点米饭和小菜,盛在背篼里面,自己送上山去。由家里去包家寨,约有十里陡坡路程,老人疾步爬上山去,抵达时饭菜还是温热。每天快到中午时刻,三个孙儿孙女定要爬到寨墙上头,立在垛口跟前等候。他们可以老远看见老人家背着稀篮背篼,一耸耸地往石梯上爬。到了走近之时,他们便齐声大喊,“公公。”老人家就会抬起头来,向他们招手。孩子们就跑下寨墙,跑出寨门,立在平台上等候。老人鼓其余勇,飞奔上来。正绪便一把抱住他的腿杆,老人家就把他抱起来,一直抱进棚子里。

老陈去后,章氏照料孩子们吃过饭,自己也勉强咽下一碗,吩咐大姊道,“我要回家看公,你好好照护两个弟弟,不要跑出寨门,天黑以后,务必呆在棚子里面。小心灯火,万万不可大意。明天到时候,老陈自然会送饭来。公的伤势如不危险,我就回来。”

话说完,她拿起一根竹拐杖,走出棚子,向寨门去了。她以一双缠过的小脚,行走山路,沿途须停歇多次,到家之时,已近黄昏。她先到运隆的卧房,黑黝黝的,也听不见任何响声。她去灶房取了一根纸捻,从柴灶里掏出一撮火,点燃纸捻,点好了桐油灯盏。然后回到运隆的房间,轻步走到床前,低声叫道,“公,您怎么样啦?”

运隆徐睁睡眼,“哎”了一声,没有答话。

章氏再问道,“不要紧么?”实则她看见运隆的脸色苍白,已经骇了一跳。

运隆微微摇头,白胡须在胸上拂拭了一下,答道,“啊,我该当死,魔鬼已经找着我了,不怪牛。”他停住了,双眼直对帐顶,忽然眼泪夺眶而出,呜咽地说道,“我乃是一个罪人,曾经对我的亲生骨肉下过毒手。你不知道,那是你的丈夫出生以前的事情。”他闭着眼,歇了一会儿,然后说道,“你晓得么?在钜楷出生以前,他的娘接连生下了五个女娃。女生向外,不能承继香火,只是加重负担,我无法养活那么多女儿。在第三个出生之后,我打定主意,如其第四个仍是女儿,只能忍痛下毒手。第四个果然是女儿。下地之后,我立刻把她投进水桶溺毙了。”运隆闭眼皱眉,好似抽筋,摇了两下头,又睁开眼说道,“事后我两三天吃不下饭,不料第五个又是姑娘,一不做二不休,又下了一次毒手。”

章氏答道,“我知道,曾经听说过,晓得你有苦衷。”

“唉!”运隆伸手揩揩眼泪,接着说道,“若是两个姑娘出生在钜楷之后,我也不致干出那种事情。那时候我的家境不如现时的宽裕,怕的是养不活,大家受罪。没想到满四十以后竟生了钜楷。我以为香火有人接替了,老来有倚靠了。谁知到了六十六岁,反而要埋葬我的独子啊!”

运隆号啕大哭起来,章氏也禁不住哭泣了。她越哭越伤心,哭老人家老来殇儿子,哭自己年青死丈夫。翁媳相对哭泣了一杆烟之久,章氏安慰运隆道,“您有两个孙儿,不怕香火中断,务必安心休养。”

“这正是我放心不下的啊,”运隆道。“两个孙儿那么小,又逢着乱世道,好难扶养成人啊。幸而你是一位能干的女子,我知道。”他稍停顿一下,然后放低语声,接下去道,“你晓得么?我所最担心的,还不是白莲教,乃是底脚垮的一大家人。你懂我的意思么?我的亲侄儿,我的弟弟的儿子,文楷,和他的一大群儿子。他们人多,我们人少。我与我的弟弟运盛,原是平分家产,他们逐渐败下去了,运盛不勤俭,又好惹事情。文楷就像他的老子……”

“我晓得,”章氏插嘴道。“大家叫运盛叔做凿锅漏,叫您做补锅匠。他惹出事情之后,总是您去道歉和赔偿。”

运隆的脸上微露笑容,说道,“你怎么晓得这些啊?过去的事情,不必管它。但是,我不能不为你们几母子忧虑。文楷一家人,早已把我们的一份家产看作俎上之肉。起先以为我没有儿子,钜楷出生后,他们大为失望。不料钜楷正当成年后忽然死了。这又使他们暗地欢喜,又以为我们的一份家产终究是他们的。”P2-P4

序言

《两户人家》是先父董时进的一部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自传性小说。家父对于家乡重庆垫江县有极大的热爱,改革开放后,在他1984年去世前,曾经两次回家乡。我1999年第一次到我父亲的出生地母安桥(现改为武安桥,我以为实在不妥),惊讶地看见他出生的乡野里的小房子是如此的破旧狭小,使我初次对我父亲小时候家境的贫穷有了直观的了解,我父亲还跟我们谈到过他父亲(我祖父)跟祖父的哥哥如何努力劳动,成家立业;而那些曾压榨欺负他寡妇祖母、夺取他家田产的亲戚们,却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后来都穷困不堪。

《两户人家》虽然是自传性的小说,只是重点在于作者幼年、青年时代,这自然是由于先父对于垫江老家的热爱怀念。它有着如此密切的“自传性”,使我或是熟悉我家的亲友们几乎可以对号入座地了解我父亲幼年时候的情形。但是,先父写作《俩户人家》,更着重于家乡的另一个(或许更有意义的)目的,是借用小说的形式,表达他对中国农村生活现实情况的一些了解与看法。换言之,《两户人家》可以作为小说欣赏,也更可以作为历史真实的参考。

先父对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将中国农村土地问题以及地主与佃农的关系视为和西方封建制度一样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在《两户人家》里,他以自己家庭在垫江的三代(他的祖父、父亲、自己)——也即是《两户人家》内的钜楷、章氏(第一代);正纶与正绪(第二代);可生、可法、可立、可志等(第三代)——的经历为线索,叙述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农村的生活实况。

《两户人家》叙述一个无助的寡妇,竭力抵制“亲人”的欺诈,保护田地家产,护养两个孤儿。两个孤儿成长后,“各尽所能”谋生,包括买卖烟土。看到这些,使我大惊——原来我祖父年轻时贩卖过烟土谋生(小时在幼稚园时,我就知道鸦片烟、麻将、军阀、日本鬼子是中国的“四大患”)。小说结尾说到可生、可法、可志等的下一代(即是我们这第四代),以及有关可生几十年不见在大陆的亲戚们解放后的一切,以集中粹要的手法结束。原因之一,我猜测是由于我们这一代全都脱离了农村。我所知道有联系的堂兄弟姊妹们都住在都市里,没有务农的。

说到小说内人物可生兄弟的名字,“可”正是我父亲那一辈的“辈名”,按着可、保、国、安、平的顺序排列,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祖父兄弟二人的儿子们(即是我父亲那一辈)都不用“可”,而改以“时”字为名。我们这一代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们又都回到传统,以“保”字为名。下一代“国”字辈,现在“安”字辈也出生了。记得在我们重庆井口的农场的“工人”中有几个姓“董”名“可”什么的,他们都称我父亲为“大哥”,后来知道是我父亲的堂兄弟们,也有姓熊的,是我祖母家的。2006年我回到垫江母安桥,还遇到几位“可”字辈的长辈。

(俩户人家》1981年在台湾出版。由于背景相距甚远,以远在清末时代开始的、在遥远的巴蜀的一个无名小县发生的情节,难以引起台湾读者们的共鸣与切身感。三年前(2009年),我意外得到当时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熊景明女士的“电函”(email),谈及国内由于“三农问题”对先父关于农村、农业的见解发生兴趣,并且谈到《两户人家》

我又跟活力充沛、见解独到的年青的南开大学熊培云教授取得联系,并且读到他的新作《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惊叹他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深入了解,令我尤其感动的是培云对我父亲的农村、土地等问题见解的认同,使我这个不孝之子惭愧。

最后,可是最重要的(1ast,but not the least)是《两户人家》简体字版的出版。熊景明女士为这部小说出版事多方努力,几经辗转,终于将书稿交到认同该书价值的编辑手中,令《两户人家》得以和内地读者见面。她还在百忙中写了长篇序言,以帮助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这部小说所牵涉到的问题以及作者(我父亲)的某些见解。南开大学熊培云教授、南京大学肖唐镖教授、《看历史》杂志主编唐建光先生等数位对家父及中国农村有研究有见地的学者专家做了热情的推荐。学林出版社副总编辑匡志强先生对书稿做了认真的编辑。在此,我要替代家父在天之灵对这些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户人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时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603450
开本 32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