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乱世风云(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曾经从不同角度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传世名著。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我们有责任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干部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加强学习,以提高他们在修齐治平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方法固然很多,而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本书的目的,就是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一面镜子,使他们用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照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提高自身修养,做出符合国情民意的决策。

本书为“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系列丛书之《乱世风云》。

内容推荐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治乱兴亡更迭的历史。治乱与兴衰,不仅仅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特征,时至今日,它仍然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民族的兴盛与衰亡。中国古代治乱兴替的历史实践,政治家、思想家的探求与总结,仁人志士为维护治世、警避乱世、防止历史逆转、力求国家长治久安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使我们在洞悉治乱兴亡规律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制治于末乱。

目录

一、秦朝二世而亡

 (一)骊山未毕,复作阿房

 (二)亡秦者胡也

 (三)焚书坑儒

 (四)载鲍乱臭谋政变

 (五)二世暴虐重祸

 (六)求为黔首而不可得

 (七)足己不问,遂过不变

 (八)天下苦秦久矣

赵高

二、安史之乱

 (一)委政妃宗,终成其乱

 (二)喜听“效忠”,不识祸心

 (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四)八年平乱,遗恨绵绵

杨国忠

唐肃宗

三、靖康之耻

 (一)燕云恢复

 (二)二帝北迁

 (三)赵构称帝

 (四)偏安江南

岳飞

秦桧

四、沿海倭乱

 (一)海防的废弛

 (二)朱纨的整饬

 (三)身死从人说是非

 (四)一代烈妓

 (五)戚继光抗倭

严 嵩

五、平定三藩之乱

 (一)“凤夜廑念”的大事

 (二)吴三桂发难

 (三)处乱不惊,沉着应变

 (四)大胆起用绿营兵将

 (五)三藩末路

 (六)清廷善后措施

吴三桂

试读章节

一、秦朝二世而亡

秦始皇死时,秦帝国已是大厦将倾;秦二世篡取帝位后,不到三年,这个原先巍峨壮观的建筑,就像纸房子一样倒塌了。探究秦帝国迅速衰亡的缘由,司马迁曾经引述过一句话,说得相当中肯:“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一)骊山未毕,复作阿房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符合广大民众愿望的,否则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老百姓拥护统一,是因为统一结束了分裂,结束了战争,结束了?昆乱,带给他们安定与和平,有可能使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懂得这一点,也懂得“饥者易为食,寒者易为衣”的道理。他在巡游天下时随处所立的刻石文字中,对老百姓许丁不少愿,诸如“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务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简直是一首首田园诗,可惜,秦始皇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或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出于自身的职责,为国家的统一所做的一切,以及在私欲支配下所做的一切,使整个国家和民众陷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动乱中,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破灭了,甚至连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了一种奢望。

土地和人口是构成国家的载体。民众是劳动生产力的来源,为国家提供了物质保证;民众又是兵员的主要来源,为维护国家的完整和安全提供了保证。所以,“民为邦本”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可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常常被许多统治者有意无意地忘掉,而这又是酿成一个国家危亡的开端。

既然是民为邦本,则本固才能邦宁。秦王朝是在战乱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之后,恰如一个人大病初愈,这时需要的不是剧烈的运动,而是将息调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给老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使他们返回故里,安顿生活,芜理田园,恢复生产,国家则应该为他们提供条件。总之,要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可是,秦始皇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

秦统一前后,从制度上来说,百姓的负担主要有三项,即田租、人头税和徭役。田租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租禾,二是藁税。租禾是根据产量来征收的,租率不详,估计是什一而税,即收取十分之一;藁税按田亩数征收,有记载说是每顷田人刍三石,藁二石。人头税即口赋,也称户赋,是按照户和口来征收的,所谓“头会箕敛”,税额多少不详,大概每人是二百钱。徭役包括兵役、力役和杂役,服役年龄一般是从十七岁开始,到五十六岁才能免除。服役期限有更卒和正卒两种:开始服役时在郡县,每年轮流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以后再要到国家有关部门去服役,即戍边一年,力役一年,称为正卒。

仅从以上内容来看,秦代百姓的负担就是相当繁重的。这种情况在统一天下后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繁苛。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统一后封建国家机器大大扩充,强有力的政府与赋税本来是同一概念,因而对财力和物力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统一后由于疆域的扩展,百姓戍边服役的路途遥远,徭役的实际负担也大为增加;第三,以秦始皇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被兼并战争的胜利所陶醉,贪欲愈来愈大,加之权力的高度集中,使他们有可能调动和剥夺全国的人力、物力。于是“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打乱国家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在百姓原有的负担外又增加了许多额外的需索。这三方面的原因中,最后一个原因是主要的。所谓功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巩固国家统一的兴作,譬如修筑驰道、直道、长城之类,另一种是为了满足秦统治集团特别是秦始皇个人贪欲的兴作,如大规模修建宫殿、陵墓等等。从统一后的具体情况而言,这两种兴作都不是当务之急,有的更是毫无必要。前一种工程目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老百姓付出了代价,从整体上看还多少能得到某种回报,关键是要适度;而后一种则完全是劳民伤财,有百害而无一利,除了结冤于百姓之外,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秦始皇在这方面可以说头脑十分不清醒,凭借专制权威,滥施民力,结果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就是秦始皇滥用民力的两个典型例子。

秦始皇在当皇帝前后,就调发民力大规模营建宫殿,他每次兼并东方国家,就将其宫殿画成图样,建造在咸阳的北阪上,南边面临渭河,从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到秦始皇统治的晚年,咸阳附近二百里内的宫观有二百七十所,而“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在多年的战乱之后,不到十年之内竟然修建了那么多豪华的宫殿,这该动员和役使多少民力啊!可是秦始皇还嫌不够,因为国都咸阳机构的扩充,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营建朝宫于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这就是传名后世的阿房宫。按照当时的设计施工,阿房宫的规模之宏大、装饰之豪华实在惊人: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坐万人,下面可以树起五丈高的旗帜。又“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因为规模太大,阿房宫一直没有竣工,本来是想完工后另外起宫名的,后来因为此宫筑于阿房,就一直沿称阿房宫了。秦始皇大规模营建宫观的记载,目前已经为考古发掘证实。据勘探调查表明,在今成阳市西起窑店大队聂家沟,东到刘家沟大队的山家沟,其间是秦咸阳宫殿建筑分布最多、最密集、规模最大的地方。毛家沟宫殿建筑遗址曾出土过云山纹瓦当,柏家嘴也曾采集有关东特点的瓦当,说明这些宫殿都是在统一后修建的。

至于骊山陵墓的规模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骊山墓前后修建了三十多年,秦始皇刚刚即位,就穿治骊山,操持这件事。统一天下后,更是大量调发人力,规模也越来越大。“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真是穷极奢丽。现在已经查明,整个秦始皇陵区的总面积有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秦始皇地宫就在封土堆下,呈长方形,长约四百六十米,规模宏大。这两项大工程至少动用了七十多万劳动力,可是到秦始皇死时还没有完工。近年来在秦始皇陵区中发现了一百多座劳工墓葬,陵园西北角发现的刑徒墓葬坑中,尸骨相叠,不计其数。又发北山石椁,取蜀、荆之材,财力的耗费也是惊人的。

无休无止的徭役,不但成为百姓一家一户的沉重负担,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秩序,大批民力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被强迫征发到边境、工地,从而使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连简单再生产都无法维持,史书上曾尖锐地揭露: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织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秦也。(《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王父列传》)

后来事情的演变果真如此。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复作骊山、阿房,终于导致“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P1-5

序言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国家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对于全世界,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曾经从不同角度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传世名著。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我们有责任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干部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加强学习,以提高他们在修齐治平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方法固然很多,而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唐朝名臣魏征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我们编撰《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的目的,就是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一面镜子,使他们用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照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提高自身修养,做出符合国情民意的决策。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治乱兴亡更迭的历史。治乱与兴衰,不仅仅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特征,时至今日,它仍然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民族的兴盛与衰亡。中国古代治乱兴替的历史实践,政治家、思想家的探求与总结,仁人志士为维护治世、警避乱世、防止历史逆转、力求国家长治久安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使我们在洞悉治乱兴亡规律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制治于末乱。

在把握中国历史兴替发展规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从中国的历代国情着手,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厘清历代国家体制、方针政策、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的变迁和损益,从中提炼对我们今天治国安邦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在政治方面,我们要注意集权与分权、统一与分裂、治民与安民、官僚体制与行政运作、民族与治边;经济方面除了解各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外,更要注意历代的赋税财政、重农抑商向农商并重的转变、土地和人口政策以及经济管理、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对其利弊得失,应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社会方面,重点则在于中国历代的社会阶级阶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风俗,并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交通问题、流民对策、婚姻与家庭、宗教政策以及道德风俗等问题的处置与得失;思想文化则需要注意主流意识形态的走向与社会思潮的变迁、文化教育、封建王朝的思想文化政策以及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人类文明的贡献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累积。这种累积不是无序的。人们的活动总是受理想、信念的指导和支配。每一次社会变革,总是以人们理念的转变为先导;而人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提升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实践,注重个人的“修身、齐家”,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追求与个人思想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有关道德情操方面的礼仪体制、思想伦理和政治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源泉。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但愿我们编撰的《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能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从政和提高自身修养的案头书,借此促进祖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本辑六册与第一辑六册的内容,均根据赵禄祥主编的《中华史鉴·治乱警鉴》(北京出版社1996年8月版)作者的著作由原作者充实修改而成。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政尧、田人隆、刘洪波、李世愉、孟世凯、商传、谢保成、蒋福亚先生。

赵禄祥

2010年3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乱世风云(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禄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150435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5-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5
16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