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桥梁史话/大家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茅以升所著的《大家小书·桥梁史话》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其中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文科领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整齐地展示学术成果;又是大家民众的读物,可以开阔读者眼界,一窥学术堂奥。而一册小书,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浓缩了学者毕生的心血和才华。

内容推荐

茅以升所著的《大家小书·桥梁史话》论述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介绍我国历代的名桥、古桥,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以及历史维修经过,赞誉历代“桥工”、桥匠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并追溯有关桥的轶闻佳话。《大家小书·桥梁史话》作者一生钟情于桥梁、谙熟于“桥经”,对于“桥”的意义所作的理解和引伸,更是出神入化。毛泽东赞扬茅以升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

目录

桥话

启宏图,天堑变通途

桥名谈往

名桥谈往

中国古代桥梁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与李春

洛阳桥与江东桥

五桥颂

介绍五座古桥

中国古桥技术史话

谈桥梁跨度

开合桥

联合桥

没有不能造的桥

明天的桥

代后记:架桥人的心愿

试读章节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古以来,人和自然界的搏斗就免不了要解决人与山河之间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桥就是斗争。我和桥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自然而然地对桥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且是老而弥坚。

地上到处有“堑”。南北朝时,有孔范说“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陈书》),于是“天堑”就成为不可逾越的一个“限”。这是古话。到了新中国,处处启宏图,所谓天堑变成通途了。仅在长江上就先后修起几座巨大的桥,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上能造桥,其他江河上也造出许多各式各样的桥。它们解决了人与山河的矛盾,使车马行人畅通无阻,大大便利了建设、交通以至观光旅游。而造成的桥,就老待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久而久之,这种人工产物的桥,竟然与山水无殊,俨然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成为可与其他新建设媲美的人工景观。

桥的技术、艺术和学术总是逐步发展的。我国的桥在这三方面都有光荣传统,在这基础上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中国桥在世界上就别具风格。这表现在解放后新中国的桥梁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先后建成,都是规模宏伟、气势磅礴,显示出我国桥梁新技术的成就。特别是南京长江大桥,基础深达水下73米,为世上所罕见。四川省丰都县九溪沟石拱桥,跨度为116米,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一。这都是由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确信,在党的领导下,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将造出比跨越天堑的长江大桥更巨大的桥!

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充分表现在过去的古桥上。它们有的是在技术上创造了划时代的壮丽结构,如赵州桥的大石拱上开了4个小石拱,形成现代所说“敞肩拱”,比欧洲这种结构早用了700年之久。有的是在艺术上体现出既现实又浪漫的美妙风姿,如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它的石拱作蛋尖形,特别高耸,桥面形成“双向反曲线”与之配合,全桥小巧玲珑,柔和中却寓有刚健,大为湖山增色。有的更是在学术上留传下可以发展的科学理论,如很多古老的石拱桥而能胜任现代的繁重运输,就是由于利用了“被动压力”的缘故。就这样,几千年来建造了无数的石桥、木桥和铁索桥。它们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这是指桥的兴建。建成以后,桥就倒过来协同推动经济、文化的前进。历史上桥的作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当然,桥不可能是孤立的,有了桥就有路、有水、有山,更有桥上的行人车马,凑在一起,就演出人间的许多故事,或是历史上的兴亡代谢,或是小说中的离合悲欢。它们任何时刻的风光景色,都展示出诗情画意,引起人们的遐想深思。

古往今来,桥与山水,桥与园林,桥与历史,桥与人物,桥与文艺,桥与戏剧,桥与绘画,桥与神话等等,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仅就桥与山水和园林,简略地说上几句。

山多水多路难修,难处就在桥。从某种意义上说,桥就是路,不过不是躺在地面而是架在空中的路。架空的路当然要比躺在地面的路难修了。其难处是要让下面过水行船。水有浪潮,且有涨落。水大时也要走船,水涨船高,桥面就要更高。不能“路归路,桥归桥”,而要宛转自如地连成一体。近代是在两岸造引桥,把路徐徐地引上桥。古代则是使桥面隆起,形成驼峰,因而广泛采用石拱桥。两山之间的桥,奇峰突起,壁峭涧深,又是一种困难,有时就得用悬索吊桥。桥的构造与样式,真是一言难尽。在名师巨匠手中,争奇斗胜,尽态极妍,终使万水千山路路通,而且所成之桥还为山水增色。。山水本来是美的,在我国往往成为风景的代名词,桥在这样的天然图画中,如不能联芳济美,岂非大煞风景。唐杜甫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诗“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宋苏轼诗“弯弯飞桥出,敛敛半月彀”,明王贤诗“横桥远亘如游龙,明珠影落长河中”,王锡衮诗“飞梯何须借鳌背,金绳直嵌山之侧。横空贯索插云蹊,补天绝地真奇绝”等等,从不同侧面、角度描写了各式桥梁与山光水色结为一体的意境。P1-5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一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后记

架桥人的心愿——怀念我的父亲茅以升

政府决定为父亲修建纪念铜像,我随同有关人士再次来到钱塘江畔,选定铜像地址。一眼望去,钱塘江大桥似长虹卧波,雄伟壮观,任凭风吹雨打,滔滔江水冲刷,巍然屹立。

触物伤情,父亲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眼前,他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伟大,此时此刻好像正站在桥的中央向世人叙述着一段历史:钱塘江大桥宣告了一个人定胜天的事实;证明了洋人能做的,中国人同样能做,并且做得更好;深深烙下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的印记;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和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走向繁荣昌盛的不平凡经历……钱塘江大桥就如一座丰碑,无字的碑文镌刻在人们心中。

仅是钱塘江大桥吗?不,父亲一生参加建造了无数座桥,如武汉长江大桥等物质桥;为我国与海外科学家的交流合作建造“友谊之桥”;为被隔绝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科技工作者重新携手合作建造“引桥”;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水平建造“科普大桥”;等等。每一座桥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和心血,每座桥都是他关心、热爱祖国和全身心投人祖国建设的真实写照。

远在20世纪30年代,父亲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打破了“钱塘江上架桥——做不到”和西方专家的种种预言,开创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建筑铁路、公路两用大桥的新纪元。新生的钱塘江大桥竟是以民众的逃难来作为她建成通车庆典的。数10万民众通过大桥逃往浙江南部,上百列火车通过大桥为前线送去军火,向后方转移物资。大桥的建成,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阻止日军的南侵,大桥建成仅89天后,父亲就眼含热泪亲手炸毁了大桥,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悲壮而又动人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14次出国访问,广泛联系海外华人中的科技工作者,热心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成就,鼓励他们积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为促进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各国人民的友谊辛劳奔波,建造起许多友谊之桥。

1979年,父亲率领中国科协友好访问团访问美国。临行前,他谈到一段经历,他说:“这次出访有着独特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动员海外侨胞学者回国报效祖国。实现我多年的夙愿。早在1956年,北京市政协组织了一个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我为联谊会长。周总理在会上号召,欢迎在美国的中国同胞回来参加祖国建设,他讲了八个字:来去自由,不分先后。这次大会后,联谊会做了一点工作,有四五十位在美留学生回到祖国,但人数还是不多。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我国的科技方面受到很大损失。1962年,我向周总理建议,中国的专家在美国的很多,请他们回来,可以比苏联专家做得还好。周总理非常同意,叫我们几个人做个计划。可惜,计划做好后,碰到了‘文化大革命,计划就停顿了。现在,中央有关领导支持我去访问美国,完成这个计划,我也想在太平洋两岸架起一座桥,让居住在美国的中国科技人士走上报国之桥。”

那年父亲已是84岁高龄,他成功地访问了美国6大城市,多次在华人团体会上进行演说,动员他们关心热爱祖国,饮水思源,为四化建设、富国裕民作出贡献,并做了大量具体工作,起到了积极影响。

父亲的学生与挚友、美籍华裔林同炎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一次交谈中,父亲说,林教授的科研成果将会使全人类受益,并为炎黄子孙争光。你的名字由“同棱”改为“同炎”岂不是更有意义?因你现在身在美国,而心向祖国,炎黄子孙饮水思源, “同炎”二字可以表达你的心,岂不更妙!

林同炎教授欣然改名,以志热爱祖国。近年来林教授多次回国捐资、讲学。他还提议开发我国上海浦东区,前后共拟各项计划建议书达7次之多。

父亲不仅在太平洋两岸架设报国之桥,还在海峡两岸架设文化科技交流之桥。父亲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在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讲道:“1948年,我作为中国工程师协会会长,到台湾主持年会,许多同行都说在台湾住不惯,想回老家。他们是抗战时去的,那时才去两三年,已多有隔海望乡之感。现在都30多年了,更想念家乡,其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他们在台湾都是有影响的人物,言谈中深深流露出楚材晋用、报国无门之苦。造成这一痛苦的根源,还在于祖国大陆和台湾的长期分离。我们可以通过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多做工作,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同他们在文化、科技上互相交流。我们能造钱塘江大桥,能造武汉长江大桥,能在许多天堑上造起各种各样的桥,不是也可以为海峡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相互往来的跨海大桥吗?建立这样一座桥,我想会收到效果的。在这座和平统一大桥动工之前,海峡两岸的同行至少可以先修一座引桥。”

父亲为此提出了具体设想:①大陆和台湾各学术团体的论文,可通过港澳或外国进行交换;②国际学术团体的大陆和台湾会员可以通过该学术组织安排进行互访;③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可考虑为台湾同仁预留名额;④大陆有关大学和研究单位,可颁给台湾学者名誉博士学位;⑤大陆的国家科学奖金,可以发放给台湾的科技发明,等等。虽然父亲一再说明,这是他个人的考虑,但确实不失为大陆一侧一座引桥的上好蓝图。这张蓝图或许在将来变成像钱塘江大桥那样的现实,也能在桥梁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父亲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把科普看做中国通向现代化的桥梁。他写了大量科学性强、文字生动的科普文章,如《桥话》、《中国石拱桥》、《没有不能造的桥》等。还主编了《自然科学小丛书》,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普作家。他曾任中国科普协会副主席,为组织和促进中国科普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不辞辛苦,呕心沥血,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父亲一生向往光明,追求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就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新中国的总工程师,我们工程师要紧跟着总工程师走”这样一个重要而正确的观点。自此,他从一个科技救国论者逐步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不移,从不动摇。同时在他心目中还萌发了一个崇高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60年代他曾向周总理诉说了自己的心愿,总理思考一下对他讲:“像你这样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学家,还是留在党外更便于工作。”父亲领悟了这里面的道理,感到这是党对他的信任和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此,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20年过去了,直到1986年他再一次向中央提出了自己入党的愿望。他在申请书上写道:“我已年逾九十,为党工作之日日短,但加入共产党的心愿与日俱增,,今后,无论是加入党组织还是继续留在党外,一切以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我终生的愿望。”在90多岁高龄时,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父亲一生都在寻找建桥的起点和支点,希望在汹涌澎湃的江面上建起通途;在海外华人与大陆之间搭起共同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彩虹;在海峡两岸描绘出团圆的经纬线;在广大人民与科技之间建立起知识的桥梁;在党和知识分子之间架桥,同时也为自己架设了一座由爱国主义者通向共产主义者的人生之桥。

但我心中的父亲一生最注重的是建造奋斗的大桥,就像他的人生格言那样:“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日:奋斗。”

茅玉麟

2012年年初,本书收入“大家小书”出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慨然为之作序,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张泰昌先生更是不辞辛劳,为其配图,在此一并致谢。

2012年1月补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桥梁史话/大家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茅以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90291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U44-092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