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由李强编著,是第一部解析耶律家族的力作。
传说契丹人的祖先是一位骑白马的仙人,他到凡间后顺土河而下,在两河交汇的术叶山上与一位驾着青牛车的仙女相遇,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后,生了八个儿子,不断繁衍成为契丹八部。
伴随着大唐盛世、契丹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中华文明的温暖怀抱中发萌、壮大,在唐朝灭亡后,英雄的契丹民族在其伟大的领袖耶律阿保机带领下,厚积薄发、走出松漠,于五代期间建国,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辽朝时代。
图书 | 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 |
内容 | 编辑推荐 《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由李强编著,是第一部解析耶律家族的力作。 传说契丹人的祖先是一位骑白马的仙人,他到凡间后顺土河而下,在两河交汇的术叶山上与一位驾着青牛车的仙女相遇,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后,生了八个儿子,不断繁衍成为契丹八部。 伴随着大唐盛世、契丹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中华文明的温暖怀抱中发萌、壮大,在唐朝灭亡后,英雄的契丹民族在其伟大的领袖耶律阿保机带领下,厚积薄发、走出松漠,于五代期间建国,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辽朝时代。 内容推荐 《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由李强编著,是第一部解析耶律家族的力作。 《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讲述了: 契丹,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源于鲜卑,发轫于唐末,曾臣服于突厥、回纥等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并以州县形式,长期受中原中央政府羁縻节制。 公元九、十世纪是中华大地群雄纷起的时代。在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领袖耶律阿保机及其家族的领率下,契丹族从一个原本弱小的族群,历经坎坷、励精图治,从辽河流域向四方拓展,最终实现了包括中原之“燕云十六州”在内的北中国的统一,建立了绵亘两个多世纪的辽朝。 辽朝和后续的西辽王朝,在中古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仍有一些国家和民族语言,用“契丹”来指代中国”…… 目录 第一章 辽朝,辽阔而璀璨的时代 第一节 中国的辽朝 第二节 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广域帝国 第三节 燕云十六州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 第四节 历经十个世纪的佛教遗存 第二章 炎黄苗裔与白马青牛 第一节 黄帝后裔:从契丹族的远祖北狄说起 第二节 鲜卑人为契丹族奠定了雄厚“家底” 第三节 契丹民族的诞生 第四节 白马青牛与第一次部落联盟——八部时期 第五节 第二次部落联盟——大贺氏与唐朝的恩恩怨怨 第六节 风雨飘摇:契丹人面临的中唐乱局 第七节 兴起的前夜——遥辇氏第三次部落联盟 第三章 崛起于乱世:太祖耶律阿保机 第一节 黎明前的黑暗 第二节 峥嵘岁月 第三节 攘外与安内——契丹人的统一 第四节 改革传承制 建立契丹国 第五节 强人背后的女强人——“断腕太后”述律平 第四章 奠定契丹“百年老店”的辽太宗 第一节 同室操戈相煎急 第二节 成全“儿皇帝”借机进中原 第三节 兵不血刃拿到燕云十六州 第四节 灭亡后晋与北中国得而复失 第五章 好人一生不平安——辽世宗 第一节 危难之际艰难登基 第二节 终生与谋杀相伴 第三节 统治体系的全面形成 第六章 “死其宜哉”的辽穆宗 第一节 滥杀无辜 天怒人怨激起反抗 第二节 反叛不断 疲于应付以杀治乱 第三节 昏聩无能 嗜酒滥杀终招祸 第七章 “中兴之君”辽景宗 第一节 “盘道岭刺杀案”的迷局 第二节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耶律李胡后人 第三节 任用汉宫实施汉法 第四节 各取所需 宋辽相互示好 第五节 北汉亡国 辽国失去战略屏障 第六节 “高梁桥大捷”扭转辽朝颓势 第八章 声名赫赫萧太后和“盛世之君”辽圣宗 第一节 萧太后奖励农耕 奠定经济基础 第二节 虎头蛇尾的宋军北伐 第三节 杨业战败被俘及死亡的真相 第四节 “君子馆之战”打出十八年和平 第五节 党项人引发的“三角恋爱” 第六节 萧太后浅尝辄止的军事“试探” 第七节 胜负变化莫测的澶渊大战 第八节 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视角看“澶渊之盟” 第九章 由盛而衰的兴宗朝 第一节 南北和平友好局面基本形成 第二节 祸起萧墙辽夏反目为仇 第三节 连年交兵令辽朝国势衰落 第十章 “愿后世生中国(中原)"的辽道宗 第一节 兴宗留下的皇位之争 第二节 弄臣当道致国运中落 第三节 两位皇帝的忘年亲情 第十一章 天祚帝:辽亡也忽焉? 第一节 和平局面下的危机 第二节 辽朝的分裂与终结 第十二章 西辽:中华民族的亘古长歌 第一节 漠北和西域成为耶律大石的“复兴基地” 第二节 西进三百里 第三节 中原先进文化保障了西辽的长治久安 第四节 传奇而伟大的契丹女性:感天太后萧塔不烟 第五节 仁宗之治和承天太后的“劈腿” 第六节 西辽、契丹在中亚悲情的结局 第十三章 耶律楚材:蒙元帝国的股肱契丹民族的光荣 第一节 中华文化造就的一代名相 第二节 元太祖、元太宗的莫逆之交 第三节 面对西辽故土的感伤 第四节 皇族的历史情境何其相似! 第五节 为保护中华文明的不懈努力 第六节 刚正不阿斗佞臣 第七节 不输乃父的名士耶律铸 附录:辽朝和相关王朝世系表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六节 风雨飘摇:契丹人面临的中唐(762年—827年)乱局 盛唐发轫于太宗的“贞观之治”,历经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周专制、玄宗前期的“开元之治”,唐朝经过四代人接力棒式的努力,到八世纪上半叶,帝国的文治武功、军事实力、世界影响、国民财富等都达到了之前历史所无可企及的高度,是名副其实的盛世。 然而,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当事物发展到近乎极致、近乎完美的时候,一定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可能,“人无千般好,花无百日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极端美好的背后,往往掩盖了许多不易察觉而又一触即发的矛盾。 唐朝也是如此。自高宗以后,唐朝对边地的控制就逐渐松懈,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以武周代唐为代表的内部事务,隋朝以来北方的主要威胁突厥虽然已经没有大规模犯唐的能力,但是来自西南吐蕃人的向北向西扩张,极大牵扯了朝廷的精力,吐蕃对河西走廊这一汉朝以来中国西域疆土的生命线不断攻击,同时吐蕃人还翻越了巨大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直接威胁着唐朝的中亚藩属城邦国和克什米尔、阿富汗北部等藩属区。 从两河流域东来的阿拉伯帝国军队,则不断对费尔干那盆地、伊塞克湖谷地、葱岭西部高原等唐朝领土和羁縻(都护)府、州采取征服行动,阿拉伯、吐蕃两支新兴力量尽管宗教信仰、征服目标完全不同,甚至在相遇时还发生过剧烈冲突,但客观上给唐朝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唐玄宗在开元十年设立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派驻管理,这次重大变革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节度使(经略使)代表朝廷管理数个州的民户、税赋、土地、军政等事务。但节度使称霸一方,日久天长尾大不掉,反成唐朝由盛而衰的重要原因。 天宝以后,唐玄宗日益歌舞升平,纳杨玉环为贵妃后,重用奸相杨国忠、李林甫,朝政败坏至无可附加。玄宗好大喜功,不像太宗注重民族团结和怀柔羁縻,希望利用强大国力与少数民族在军事上见高下,满足自己与太宗“比肩”的潜意识,因而不断弱化行政管理、民族政策的功能,偏重于增强军事活动,玄宗还改革了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加上设置权力巨大的兵镇,使得节度使集军政民政权力于一身,中央政府又腐败不堪,可谓后患无穷。 八世纪中叶,在大战中无往不胜的唐朝多民族联军,因为一个节度使的大意和一支少数民族的临阵叛变而遭致惨败,成为唐朝衰落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倒下者。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在与吐蕃军队争锋中屡屡大获全胜的唐安西四镇都护府节度使(都护)高仙芝,因为居功自傲和民族政策严重失当,造成本来对唐朝顶礼膜拜的部分属邦和少数民族心生幽怨,在与当地人共同反击阿拉伯军队的“怛(音“da达”)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市附近)之战”中,配属的葛逻禄民族军队突然倒戈,致使唐军大败。此役后,唐朝失去了中亚和南亚北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羁縻府、州,而且声威退缩至也列河(今伊犁河),安西四镇久经沙场历练的野战军从此一蹶不振,唐朝在中亚人民心中的崇高威望一去不复返了。 吐蕃人随后迅速填补了唐朝在西域东部的权力真空,但不久又被北方崛起的回纥汗国击败,好在当时回纥人一直忠诚于唐廷,才保证了唐朝西部边陲没有再度萎缩。 遗憾的是,高仙芝的惨败还可以补救,但是接踵而来的“安史之乱”,不仅彻底毁灭了唐玄宗恢复中亚疆域的理想,而且直接导致了他本人的黯然退位。 就在高仙芝率领唐朝安西都护府野战大军在中亚和帕米尔驰骋的时候,契丹人在东方肇启事端: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回纥骨力裴罗可汗灭突厥建立回纥汗国,依附突厥的契丹遣使降唐。这一次,朝廷希望再次用传统的和亲方式笼络契丹人,以静乐公主下嫁契丹首领,但是安禄山从中作梗,滥杀契丹和库莫奚无辜百姓,反倒激化了朝廷与契丹、库莫奚的矛盾,公主被杀害了。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中原朝廷(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和亲被认为是一种巨大的恩宠,因此拒绝和亲已经非常罕见,而杀害无辜而高贵的公主(尽管许多并非皇帝骨肉,而是宗室女子)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在那个通讯、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玄宗设立的十个节度使(经略使)的一面之词就成了皇帝的信息来源,对公主被杀勃然大怒的朝廷,立即命安禄山亲率军队对契丹进行讨伐。就在“怛逻斯之战”同一年的751年,唐军深入契丹腹地,结果在林木中中了埋伏,唐军大败。 安禄山的起家本来就是靠着欺凌契丹人邀功请赏。他早先不过是幽州刺史手下一员偏将,看到契丹形势平稳,担心自己无法获得军功和爵禄,于是极尽破坏契丹与唐朝团结之能事,一边滥杀契丹百姓,以此向上冒功并加官晋爵、领取厚赏,一边向上级虚构契丹人的“劣迹”,挑唆民族关系,使得契丹人与朝廷反目,转而投靠回纥汗国。而安禄山却通过这种卑劣方式,加上结交权臣奸相和玄宗宠幸的杨贵妃,很快成为掌管范阳、平卢、河东三个方镇、拥兵20万的大军阀。 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当年早些时候,为了消除北患,他派大军在精心准备后对契丹发动攻击并大获全胜。 契丹人只能继续投奔北方的回纥和东边的靺鞨。但是,在数世纪的民族融合中,居住在营州、幽州和河北北部的契丹人、库莫奚人已经深深汉化,如在安禄山的方镇行政机构及其反叛大军中,就有为数众多的契丹籍官员和士兵,因为契丹人擅骑射,安禄山在起兵前一年(754年)一次提升2500名契丹族、库莫奚族任将军和中郎将;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住所在今河北省正定县)方镇拥有汉人近400万,但曾有近40年时间先后由一个库莫奚家族和一个契丹家族成员担任节度使;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的魏博(住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方镇,则有数年时间由一位库莫奚籍节度使管辖。 在平定“安史之乱”乱军的唐朝大军中,契丹人、库莫奚人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不仅因为唐朝本身就是多民族帝国,军队本身就是多民族组成,更说明契丹与各民族融合的深度。不仅如此,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卓越功勋、稳住了唐朝颓势、结束了百姓民不聊生状态的著名将领之一的李光弼,就是出身于营州的传统契丹人家族。 契丹人经过唐朝的几次重大打击,不得不依附于回纥汗国,既没有能力在朝廷于中亚失利后趁火打劫,更不可能与近在咫尺的安禄山为敌,他们忙于处理第二次部落联盟结束后内部政局不稳的局面。但是,契丹已经不能抗拒中原的诱惑,就像一个发育中的孩童,每一次发现都出乎意料,每一次与中原的交往都是崭新的收获。于是,他们依然沿着祖先的足迹,沿着大唐官道,一次次前往朝廷朝贡,仅八世纪中叶到九世纪中叶,契丹人派往长安的贡使使团就多达几十个,近1000人次。 对于这个小民族的来使,唐朝皇室坚持着中国自古以来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民族关系处理原则,每每薄贡厚馈、殷勤款待,令契丹人与中原王朝的心更近了。不过有所不同的是,朝廷已经不再像契丹第二次部落联盟时那样对其首领进行赐姓、和亲、加官、封爵等形式的赏赐了,因为一来契丹已是唐朝友好藩属回纥汗国的属部,二来契丹屡次时平时叛让朝廷心有余悸。 总的说来,契丹人在唐中期的战略环境相对有利于其恢复和发展,因为唐朝被西部边陲的危机搞得不亦乐乎,无暇顾及契丹,并且契丹当时毕竟是小族,还不足以引起大患。但是微观环境难尽人意,主要是安禄山军阀体系对契丹横征暴敛,发展前期将契丹人作为工具任意处置,在成为节度使后又毫不留情地对契丹人进行逐杀。 好在安禄山没有把契丹人放在眼里,他的宏伟目标是灭亡唐朝的统治,自己做中华帝国的帝王,于是其主力部队纷纷杀向中原;再者,由于“安史之乱”不符合广大人民求太平生活的根本愿望,因而在各族人民团结努力下,经过七年零两个月,唐朝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755年冬—763年春),契丹人在此间的双方军队对垒中,培训和锻炼了大量的本民族军事和民政骨干。 “安史之乱”虽然被平息了,但是唐帝国付出的代价是惨痛和无法弥补的,中央政权的衰微,反过来造成不得不依托方镇和民族军队,依靠后者就不得不下放更多的权力,于是方镇日益成为“国中之国”,而中央政府渐渐形同虚设;在方镇内,节度使的权力之大完全是“小皇帝”。战乱不仅使唐朝收复中亚疆域的雄心成为泡影,而且为平叛不得不从西北、西南本已实力大损的军队中抽调部队内地“勤王”,造成边陲兵备空虚,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就是安西四镇和河西走廊尽人吐蕃之手,唐朝对边陲各民族的管控也从此基本无存。 P54-5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5022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3 |
出版时间 | 2012-03-01 |
首版时间 | 2012-03-01 |
印刷时间 | 201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46.1 |
丛书名 | |
印张 | 1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