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庚主编的《武夷茶说》主要介绍如下:
1.例举、考证了武夷茶在各朝代的主要表现,追溯了武夷茶的历史渊源;
2.从自然环境、制作工艺、品种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了岩茶品质优异的原因;
3.挖掘了历代的品茶艺术,展示武夷岩茶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4.开展了有益的商榷、探索,对存异观点进行讨论;
5.勾沉了远去的岩茶旧事,收集了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
6.杂记了多彩的当代茶事,主要是作者经历的茶事活动及感触。
图书 | 武夷茶说 |
内容 | 编辑推荐 黄贤庚主编的《武夷茶说》主要介绍如下: 1.例举、考证了武夷茶在各朝代的主要表现,追溯了武夷茶的历史渊源; 2.从自然环境、制作工艺、品种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了岩茶品质优异的原因; 3.挖掘了历代的品茶艺术,展示武夷岩茶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4.开展了有益的商榷、探索,对存异观点进行讨论; 5.勾沉了远去的岩茶旧事,收集了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 6.杂记了多彩的当代茶事,主要是作者经历的茶事活动及感触。 目录 序 概述 一、历史渊源的追溯 汉代已有传说 唐代见诸文字记载 宋代处于兴盛 元代被钦定为贡品 明代时改制炒青绿茶 清代初年乌龙茶制作工艺形成 民国间武夷山成为全国茶叶研究中心 新中国的恢复和崛起 二、优异品质的探究 独特的自然环境 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 当今的机械制法 适宜的优良品种 历代茶名及分类 名丛、花名的选育及命名 岩茶的感观审评 三、品饮艺术的展示 唐代的煮茶 宋代的斗茶、分茶 明代时兴泡饮散茶 清代品赏功夫茶 当代多彩的品茶艺术 岩茶的品饮与鉴赏 岩茶的保健功能 四、疑异观点的讨论 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的考证 武夷岩茶“岩韵”的探讨 乌龙茶与红茶孰先孰后之浅见 陆羽曾到武夷山 编撰“武夷茶艺”的感想 “功夫茶”与“工夫茶”的区别 “丛”字与“枞”字不可通用 五、岩茶旧事的钩沉 因茶富有的茶客 刻薄善算的包头 左右为难的带山 辛苦可怜的采茶工 受人尊敬的青师傅 善于把火的焙师傅 起早摸黑的“煮饭仙” 眼明手快的拣茶女 精于审评的陈书省 外派传艺的老喜公 采过“茶王”的释莲枝 武夷茶神杨太伯 武夷摩崖石刻中的茶文化 《乔家大院》与武夷茶 连横点评武夷茶 喜爱武夷茶的崇安知县 《茶叶全书》中的武夷茶 吴觉农在武夷山 六、风雅茶韵的杂记 张天福的三段武夷情缘 大红袍赋 赏茶山水间 历届武夷岩茶节回眸 举办国际无我茶会 举办和参各种茶事 拜访张天福 我与岩茶结伴行 主要参考书目及资料 编后小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武夷茶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贤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10588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9-03-01 |
首版时间 | 2009-03-01 |
印刷时间 | 201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9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