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史密斯、皮亚·庞萨帕所著的《环境与公民权——整合正义责任与公民参与》旨在表明,仅有社会和环境非正义的意识是不够的。我们不仅需要发现它们是如何共存的,我们还要承认,公众环境责任的切实提高依赖于广泛的公民参与战略,这些战略能够使受到影响的选民变成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制定的参与者。
图书 | 环境与公民权--整合正义责任与公民参与/环境政治学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克·史密斯、皮亚·庞萨帕所著的《环境与公民权——整合正义责任与公民参与》旨在表明,仅有社会和环境非正义的意识是不够的。我们不仅需要发现它们是如何共存的,我们还要承认,公众环境责任的切实提高依赖于广泛的公民参与战略,这些战略能够使受到影响的选民变成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制定的参与者。 内容推荐 马克·史密斯、皮亚·庞萨帕所著的《环境与公民权——整合正义责任与公民参与》概述了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环境正义运动所引发的环境与生态公民权的学术争论,以欧美和东南亚地区为例,比较、考察了环境运动如何日益广泛地介入到各国、各区域和政府问层面上的环境管治过程,并阐明了关于环境危害、环境非正义和新形式风险的意识为何只有在它导致一种绿色变革战略的前提下才会是真正有效的。《环境与公民权——整合正义责任与公民参与》作者不仅详尽阐发了一种不是传统意义上更多强调权利与授权而是更多强调义务与职责的生态公民权概念,且明确强调了环境可持续性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密不可分的特点,认为“如果没有社会正义,环境正义就是生态乌托邦的,而如果没有环境正义,那么社会正义就是空洞的和自欺欺人的”。 目录 导言:环境、义务和公民权 第一章 从环境正义到环境公民权 一、公民、排他性和责任政治 二、关于“为何”的问题 三、通过科学挑战环境常识:关于“如何”的问题 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关于“何地”和“何时”的问题 五、为何未能处置21000吨有毒物质?重思拉夫运河案 六、拉夫运河案之后:环境主义将何去何从 七、超越非政府组织革命:协调社会与环境正义难题 第二章 公民、公民权和公民化 一、公民权的新地带 二、超越民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公民权 三、公民权和竞争性民主:是对手而不是敌人 四、与性别有关的身份和公民权:使公民权性别化 五、文化差异视野下的身份与公民权 六、理解正义的循环:从授权和义务到美德 七、尚未完成的公民权事业:走向一种公民化理论 第三章 重新思考环境和公民权 一、对出发点的质疑 二、留意缺口:从“态度与行为”到“价值与行动” 三、全球化与公民权 四、公民类型 五、自由主义的环境公民权 六、主体性和生态公民权的话语地带 七、澄清义务概念 八、结论:走向生态美德 第四章 全球背景下的环境管治、社会运动和公民权 一、前言:从规则到责任~一全球水平 二、全球“公地”和国际环境体制 三、国际协议的艰辛尝试:自我规制影响下的国家规制 四、公民权、运动和国家之上、之下的环境治理 五、阐释环境运动及其与绿党政治的联系 六、动员共同体:迦摩罗运动 七、创建共同的事业:整合各种议题运动 八、以更可持续的方式谋求发展:学习欧洲经验 九、发展中国家可以做什么?人民理应享受好的生活和环境质量 第五章 企业责任与环境可持续性 一、协调全球供应链的两端:连接生产与消费 二、认真对待企业义务:基于生态现代化理念 三、“公民”的重新发现:从全体民众到全球企业部门中的风险共担者 四、企业责任的新版本 五、认真对待无形资产:以《联合国全球契约》为基础 六、使《全球契约》变得有效 七、结论:走向企业公民权 第六章 环境的边界 一、领土、责任和边界 二、陆地和海洋的液体政治:流动与连接 三、责任、拉夫运河和美加边界 四、直布罗陀海湾和对政治僵局的跨国解答 五、东南亚的环境恶化输出 六、对环境边界和公民权的再思考 第七章 东南亚环境运动中的“内”与“外” 一、霸权的重要性:重新思考公民社会和国家 二、环境行动主义和公众一民主大会 三、上流社会创议和非政府组织环境行动主义 四、参与性环境研究 五、他信和将军们之后:泰国的新政治环境 第八章 生态公民权的新词汇 一、更清洁、更安全但并不一定更绿——难道必须如此吗? 二、英国:不同环境下的责任 三、价值与环境 四、对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的人种学研究的重要性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环境与公民权--整合正义责任与公民参与/环境政治学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马克·史密斯//皮亚·庞萨帕 |
译者 | 侯艳芳//杨晓燕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74568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2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印刷时间 | 2012-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911.0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35 |
宽 | 16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Mark J.Smith and Piya Pangsapa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