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月几时有--大明帝国的叹息
内容
编辑推荐

大明帝国,盛极而衰,其中有历史必然的规律,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推力。比如大臣勾结外敌,不尽心为国剿贼;比如皇帝自乱阵脚,临机失断;比如外患反贼遥相呼应,攻城略地……

堡垒总是容易从内部攻破。大明未亡于外患,却被自己一班人搞垮,这是历史伤痕,三百多年来,读到这段历史,依然为之不忍。

内容推荐

为什么那些懒皇帝亡不了国,而几乎最勤奋的皇帝却要亡国?

为什么由仁人志士组成的东林党会受到两代帝王的打击?

为什么屡次打败倭寇的明军会屡屡败在女真人手里?

为什么后来的民族英雄袁崇焕会在当时被处以极刑?

看了此书,就知道崇祯虽然勤政,但他的失误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看了此书,就明白努尔哈赤除了铁血主义,还靠第五纵队取胜……

看了此书,就清楚李自成不仅是农民英雄,还是一个流氓无产者……

目录

前言 一段隐晦的历史

第一章 万历:太极高手

 一、少年万历的烦恼

 二、明代“国嘴”

 三、‘拉链门”事件

 四、无为而治

第二章 东林党:披着学术外衣的政客群体

 一、始作俑者顾宪成

 二、第一次非亲密接触

 三、“托塔天王”李三才

 四、挟天子以令朝臣

 五、一朝天子一朝太监

 六、“鼓上蚤”汪文言

第三章 天启:不是木匠是外科医生

 一、摊牌

 二、东林的覆灭

 三、对党争的最后鉴定

 四、别拿太监不当干部

第四章 李成梁:栋梁里的蛀虫

 一、引狼拒虎

 二、大将军小伎俩

 三、养虎遗患

 四、大发战争财

第五章 努尔哈赤:从小蕃到大汗

 一、统一女真

 二、决裂

 三、气壮山河的萨尔浒之战

 四、开铁悲歌

第六章 熊廷弼:人品问题

 一、辽沈大战

 二、鹬蚌相争

 三、明代版“淝水之战”

第七章 战略问题:敢问路在何方

 一、第五纵队

 二、何去何从

 三、初试啼声

 四、两个拳击手

第八章 孙承宗:忍者神龟还是瓮中之鳖

 一、乌龟战术

 二、屁股向前的进攻

第九章 袁崇焕:掩败为功

 一、下雨收衣服喽

 二、金启倧之死

 三、大英雄满桂

 四、打仗与踢球

第十章 皇太极:一匹黑马

 一、努尔哈赤之死

 二、大妃殒命

 三、八贝勒继位

第十一章 宁锦战役:谁是真英雄

 一、议和真面目

 二、胁和首战

 三、宁锦大捷

 四、最后的辉煌

第十二章 三案两翻:借你一双慧眼

 一、梃击案

 二、红丸案

 三、移宫案

 四、翻案

第十三章 魏忠贤:一半是委鬼,一半是忠贤

 一、繁华过后是落寞

 二、正确认识魏忠贤及其他

 三、崇祯新政猛于虎

 四、两只蝴蝶

第十四章 毛文龙:杀你没商量

 一、平台会议

 二、宁远兵变

 三、两只苍蝇

 四、斩帅

 五、践约

第十五章 己巳之变:议和狂人

 一、金兵入寇

 二、战神陨落

 三、袁崇焕语录

 四、好大的胆子

第十六章 民变初起:白细胞变成了病毒

 一、星火燎原

 二、赶鹤上架

 三、杨鹤抚局的失败

 四、洪承畴按下葫芦起了瓢

 五、出山西记

第十七章 民变的继续:猫捉老鼠

 一、陈奇瑜重蹈覆辙

 二、顾此失彼

 三、卢象升荡平中原

 四、孙传庭俘杀闯王

第十八章 大凌河之战:疑云密布

 一、孙承宗落幕大凌河

 二、“蝙蝠侠”祖大寿

 三、无间道

 四、潜伏

第十九章 刘氏兄弟:在明金之间冲浪

 一、浪子回头

 二、金蝉脱壳

 三、刘兴祚之死

 四、刘兴治兵变

 五、一女事二夫

第二十章 三将叛降:离开毛文龙的日子

 一、蛟龙出海

 二、东郭先生和狼

 三、弃明投金

第二十一章 清朝建立: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皇太极专制

 二、仁慈的暴君

 三、以毒攻毒

 四、皇太极称帝

 五、清军耀兵京畿

第二十二章 杨嗣昌:结网打渔

 一、非卿莫能办之也

 二、熊文灿粉饰太平

 三、民军中的‘舒马赫’

 四、‘夺情”三人行

 五、卢象升殉国

第二十三章 张献忠:生存在于运动

 一、逼良为娼

 二、将相不和

 三、缠夫追烈女

 四、借刀杀人

第二十四章 李自成:钢铁是自己炼成的

 一、李自成异军突起

 二、项城擒杀傅宗龙

 三、襄城虐杀汪乔年

第二十五章 松锦战役:倚任非人

 一、走向深渊

 二、丧钟因谁而鸣

 三、不战自溃

第二十六章 升级:打而优则王

 一、孙传庭复出

 二、合伙

 三、兼并

 四、致命一击

第二十七章 最后时刻:宁折不弯

 一、死要面子活受罪

 二、谈不拢就打

 三、虎兕出于匣

 四、北京保卫战

 五、龟玉毁于椟中

试读章节

一、少年万历的烦恼

万历皇帝人如其号,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长的一个皇帝。而同时他也是明朝出土最早的一个皇帝,他的陵寝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主动发掘的唯一帝王陵,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的遗骨被付之一炬。作为皇帝,在位时间长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据说当初考古学家之所以选择发掘定陵,主要就是考虑到万历在位时间长,陵寝里的陪葬品应该比较丰富。

此外,在位时间越长,赶上的事情也越多,承担的责任也越大,在万历统治的四十八年里,发生了许多事情,许多导致明朝灭亡的事件似乎都可以在万历时期找到源头,因此史学家们给万历的盖棺定论是——“明亡于万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漫长的统治带给万历的“寂寞身后事”有两个:一是开棺焚尸;二是遗臭万年。实在是倒霉透了。

明亡于万历,早已是史界定论,大众共识。但是经验语我:凡是轻视古人,将历史事件简单化的看法,多半是不全面的。因此,有必要揭开盖在万历身上的这口大黑锅,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万历的成长经历。

万历名讳朱翊钧,是隆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李贵妃,他既非嫡出,也非长子,按照明代“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法则,他本没有机会登上皇位。

但是命运之神却偏偏“垂青”朱翊钧,陈皇后身体不好,没有生育,他的两个哥哥又先后夭折,朱翊钧就以长子的身份取得了皇位继承权。隆庆二年,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他只有五岁。

朱翊钧小的时候聪明乖巧,很会来事。有一天,隆庆皇帝闲来无事,就在宫中策马奔驰,朱翊钧见此情景上前劝谏:“陛下是天下之主,独自骑马奔驰,万一摔下来怎么办?”五岁的孩子就知道从江山社稷出发考虑问题,而且寓关爱于批评,表达了对父亲安全的担忧,体现了孝道。隆庆听后十分高兴,翻身下马,与朱翊钧亲近。他一定在心里想:我儿如此懂事,朱家江山后继有人了。

不仅深得父亲的喜爱,朱翊钧也凭借聪明智慧,得到了皇后的认可。陈皇后患病期间,朱翊钧随母亲李贵妃一同侍候起居,皇后听到朱翊钧的脚步声就十分高兴,支撑着病体勉强起身。有时候陈皇后拿出经书考问朱翊钧,朱翊钧都能大声地回答,陈皇后和李贵妃都非常高兴,两宫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相处得十分融洽。

摆平了皇上和皇后,朱翊钧登上皇位只是时间问题。四年以后,隆庆驾崩,朱翊钧继位,年号万历,时年九岁。

登上皇位以后,万历受到全方位的“培养”,也受到全方位的管教与约束,太后以培养一代英主为己任,对万历管教极为严格。万历对母亲极为恭敬惧怕,直到大婚以前,万历一直与母亲慈圣太后共同居住在乾清宫,在太后的眼皮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工作上主要依靠首辅张居正,张居正精明能干,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万历只是在张居正的引导下走走程序,参与一些象征性和礼仪性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习处理政务。

学习上也由张居正主管,学习内容主要是经书、书法和历史,张居正亲自给小皇帝安排老师,亲自编定教材和讲章,有时还亲自授课。 

生活上主要由太监冯保负责照顾,万历称冯保为“大伴”,与冯保形影不离,他的一举一动,也都在冯保的监督之下。

张居正和冯保关系密切,两人又深得太后的信任,太后经常通过两人了解万历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如果万历做了什么错事,张居正和冯保就会向太后报告,太后就会给予万历处罚,有时能罚脆几个小时。  这样,太后至上而下,张居正和冯保至下而上,形成一个铁三角,对万历进行规范,就像一个紧箍咒戴在万历的头上。万历勤奋好学,他把谨天戒、任贤能、亲贤臣、远嬖佞、明赏罚、谨出入、慎起居、节饮食、收放心、存敬畏、纳忠言、节财用十二事写于座右,时时提醒自己。

作为皇帝,万历的一言一行都有极高的道德标准,都要受到超乎常人约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任意妄为,虽然贵为皇帝,但由于缺乏自由,他的生活幸福指数,还比不上一个地主家的少爷,有时连赏赐太监、宫女的钱都拿不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套在万历头上的紧箍咒也逐渐有所松动。万历六年,在十四岁的时候,万历举行了大婚,虽然大婚的时间和对象都是秉承母后的意思,但是婚后太后从乾清宫搬到慈宁宫,从此万历脱离了母后的日夜监视。万历十年,长子朱常洛诞生,虽然万历不喜欢他的长子,但自从他当上父亲以后,太后不再干预他的生活。同年,张居正去世,万历摆脱了张居正的影响,真正实现了亲政。

亲政以后,万历并没有表现出大权独揽后的张狂与放任,仍然热爱读书学习,他命人把历代祖先的《实录》抄出副本供他阅读,又命令太监在北京城内广泛收罗各个领域新出版的图书供他阅读。

这样一个聪明孝顺的孩子,勤奋好学的青年,宅心仁厚的皇帝,几年以后却不再上朝,被称为“万历怠政”,并背上了“明亡于万历”的骂名。

这是为什么呢?

二、明代“国嘴”

思考越少,话就越多;修养越深,性格就越内敛。经过长期的捆绑式教育,万历的性格变得不愠不火、中规中矩、深沉内敛,应该说他是明代最“温柔”的一个皇帝,甚至有点软弱可欺。以至于他所宠爱的郑贵妃总是嘲笑他“越看越像老太太!”

与万历的软弱忍让的情况相反,他的朝臣们正变得越来越无所畏惧,他们利用万历的软弱,不断打着各种旗号,以诤谏的名义,全方位地收拾万历,以至于万历亲政以后,仍然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种语言暴力所带来的痛苦,难以言表,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

万历长期不上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躲避朝臣喷向他的口水。也许有人会说,皇帝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还怕朝臣抨击,杀几个不就完了?事实上,只有昏君才会滥用刑罚,像万历这样经过长期儒家经典教育的君主,是不会采用这种行为方式的。

对于官员们来说,他们之所以无所畏惧,除了万历的放纵以外,还有机制上的根源——言官制度。

明朝的言官主要有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御史着重监察官员和机关,属于一般监督。六科监督六部的业务,属于专业监督。一个对人,一个对事。事实上人和事是分不开的,两者在现实中没有太大的区别,两者之间也可以互相弹劾。

御史巡视各地,被称为“道官”,给事中在六科办公室办公,被称为“科臣”,因此言官也被统称为‘科道官”。给事中还有封驳的权力,可以否定皇帝的决策。

言官制度是苦心孤诣的朱元璋创立的,目的就在于鼓励大臣直言进谏,以便及时纠正皇帝的错误,保障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从而确保朱家江山万世永固。

朱元璋的《祖训》对后世有绝对的权威,后世的臣子们可以拿着《祖训》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担心受到处罚,言官们以此为恃,有恃无恐。

明代讲究名节,许多官员不怕受罚、不惜挂冠而去,拼个鱼死网破,也要维护他们心目中的真理,而官员只要被弹劾,不论是否被冤枉,就会立即主动辞职,直到事情查清为止,以示清白。  言官制度有助于惩恶扬善,培养讲政治、讲正气、讲名节的官场文化,孟森认为明代士气之盛,死节之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制度是好的,但是执行的时候往往走样,尤其是在执行了较长时间以后。由于人们对于名节看得过重,声誉逐渐成为一种政治资本,诤谏的动机也由单纯变得复杂,一些沽名钓誉之人,往往以诤谏为名谋取政治资本。在正德和嘉靖时期,都发生过文官集团因集体诤谏受到廷杖并有多人丧命的事件。到了万历时期,讲文明的万历帝没有像正德和嘉靖那样使用暴力让群臣闭嘴,而是采取躲避的办法,进行冷处理。

P4-7

序言

2008年底,一桩历史悬案终于被揭开了谜底。科学家们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光绪帝的头发、遗骨和衣物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析化验,确定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

众所周知,光绪与慈禧结怨很深,而光绪在慈禧去世前一天死去,民间一直就流传光绪帝是被人害死的。然而所有的正史、档案、病历都明确记录为病死,史家常引以为据,对传说和野史进行批驳。

现在,谜题终于解开了,这是野史的一次胜利,也是草根的一次胜利。它的意义在于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历史是多么容易被利益集团篡改,而真相不得不以野史的面目出现并流传。

正是因为史料的局限性,我们在看待历史时不能盲目轻信、人云亦云,否则,掌握的史料越多,可能离真相越远。而且史料的数量有限、内容简练、缺少细节,如果事事都以史料为证据的话,历史学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局限性,因此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对于我们探知历史真相必不可少。

著名历史学家孟森认为:“从古于易代之际,以后代修前代之史,于关系新朝之处,例不能无曲笔,然相涉之年代无多,所有文饰之语,后之读史者亦自可意会其故,从未有若明与清始终相涉,一隐没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

而笔者认为,《明史》除了史料上的隐没以外,更大的问题是在观点上的曲解,不少记录在册的史料,有些还是很价值的,但是《明史》的作者并没有从这些史料中得出正确的观点,而是得出了附和政治需要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史料与观点脱节,甚至毫不相干的情况。

明史被隐没和歪曲的情况之所以比任何一个朝代都更为严重,除了孟森先生所说的后朝隐没前朝的一般原因外,还有三个特殊原因。

一是明朝是被少数民族取代,朝代更替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为消除人们对明朝的归属感,满清政权必须对明朝进行贬低。

二是明朝末年存在严重的党争,其中东林党以文人为主,他们在明朝灭亡前后著书立说,把他们的对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留下的史料,大多从自己党派的立场出发,维护党派的利益,对涉及到人和事按照东林党的是非对错标准进行评判,有失公允。

三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明史》中加入太多意识形态的东西,打上阶级斗争的烙印,并通过现代宣传机器深入人心。

以上一些原因,导致人们对明朝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

许多人认为东林党人是清流、是正人君子。事实上东林党善于制造各种议题打击政敌,满口仁义道德的同时,也干了不少鸡鸣狗盗之事,作为一个团体来看,东林党是一个披着学术外衣的政客集团,是山头,是帮派,是明代政治的毒瘤,是明末乱相的根源。

许多人认为万历是一个懒惰的皇帝,称为“万历怠政”。事实上万历并没有放松对朝政的处理,只是习惯在幕后操纵,他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而他不上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无处不在的党争进行冷处理。

有许多人认为女真人的崛起归功于努尔哈赤的英明和女真强大的战斗力,事实上,行贿和间谍是努尔哈赤取胜最重要的武器。

有许多人认为天启昏庸,把权力交给魏忠贤,事实上,天启解决东林党的问题是结束党争的必要之举,而魏忠贤只是他打击东林党的白手套,党争结束后,朝政走上正轨,内政外战均有起色。

许多人认为魏忠贤是太监专权的典型,他迫害忠良,扰乱国政。事实上,与他斗争的东林党人并非善类,在他受重用期间,也取得了一些政绩,对外有宁锦大捷,对内有重修故宫三大殿的盛事等。

许多人认为袁崇焕是抗金民族英雄,被中了反间计的崇祯残忍杀害,崇祯自毁长城导致亡国。事实上,袁崇焕的所谓“战绩”大多经不起推敲,他极力主张议和,并擅做主张,胆大妄为,做了许多出格的事情。所谓反问计,没有任何根据,他只是清统治者用来打击明朝的一个砖头。

许多人认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积极进取,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动取代明朝的战争。事实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以和平贸易为目标,通过多种渠道求和,为此宁愿事奉明朝,并无取代明朝的想法,明金之间的战争往往是后金以武促和,或是对明朝军事威胁的反应。了解明金双方的战略态势和政治意图,并以此为背景,我们才能正确认识明金斗争中的人和事,明辨是非成败。

许多人认为推翻明朝的民变是一场农民起义,事实上,明末民变的性质并不简单,尤其是民变初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以流动抢劫为乐趣,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骨干分子大多是逃避兵役的现役士兵,他们流动抢劫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严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许多人认为清朝代替明朝是历史的进步,事实上,正如毛佩琦先生所说,狼吃了人,不能说狼就比人先进。明朝虽然灭亡了,但是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伟大的国家,而经过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明末万历以后这一段时期,与它的名字相反,明朝从“万历”变成了少历,从“永历”变成了无历。一个傲然耸立的王朝在短时间内轰然倒塌,其中必有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原因和宝贵的经验教训,让我们重新审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月几时有--大明帝国的叹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包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6831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0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