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遗珠拾碎(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遗珠拾碎(精)》是一部关于乡土记忆的书籍,作者胡惠瑞老先生比较全面地叙写了慈溪乌山的乡土风俗、人事风光,这些故事富于江南特色又带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追思。全书共分历史记忆、古迹寻踪、故土乡情、绿野园花史、海湾风物等篇章。全书语言古朴流畅,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书由胡惠瑞著。

内容推荐

胡惠瑞老先生出生于距慈溪乌山西南约1500米里的梅字地自然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经常去乌山庙看戏文、参加迎神赛会、爬乌山、登高观四郭。又听大人们讲述过无数有关乌山及其周围的有趣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初,还在乌山小学教过书,在那里有不少学生和同事。对乌山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胡惠瑞先生很早就产生了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写一本记录家乡乌山的书,即使写作水平低、文字表达能力差亦要为之。如今已至耄耋之年,才赶紧写这本书,书名就叫《遗珠拾碎》。全书共分为历史记忆、古迹寻踪、故土乡情、人物春秋、绿野园花史、海湾风物六个部分。

《遗珠拾碎》这些故事富于江南特色又带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追思。

目录

序 一介布衣平无奇 淡泊名利喜笔耕

历史记忆

慈溪市名之由来

趣说“三北”鱼文化

杭州湾南岸话舟船

十番锣鼓响咚咚

乌山的私塾和义学

横河中街话航船

“春节”和“春联”

岁末话门神

三月初三正清明

端午时节话倭豆

九月初九说重阳

大塘南北说“戏文”

大沽塘畔话“庙会”

横河下街话堰闸

崔陈拳头乌山腿

天香桥畔话“天香”

偶说“三北藕丝糖”

石堰下江话龙舟

石堰沧桑话古村

长河的昔日繁华

海湾南岸庵东镇

悠悠胜山今胜昔

明涂清地“新浦沿”

困难时期话“户粮”

捣臼坟的传说

凤凰踏宝地

古迹寻踪

汉严子陵祠

乌山的记忆

千年古刹福昌寺

乌山横街

卷阿八景

唐虞家城虞世南宅

虞世南故居之浅见

历史文化古村落孙家境

明翰林胡时麟和旌伐楼

虞山和虞舜

烛溪八景

白雾岭上快哉亭

余姚古桥掠影

华屿山南将盔山

梅梁山和梅湖

梅梁山中积庆寺

通天岭和通天寺

彩屏山麓圣井潭

乌玉湖岸史琳墓

秦湖和戴九灵流寓

乌玉岭和“春笑园”

客星山记忆

泥龙山和燕翼堂

寻觅浒山

虎屿山和明北门城墙

剑山

龙舌山南龙舌村

横河老街

横河南岸孔子庵

魅力白沙路

寺山和如意讲寺

故土乡情

我的来时路

怀念母亲

父亲和土地

小叔的戏瘾

龙钟白发叙情衷

忆旧交

飘荡大海的日子

梦境

生日

在旧相片的回忆里

一张老照片

泪水

外婆桥

风雨情

串门

家乡两座山

老家梦

小茅屋

钓意

我们这一代人

同窗相聚

半个世纪重聚首

炊烟

罱河泥

心灵深处的父爱

捡脚印

健忘

打油诗趣闻

如蚕人生

魂怨赌博

说“怕”

心灵的朋友

读书方觉乾坤大

我的《乌山胡氏宗谱》缘

乌山胡氏燕宁堂

——洋山西分支世系

人物春秋

汉征士严光

严光故居考

严光生卒年月辨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

乌山胡氏始迁祖胡文焕

《台湾通史》中的胡邦翰

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胡从政

义烈胡梦雷抗倭

万石长胡泗民

朝议大夫胡诚善施乡里

胡瀚学术造诣为王守仁之翼

不惜以身殉难的忠烈之士孙燧

明武状元孙堪

为“孙鸡头”正名

明代三孝子

孙月峰逸事

明兵部尚书孙嘉绩

宋民间状元莫子纯

廉勤克举的徐横山

“殿中执法”徐应登

骁勇骆尚志(骆千斤)

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一生

——纪念陈伟达同志逝世 周年

情暖京城

中央特科科员岑永福

深情永远

大匠诲人林淡秋

文友金石

未曾谋面的文友史晓风

怀念画家孙仙舲

胡杏芬和“李知凡太太”

碧海军魂

——记柳夷二三事

两位神秘的先生

无须扬鞭自奋蹄

——记慈兴集团总裁胡先根

看今朝风流人物

——记环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成江

开拓进取 锐意创新

——记宁波金源集团公司董事长胡元成

绿野园花史

迎得新春入旧科

茶花开时春未归

兰在庭园亦自芳

山间隐居茵陈蒿

此花无日不春风

花中君子荷花

色彩艳丽凤仙花

金桂飘香城里外

满园秋菊傲霜开

芙蓉灼灼有芳艳

轻巧玲珑雅水仙

潇洒红梅似玉人

幽姿娇艳秋海棠

一卉能熏满室香

文冠红葩间绿叶

石竹花开艳如锦

拟似玉人含笑花

绿树菲菲落楝花

金花银蕊耀空谷

枝头杜宇啼成血

云蒸霞蔚碧桃花

满庭栀子映红波

海湾风物

蟹因霜重金膏液

八月又闻虾子香

郎担桃花吐铁来

杭州湾南岸弹涂鱼

桃花鲻鱼肥

美味土步鱼

麦秆鱼的传说

西瓜葡萄俱西来

慈溪杨梅绚紫霞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在童稚时,不仅喜欢钓鱼,还喜欢用各种形式捉鱼。记得人还得吊在竹竿上点着脚车水的时候,遇见河里有鱼游进车沟潭里,就会马上扑下河去用手将鱼抓上来,犹如鱼鹰鸬鹚。会用鳗钩钓鱼,用一条粗麻线,一头系在木桩上,另一头系一只鳗钓钩,钓钩上扎上一条活泥鳅,或者是大蚯蚓,晚饭以后,一手拿着鳗钩,一手拿着手电筒,到可能会有乌鳢鱼或鳗等大的鱼类经过的河岸边,将木桩牢牢地固定住,将钩和线抛入河中,待第二天早晨去收桩,必有收获,有乌鳢鱼、鳗、鳖等等。所以,在我家常有鱼鲜美味。

在寒冷秋冬之季,许多鱼类都躲在草丛中、石洞里的时候,我会卷起袖子,在河埠头的石阶洞中,伸手摸钻进在那里的虾呀、土步鱼呀,总不会落空。随即在河埠头剜肠破肚地洗干净,拿回家,盛在碗里撒上几粒盐,放在饭锅里蒸一蒸,透鲜可口。兄弟姐妹们都抢着吃,一会儿碗便见底。

当然,浅水的石步阶洞,卷起袖子手可以捉得,深处呢,没有石步阶洞的地方呢?我也有办法。因为土步鱼,又称土哺鱼,全身黑色,鳞粗且糙,好似黑色的砂纸。它不像别的鱼那样在水中游,而是在河底附土而行,吃那些附在泥土上的藻类,遇见有洞便钻进在洞内不得出,在洞口捡那些微生物或小虾、小鱼吃。没有洞的地方,它便会附在河泥上或者潜在腐烂的蕴草堆中。根据这个特点,我便用一只破草鞋,两张瓦片,草鞋做底,瓦片做洞,用草绳扎牢,再系一条草绳拖出水面上,在近水面的石阶缝中塞牢,将瓦片做的洞横沉在水底。晚上土步鱼附土而行到此,见有一洞便潜入洞中,优哉游哉地等食吃。早晨,我便去河埠头的石阶缝中将草绳取出,顺手将洞拎起来,土步鱼自然不会跑掉,在岸上只要把土步鱼倒出来就是,所以俗称“老实鱼”。这样,多做几个洞,多放几个河埠头,便会天天有土步鱼吃。土步鱼味鲜美,肉白而肥,是餐桌上的上等佳肴。

光绪《余姚县志·物产》载:“土步鱼似鲈而小,附土而行,不似他鱼游水。又名土哺、土附鱼。”《浒山志》载:“土步鱼,似黑鱼而短小。”又引《山堂肆考》:“黑皮、细鳞,如粟无鬣,正月为闭眼土步,二月谓桃花土步,味鲜美。”

清朱文治诗云:“味美验来双眼合,名虚浪说四腮嘉(注土哺,禾人呼菜花鲈鱼,春初鱼未开眼味极美)。”

又《消寒竹枝词》:“土步鱼常聚钓矶,上江多有下江稀。寒潮初落西风紧,出网金钱蟹亦肥。”

麦秆鱼的传说

在慈溪市横河镇梅湖水库之中,有一座山,犹如漂浮在水中的一根横着的巨大梅梁,因此称为“梅梁山”。东北边的岩石上刻有宋理宗御书的“梅梁之山”四个大字。相传:烛湖旁旧有一株大梅树,伐其杆,断而为梁三。其一在郡之禹庙;其一在鄞之它山堰;其一留烛湖中,风雨大作之时,居人每震有灵异。梅溪水出于其西。(康熙《余姚县志》)

梅梁山之中有一寺,名日“积庆教寺”,蹲在稻桶岙之中,寺前有一池,池水往北流,形成一小溪,小溪汇入之溪俗称“烛溪”。是为南宋大理丞史岩之所建。亦理宗书“积庆教寺”四字赐之,又作行书“赐史岩之”四字,寻赐为史岩之功德院。此处风景优美,清流当山,风景优胜。据《中国人名大词典》载:“史岩之,宋庆元鄞县人,字子尹,史弥忠子,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朝奉郎,以将作丞兼知真州,权淮南转运判官。曾率众捍敌于仪真。后擢大理丞兼知扬州。卒年七十八。死后的坟墓亦建在烛溪对岸山大岭里。”

传说,史岩之建造积庆教寺和建坟墓时,烛溪两岸都住满了工匠和民工,饭都聚在溪边吃,不少工匠和民工经常由于菜少而吃不饱饭。这一年的麦收时节,溪岸边都晒满了麦秆,工匠和民工们又因菜少吃不饱饭,大家正在七嘴八舌地嘀咕着。抬头见远处有一道人从山上下来,来到工匠和民工们中间,慢悠悠地摇着芭蕉扇,对大家说:“溪岸上不是有很多麦秆吗,何不拿来当菜吃?”大家都面面相觑。道人当着大家的面,从岸上拿来一把麦秆扯断后,放在溪水中,这麦秆居然都变成了一条条细而长的鱼。这一场面使大家都惊呆了。工匠们说:“纵然这鱼能当菜吃,也远水救不了近火,鱼是活的,即使捞上了岸,还得去鳞、剖肚、剜肠、烹煮。”道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此鱼没鳞,与麦秆一样光滑,肚里是空的,没肠、没心、没肝……捞起来就可放在嘴上吃,用不着烹煮。”这一说大家可就乐了,争先恐后地赤着脚下溪去捉鱼。有的把岸上的麦秆扯断不停地往溪中乱掷。将抓上来的鱼往嘴里送,果然没有腥气,而且咸淡适中,美味可口,犹如烹调好的佳肴一般。所以,称这种鱼为“麦秆鱼”,而且也只有积庆教寺和史丞相墓这段溪面才有。现今这一段溪面已被梅湖水库所漫。因此,就见不到这种麦秆鱼了。

光绪《余姚县志·物产》载:“时鱼,其大如筋(筷子),小麦熟时产梅奥溪,亦呼小麦鱼。”康熙《余姚县志》载:“麦秆鱼,积庆寺前,以小麦熟时一时有之,故名。”这里说明了古时确实有过传说中讲到的麦秆鱼。清黄宗羲《积庆寺》诗云:

乱山草盖三间屋,曾有先朝御笔排。

古迹至今留最员,流年只好抹皮溪。

松涛欲泛禅床去,寒叶已将佛迹埋。

却为一番多话旧,反来牵课道人怀。

还有一首王后昌的《过积庆寺》诗:

夹道松篁密,禅关向夕阴。

山僧憨似鹿,石濑响于琴。

访胜乘清兴,探奇惬素心。

乱梅飞不尽,余片点衣襟。P569-572

序言

真不敢相信,胡老先生又一部书稿“杀青”了。听胡老说,这是他出的第13本集子。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怎么有那么旺盛的精力,有那么多的话可说?这部书稿又写了些什么呢?

说实话,刚拿到这厚厚的、沉甸甸的稿子时,脑子里有点犯晕。但一页页、一篇篇看下来,慢慢被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和耐人寻味的故事,仿佛把我拉回到过去,拉回到儿时。

他叙说的地方我都很熟悉,因为我也是横河人,但他所说的故事有的对我来说却很陌生,好多是第一次听说。所以看了稿子之后,脑子里似乎多了许多东西。

他的家乡乌山,离我家只有三四千米之遥。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去舅舅家(浒山应莫陈)经常路过那里,我们每一次沿着“浒山江”走到乌山脚下总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如果不是急于赶路,母亲也会带着我去乌山那长长窄窄的横街上逛上一圈,因此印象非常深刻。

乌山不是很大。但我并不知道,这里在汉代时还是一个小岛,而且还是海上的一条航道。我发现,胡老书中类似这样鲜为人知的典故,占了很大的篇幅,详尽的史料,缜密的描述,给人以知识。但他的叙述并不死板,穿插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如横河老街、七星桥、乌山“翁郎桥”、航船、堰闸、龙舟、庙会等等,朴实的笔触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娓娓地诉说着一个个旧时的故事,让人回味。

我家的村口,有一条从余姚流来的河,这就是颇有名气的横河。那时,天天有“船头画上眼睛、涂上大红颜色的‘红头百官船”’在河上经过,“在棉花收购的旺季里,我们站在家门口,可以远望弯弯曲曲的东大河上,白帆点点,犹如迎神的大旗,曲折盘旋在江畔,很好看,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当然,现在快捷的交通工具取代了慢悠悠的“航船”,河上“白帆点点”也早已不见踪影,但在胡老的书中,却让我再一次闻到了浓浓的乡土味。

“要将钢缆套在船后艄,用人力在坝上的南北两个绞盘上,肩扛着车杠‘嗨呀呀呀,啊呀呀呀’地几十个人在车盘周围转,才能将船一步一步地拖上坝顶,然后一踏缆绳,船便似箭一般地冲向下江,船头泛起一排白白的水花溅向两岸。”这时当年横河下河头“人民闸”“车堰”工人的劳动场景,在胡老的笔下,竟如此立体和逼真。看到这里,即使没有当年生活体验的人,脑子里也一定会出现一幅力与汗交相辉映的生动画面!一定会想,假如这个船闸至今还保留着的话,一定会成为旅游项目,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胡老先生的记忆力令人佩服。他在《石堰下江话龙舟》中写道:“十里江塘两岸都挤满了人,有坐在农船上的老人,有穿红着绿的姑娘,有蹦蹦跳跳的小孩子,也有衣冠整齐的小伙子,还有肩上骑着小孩的父亲……真是人山人海。河面上龙舟竞渡,龙舟中锣鼓喧天,龙舟两边水花飞溅,泛起的涌浪拍打着两岸,哗哗地冲向两岸观看的人群,顿时人前翻后仰。”我想,这样的场景肯定是他半个世纪以前看到的。

胡老先生做学问一向特别认真。书中所说的典故,都是经过他认真查验资料或实地考证后撰写而成的,许多地方都引用了原始史料记载作为佐证,因此真实可信,很有价值。我曾为他的另一本书《龙泉山》的插图摄过影,在摄影过程中,他对每个景点、地名都进行认真校对、核实。他说过,他出书不是为名,更不是为利,是为了让人看了后,能对了解我们的历史有所帮助!我想,这也许就是胡老要写那么多书的动因吧!

我认识胡老先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他是我姐夫的好友,与我姐夫经常有来往,我们也因此成了熟人。听他说,他一生很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甘愿清贫,虽不能持子凌之风节,也要学南雷之宏志,归隐山林以诗书自娱……每天以看书学习、种花养草或粗作历史文化研究之文为主,或见诸报端或与朋友谈古论今进行笔谈”,所谓“一介布衣平无奇,淡泊名利喜笔耕。荣辱高下不相慕,权贵当前难弯膝”。他自称年至耄耋,虽不算老,但体力日衰,行动不便,视力模糊,听觉迟钝,写作渐感困难重重。然而,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年出一本集子馈送亲友或与文友交流?虽说现在他年事已高,但仍是一个很有活力的社会活动家,他把弄文舞墨当做生活的一大趣事。他主持的“阳明社区历史文化研究小组”的事迹曾被拍成电视专题片,在“第七届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中交流,为此,我写成的《一群研究“大人物”的小人物》一文也得到了相关报纸、杂志的青睐,先后在《宁波日报》、浙江省省委宣传部《宣传半月刊》中整版刊载。我想,其实人的一生,不在于官大官小,也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在于活得是否有意义,胡老先生的这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实在令人敬崇!

蒙胡老先生大作完工之际,先睹为快,细细品来,写下如此感言,是为序!

2011年10月于雅趣斋

后记

我出生于距慈溪乌山西南约1500米里的梅字地自然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我从牙牙学语的时候起,就知道乌山是我的家乡。我们经常去乌山庙看戏文、参加迎神赛会、爬乌山、登高观四郭。又听大人们讲述过无数有关乌山及其周围的有趣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我还在乌山小学教过书,在那里有不少学生和同事。对乌山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很早就产生了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写一本记录家乡乌山的书,即使写作水平低、文字表达能力差亦要为之。如今已至耄耋之年,才赶紧写这本书,书名就叫《遗珠拾碎》。全书共分为历史记忆、古迹寻踪、故土乡情、人物春秋、绿野园花史、海湾风物六个部分。

在本书写作、出版过程中,曾得到退休单位领导、市有关领导、朋友、同仁以及家属的支持。承蒙余姚市文化局原副局长、余姚市文联原副主席胡仲光先生为本书作序,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赵伟伦先生为本书精心编校,慈兴集团总裁胡先根先生、环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成江先生、阜盛商业公司董事长孙烈扬先生、金源集团公司董事长胡元成先生等给予精神鼓励和大力支持。本书的出版还得到叶龙虎、宋兴华、劳如申、孙乾森、陈纪昌、张放鸣等先生给予的帮助,借此机会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本人写作水平有限,差错自是必然,滥竽也在所难免,敬请方家、同仁、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于绿野书斋

2011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遗珠拾碎(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惠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39042
开本 32开
页数 57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25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8
155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