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燃灯泯幽(然教法师随笔)》,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然教法师一颗莲花般的清净心。法师的立题、行文无一不是为了长养人的清净心。书中的一篇文章——《护持师父的清净心》讲了一则观世音菩萨示现为美貌女子进禅堂的故事,看了让人振聋发聩。另外,还有《怎样看待瑞相》《只要管住嘴,保证不后悔》等文章,无一不直指当下人的习气毛病,令人醍醐灌顶。《楞严经》说:“山河大地皆汝妙明心中物。”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世界,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
图书 | 燃灯泯幽(然教法师随笔) |
内容 | 编辑推荐 阅读《燃灯泯幽(然教法师随笔)》,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然教法师一颗莲花般的清净心。法师的立题、行文无一不是为了长养人的清净心。书中的一篇文章——《护持师父的清净心》讲了一则观世音菩萨示现为美貌女子进禅堂的故事,看了让人振聋发聩。另外,还有《怎样看待瑞相》《只要管住嘴,保证不后悔》等文章,无一不直指当下人的习气毛病,令人醍醐灌顶。《楞严经》说:“山河大地皆汝妙明心中物。”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世界,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 内容推荐 《燃灯泯幽(然教法师随笔)》理清了当下许多学佛人惯常的错误知见。比如《如何进香礼佛》这篇文章中说:“有人手持整把的香到寺院进香,但因香质恶劣,结果造成难闻的烟雾到处弥漫,不仅污染了空气,还让别人生起烦恼,很难起到诚敬的目的。还有的把整把的香烧出明火来,更像是让人心惊胆战的纵火者。”还有《切忌以学佛时间长来炫耀》《大修行人会替我们受苦和消业吗》都让人树立了对佛教的正知正见。 在《学会避嫌是做工作的前提素质》这篇文章中,《燃灯泯幽(然教法师随笔)》作者然教法师给我们讲了阿难尊者在给佛陀当侍者的三个前提条件:佛的旧衣他不穿,佛吃剩的食物他不吃,别人要见佛必须经过他的同意。这三个条件都是阿难为避嫌而施设的。对比一下,我们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太随意、太胆大了,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障碍了圣道。另外,在《不可轻法慢师》等文章中然教法师还提出,凡夫每天自觉不自觉地都有可能造业,因此每天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做错事,忏悔都要每天例行。 目录 1 爱国爱教 佛教爱国的传统是怎么来的 北京通州佑胜教寺浴佛祈愿文 积极实践大乘人世的思想 真正的菩提心是勇于担当 《心经》学习体会 法源寺丁香 释永信被诽谤事件所折射的社会问题 2 节日篇 新春祈愿 禅茶一味 元宵中有智慧 应这样认识千手千眼——写在观音菩萨圣诞 佛教徒可以烧纸吗 生日是不平常的日子 莫忘母亲的恩德 文殊菩萨圣诞宜念弥陀圣号 浴佛节要这样过 什么是结夏安居 韦陀菩萨圣诞日北京通州佑胜教寺迎请佛舍利实况偈颂 大势至菩萨应该被重视的六大理由——写在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十五应该怎么过 佛弟子应该是尊师的表率 像月亮一样报恩 形式的重要性,从节日说起 3 财富篇 佛弟子可以求财吗 财富是怎么得来的 佛弟子怎样理财 4 护法篇 护法居士要护持什么 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护持师父的清净心 学会避嫌是做工作的前提素质——阿难的身教 5 释疑篇 如何对待看不顺眼的人 如何进香礼佛 怎样看出一个人的修行 为什么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精进与执著的区别 大修行人会替我们受苦和消业吗 出家人把众生的供养给父母是否如法 可以给佛像披袍吗 广结善缘和攀缘的区别 汉传佛教的吃素与南传、藏传佛教的不吃素哪个对 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朝山 怎样看待瑞相 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可否受持《药师经》及名号 不应以师出名门炫耀自己 恩威并摄无非悲心 出坡会耽误修行吗 为什么吃植物不算杀生 放生功德是怎么来的 6 扶正篇 “有所求”也是增上缘 舍却那个虚荣的自己 面对2012的说法,佛弟子你及格了吗 你比抢购食盐的人高明吗 弘法时要注意护持佛教的清净形象 “三个和尚”新解 真能“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吗 谨慎抄经 佛法中的起死回生之术 老实学佛踏实工作 关于八关斋戒的八个似是而非的禁忌 不要陷父母落到阻碍出家的果报 不可混淆视听坏乱佛法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应再被肆意曲解 不可轻法慢师 切忌以学佛时间长来炫耀 修行要勇于对治自己的习气 有贪求就有造假 只要管住嘴,保证不后悔 “遭诽谤”有时是一种社会认知 试读章节 佛教爱国的传统是怎么来的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佛教各种声音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帜”或“继承爱国爱教传统”。佛教徒爱教毋庸置疑,究竟爱国的传统是怎么来的?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佛陀是怎样为我们示现的,经典中又是怎样教导我们的,以及祖师大德是如何践行的。 释尊时代的恒河流域,共有十六大国,并立相融,其中以南面的摩揭陀国及北面的乔萨罗国与佛陀的教化关系最深,与释尊年龄相当的两国国王,频毗娑罗王及波斯匿王,也和佛陀的关系最密切。但是,在释尊的晚年,南面的摩揭陀国由王子夺了王位,那便是阿阁世王。阿阁世王年轻好胜,吞并了北面的乔萨罗国。而在此之前,北面的乔萨罗国,亦由王子接了王位,那便是毗琉璃,他先将释迦族的城邦灭了,后又被阿阁世王所灭。此也真的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了。 依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所述,琉璃太子年及八岁,奉父命至迦毗罗卫城摩诃男处学射术。时值城中诸释种造新讲堂,欲请佛前来接受供养。是时琉璃太子率五百童子至彼讲堂,升师子座,诸释种见之,辱骂其为婢女所生,并将其逐出门外。太子衔恨在心,誓志复仇。即王位后,领兵大举进攻迦毗罗卫城。 《琉璃王经》中记载:佛知其意,从精合出,止于路要,坐于菱枯树下。斯须之顷,太子军至。时,琉璃王遥见世尊,即便下象车,稽首于地,长跪问佛:“唯天中天,有菩提附差、尼拘类、毕钵、优昙钵、萨罗、怛罗、捷尼赦罗,有此七树,其荫高大,有德茂盛,何因弃舍,处枯槁多刺树耶?”佛告琉璃王:“虽有七树树荫茂盛,盛岂有常?吾坐刺树,以为安隐,用哀愍伤亲属故也”。 在巴利文三藏的《佛本生经》中,也说佛陀为了挽救亲族的危机,坐于迦毗罗卫城郊的一棵枝叶稀疏的树下,然在毗琉璃王的国境内,却有着浓荫绿叶的大树。当毗琉璃王问起释尊,释尊回说:“因为亲族的叶荫凉爽。”王知释尊之意,是为保护他的国家、亲族,所以一连三次,都退回了国境。直到第四次进攻时,释尊才放弃了他的努力。 在整个大藏经中还有三部和国家安危有关的重要经典,即《金光明最胜王经》《妙法莲华经》和《护国仁王经》,同称为护国三经。念诵此三经,国家及持诵人可得四大天王守卫,使一切世间有情安稳康乐。因为佛曾嘱咐四大天王供奉此经,恒常护卫背诵或仅仅阅读此经的有情。四大天王承诺会保护读经者,使其心想事成,国土风调雨顺,繁荣昌盛。 从佛教的戒律上也可以看出佛陀教导弟子要爱国。根据《四分律》等律典记载,曾有弟子要到国外去弘法布教,到佛前请示教诫。佛告诫弟子要“遵守国王法,不违毗尼行”。“遵守国王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个爱国守法的公民;“不违毗尼行”,即是严守佛教戒律,是爱教的表现。《梵网经》说“不作国贼”。这“贼”是伤害意,绝不能做伤害国家、社会的事情,这是如来大戒。还说“不谤国主”,国主是国家的领导人,因为佛教讲不妄语,任何人都不可以诽谤,何况国家领导人?因为他制定一个好的政策所得的功德是一般人做任何事情也比不上的。《缨络经》中佛讲到“不漏国税”,国民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只有纳税,国家的各项事业才有保障。佛教不允许所谓钻法律的漏洞逃税,这同样是爱国的表现。再有一条是“不犯国制”,国制就是国家的法令规章、国家的法律。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安定团结,保证社会稳定良性发展是对人民的最大功德和福祉。 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没有一个不是爱国爱教的,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著名的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并名震五天竺。戒日王为当时印度各国之盟主,统一全印,听闻玄奘之声名遍满全印,特礼请玄奘大师到炮罗伽耶城谒见。玄奘大师时年四十一岁,意欲东返。戒日王于首都曲女城举行无遮辩论大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礼请玄奘大师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皈依为弟子,玄奘大师俨然成为印度宗教哲学的最高权威,获得空前无比的荣誉。 会毕,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炮罗伽耶城,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戒日王礼请玄奘大师常住,在印度可成为国师,为一宗教之领袖,但是这样对我大唐并无贡献。大师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抛却常人视为不易获得的成就际遇,不忘自己为一中华儿女,为法而来,应为法而归,为大唐历史及佛经流传、宣扬佛法,打开新的一页。中国佛教史上有许多这样为法忘驱、无视个人名利、学成回国的大德,他们具有的爱国爱教的精神,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应具备的。 《护国般若经》的精神:国家有内乱和外患时,佛教徒必须起而护国。而护国之法,当“内聚众力,外集多援”。所以,在抗战时期佛教徒为保全国家民族之自由独立,抵抗强寇侵略,解除外力拘压,前赴后继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1932年3月18日,太虚撰写了《因辽沪事件为中日策安危》,表示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大无畏精神,逼迫日本当局“撤兵回国”,使中日两国人民免遭涂炭,共享和平。 1932年,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在给中央政府的电报中说:“班禅目击时艰,忧愤无已,虽身属空门,而于救国图存之道,何敢后人!” 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也在“七七事变”后于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界投入到抗日救国斗争中,成立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并担任团长。 P2-5 序言 本人学佛好多年了,细细体味一下,还是深感惭愧。老实说,我学佛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佛法和世间法不能很好地圆融。总感觉自己诵经拜佛时佛在眼前,而工作生活中又随着业障习气跑,把佛法忘到了天边。 有幸的是,蒙佛菩萨加持,我读到了北京通州佑胜教寺住持然教法师写的这本《燃灯泯幽》。对这本书,我像校对一样,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老老实实地通读的。读后感觉如梦初醒、浑身清凉。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这些感受可以用带“心”的三个关键词来说明: 一是培养了“清净心”。这是我读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我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然教法师一颗莲花般的清净心。总感觉这本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法师的清净心里流淌出来的。这些年来,我除了诵读经典,也涉猎了不少佛学著作。相比之下,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觉就是清凉。法师的立题、行文无一不是为了长养人的清净心。书中的一篇文章——《护持师父的清净心》讲了一则观世音菩萨示现为美貌女子进禅堂的故事,看了让人振聋发聩。另外,还有《怎样看待瑞相》《只要管住嘴,保证不后悔》等文章,无一不直指当下人的习气毛病,令人醍醐灌顶。《楞严经》说:“山河大地皆汝妙明心中物。”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世界,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我想那些得到佛法受用的人已深体其味。 二是理清了“知见心”。本书理清了当下许多学佛人惯常的错误知见。我学佛好多年,自觉懂了不少道理,但读此书后,才感觉许多知见是似是而非的。比如《如何进香礼佛》这篇文章中说:“有人手持整把的香到寺院进香,但因香质恶劣,结果造成难闻的烟雾到处弥漫,不仅污染了空气,还让别人生起烦恼,很难起到诚敬的目的。还有的把整把的香烧出明火来,更像是让人心惊胆战的纵火者。”想想我也曾干过这事,不禁汗颜。我想,以错误的知见来修佛法,自我感觉是在修行,而实际上可能是在遣业,不升反坠。还有《切忌以学佛时间长来炫耀》《大修行人会替我们受苦和消业吗》都让人树立了对佛教的正知正见。 三是提升了“恭敬心”。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和世间法不能很好地圆融,关键还是自己深藏心底的执著。这种执著其实是一种非常微细并难以察觉的傲慢,它使我们不是以平常心来为人做事,它使人外表看起来像个佛弟子,其实骨子里还是个凡夫心。在《学会避嫌是做工作的前提素质》这篇文章中,然教法师给我们讲了阿难尊者在给佛陀当侍者的三个前提条件:佛的旧衣他不穿,佛吃剩的食物他不吃,别人要见佛必须经过他的同意。这三个条件都是阿难为避嫌而施设的。对比一下,我们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太随意、太胆大了,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障碍了圣道。另外,在《不可轻法慢师》等文章中然教法师还提出,凡夫每天自觉不自觉地都有可能造业,因此每天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做错事,忏悔都要每天例行。 最后,在本书付梓之前,然教法师问我,书稿你已通读,等书正式出版后,你还想读吗?我的回答是:佛的一些经典,有的我已经读过数百遍了,我觉得只要用一颗清净心,不带知见地来读,每读一遍,体味就会不同。 广霖居士 2011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拙作《燃灯泯幽》虽然即将出版,但我深知自己的智慧和学修还远远不够,生怕错解如来真实义,致使贻误大众,每思因果诚惶诚恐。因此不免想在书尾赘述几句。 本书内容以及出版的缘起是这样的: 首先,出家这些年来,经常会有一些信众,就个人在学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来咨询我。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也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共通的东西。后来我把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概括起来,梳理清楚形成了文字。 其次,我观察到许多信众虽然学佛诚心可嘉,但由于没有理论基础,造成知见不正确,往往对佛法的智慧不得其门而入。其表现在于执著很错误的观念,不仅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而且烦恼丛生。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帮助他们以法为依,树立正知正见。 最后,佛法是超越时空的大智慧,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时代性,对于当今社会的人和事,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因此面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我偶尔也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点东西,想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 本来,这些文章是陆续发在我的网络博客中的,原本只想通过网络教导一些有缘见闻的人,并没有生起出书的念头。后来,很多见到文章的人给予我鼓励和肯定,并希望我能把这些文章整理成书,让更多人受益,因为许多中老年信徒是不会上网或很少上网的。虽然知道自己水平有限,文字粗糙,但想起家务事业之事,不得已惶恐成书。 我不敢奢求大家对本书内容完全认可,也不敢说本书对大家修学佛法起多大的帮助,只要能为大家日常的学修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也就心满意足了。 在此感谢梁峻明、怀淑英、郑静、广霖居士以及所有为成就此书付出辛苦的人。 最后,真诚感恩大家对书中的瑕疵提出宝贵意见,也希望您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我的发心,布施您的慈悲和欢喜。 释然教合十 2011年10月于北京通州佑胜教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燃灯泯幽(然教法师随笔)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然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74055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3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印刷时间 | 201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