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民等编著的《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这既是为了表述上的简洁,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与会者的共识,特别是我们对其中的“东亚”和“参与”两个关键词的理解。本书内容包括概观、早期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东亚经济环境的巨变、清末民初人士与日本博览会的互动、南洋劝业会与国人的认识等。本书给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 | 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陶德民等编著的《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这既是为了表述上的简洁,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与会者的共识,特别是我们对其中的“东亚”和“参与”两个关键词的理解。本书内容包括概观、早期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东亚经济环境的巨变、清末民初人士与日本博览会的互动、南洋劝业会与国人的认识等。本书给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由陶德民等编著。 《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简介:从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到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从1910年南洋劝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会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及东亚的变迁。在本书中,来自中、日两国的学者从“早期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东亚经济环境的巨变”、“清末民初人士对日本博览会的观摩”、“南洋劝业会与国人的认识”、“战前中国的尝试与战后日本的飞跃”和“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望未来”等方面,站在东亚的角度,围绕晚清及日本举办国内劝业会和参与世界博览会的过程,深入研讨东亚现代化经验,强调了东亚加强合作、寻求和谐与繁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录 前言 概观 从办赛会到办世博会——寻求世博会的理念与价值 世博会与近代东亚的参与 早期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 1851年参加伦敦博览会的中国人(图录) 阿礼国先后推动中日参展两届伦敦博览会的启示 涩泽荣一见到的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与欧洲近代经济社会 东亚经济环境的巨变 世博会与晚清江浙经济 近代日本通往中国的桥梁——上海航路的开辟 1910年南洋劝业会前后的日美民间经济外交 清末民初人士与日本博览会的互动 张謇见到的1903年大阪博览会和日本名士——《癸卯东游日记》的思想遗产(图录) 李平书与东京大正博览会前后的日本 南洋劝业会与国人的认识 陈琪与南洋劝业会 南洋劝业会的历史遗产 从《商务官报》看晚清国人对世博会的认识 战前中国的尝试与战后日本的成就 1933年中国参加芝加哥世博会回顾 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来龙去脉 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望未来 世博会与上海城市的发展方向 世博会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陶德民//朱荫贵//马学新//木村昌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0457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12-03-01 |
首版时间 | 2012-03-01 |
印刷时间 | 201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5 |
宽 | 148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