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
内容
编辑推荐

刘晓丹先生的许多观点都已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两年多来的心血结晶《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更是一部洞察艺术品市场的宝典,助力艺术品投资的秘笈。希望各位看官都将从中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刘晓丹所著《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封面所展现的《吴中山居图卷》手卷水墨纸本。出自明代杰出画家沈周,他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封面画全卷画山村水郭、渔耕樵读、山容秀润、笠泽成湖、亭台水榭映带其间的苏州“吴中景致”。此画作于成化壬辰(1472)。沈周时年45岁,正值壮年,笔法精道,风格细秀。文雅蕴藉。卷首坡岸陡峭。树木茂郁。谷涧平地处三株古松,下有高士读书,卷中远景峰峦连亘。山峦起伏。水天一色。极富冷寂清幽之致。构图疏简有分,主体突出,皴法短粗。且多湿笔,富浓淡变化。画面似有无限空间,意境飘缈。虚实相生,给人以无尽遐想。

目录

 序言 洞察艺术品市场助力艺术品投资

 前言 艺术品市场的“利来利往”

 第一章 解开艺术品产业谜团

1艺术品拍卖成交价,为什么很难与估价一致

延伸阅读:理性人

2当代艺术价格暴涨,为什么不是因为资源稀缺

延伸阅读: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外流

3艺术品价格涨跌,、为什么与“板块轮动”有关

延伸阅读:油画市场的板块

4艺术品价格,为什么具有“金字塔”结构

延伸阅读:徐悲鸿的《奴隶与狮》

5艺术品市场的未来,为什么很难测准.

延伸阅读:预期的自我实现

6当代绘画市场,为什么有“时装”也有“名表”

延伸阅读:“虛荣圈”的层次

7复制型艺术品.为什么前景堪忧

延伸阅读:厦门油画业的“寒冬”

8艺术品价格暴涨,为什么投资总收益未必大增

延伸阅读:艺术品是高收入者的主要消费品种

 第二章 洞悉艺术品买家心态

9“马未都传奇”,为什么难以重演

延伸阅读:资源的稀缺性

10冷门艺术品种,为什么也可以走热

延伸阅读:攀比效应

11大众投票,为什么是投资者的好参谋

延伸阅读:浙派画家评选

12艺术品的消费时代,为什么尚未到来

延伸阅读:人均CDP与社会行为

13不同类型艺术品,为什么投资价值迥异

伸阅读:买得起的艺术

14假拍盛行,为什么不只是拍卖行惹的祸

延伸阅读:私募基金和拍卖行的假拍

15回流艺术品,为什么不是普遍优质

延伸阅读:羊群效应

16“尤伦斯清仓”,为什么没有重创国内当代艺术市场

延伸阅读:尤伦斯

 第三章 透析艺术家创作行为

17官办画院,为什么可能成为“国有企业”

延伸阅读:中国画院体制

18“沉没成本”,为什么是职业画家的门槛和壁垒

延伸阅读:沉没成本

19“学院画家”,为什么在市场获利最大

延伸阅读:八大美院

20面对市场暴利,为什么当代艺术家心态平和

延伸阅读:张晓刚谈市场

21艺术家创新的真实理由,为什么在艺术之外

延伸阅读:齐白石“衰年变法”

22另类装扮.为什么受一些画家喜爱

延伸阅读:方力钧的光头营销

23中国的画家直销模式。为什么不全行得通

延伸阅读:公寓时代与大工作室时代

24吴冠中创造的“社会福利”,为什么最大

延伸阅读:吴冠中与天价

 第四章 看穿艺术营销秘密

25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为什么距离“垄断寡头”很远

延伸阅读:佳士得拍卖行

26拍卖市场,为什么可能陷入“公地悲剧”

延伸阅读:英式拍卖

27“拍后拒付”.为什么让拍卖行苦不堪言

延伸阅读:圆明园兽首拒付

28“中拍协”行规,为什么难治行业乱象“

延伸阅读:中拍协《公约}”

29“理性定价决策”.为什么可以规避委托拍卖骗局

士延伸阅读:正规拍卖流程

30“代理制”画廊,为什么在国内步履艰难

延伸阅读:画廊捧红画家难赚钱.

31画廊经营.为什么存在“价格歧视”

延伸阅读:画廊“四价值”理论

32“新锐”画家,为什么被画廊看好

延伸阅读:“80后”画家.

 第五章 把握艺术品投资前景

33艺术品成为“真正的资产”,为什么很难

延伸阅读:金钱的时间价值

34艺术品“份额化”,为什么不是摇钱树

延伸阅读:“艺术品股票”的申购

35中国艺术品需求,为什么可能随时爆发

延伸阅读:荣宝斋

36用4000万双新鞋换1只旧瓷瓶,为什么划算

延伸阅读: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

 第六章 顺应艺术市场复杂环境

 附录 刘晓丹发表主要论文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方面,是出于拍卖公司的无奈。评估当前拍品价格的重要参照,是以往的成交记录,尤其是最近一次成交价。但是,高端艺术品市场的拍品大多很珍稀,相似拍品出现的机会并不多,经常找不到相关的依据。这时,估价者就只能在掌握有限信息的情况下,自由发挥。另一方面,是出于拍卖公司的故意误导。因为拍卖前的估价可以对竞买者产生心理暗示,影响其竞买决策,而拍卖公司收取的佣金又直接跟成交价挂钩,他们自然希望成交价越高越好。为了切身利益,拍卖公司的估价有时就会偏高。另外的情形更为恶劣。艺术品市场理论家夏叶子在《艺术品投资学》一书中指出,一些不规范的拍卖公司为达成交易,会迁就买卖双方暗箱操作。它们事先与买卖双方约定真实的成交价和佣金,然后在拍场表演,虚拍到很高的价格给别人看。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有时也会尽量提高估价。出现偏差的更重要原因,则是“理性评估”和“冲动竞买”之间的巨大反差。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假定——“理性人”,它是假定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充满智慧、精于判断和计算。“理性人”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轻信盲从,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理性人”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了解自己的偏好,明确自己的目的,对经济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能做出独立选择;其二,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  

经济学假定“理性人”,是想从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基本要素,并据此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其实,除了前述的“自由发挥式”和“弄虚作假式”估价,艺术品拍卖行的大多数评估还是力求客观准确的。估价者的依据,既包括作品本身的属性,也包括当前市场的行情等,他们所做的,正是“理性人”式的独立理性选择。但在拍场上,竞买者却很难做到完全地理性。

马健举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在1993年的某次拍卖会上,买家面对一件估价为3500—4000港元的汪精卫书法,举牌踊跃,当价格飙升到4万元之后,仍有两位竞价者互不相让,直到以22万元落槌。有趣的是,成功的买受人在签署确认书吋,一脸沮丧,因为价格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该成交价高达估价的50余倍,纪录保持了10年之久。我们看到,拍卖会上经常有惊心动魄的竞价场面,经常产生不可思议的天价,当然,也经常有估价不高的精品黯然流拍。究其原自己定一个价格上限。”P4-5

序言

去年此时,我曾应邀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美术观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艺术市场学的困境及其反思》,谈的是我对艺术市场学研究与艺术品市场实践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的不满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研究艺术市场入手解决艺术市场问题。时隔一年后,回过头再看,问题依旧在,并无甚改观。直到我有幸拜读到了刘晓丹先生的书稿《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  

洞察艺术品市场的宝典,助力艺术品投资的秘笈倘若要我用一句话来总结对《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一书的印象,我会选这20个字。不是广告,亦非吹捧,这实在是我的真实感受。  

“收藏热”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反应,就是数量繁多的收藏类图书不断问世。2003年,我写《收藏投资的理论与实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时曾做过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十余年间出版的收藏类图书就有近千种之多。最近10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火爆,收藏类图书的出版数量更是与日俱增。遗憾的是,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相当一部分收藏类图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流于表面、深度不足,甚至东拼西凑、错漏百出的问题,更遑论对相关问题的规范性和学术性研究,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不少观点和结论的随意性、误导性和危害性都非常之大。从现象到现象,就事实论事实。读者既看不到现象背后的规律,也找不到解释事实的理论。这样一来,不仅无助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甚至有碍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就目前的艺术品市场研究而言,至少存在以下两大问题: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由于研究艺术品市场的学者背景和学术训练以人文学科居多,因此,艺术品市场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综合研究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则很少见。不仅如此,许多定性研究严格来讲并不规范:随意性较强,逻辑性欠缺。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品市场研究虽然以定性研究为主,但其实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规范的定性研究所具有的研究优势,对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理论问题长期未能达成共识。因为艺术品市场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定性研究,这就很难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量化描述,从而不利于了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真实现状和存在问题,也不能够为中国艺术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一书则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真实案例入手,对关键问题进行了解读和剖析,并辅之以统计数据加以分析和论证。更为人性的是,该书还设有“延伸阅读”部分,对相关概念和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方式,是绝大多数收藏类图书所缺乏的。  

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主题高度集中,前瞻性的研究不多,解释力强的成果少。根据艺术品市场领域研究文献的性质,艺术品市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比较重视艺术品市场的理论建构和学理反思,而侧重应用理论研究的学者则比较关注现实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研究还是以应用理论研究为主。但在艺术品市场的应用理论研究方面,除了存在研究主题高度集中于热点的问题外,还存在流于描述现象、缺乏深度分析的问题,很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明显现实意义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答,前瞻性、创新性和突破性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最为严重的是,艺术品市场研究与艺术品市场实践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真正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很少。不能够直面市场现象,而以先入之见指点市场,当然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这不仅制约了应用理论研究的深度,而且影响了艺术品市场理论的建构。《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一书则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直面艺术品市场现象,找到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结点”,对艺术品价格评估、艺术品买家心态、艺术家创作行为、艺术品营销手段和艺术品投资前景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既理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又有的放矢地剥茧抽丝,还为读者提供了应对之道。这就使得该书的可读性非常强。

后记

做成每件事情都需要很多机缘。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艺术品市场理论家马健先生。2009年,由于他的推荐,我有幸结缘《美术报》,开始写作专栏《晓丹市评》,着手用经济学原理解析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品投资问题。然后要感谢《美术报》编辑崔艳女士,由于她的信任,使我坚持写作《晓丹市评》系列文章至今2年有余,其间得到过她提供的多个热点问题线索。这些是本书的基础材料。基础材料的成书,还要感谢经济日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王含女士,她为本书的主线设置、结构安排、标题斟酌等,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从我联络出版意向至签订出版协议,费时不足1个月,期间往来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50余封,她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叹服。最后要感谢妻子张达莉女士,在本书的前期写作和后期完善过程中,她给予了长期的鼓励和支持。

在本书中,借鉴了大量国内外经济学家、美术史评家、艺术品市场及艺术品投资专家的理论、观点,引用了大量期刊、网站发表的报道、数据,在此一并致谢!对个别无法查证出处的作者和媒体,深表歉意! 愿以此书多结天下有识之士,并恳请方家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晓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73802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0.5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