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低学历的五大师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建安的这本《低学历的五大师》是一本非常独特的文化类传记图书。全分为多个专题来写,分别为:“年老时”、“年少时”、“家庭影响”、“学校教育”“自学之路”、“他们是如何成为大学老师的”、“讲学与著述”、“他们对学历和文凭的态度”、“文化界对他们的评价”等章节。这样的写作方法,带有研究的性质,并有助于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做出思考与判断。

内容推荐

《低学历的五大师》概述了梁漱溟、钱穆、沈从文、金克木、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及学术成就。为什么把这五位放在一本书里?因为他们都是卓有成就的文化大师,但他们又同时是学历很低的自学成才者。梁漱溟、钱穆、华罗庚是中学毕业,沈从文、金克木只上过小学。在常人眼中,很难想象他们能在文化上有大的建树,但他们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早成为世所公认的中国顶尖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文博专家、语言学家和科学家。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成功之路显得非常艰难而又独具特色。他们的传奇经历相信会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治学之路又会给许多人以启发。作者张建安将《低学历的五大师》分为多个专题来写,分别为:“年老时”、“年少时”、“家庭影响”、“学校教育”“自学之路”、“他们是如何成为大学老师的”、“讲学与著述”、“他们对学历和文凭的态度”、“文化界对他们的评价”等章节。

目录

自序

五位神奇老人

年老时

 梁漱溟的本性之“真”

 钱穆的传奇晚年

 沈从文对名利有着极高的警惕

 华罗庚生命的最后时刻

 天知道,金克木有多少学问

年少时

 梁漱溟:小时候很呆笨

 钱穆:虽为神童,未人歧途

 沈从文为什么逃学?

 华罗庚:年少时并非天才

 金克木的最初记忆

家庭影响

 梁漱溟的父教

 祖父、父母对钱穆的影响

 父亲给沈从文的财富

 金克木接受的学前教育

学校教育

 梁漱溟受中学同学的影响

 钱穆的小学与中学老师

 华罗庚接受的初中教育08z

 金克木的小学老师

自学之路

 梁漱溟的自学之路

 钱穆的自学苦读生涯

 沈从文如何自学

 华罗庚的自修经历与自修经验

 金克木在图书馆上“别样的大学”

 金克木学外语

他们是如何成为大学老师的

 梁漱溟靠一篇文章成为北大讲席

 梁漱溟的《究元决疑论》讲了些什么

 钱穆如何成为大学老师的

 沈从文怎样成为大学老师的

 华罗庚如何成为清华教授的

 金克木如何走上大学讲堂

教学与讲学

 梁漱溟:在北大执教时的讲学与著述

 钱穆:从小学讲台到大学讲堂

 沈从文是不是合格的大学老师?

 华罗庚:促进数学教育,推广数学方法之应用

 金克木:“不合规格”的教学

他们对学历和教育的态度

 梁漱溟对学历和文凭的基本态度

 钱穆对教育和文凭的看法

 沈从文对大学教育的态度

 华罗庚:文凭只能作参考

 金克木对学历的态度

著述

 梁漱溟的主要著作

 钱穆的主要著作

 沈从文的主要著作

 华罗庚的主要著作

 金克木的主要著作

文化界对五大师的评价

 对梁漱溟的评价

 对钱穆的评价

 对沈从文的评价

 对华罗庚的评价

 对金克木的评价

附录

 周有光:“我一生文凭没有用处”

 蒋勋眼中的人文教育

 蔡志忠对学历和教育的看法

 谢泳:如何给“同等学力”的人留出空间

 智效民:傅斯年的一生,始终没有把学位太当回事

 徐贲:如果大学不发文凭

 罗志田:大学如何成为社会的文化中心?

 赵汀阳:所谓文凭一类的“证书”,不过是现代制度下量化的产物

 白岩松对高考的评论

 张维迎:我们过分地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知识的传授

 网友热议美25%州议员“没文凭”

试读章节

沈从文为什么逃学?

沈从文年少时最大一件事,似乎就是逃学了。

1931年的时候,沈从文写过一本《从文自传》,里面到处都能看到小顽童逃学的丰富经验。

沈从文自己也非常坦白地说:“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私塾、小学时一段顽童生活。用世俗眼光说来,主要只是学会了逃学,别无意义。”(沈从文:《自传》)

不过,沈从文对逃学并无任何后悔,所以他接着说:“但从另一角度看看,却可说我正想尽办法,极力逃脱那个封建教育制度下只能养成‘禄蠹’的囚笼,而走到空气清新大自然中去,充分使用我的眼、耳、鼻、口诸官觉,进行另外一种学习。这种自我教育方法,当然不会得到家庭和学校的认可,只能给他们一种顽劣惫懒、不可救药印象,对我未来前途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在我尚未成年以前,我就被迫离开了家庭,到完全陌生社会里去讨生活。”(沈从文:《湘行散记》)

逃学行为自然是不对的。但沈从文作为一个淘气孩子的典型,他为什么逃学,则可以从反面启发现在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首先,他在刚上学的时候,就受到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和虐待。

《从文自传》中这样写:“六岁时我已单独上了私塾。如一般风气,凡是老塾师在私塾中给予小孩子的虐待,我照样也得到了一份。” 现在我们普遍认为,老师是心灵工程师,要呵护引导学生,怎么可以打孩子呢?但在当时,用板子打学生却是学校里常见的。不仅打,还要罚,不顾及孩子的尊严,乃至于到了虐待的程度。既然如此,学生怎么会喜欢上学呢?

其次,有大一点的顽皮孩子引领。

沈从文回忆:“第二年后换了一个私塾,在这私塾中我跟从了几个较大的学生学会了顽劣孩子抵抗顽固塾师的方法,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各种野孩子堆里去玩,到水边去玩。”“我在作孩子的时代,原本也不是个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我并不愚蠢。当时在一班表兄弟中和弟兄中,似乎只有我那个哥哥比我聪明,我却比其他一切孩子解事。但自从那表哥教会我逃学后,我便成为毫不自重的人了。”

上面的文字也透露出:逃学的另一个原因是书本太枯燥,没意思,学校不能因材施教,而外面的世界则有太多的精彩和吸引力。沈从文说: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一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实在太多了。

沈从文逃学的第四个因素,应是周围普遍的“逃学环境”。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逃学的孩子可真不少。“来去学校我得拿一个书篮。内中有十多本破书,由《包句杂志》、《幼学琼林》到《论语》、《诗经》、《尚书》,通常得背诵,分量相当沉重。逃学时还把书篮挂到手肘上,这就未免太蠢了一点。凡这么办的可以说是不聪明的孩子。许多这种小孩子,因为逃学到各处去,人家一见就认得出,上年纪一点的人见到时就会说:‘逃学的,赶快跑回家挨打去,不要在这里玩。’”“我走到任何地方去都不怕谁。同时因换了好些私塾,各处皆有同学,大家既都逃过学,便有无数朋友,因此也不会同人打架了。”

沈从文的逃学不是一般的逃学,他是逃学大王,“在学塾中,逃学纪录点数,在当时便比任何一人都高”。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们不能不认真了解其最关键的内因——兴趣与好奇心!

他说:“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枝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他还这样写道: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中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经常是梦向天上飞去,一直到金光闪烁中,终于大叫而醒。这些梦直到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经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沈从文:《从文自传》)

沈从文具有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本来是件好事,但在当时,私塾里的老师根本不屑一顾。他的家长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

家里人对聪明的沈从文本来是寄予厚望的,但沈从文在逃学中学会了撒谎,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各种各样对付家长处罚的稀奇古怪的办法,即便把他转入管教更严的私塾,即便给他种种处罚,均无济于事。直到转入新式小学,因学校不再要求背诵经书,老师也不随便体罚学生,同时不必成天坐在书桌前,一星期还有一天放假,沈从文不再逃学了。升入高小后,沈从文受到一位国文老师的熏陶,作文和书法进步很快。

但儿子不好管教已是既定事实。高小毕业时,沈从文家境困窘,他的母亲觉得与其让儿子在家中堕入下流,不如打发他到社会上去学习如何生存。结果沈从文还没有上初中就辍学了。P34-37

序言

几年前,就想写这本书了。但迟迟没有动笔。

对于定不定这样一个“低学历的五大师”的书名,也是犹豫再三。

而最终花一番心血,写出了这本书,乃是觉得此书也许会对许多人有益,会对不同层面的人有一些启发,尤其是对于当今时代。

在写作的过程中,这种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

不过,我还是首先要强调,这本书是要启发人,给人们提供参考的。

如果有学生看到这个书名,然后想当然地与自己的叛逆性格相应和,刻意想去做一个低学历的文化大师,那么,我劝你赶快打消这个念头!

低学历的文化大师固然有传奇色彩,但他们必须付出比常人多许多倍的艰苦和心血。即便如此,没有难得的机遇,没有伯乐,没有好的环境……这条路照样走不通!

我当然也并不刻意提倡什么“低学历”。至于历史上出现的“白卷状元”,我认为是荒唐的。而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一定是历史的大进步。

那么,我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书名?难道“自学成才的五大师”不是更贴切更能减少争议吗?

我自然有我的用意。我希望以这种“低学历”和“文化大师”的巨大反差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悟出点什么道理。

同时,我要间接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所看重的是什么?

是真正的能力!

这种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是与学历没有关系的。也就是说,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当然也可以通过自学等方式获得。

学历本来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它能部分地体现某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所以大家重视它本无可厚非。然而,学历却并不等同于能力,当整个社会把学历看得比能力还要重要的时候,那一定是喧宾夺主了,这个社会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假学历、买学历、高分低能的事,现在还少吗?有些行业,动不动就必须。是硕士、博士学位,其他有能力的人根本没有机会,这样的人才选拔合理吗?我从来不否认学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学历来选拔人才自然也比官僚们随便安插自己的亲戚不知要进步多少倍。但把它绝对化了,那一定是错误的。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容易懂的常识吗?

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对现在的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有所启发甚至警示。现在这个社会是否对学历看得太重了?而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否又太沉重地压在了学生身上?多元化的社会是否需要多元化的管理?我们的国家究竟要培养和重用什么样的人才?……

我所看重的,还有获得能力所需要的毅力和途径。

我借着梁漱溟、钱穆、沈从文、华罗庚、金克木诸位前辈的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小学毕业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前进的文化大师,那么,还有什么人不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这本书应该能激励不少低起点的勇于奋斗的人吧?

同时,这五位文化大师,他们分别是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国学大师和教育家、文学家和文物学家、科学家和社会实践家、语言学家和杂文家。他们靠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摸索,取得丰厚的成果,他们的人生道路、治学经验,当然能给许多人以启发和教益!

我相信:

他们如何学习哲学、如何学习外语、如何学习文史、如何学习文学、如何学习数学的态度、门径和方法,能给读者以益处。

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会给现在的家长们很大的启发。

他们接受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会给不同行业的教育者以启发。

他们的学习精神和学习经验,能给自学者提供丰富的营养。

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会给老师和学生们提供参考。  他们做出的学术成就,会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传承。

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强大的创新能力更能促使我们反省自己!

……

我希望,这本书会给我的读者带去益处。

还是以前说的那句话,写作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写五位学界前辈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到自己。那么,当读者读他们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想想你们自己。他们所做到的,究竟能给你们提示什么?

2011年9月25日于通州晴暖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低学历的五大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建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86981
开本 16开
页数 3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