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汽车工业的躬耕者(左延安)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汽车工业的躬耕者(左延安)》由郭明辉所著,讲述的是一个中国汽车人和一个汽车企业的非凡故事。这个故事,既充满坎坷,也充满传奇,更值得研读。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历经生死存亡考验的汽车企业来说,江淮汽车能有今天的成就与辉煌,左延安先生居功至伟。事实上,左延安先生令人敬佩的不仅在于他的挽狂澜于既倒、把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引上正途,还在于他掌舵江淮汽车22年,曾创下连续15年增长超过50%的优秀业绩,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企业跻身全国汽车企业综合排名“前十”。从这个层面上说,左延安先生的汽车生涯,堪称传奇。

内容推荐

左延安是我省著名企业JAC的董事长,中国汽车业界的风云人物,我国自主品牌的坚守者和国有企业的成功经营者,被业内称为中国汽车业中“最不容易、且是最成功”的企业家。

《中国汽车工业的躬耕者(左延安)》由郭明辉所著,《中国汽车工业的躬耕者(左延安)》以江淮汽车集团掌门人左延安的经典话语和工作案例为线索,采用纪实的手法,反映左延安在不同时期的经营理念、处世之道、自我修炼、世事洞察等等诸多方面,多侧面全方位展示这位企业家的个性、追求和精神世界,同时透过JAC的企业成长,剖析这家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精辟的言论、丰富的细节、经典的案例,足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章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二章 博弈

第三章 左氏“逻辑”

第四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五章 40+4是什么

第六章 “结构主义”

第七章 左“倾”看法

第八章 品格是怎样炼成的

第九章 “大人才观”和“大福利”

第十章 激进与中庸

第十一章 学习的要义

第十二章 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第十三章 为中国汽车工业呐喊

第十四章 关注自己,也关注行业

第十五章 中国汽车业界的“民族英雄”

第十六章 “中国最后一个造轿车的人”

后记

附录

附表

试读章节

一个人如果想从人生低谷中爬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企业和人一样,精神没了,也就不可能有作为。当然,左延安当时没有指望一两天就把大家的精神头儿提起来,他要寻找一个好的机会,把大家的心都收到企业中来,让大家知道,只有企业好了,大家的日子才好过。

1990年夏,合肥市要拓宽厂区门前的东流路,公司北大门及围墙内十几米宽的厂房要拆除。这正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头疼又遭刀子风”。别看拆的都是不值钱的砖头瓦块,但是对当时的江汽厂来说,这也算是伤筋动骨了。

大量被拆下来的红砖凌乱地散落着,只要敲掉上面附着的水泥块,仍可以正常使用。对一个亏损企业来说,能节约每一分钱都是好的。事实上,即便是敲一块砖能给企业节约一分钱,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想靠敲砖来让企业的日子好起来,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左延安去敲砖了,他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想借机把大家的心拢到一起,慢慢把大家的精气神提起来。

厂长敲砖了,其他的厂领导自然也会跟着上,领导们都敲砖了,职工慢慢也坐不住了。于是,上至公司领导,下至离退休员工,下班以后,拿着瓦刀、锤子,搭着毛巾,在夏日夕阳的余威和弥漫的灰土中,一块块砖被清理出来,摞成堆,运走了。

故事就是如此,看起来没有什么悬念,甚至有些乏味。“集体敲砖”这个故事,在现在的江汽几乎无人不晓,并不是说这个故事多么曲折动人、多么惊心动魄,而是它附载的意义对江汽来说,非同寻常。

这个故事,被许多媒体报道过,几乎都是这样一个版本。这个故事,最能反映江汽当时的困境,以及面对困境所能采取的无奈的选择。

如今,江汽不会再像1990年那样“集体敲砖”了,但是另外形式的“集体敲砖”一定还在进行。因为,江汽需要这样的故事,以及故事所承载的精神。

“集体敲砖”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心还没有散,还能拢到一起,如同一个家庭一样,心齐才能过难关,这让左延安看到了发展的信心。

后来,左延安曾说:“可以给刚进厂的青年员工讲讲敲砖的故事,那时候,敲一块砖的报酬是五厘钱,可是我们上至公司领导,下至普通员工,甚至退休员工都会去干,为什么?一是员工为企业分忧解难、节约开支,二是江汽有着艰苦创业、勤俭建厂的好作风。”

可见,左延安对这个故事以及故事所承载的东西是多么看重!

这个故事,在江汽一直作为厂史流传,也作为励志故事一遍遍地讲给年轻人听。

1991年的“傍大款”

职代会开过之后,左延安和他的班子成员开始思考如何走出困境。也许因为左延安有过一段军旅生活的缘故,他所制定的企业发展方略,喜欢用军事术语来表述,听起来简洁明了,而且颇有煽动性。这一时期,左延安的方略是:“南下北上”。

“南下北上”干什么?找出路!

当时,国内已经出现企业界“寻租”现象,而社会上同时正流行一个词:“傍大款”,这个词显然比“寻租”听起来委婉含蓄,同时也带有一些无奈的自嘲。当时国内许多陷入经营困境的中小汽车企业正在寻思“傍大款”,而且有的已经

“傍”上大款了。所以,左延安以及班子成员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傍大款”。事实上,在当时,再不能想出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时至今日,江汽人依然把当年南下北上的“寻求合作”称为“傍大款”。“傍”有依附之意,是弱者的选择。但是,从如今江汽人的语气和神情上分析,说当年“傍大款”,其实有点自我解嘲的意思,也有一种胜利后反省的潜因。

事实上,江汽当年“南下北上”寻求合作,并没有结果,但没有结果不等于没有作用。现任江汽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东生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这件事,让我们彻底地清醒: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这是用痛苦和委屈换来的清醒,既为清醒,说明那份痛苦和委屈的付出,值!

凡是经历过那一段的江汽人大概永远不会忘记,那颇富戏剧性的一幕幕,那把当时的江汽人抛向成败“拐点”的一幕幕。尽管对当时的江汽人来说,“导演”那一幕幕实在是无奈的选择。

那是1990年,经过多方努力,江汽人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央企汽车企业“重量级”的负责人身上。经过“传奇”似的努力,终于请来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考察团。考察匆匆结束,临走时,人家留下了一句话,作为对江汽热情款待的回报。

他们说:“你们(企业)太单薄了。”

说罢,考察团走向厂门外,驱车绝尘而去,空留下3000多江汽人呆呆的目光和一张张失望的脸庞!

江汽人沉默了,心凉了!同时,江汽人热血沸腾了!

P6-9

序言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躬耕者——左延安》一书即将付梓之际,请我作序,我欣然应允。这不仅因为左延安先生是我的老朋友,还因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中国汽车人和一个汽车企业的非凡故事。这个故事,既充满坎坷,也充满传奇,更值得研读。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历经生死存亡考验的汽车企业来说,江淮汽车能有今天的成就与辉煌,左延安先生居功至伟。事实上,左延安先生令人敬佩的不仅在于他的挽狂澜于既倒、把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引上正途,还在于他掌舵江淮汽车22年,曾创下连续15年增长超过50%的优秀业绩,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企业跻身全国汽车企业综合排名“前十”。从这个层面上说,左延安先生的汽车生涯,堪称传奇。

当然,拜读左先生的“躬耕”故事,又不仅仅只是一串亮丽的经营数据可以概括。他在带给江淮汽车发展活力与后劲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个企业思想和灵魂。他被业界誉为用哲学管理企业的企业家,他率先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特色企业文化,让学习和创新成为江淮汽车的长青基因。特别是,他对于汽车行业发展现状的思考,对汽车工业未来发展走势的研判,以及关于中国汽车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发展的真知灼见,都是有益于当下汽车行业发展弥足珍贵的财富。

所以,入主江淮汽车以来,左延安先生获得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人才贡献奖金奖,被评为全国企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中国机械行业经营管理大师、中国汽车50年50位风云人物、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风云人物、全国企业文化突出贡献人物、20lO年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人物、20年长青领袖奖。我以为,这是对他躬耕的肯定和倾注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好褒奖。

然而,在这些光环的背后,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左先生历任的艰辛。他曾经说过,做汽车犹如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每天都如履薄冰似地经营着企业,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始终都有更高的愿景在激励着他,不容他有丝毫的懈怠。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字里行间,品出一代共和国汽车人创业的甘苦,读出一份共和国汽车工业历史的况味。

雄风凝铁韵,热血铸企魂。如果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是一辆不断前行的列车,那么那些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中国汽车人,就是这辆列车坚实的底盘。左延安——这位军人出身的企业家,这个被称为“车坛老兵”的潜行者、躬耕者,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回望过去岁月,新中国“汽车强国”的梦想一度曾遥不可及。而如今,中国汽车工业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汽车强国的光明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中国汽车业和中国汽车人的光荣,当然也是左先生这样的“躬耕者”的光荣!

历史赋予了中国汽车人神圣的使命,实现中国汽车强国梦任重而道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胸怀梦想,脚踏实地,做好我们当下的每一件工作,为明天的汽车强国铺就一条坚实的金光大道。

是为序。

后记

与江汽的接触始于本世纪初,但对江汽这个企业和左延安却是大名久闻了。

2000年以后,因为工作关系,曾多次去江汽采访,因此对江汽在国内业界的影响及其掌舵人左延安的事迹有所了解,但真正有写作这本书的想法,还在因为日后的一次机缘。

2006年初秋的一天,一个特别的机会,笔者在上海第一次见到彼得.圣吉先生,在陪同他去拜见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途中,在高速奔驰的车内,通过翻译,与彼得先生聊起国际上企业学习型组织活动开展的情况。彼得先生的学者语风,严谨而不失生动,精辟的见解和广阔的视角均显示出他学识之渊博。当问及中国国内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情况时,彼得先生提及了一个企业,那就是江淮汽车集团(JAC),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100%的“学习型组织”,在他所考察的全球企业中,“JAc是最接近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之一”。我对此颇感惊讶,同时,对JAc的掌门人左延安先生也充满了敬意。

于是,便萌生了对左延安这位企业家进一步了解的念头。通过联系、约访多次,都因左延安公务繁忙,未得如愿,直到那年国庆放假。那次采访所留下的印象颇深。两个多小时,左延安把江淮汽车的“前世今生”都说到了,为了便于我理解汽车业中的“行业术语”,还打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整个过程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不过,那天所谈的话题,后来成为写作本书的“纲领”。

应该说,提到江汽和左延安,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多年来,关于江汽和左延安,媒体的报道浩浩荡荡,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江汽和左延安的形象才更加真实而生动。在笔者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因此对这些同行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的写作,时间仓促,加之笔力不及,总觉得没有充分表现一个中国汽车企业躬耕者的形象,以为憾。但是,又记起哲人有言:历史会还原一个人的真实。于是,便释然。

感谢对此书有贡献的所有媒体及朋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汽车工业的躬耕者(左延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明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69452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3247243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2
17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