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阅读开始
2009年7月
媒体:中国家教高端访谈
采访者:鱼明霞
阅读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孩子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寻找生活的榜样,在书籍中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将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
记者:如今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竞相花高价为孩子报课外班,请家教,买教辅书。但是,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家长们就有些顾虑了,害怕顾此失彼:读书越多,学习成绩越差。对于阅读,家长们有必要这样担心吗?
朱永新:现在,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很重,很多家长都担心,在课业负担外再让孩子大量阅读,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从大量的实践来看,家长的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不喜欢阅读的孩子,他的知识面窄,生活枯燥,学习兴味寡淡,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好,越往后走,学习古板、思维僵化的孩子的学习必将会越发吃紧。而喜欢阅读的孩子,通过阅读,不但可以在阅读中学到很多知识,发现很多乐趣,而且可以开阔思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发展潜力,越往后走,学习成绩必将越来越好。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的许多实验所证明。
当然,我们所说的课外阅读,不是读那些消遣、娱乐、搞笑的漫画书,而是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开发智力、启迪人心的优质图书。孩子们学习累了,偶尔翻翻、看看那些漫画书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是,把课余时间都用来读那些不用太动脑子的、打打杀杀的消遣娱乐书,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了。
尽管孩子的课外书不都是好书,但家长切不可因噎废食,因为排斥一些消遣娱乐的劣质书,就禁止孩子阅读其他的好的课外书。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们读什么、怎么读多加关心、过问是正常的,必要的,一旦他们步入正轨,有了高品质的阅读需求,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时,就没有必要再干涉了。
记者:为什么教科书、教辅书不能代替孩子的课外阅读呢?
朱永新:对于孩子们来说,教材教辅是必要的。教科书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是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科学安排的,是孩子们在特定发展时期的精神主食。不读教材教辅,孩子们不知自己的主业是什么,不知相应的年龄应该构建怎样的知识框架。不受正规教育的孩子往往难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但是,只看教科书、教辅书又是远远不够的。长期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然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因为,教科书、教辅书只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大量营养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并没有收入教科书、教辅书。孩子们排斥课外书,就相当于排斥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蛋奶等副食品。
人的物质食粮需要丰富多彩、营养均衡,人的精神食粮同样需要丰富多彩、营养均衡。我曾经说过,教科书就像母亲乳水,在孩子最初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给孩子最初的生命力量。但是,如果到了两三岁还继续吃乳水,甚至只吃乳水,那就肯定会发育不良了。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是大量阅读的人。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当一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那他就有了一种精神饥饿感。有精神饥饿感的孩子,每天都会主动地自觉自愿地阅读。
教科书读得好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完善、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境界;教科书读得不好的孩子同样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改善、扭转自己的不利局面。既不爱读教科书,又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个愚昧无知的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的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喜欢教科书,只喜欢课外书的孩子,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升学、就业受阻之后,完全可能凭着浓厚的自学兴趣另谋出路。
所以,我要说,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每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读书的场所,一个真正的全天候的读书空间。在人生的这个时期,如果没有认真地读一些书,和那些最伟大的灵魂对话,与那些最伟大的思想交流,是非常可惜的。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记者:在当今的读图时代、读屏时代,为什么您偏偏要强调读纸质图书的重要性呢?
朱永新:当前,我国民众的阅读水平堪忧。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并首次跌破50%。全国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阅读率下降的背后是民族素质的下降。现在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不无关系。
现在“三屏”(手机、电视和电脑)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界,增加了知识和娱乐的选择,也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读书、读报的生活方式。但是,网络……
P182-184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如一条鱼占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潭水!
——陶西平国家总督顾问,这个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先生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质朴,实为难能可娄,不能不令人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李吉林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
仅凭个案的成功,就宣称新教育实验决非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还为时尚早。可以断定的是,作为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理想主义者试图从源头上救赎中国教育危机的努力,起码可以视作以人的教育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剪彩仪式。
——章敬平《南风窗》记者
朱永新是一个把每一天都当做暇后一天来过的人,是一个耻于著作而对社会会书无触动的人,是一个给一个平台,就会尽心、尽力、尽情地演出一场大戏的人,是一个九死无悔为理想打工的人。
——教育在线网友
山西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专程把《教育的使命——朱永新教育讲演录》和《教育的承诺——朱永新教育访谈录》两本书的摹拟本送来征求我的意见,不同的开本与装帧设计,很美。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就等你的序言和后记了。
我知道,不能再拖了。五月有一个书市,印刷在即。书总是需要一个序言或者后记的,交代一些事情,谈一些感想,答谢一些朋友。所以,只有赶紧写。
这些年来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尽管坊间流传着“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训诫,也有好心的人经常劝我少说话,少出头,少接受采访,但是我总是喜欢与媒体的朋友们交流。因为从优秀的媒体人身上,我们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他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经常让我耳目一新。
一般情况下,有两种记者,一种记者是不动脑筋的,他们往往喜欢拿着现成的新闻“通稿”,到会场转一下,从通稿上抄一些文字,应付差事,或者根本没有系统地看过你的材料,没有做任何预习的“功课”,就来采访你,让你从头开始说起。对于这样的记者,我基本没有讲话的愿望,往往敬而远之。
另外一种记者是非常用心的,在采访之前,他们往往比较全面地阅读了你的文字和关于你的文字,熟悉了你的基本情况;他们提出来的问题也别具匠心,是你很少认真思考的,或者直逼你的薄弱环节,入木三分。他们能够发现你自己也没有发现的东西,能够丰富你的思想、开阔你的胸襟。幸运的是,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记者,如原《南方周末》的首席记者章敬平先生,在走进新教育以后,他提出这是“中国的新希望工程”,是“心灵的教育”,为新教育的发展定了位,把了脉。
因此,我不愿意放弃与那些有思想的媒体人的对话,许多媒体人也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这本书收录了39篇访谈,是从100多篇采访中选编的。限于篇幅,有许多精彩的访谈,尤其是内容相似的对话采访,就无法收录了。
山西教育出版社的刘立平先生和责任编辑为这本书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访谈稿件我自己手边已经无法找到,是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找来的,而且对于部分文字作了调整。感谢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的朋友,国家博物馆的画师陆天宁先生,为这本书提供了精美的国画。他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他的画作精致中有豪气,让人有想象的空间。感谢他的慷慨与美意。
朱永新
2011年4月22日
于北京至上海途中
承诺是一种责任(代序言)
许多学校的招生广告中都有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孩子,还你一个英才。”
不少学校的墙上都写着这样的宣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每每看到这样的广告,我都不禁哑然失笑:他们真的能够做到吗?
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承诺,责任,似乎已经难以找寻。嘴上说的,墙上挂的,文件上写的,与实际上做的,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套体系,甚至是完全对立的理念。这是我们教育的痛,也是我们心中的痛。
前不久,我的学生陶新华博士和北京大学的徐凯文博士来看我。他们两位都是大学生心理咨询行业颇有成就的专家,我抓住机会向他们了解现在许多大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他们告诉我,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普遍觉得没有方向感。
“为什么考大学?”——是父母和老师让考的。
“毕业以后干什么?”——找一个收入高的工作。
这是最普遍的回答。
徐凯文博士告诉我,他们希望能够开展一个活动,向大学生播撒理想、阳光、乐观、幸福的梦想种子,希望我参加一个叫做“果壳时间·北京大学”的演讲会,通过“我有一个梦想——向内心找寻幸福的土壤”的活动,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讲讲自己的人生梦想。
陶新华博士讲到了南京某著名大学一位外籍老师的故事。一位德国汉学家的夫人,在中国的一所大学教书,系领导一再要求她在SCI(注:全称为ScienceCitationInde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上面发表文章,而她却毫不理会,仍然把大量时间花在批改学生作业和与学生的交流上。她说:还有什么比帮助学生成长更加重要的事情呢?她对中国大学对SCI如痴如醉的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徐凯文博士说,许多大学老师讽刺现在的SCI可以译作“愚蠢的中国人的想法”(StupidChineseIdea),SCI上发表的论文完全不是准备给中国人看的,到底有多少用处呢?为什么不把最重要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大学生和大学老师的问题,反映了我们的中小学与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真正的承诺。
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虚假承诺面前,所有的教育其实都不是指向学生的,而是为了一个分数、一次考试,为了学校的“整体荣誉”,为了教师自己的晋升。
那么,学校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承诺什么?
我认为,与其承诺还父母一个英才,不如老老实实说,还他们一个健康善良的孩子。学校毕竟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实用型的技术能手,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让孩子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个向上的梦想,有一种学习的能力,是教育最重要的事情。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应该是学校对于社会的基本承诺。
承诺是一种责任。承诺了,就要努力做到。做不到的,就不应该承诺。
承诺与责任,不仅存在于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缺少的品质。缺乏诚信,到处造假,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所以,承诺与责任,本身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承诺,让孩子们成为有理想、有激情的人,让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我们的大学承诺,老师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关爱学生的事业中去,或许我们的教育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景。
朱永新
2011年4月22日
于北京至上海途中
《朱永新教育之旅(上下)》这本书收录了39篇访谈,是从100多篇采访中选编的。限于篇幅,有许多精彩的访谈,尤其是内容相似的对话采访,就无法收录了。
山西教育出版社的刘立平先生和责任编辑为《朱永新教育之旅(上下)》这本书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访谈稿件作者自己手边已经无法找到,是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找来的,而且对于部分文字作了调整。感谢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
大学生和大学老师的问题,反映了我们的中小学与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真正的承诺。
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虚假承诺面前,所有的教育其实都不是指向学生的,而是为了一个分数、一次考试,为了学校的“整体荣誉”,为了教师自己的晋升。
那么,学校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承诺什么?
《朱永新教育之旅(上下)》作者朱永新认为,与其承诺还父母一个英才,不如老老实实说,还他们一个健康善良的孩子。学校毕竟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实用型的技术能手,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让孩子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个向上的梦想,有一种学习的能力,是教育最重要的事情。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应该是学校对于社会的基本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