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高奖赏/苹果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最高奖赏》由姜贻斌著,内容推荐:我是一九七一年六月七日去那个村子插队,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离开,两年半多一点。那是煤矿招工了,把子弟全部招上去,所以,我开始了新的矿工生涯。我在乡下的时间虽说不长,我却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地方,那些人们。写下这些文字,以及有关乡村的所有文字,都是我对它的一种纪念。

内容推荐

《最高奖赏》由姜贻斌著,这部小说集收入了作者的二十七个短篇,共十五万字。

《最高奖赏》描写的是湖南的乡村生活,写出了农民的善良与勤劳,机智与幽默,以及他们在苦难面前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同时,也写出了在乡村生活的青年的成长,以及他们的幸福与苦恼,感动与惆怅,彷徨与希望。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幽默,篇幅短小,十分耐读。

目录

田园故事

白毛

拐棍

角色

分鱼

队长

黄花

七嫂

告密者

刨标语

大哑巴

米裁缝

抓捕

渠道蜿蜒

两个少妇

谁是叛徒

相亲

最高奖赏

夜间的报复

诱惑的琴声

锻炼

丢失的黑珍珠

乡俗

鸭子的几种吃法

对于死鸡的科学解释

试读章节

田园故事

我这人好像天生不是个下力气的——这句话,可能要激怒许多人,断定这是我躲避体力劳动的一种借口,也好像是在厚颜无耻地鼓吹自己是个劳心者——而这的确是我的大实话。

在我插队的那几年,说来你们也许不会相信,好些男人应当学会的农活,我却一样也没有学会,比如犁田耙田,比如掮水车,掮打谷机,前者是需要讲究技术的,后两者则需要力气。

我却一样也不会。

这是一开始我就没有意识地去学习带有技术性的农活,也没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力气,我看见那些农活脑壳就胀大了。所以,我有时觉得自己极像一个悠闲的旁观者,来到乡村,只是欣赏一幅田园劳作画而已。农夫紧紧地跟在水牛后面,溅起一片浑浊的水花。金黄色的稻田里,许多屁股在高高地拱着,把一束束的稻子割下来。打稻机轰隆隆地响亮,谷粒飞溅。到傍晚,劳累的人们掮着锄头或是犁耙往回走去,默默地跟在水牛屁股后面,水牛走得很慢,牵牛的人还要间或响起哧地一声,漫不经心地催促着。男女老少都朝屋里走去。没多久,有袅袅的炊烟升上天空,显得暖昧而悠闲。

所以,我根本不会主动地去锻炼锻炼自己,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弱不禁风的人,不可能与天斗与地斗,或是与牛斗的。对于这一切,我对自己毫无信心。好在村里人从来不责怪我,似乎晓得我学不学犁田耙田,以及有没有力气,都是没多大关系的,反正我以后是要上去的,现在来到乡村,只是镀镀金而已。更重要的是,村里人也明白,我如果学会了那些农活,说明我有了技术,加上如果有了力气,那就是个真正的男劳力了,那么,队里就要加我的工分,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如果加了工分,分明要在队里不多的劳动果实中多占去一份,从他们可怜的碗盏里争夺饭菜。

我清楚,知青到了乡村,农民们普通都有一种惊慌和担忧,甚至,还产生了某种程度不同的抵触情绪——那就是,我们这帮知青像土匪一般,来乡下跟他们争夺口粮了,虽然知青第一年吃的是国家分发的口粮,那么,第二年呢?第三年呢?以后许多年呢?你说谁不紧张呢?虽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却毫不怀疑地说,它绝对不是一个流金溢银之地,那种艰苦的生存环境,以及可怜的劳动果实,迫使农民对于每一个外人的到来,都会保持一种天生的警惕性和惶恐不安的。

所以,我是很知趣的,我像个早已看透了生活的智者,不仅不与他们争夺可怜的饭菜,而且,甚至和村里人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那就是,我不去有意识地努力增添力气,也更不去努力学习有关技术含量的功夫——况且,他们也并不鼓励我,似乎是有意地让我懒惰,似乎是有意地控制我的力气。所以,两者相安无事,关系融洽。我像一条入水的鱼,游走自如。也所以,我的工分一直跟妇女们一样,几年中也没有增加半厘,每天只拿六分,而男劳力可以拿十分,这样一年下来,就有了天地之别。

其实,这对于我来说,我并不嫉妒,我是相当满足的,我当然盼望能够拿到十分工,而我能行吗?我没有力气,也没有技术,所以,十分工对于我来说,是一块吊在天空中的馅饼,我并不抱以希望的。我只是想轻松一点,懒惰一点,并不想为此付出巨大的艰苦劳动。再说吧,我每天能够跟那些妇女和妹子出工,很有一种愉悦感,而且,这很对我青春期的胃口。尽管她们没有天姿国色——这是逼仄的环境所致——我也不怎么奢望,我应该感到满足了。我虽然没有跟男劳力在一起劳动,却没有感到这是一种耻辱,这种耻辱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只有这么大的力气,所以,我只拿这么多的工分,不是说按劳取酬吗?当时,我也根本没有考虑过,想要在劳动上对人类做出多大的贡献,或是一鸣惊人,举世瞩目。

我是一个没有力气的极其平凡的知青,只是尽可能地把事做好,不要让别人说闲话,我就相当的满足了。我明白,闲话是这世界上最讨厌,也是最无聊的东西,它能够抵消你所有的努力,让你长期的努力于倾刻之间烟消云散。所以,我在劳动中,或是在生活中,总是尽可能地讨好或是巴结那些妇女和妹子,让她们总是说我的好话,渐渐地给我树立起一个先进知青的高大形象来。

在这些妇女和妹子中间,我紧紧地抓住两个人,一个是民民嫂,一个是二妹子。这两个人在各自的阵营中很有威信,其威信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她俩是各自阵营中的龙头,民民嫂是妇女中的头目,二妹子是妹子中的头子。她们之间,存在着年龄上或是身份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是说,妇女们是结了婚的,妹子们还没有出嫁,她们的想法做法甚至穿着方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她们相互都看不起,背地里说着对方的坏话。她们之间的这种矛盾,是乡村中种种矛盾之一。我本来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我的愚钝——我只是想,如果天天跟二妹子她们在一起,我当然很喜欢,一是年龄相仿,有话可说,二是她们毕竟还是妹子,没有那么多的心计和复杂,心底透明许多,也不与我计较出力的多少。

渐渐地,我感觉到了民民嫂她们的白眼。妇女们的眼光,不知何时居然像箭一般朝我射来,这让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我明白,我如果长此以往与妹子们混在一起,不及时地调整策略,对我是大大不利的。乡下的长舌妇,大都是从她们中间产生的,一滴小小的水,在她们的嘴里突然会衍变成一汪大海,所以,我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要让洁白的羽毛上面沾染一粒灰尘,这对于我的前途有百利而无一害。我要让她们——也就是说让妇女们与妹子们——对我有一个共同的良好的印象和结论。

这是我所期望的。

P1-3

序言

自序:在乡村

我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煤矿,煤矿与乡村是}昆合在一起的,血肉相连。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既有煤矿的生活,也有乡村的生活,这些混杂在一起的生活,给了我深深的影响。

至今,我还记得那些乡村的伙伴,叫得出他们的小名。

我独立在乡村生活,是十七岁插队那年。我来到湘中一个叫板桥公社马安大队七生产队的小山村,那个地方,也叫龙井塘。此地离我父母家有四十多里。那天,我那个败走麦城的父亲像其他人的父亲一样,把自己的崽女送到那些零零落落的村子,坐也没坐,水也没喝一口,就赶紧离开了。父亲离开的那一刻,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寂寞。我明白,我将要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独立生活了。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属于很小的生产队。

这是一个很贫困的地方,主要原因是缺水。大多数的水田是望天田,靠天老爷吃饭的,有时,不仅早稻无收,晚稻更是颗粒无收。奇怪的是,与我们生产队仅仅相隔一条田埂的另一个大队的生产队,居然就好多了,居然有四角钱一个工,而我这里,每个工只有八分钱。当时,我只有七分工一天,所以,我出一天工,仅仅只能够得到五分六厘钱。后来,我才晓得,隔壁那个生产队种了甘蔗。

我们为什么不种甘蔗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问过。

农民们更多的是抱有一种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不这样,又能如何呢?最多只是愤愤地骂几句天老爷,然后,又像平时一样,掮着锄头,慢慢地走向田野。

他们无力改变这一切。

只有一个小山丘是属于我们的,没有什么树,山坡上也有田,那些田是最可怜的,没有水能够上去,是名副其实的望天田。山脚下,是我们的菜地。我也有小小的一块嵌在其中。我给了它许多漫不经心的照料,施肥,或是浇水,它也给了我不太丰厚的回报。

当然,还有一口水塘,水塘下面是一条冲,冲里有我们的田,这些田,是队里所有的水田中的天之骄子,它们在一般的年景下,是不愁没有水浇灌的,所以,比起其它田里的水稻要茂盛得多。当然,一到大旱之年,水塘干枯了,冲里的这些稻田也躲避不了龟裂的命运,我亲眼看见冲里的禾苗长到一尺高之后,就渐渐地变成一把黄色的枯草,让老牛慢条斯理地一口一口地嚼,嚓嚓的撕扯声,把我们的心撕得生痛出血。

为了图表现,争取早日招工,我做了一些所谓的好事,这主要归功于我的大哥,他似乎有先见之明,像我们这类家庭出身不好的人,除了出工,还要比别人费更多的力气,要有突出的表现,才有可能招工。我没有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想法,这个想法,让我感到恐惧和害。Ifl,尽管农民们一辈子生活在乡村。

我大哥省吃俭用,给我买了一套理发工具,还买了一盒银针,一本针灸的小册子。我就用这两手来为贫下中农服务,以图引起他们的好感。不能否认,我做这些事,是有强烈的功利性的,甚至有一种无奈。出身好的知青,根本用不着像我这样费尽心机,他们有一种天生的保护层,一旦有招工或是其它的机会,他们是首当其冲的。

而我,只能用突出的表现与他们拼一拼了。

对于理发和针灸这两行,我完全是陌生的,为了表现自己,我没有拜师,也不可能拜师,我没有本钱和时间。我完全是硬着头皮上的。因为我是义务的,所以,村里人也心甘情愿地给我当试验品。比如剃头吧,我把那些后生的头剃得惨不忍睹,一个个像破烂的锅盖,他们却也不怪罪于我,相互取笑着,也让我在笑声中,得到了一点快乐和安慰。

至于银针呢?我翻着那本针灸的小册子,在自己脸上找穴位,对着镜子,涂一点米酒消毒,然后,对着脸上的穴位扎,我感觉到了那种强烈的麻胀,体会着银针慢慢刺入皮肉中的速度。当然,我还在腿上进行试验。我记得,只在自己身上扎了两三针,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别人开刀了。

那种急于图表现的心情,迫使我赶快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来。

第一个让我扎银针的,是一个叫马娘的妇人,她的牙齿发炎,脸部肿得老高,像一个肉包子粘在脸上。我说,马娘,我来给你扎个银针试试吧。她居然痛快地答应了。在贫困的乡村,你只要不要钱,他们都会痛快地答应你的,完全不顾对方是否医术高明。我看了看小册子,然后,就在她的合谷穴扎了一针,仅仅一针,她的牙齿竟然奇迹般地不痛了,肿大的脸,也跟着恢复了常态。这个病例,让我名声大振。许多病人来找我扎银针。而我更加大胆了,好像自己是一个具有高超医术的医生。有个后生的眼睛不好,我竟敢在他的眼睛边上扎针,两三寸长的银针扎下去,我居然没有感到一点害怕,万一把他的眼睛扎瞎了呢?我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扎,一直到把他的眼睛扎好为止。

现在想起来,都有一种后怕。

还有一个叫满娘的妇人,很强壮的一个劳动力,突然瘫痪了,双脚站不起来了,痛苦不堪。对于这个病例,我是完全没有把握的,这不是牙齿或是眼睛发炎。这个病例显然严重多了。我竟然说,让我来试试吧。所以,我每天给她扎两次银针,她的腿乌黑,皮肤像牛皮一样坚硬,我不敢相信,这是一双妇人的腿,就像两根结实的千年古树。所以,我给她扎针是很费劲的。谁料两个月之后,居然就让她站起来了,她非常高兴,很感谢我。

那可说是我的经典之作。

我义务为贫下中农服务,当然让我尝到了一点甜头。我的事迹被别人整了材料,上报到公社,县里,以至省里,换来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美称。在张铁生大闹中华的那年,我也被推荐去考大学。全公社两百多个知青,只有七个人参加考试,我是其中唯一“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可见也不容易。我虽然考得不差,最后录取却还是没有我的份。

我成了陪考的人。

在乡村,我也做了一些坏事,比如偷菜。凭心而论,我只偷了两次蔬菜。而且,还是跟着另一个知青去的。一次是偷队里的萝卜,我们趁着冬夜把萝卜扯出土,将萝卜扭下来,然后,再把叶子埋进泥土,用此手段来暂时蒙蔽别人。其实,用不了一两天,叶子就会枯萎的,没有了生气。村里人发现了,扯出来一看,才明白萝卜被人偷走了。当然,我们不敢大量偷窃,所以,也没有引起队里高度重视,最多只是愤愤地骂一句娘而已。

我就是用这样的小聪明,来稍稍地满足一下我可怜的肚子。

还有一次,也是两人一起出动的。我们不想偷队里的菜了,这次,是想去偷别人队里的。我们却不晓得哪些菜地是自己队里的,哪些菜地是别人队里的。一想,还是距离远点的为好。我们去了一块自留地。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我们赶紧摘了一些茄子和辣椒,然后,匆忙撤离,幸亏没有被人发现,并为成功而高兴。第二天早晨,我还在梦睡中,就被一阵骂声吵醒了,骂声是从对面山坡上传来的。一个妇人在寂静的清晨高声大骂,显得尤其清脆和响亮。而这个声音为什么这样熟悉呢?再仔细一听,我呆住了。这个妇人原来是我的房东——队长的婆娘。我实在不晓得队长屋里还有菜地在对面山坡上,我以为对面山坡上的菜地,是属于别个队里的。我吓坏了。赶紧把那些偷来的菜,用塑料雨披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怎么也不敢吃,直到它们全部腐烂。

至于别的知青偷鸡鸭,或是偷猪,以至于做出令人惊讶的轰动的事件来,在我是从来也不敢做的。我生性胆小。父母不顺的命运和遭受严酷的打击,让我从小就耳闻目睹,所以,我从来也不敢胡作非为。

我是一九七一年六月七日去那个村子插队,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离开,两年半多一点。那是煤矿招工了,把子弟全部招上去,所以,我开始了新的矿工生涯。我在乡下的时间虽说不长,我却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地方,那些人们。

写下这些文字,以及有关乡村的所有文字,都是我对它的一种纪念。

姜贻斌

2011年10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高奖赏/苹果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贻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701335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6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3112877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