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初期外交家马素
内容
编辑推荐

近年,有了关于马素生平的零星介绍,一些研究结果也开始见诸报端,这对于笔者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信息化、数据化的发展,从美国方面找到了相当数量的资料。由此,解谜工作的一部分成为了可能。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提高了人们对于马素的关注度。徐晨阳的《民国初期外交家马素》依据在中美两国收集到的较权威性的史料,从他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功与过,他的思想、性格,乃至个人爱好等多个侧面,客观地、公正地介绍了他的一生。

内容推荐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提高了人们对于马素的关注度。《民国初期外交家马素》依据在中美两国收集到的较权威性的史料,从他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功与过,他的思想、性格,乃至个人爱好等多个侧面,客观地、公正地介绍了他的一生。不仅回答了《民国西报》的来龙去脉、组建中华革命党的经过等问题,而且披露了未得到国际公认的南方政府的对美外交、华盛顿联络处的情形等鲜为人知的史实。徐晨阳的《民国初期外交家马素》对于读者全面地了解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史、南方政府的外交史以及南方政府与美国的外交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辛亥革命起,专职从政

一、走下讲坛,参加上海光复起义

二、入职总统府,任孙中山机要秘书

三、买下《捷报》,更名《民国西报》

四、孙中山指定,筹建国民党交通部

第二章 “二次革命”后。流亡海外

一、往走东瀛,首入中华革命党

二、驱逐出境,《民国西报》封闭

三、流亡日本,见证早期孙中山宋庆龄交往

四、流亡英国,在欧洲激起反袁之公众舆论

第三章 护法运动前,移师美国

一、放弃稽勋留学,自费学成

二、担任北美代表,推进党务

三、特任美东局长,积极筹饷

四、亦爱好亦需要,艺术收藏

第四章 主持联络处期间,奔波于纽约、华盛顿

一、在纽约协参两届丝绸博览会

二、在华盛顿帮助来访者和留学生

三、在纽约创办《中国评论》杂志

四、在华盛顿任特派驻美外交代表

第五章 华盛顿会议时。在美交涉

一、为争取出席权和承认,与美国政府交涉

二、为纠正十项原则,与中国代表团交涉

三、为制止中日直交,与他国代表团交涉

四、为反对借款赎路,与国际社会交涉

第六章 华盛顿会议中,与会作为

一、“他作为孙逸仙先生的代表出现在那里”

——马素的参会资格和会场作为

二、组织3 000人游行、替北方还款

——马素的交涉方法和手段

三、“吉利德是不是没有镇痛膏?”

——马素的华会观和外交语言

四、“他向政府代表施加了压力”

——华会马素的得失和对他的评价

第七章 第二次北伐,经历起落

一、为获取报道素材,在粤3个月

二、因担忧滞留国内,讲稿引问题

三、遭谗言愤然离党,跌入人生低谷

四、善始善终现丹心,陪伴至最后

第八章 南北统一前后。安居乐业

一、历任关税委员,继续对外交涉

二、膺张作霖厚聘,重返美国工作

三、回国,在奉天安居乐业

四、得子,于北京落下人生帷幕

附录1 马素原文三篇及中译文

附录2 马素生平大事记

附录3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辛亥革命起,专职从政

一、走下讲坛,参加上海光复起义

辛亥革命,至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终于高扬起了胜利的旗帜。尔后,在东海之滨的上海,也成功地举行了光复起义。从上海光复起义起,中国的历史上开始有了对马素这一名字的记载。

辛亥年11月3日,上海商团各部、敢死队等聚集南市,以中华路小南门救火联合会钟楼的钟声为信号,宣布上海起义。随后,兵分两路,一路由陈其美率敢死队攻打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厂的前身,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另一路由李显谟率领商团攻占上海道、县衙门。当天下午,闸北巡警起义,随后各处巡警、商团及防营响应。4日攻打江南制造局。凌晨,商团、敢死队、军警将制造局三面围住(一面是黄浦江),军警攻前门,商团、敢死队攻后门。上午9时,起义胜利结束。

上海光复起义的胜利,对整个辛亥革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逆转了袁世凯向革命军反扑的危急形势,一解武汉三镇之围,而且使上海这座各派力量争夺的城市牢牢地控制在革命党手中,从而为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献上了一份奠基礼。孙中山对上海的起义评价很高,认为其意义仅次于武昌起义,是对武昌起义的响应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

马素作为同盟会员,在这场光复起义中,与陈其美一起,是攻打江南制造局的组织者之一。他在香港读书时,通过参加兴中会,成为同盟会会员。介绍中华革命党成立情形的资料中,在他的名字后面有“(香港)”的字样,说明他来自香港支部。上海光复起义3个月前的1911年7月31日,同盟会在上海成立了中部总会。

日本学者佐藤认为,由于领导这次起义的,是在同盟会里属于宋教仁等的华兴会系统,而马素属于孙中山等的兴中会系统,他原本对军事又是外行,因此,在上海光复起义中,马素没有对实际的军事指挥产生作用。但是在占领江南制造局时,对确保那里的中外技术人员的安全,保护资料、设备、器材、兵器等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评价较高。

上海在1911年至1912年,是个风云际会、狂飙突进的年代。城市的形制及社会结构在转型。生活于上海的马素,其个人也在转型,由从教转向从政。

他从香港的教会学校圣约瑟书院(Joseph’scollege)毕业后,考取了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先去了广州,不久到上海。据说曾经在招商局当过职员。在专职从政之前,他是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的历史教授,他在南洋公学任教两年。

不知何故他离开广州,从广州到上海这个极其明智的选择,包括进南洋公学执教,为他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

首先,上海这座城市是孙中山回国后的首选地,这是广州不具备的优势。奇迹般的巧合,一个天赐的良机,马素即刻有了用武之地。

其次,当时南洋公学校园内大量使用英语,成就了日后的马素。曾是南洋公学学生的蒋梦麟,在其所著的《西潮》中回忆:南洋公学开办时,采纳了美国传教士福开森博士的许多意见。大学附近的福开森路,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学校里有好几位讲授现代学科的美国人。一切西洋学科的课本都是英语的。马素以后得以以英文秘书的身份陪同孙中山到南京,登上中国的民主革命舞台;被孙中山委任为驻美外交代表,活跃在国际的政治舞台,除了他文化人出身以外,很大的因素是由于此时凸显出的英语特长。他具有语言天赋,据说会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拉丁语、日语、汉语7种语言。  这一年他28岁,正年富力强。假如以他母亲的籍贯为祖籍……

P3-5

序言

本书撰述的马素(MaSoo,字绘斋,1883~1931)是民国初期的历史人物。1925年由TheChinaWeeklyReview出版的英文Who’sWhoinChina,3rded.Shanghai(中文译名《中国名人录》第三版)的第591至592页,对他进行了专门的介绍(见图0—1)。马素在国内,以孙文密友闻名;在国际,被作为引起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休斯、时任英国枢密院长的贝尔福等特别关注的外交官、中国的民主革命家而为人知晓。

在近一个世纪以前,马素教书,办报,演讲,撰文,与外国政要交涉;并且“身材苗条,面色显得苍白”,“回应你对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时,他打迂回战。他讲话声音软柔,举止顺从”②。他的外表和他的行为均如“平凡”一词的词义那样,具有那个时代文化人的一般特征。

马素的工作能力和他对于工作所付出的努力超出常人。他作为孙中山的私人秘书,亲历了中华民国的建立并就职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府;他创办了《民国西报》,并使之成为“官报”;他协助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国民党的前身——中华革命党,是第一批五名党员之一;他担任了中国国民党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代表;他被南方政府特命为美东筹饷局长,从美国筹得武器、借得款项以开展护法运动。华盛顿会议前,他作为特派驻美外交代表,为获得南方政府单独派遣代表的机会及美国政府的承认而积极活动;华盛顿会议中,他作为出席会议的特别代表,驳斥中国代表团所提十项原则,反对借款赎路;华盛顿会议后,为中国的国家利益,通告国际社会以民款赎路非法等等。马素这个名字,在民国初期的中国,出现在南京临时政府成员的名单上;在流亡之地日本,出现在日本外务省监视孙中山活动的报告书《孙文动静》里;在华盛顿会议前后的国际舞台上,出现在他与美国第29位总统哈定以及美国国务院的交涉中。

马素作为外交官而著名于世,他与美国政府交涉,在华盛顿会议期间,甚至向与会的九国代表交涉,但是他所代表的南方政府却不被美国和其他国家承认,这注定了他的工作会异常艰难。而他以出众的工作能力,在对外事务中作出了出色的努力。“出众”和“出色”正符合“非凡”一词的词义。

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由于去世得较早(1931年4月4日),没有像与他同时代的人那样,留有传记或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

比如,马素与孙中山的关系从担任秘书开始,到担任秘书结束。一般情况下,因为掌握机密,秘书需要十分可靠的人来担任。那么,两人相识并建立起信赖关系的契机是什么?

有一封孙中山的亲笔信(见图O一2),收信人为“树人”。信中有“兹特派马素君前来”的文句,表明该信件不是通过邮寄而是派马素前往时携带的。由于当面交付,所以既没有收信人的全名,也没有写信的日期。这为后人解读信件留下了悬念。写给哪个树人?是何时之事?

说到“树人”,马上可以联想到两个人:陈树人和周树人。陈树人是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后在香港的《广东日报》、《有所谓报》、《时事画报》任主笔。其作品和中兴会办的《中国日报》共同宣传革命。1922年,陈树人在香港策划讨伐陈炯明,转沪后担任上海的党务部部长。1923年,随返回广东就任大元帅的孙中山南下。其后,1923年3月20日,孙中山发布大元帅令:“任命陈树人为广东政务厅厅长。”陈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部长、广东政府秘书长、广东省代省长等职,步步高升。孙中山何时派马素见的他?要是在1924年以后的话,马素是否应该对他仰视才行?

周树人即文学家鲁迅。1902年公费留学日本,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6年办完婚事后,偕弟周作人一起赴日。周氏兄弟、许寿裳、钱玄同等人曾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结下友谊。1912年2月底,周树人由许寿裳推荐,应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之召,到南京担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中华民国定都北京后,教育部长蔡元培带他北上至北京,任命他为教育部第二科科长。周树人在教育部一共当了14年的公务员,级别做到荐任、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九等为最高,荐任是第七/八等公务人员。佥事地位高于科长)。

日本时期的周树人不是孙中山的直接追随者,但后来对于孙中山的评价相当高。他认为:“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俱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部是革命。”孙中山生前与《新青年》同人中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都有过直接交往与合作,而对于笔名鲁迅的《新青年》同人、教育部佥事周树人,一般认为没有接触。假如是这个“树人”的话,无疑颠覆了这一定论。

再如,有一封居正于12月7日的来信,向马素介绍周雍能前往(见图0—3):“兹有同志周君雍能奉总理赴古巴担任《民声报》编辑,经由贵处特来拜谒,周君夙忠党务,品学俱优……”周雍能晚年对于北伐的回忆,被收录在《黄埔北伐》一书中。他对“辛亥时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国内的影响有限,比不上梁启超”的认识,也通过媒体的传播而广为知晓。但是,由于他在众多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到“赴古巴担任《民声报》编辑”一事,因此无法判断该信的年份,也就无法掌握他是否见过马素。

还有,马素在美国生活的10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而多年来,国内很少提及这一时期他在美的活动。仅就华盛顿会议而言,台湾地区说“南方护法政府指派马素为其特别代表”。而在大陆的说法则是:国内重要团体于12月6日(会议中途)推派三位国民代表,马素为三人之首。在英语的文献中,留有马素在华会期间的精彩的论文。他的一些主要观点,假如作为特别代表参加会议的话,可以即席对与会代表阐述;而要是作为国民代表旁听会议的话,只是在会外,面对一般读者的发表。究竟属于哪种情况?

一直以来想解开这些谜团,有一种使命感要对马素的一生进行梳理,依据史实,剖析缘由,探究动机,因为对此人人都有知情权。然而,资料匮乏,“难为无米之炊”。20世纪后叶,情况有了改观。1981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的《孙中山全集》。在这个版本中,收录了若干孙中山给马素的函件,有命令他筹集军饷的,有委托他照顾即将赴美留学的人的生活的等等,从国家大事到个人小事,自马素担任其秘书到孙中山本人去世的15年里,孙中山有过很多事情拜托马素办理,并且以“马素兄”称呼他。这些为笔者提供了最权威的一手资料。《孙中山全集》分别于1985年、2006年、2011年多次再版,内容更趋全面。近年,有了关于马素生平的零星介绍,一些研究结果也开始见诸报端,这对于笔者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信息化、数据化的发展,从美国方面找到了相当数量的资料。由此,解谜工作的一部分成为了可能。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提高了人们对于马素的关注度。本书依据在中美两国收集到的较权威性的史料,从他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功与过,他的思想、性格,乃至个人爱好等多个侧面,客观地、公正地介绍了他的一生。不仅回答了《民国西报》的来龙去脉、组建中华革命党的经过等问题,而且披露了未得到国际公认的南方政府的对美外交、华盛顿联络处的情形等鲜为人知的史实。对于读者全面地了解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史、南方政府的外交史以及南方政府与美国的外交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后记

作为马素的外孙女,在我撰写前书《孙中山与日本:对日认知·与日交涉·在日生活》时,认识了上海市中山学会的副会长,我向他透露了做本课题的打算。副会长问我:“他有没有写过回忆录?”我说:“没有。他去世得较早,而且比较突然。”我得到了“友情提示”:这个题目会很难做。

在无法预期结果的情况下,我暂且把家中既有的和以往积累的资料串联成了文章,知晓家族全员。这骤然形成了动员,从我的上一辈、到这一辈、至下一辈,提供资料,进行文字翻译,直至成书。

当我向这位历史学家禀报完稿时,立刻收到了他的复信:“为您有执着而感动,这事很有意义。”我得到了鼓励和肯定。

本书的撰写,确实有几个难点:

首先难在资料调查。因为相隔的时间久远,主要活动又在大洋的彼岸。远在美国的陈思齐,提供了他多年的收集。这使得原本空洞的书稿得到了充实,也成为本书的一个亮点。

其次难在文章构成。因为是第一部对马素的一生较为完整的记录,读者中也许会有海内外的研究人员。为避免“班门弄斧”,我采取了以有文献记载的活动为主轴,以各个历史时期为断面,多展示客观资料,少加以主观分析的方式(只在“重头戏”华盛顿会议方面,略赘述了几句)。资料注重权威性;分析力求公正性。

继而难在写作过程。随着新资料的发现,我屡次推翻自己。一反打好腹稿、一气呵成的写作方式,而是像燕子先垒个窝,然后一点一点地衔人觅到的食一样。尽管文字很少,但是完成得不比文字多的省力。

对于译文中大量出现的“Dr.Sun”的称呼,我遵从建议并参考了当下的一些译作,将“Dr.”一律译成“先生”,因为其词义也许与博士有距离。

本书得以顺利问世,要感谢为出版而积极活动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沈洁编辑,参与翻译的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陈德民教授,对所有译文进行校对的上海市外事翻译家协会资深翻译刘浩、袁兵两位先生,协助资料调查并提供上海“素友社”合影的费大为先生(法国)。同时,对家族内的协同出力者:陈正华(女婿);陈思齐、何少薇、罗静静、罗君君、徐红卫、毛立平(孙辈);赵辰、马莹菲、周亦婷(曾孙辈)一并表示感谢。

作为出版后续,特设一个邮箱,邮址:xuchenyangip@163.com。欢迎读者随时提供有关马素的点点滴滴。任何一点信息,我们都会十分珍惜。

本书谨作为对马素诞辰130周年的纪念。

徐晨阳

2013年春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初期外交家马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晨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03376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3156020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12:13